时事素材挖掘与运用的策略
2022-05-30毛燕靓
毛燕靓
随着课改的深入,真实情境下的写作成为风向。但是,很多教师和学生对习作素材的理解仍然存在一定偏差。所谓“素材”,指的是从书籍、影视、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且未经整理加工的原始材料。因此,未经“加工”的广泛式阅读和观察并不一定会带来写作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提供了众多优质的人物档案、时政新闻、影视资源作为素材,学生也在积极地获取信息,但是在考场上,遇到具体的作文题时,学生往往“脑子里空空如也”。这便是原始材料未得到有效“加工”的结果。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时代的潮流,学会挖掘和运用时事素材,并在构思立意、理性思辨、个性化表达上有所突破,教师需要更加关注这类素材的加工和处理。
一、锁定鲜度:选材鲜活,把握时代的发展动脉
时事素材与经典素材的最大区别在于时效性。选取恰当的当下新闻事件,对其成因、影响、意义等进行理性的评析,能使作文在一众陈词滥调中脱颖而出,体现出当代学子胸怀天下的视野和襟怀。如我校一位高三学生就“拉手与拆墙”一题所写的《我们真的分得了家吗?》,就能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在2019年,全球几乎陷入了“分家”的潮流,从英国脱欧到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似乎处处都在昭示着地球村要“分家”了。人人自顾不暇,开始对着昔日的盟友挥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而民族主义也趁机抬头,在本就局促的国际关系上火上浇油。
可是我们真的分得了家吗?我们能在自己的周围建起一座高高的壁垒,两耳不闻窗外事,各人自扫门前雪吗?
……
在今天,面对世界上摇摆不定的局势,我们要主动与他人携手共行,用团队的力量去战胜形形色色的困难,忍过“拆墙”所带来的磨合期才能对自身来一次大幅度的提升。
我们终究还是分不了家,只能坚持和世界拉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位学生的眼界令人钦佩。她敏锐地捕捉到了国际上掀起的“分家”潮流,紧扣材料核心关键词“筑墙”,将她耳闻目见的时事凝于笔端,提出了一个不同凡响的观点,并以此作为下文议论分析的“靶心”。“可是我们真的分得了家吗?我们能在自己的周围建起一座高高的壁垒,两耳不闻窗外事,各人自扫门前雪吗?”连续两个追问引出其后的层层论证,勾连中外史实作为有力的论据支撑。接着,再观照现实,回到疫情期间国际互助态势,强化“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观点,可谓高妙。她的棋高一着便在于素材的时新和文章的气度。
再如,高二上学期,笔者所在班級开展了一场有关“短视频的火爆是精神文化丰富还是匮乏的表现”的辩论赛。这个话题极其富有时代特性,能引导学生快速地进入生活情境,真切关注生活,真实进行思考。正是借助当时的一些热点事件,一位学生由自己对短视频火爆下的怪象、乱象的观察转入对其本质的剖析,继而直指短视频因为时长有限导致的断章取义而对舆论的负面引导问题,有理有据,赢得了满堂彩。
指向当下真实生活对声声入耳的时事素材的有效积累和运用,深刻活跃的思维便在真实的生活场中产生了。
二、保持温度:缘事而发,增添灵动的生活气息
时事素材并不仅局限于家国大事,事关文化、经济、民生、自然等与社会生活有关的一切现象及事件都值得关注。因此,提示学生留意身边事,可以帮助他们笔下的文字“接地气”,显“灵气”。
一位学生在作文《忧与爱》中,所选的素材便是当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南京梧桐树被砍”事件。作者巧妙地以此作为切口,既表达出了对时代发展大潮下南京城建体现出来的轻视文化、淡漠传承的忧思,又揭示了南京人民对此事件的忧愤是对家乡深沉的爱的主旨。文章读来十分灵动,源自生活的素材增加了“烟火气息”,作者对身边事件进行了留心观察、深入思考和情感灌注。
又如,学生关注他们所熟悉的书店、图书馆,也能写出具有生活气息和思维力度的文字来。在一篇题为《繁华落尽见真淳》的习作中,一位学生选择以“网红书店”切入,利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式,围绕“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这个话题进行思辨。学生在他们熟悉的领域,完全是有发言权和表达欲的。当亲身的经历和时事信息有效重叠的时候,便是触发深入思考的良机。当学生眼观身边之物,手写浩然之气时,他们的襟怀、气度便跃然纸上了。
三、开掘深度:理性思辨,培养自由思考的习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界定明确指出,语文学科承担着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的任务。
当面对同一种社会现象,学生中出现“唱反调”的声音时,教师不应该排斥,而应该学会保护这种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鼓励多方位、多角度的考量和自圆其说的说理能力。
如,一位学生以《规则岂可无人情》为题,阐述了自己对情与理的思考。这位学生冷静、客观地分析了规则存在的合理性,又在规则与人情的关系辩证思考中,对缺乏人情温度、极端的规则造成矫枉过正的现象提出了质疑。而学会质疑是批判性思维养成的第一步。是什么激发了她的疑惑呢?是她见到的、听到的真实的生活。
没有自由的思想不可能培育出创造力,培育学生敢发“反常之声”的自信和能力,激发学生自由思考的兴趣,给予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方向。正如王栋生老师所说:“有一些教师认为‘智慧是可以通过‘刻苦训练而获得的,其实是一种误区。”思维品质的提升是很难通过教师的“教授”抵达的。教师应该优选教育资源,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和路径。
比如,当教师提供给学生一张武汉方舱“读书哥”的新闻图片,要求抓一个角度进行写作时,个性化的深度思维便产生了。学生从人类对抗病毒的态度、人物身上展现出的精神特质及原因、知识与理性的作用等角度深耕,展现出青年学子关注、参与当代文化的热忱,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如,一位学生所写的文字,便很好地体现出了高三学子良好的阅读积淀和阳光健康的价值观念:
在方舱医院的紧张氛围中,一位病床上的青年旁若无人地专心读着一本《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
存在主义哲学说,上帝死了,我们自由了,我们可以选择,并因此为选择付出代价。是的。事实上,我们根本无法选择命运,但能选择面对命运时的态度。心理学家弗兰克尔谈到纳粹集中营时,曾说:“我们亲眼看到有人像猪猡,有人像圣人。”集中营与新冠疫情本质上是无二的,都是人类遭受到的巨大苦难。确诊,即意味着病痛,甚至死亡。有人隐瞒病情,故意传染他人。有人哭天抢地,甚至对医护利刃相向。也有人选择了安安静静地坐在角落读书。我想当他沉浸读书时,他的身边必定不是小小的病房和空气中弥漫的消毒水气味,而是一片绚烂绽放的玫瑰花田,这一方天地间弥漫的是怡人的芳香。加缪说:“在隆冬我终于知道在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哪怕身处苦难,踬踣难行,也要心向光明,心有玫瑰。
这一群高三学生,和全国人民一道经历了疫情的考验,他们耳闻目睹了全国上下最严格的防疫举措,也见证了面对时艰,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携手奋战的英雄之举。居家生活和学习期间的见闻便提供了最好的时代素材和思考契机,帮助他们睁眼看世界,冷静去审视,深入去思考,自由去表达。
就写作的技法而言,时评文的写作和一般的议论文写作其实趋同。但我们必须明确,议论文训练首先必须是理性思维的打磨,其次才是语言与结构的提升。时评文取材于真实的生命体验,可以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素养。
让鲜活的时事热点和真实的生命体验成为思想的磨刀石,让学生的独立自我始终在场,教师方能在人生态度和人文情怀上引领学生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