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细节描写的基本策略
2022-05-30刘舒艳
刘舒艳
小学习作教学中,提高细节描写指导的有效性,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现以笔者曾教学的一节习作课为例,浅谈如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本次写作内容为“吃盒饭的同学”,以学生生活入手,指导学生抓住身边同学中午在校吃盒饭的各种表现进行细节描写,在写作中关注点面结合。
一、感受生活,观察细节——培养学生“察景观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只有用心感受生活,细致观察,见别人所未见,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生动形象,走出千篇一律的俗套。因此,学会感受生活、观察细节是细节描写的前提。
很多时候,教师在习作教学中会把写作意义放在首位,导致在学生作文中,常出现“假大空”的现象。叶圣陶先生曾提出“写实在的事、实在的人、实在的想法最重要”。课前,笔者实拍了学生午间吃饭的场景,这个选材贴近学生生活,呈现的是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但对这样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学生恰恰缺乏观察的敏感性,在课堂上,学生开始时,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才能更好地描述吃饭的场面。这时,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用一颗细腻敏感的心去观察,去表述。
【案例一】
1.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漫画。(依次出示三幅漫画“吃比萨”“吃冰激凌”“吃西瓜”。)
2.这三幅漫画都画了什么?他们是怎么吃的呢?提示:吃比萨的动作是怎样的?从表情能看出冰激凌好吃吗?已经肚子滚圆,怎么还在吃西瓜啊?你能猜到他心里的想法吗?
3.小结:我们从表情、动作、声音等细节看出了食物的美味,吃得开心,这就是小小细节的奇妙之处。
这是这节课的导入阶段。漫画出示伊始,学生觉得有趣,哈哈一笑之后,他们对漫画的描述也只是对内容平淡无味地叙述。其实,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也是表面的、泛泛的。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再次静下心来,透过表情、动作、声音、心理等细节观察漫画。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开场,学生体会到细节的奇妙之处,也明白了生活中许多细节是需要观察和感受的,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察景观物”的能力。
二、指导方法,描写细节——培养学生“能说会写”
有了观察内容,如何观察,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案例二】
1.出示一位同学午餐时的一组照片。
2.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位同学吃饭的样子吗?(狼吞虎咽)
3.他是怎样狼吞虎咽地吃饭的呢?请你选择其中一幅照片说一说。(相机板书:看动作、听声音、观表情、猜心理)
4.想看看我们自己是怎样吃饭的吗?(播放视频,指导学生从这四个方面观察。)
5.你能选择其中一位同学,说说他是怎么吃盒饭的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成几类进行描写表达:边吃边玩型、挑挑拣拣型、慢条斯理型、文静优雅型、狼吞虎咽型。接着,教师提问:“怎么吃才是狼吞虎咽?怎么吃才是细嚼慢咽?”让学生围绕看、听、观、猜这四个方面来说,对方法进行巩固。
学生知道了写作方法,能否运用好方法,写出形象生动、细致入微的细节来?这时,教师再聚焦到其中一张照片,重点指导描写“狼吞虎咽”吃饭的样子。学生练笔完成后,教师跟进点评。比如,学生有时用词比较口语化,有的学生说“他把饭盒都怼到脸上了”,教师立刻就说,“是啊,他的整个脸都埋进碗里了”,有的学生说“他大口大口地挖饭”,教师马上点评“塞得嘴巴鼓鼓的”……教师在点评中及时改正学生的不规范用词,体现了文字的丰富内涵,引导学生将细节写得更生动形象。
三、拓展题材,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开源节流”
作文内容来源于生活,作文本身又是对生活的再现和提炼。只有让学生认识生活,用心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尽可能多地获取素材,才有可能用自己的笔去摹写生活,这就是“开源”。然而,要使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写作灵感,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善于细心观察生活中种种现象,乐于分析这些现象的特点,产生自己独特的体会,善于把一些难忘的细节记录下来。长此以往,写作的灵感才会有如泉涌。平日积累的素材定期进行归纳整理,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陌生的变为熟悉的,写作时自然能及时提取。
【案例三】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写作的内容是“吃盒饭的同学”,生活中有趣的场景有许多,只要我们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就会找到许多写作素材。(出示:“挤公交”“上学时的校门口”“做早操”“当老师不在的时候”“课间十分钟”“发试卷的三分钟”)
这是这节习作课的总结阶段,教师旨在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这样既丰富了选材,又再一次告诉学生要说真话、写真事,同时也教会学生用一双善于發现的慧眼去感受生活中的趣味。
正所谓“虽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本次习作教学通过指导学生感受生活,观察细节,使他们在细节描写的训练中品尝到写作成功的快乐,并从中完善自己的语言。学会感受生活,细致观察,敏锐捕捉,悉心体悟,生动描绘,学生的作文一定会因细节描写闪现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