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开文言文学习的大美之门
2022-05-30宗卫萍
宗卫萍
一、在诵读中感悟韵律美
文言文的第一要素是“读”,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教材中的文言文,句子精练,且有节奏感、古韵味,值得学生通过反复地吟诵,感受古文的韵律美。
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一文时,笔者带领学生经历了四个环节的朗读吟诵:正确停顿读、理解意思读、摇头晃脑读、变换花样读。
师:刚接触文言文,在第一次朗读时你们觉得哪句话难读?
(学生交流,师相机出示)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有些语句,我们是因为不理解,不知道怎么断句,才觉得难读。同学们可以借助注释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相机理解“以为”“足”“复”的意思。理解意思后,学生自然会正确停顿,流利朗读了。即: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师课件出示)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读这两句话时,我们仿佛看到了巍然屹立的泰山、浩浩汤汤的大河,仿佛听到“高山流水”跌宕起伏的旋律。语气词前后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教师在带领学生想象画面后,还进行了范读和朗读技法的指导,学生摇头晃脑,大声吟诵,教室里书声琅琅,课堂充满了韵味。
师:其实,古代的文章是竖着排列的,我们应该从右往左竖着读。(生读)而且,是没有标点的,你能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吗?(生读)真了不起,朗读100分,現在老师还给你们20分的附加分,敢不敢挑战?出示繁体字竖排版。(生读,其实学生至此已经水到渠成,熟读成诵。)
如此变换花样读,旨在让学生接触文言文的原貌。即使学生不能在课堂上明白所有文字的意思,也会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感受到古文独有的韵律美。
二、在表演中体悟内涵美
借助注释,师生讨论之后,初步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如何进一步的内化,把对文言文的理解“私有化”呢?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设置的情境中,通过对话、表演,显化故事的内涵,进一步达到内化运用的目的。
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在学生理解了古文的意思后,笔者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通过人物对话,加深对古文的理解和运用。
师:同桌分角色,一人饰演摘道旁李的小伙伴,另一人饰演王戎,用自己的话表演故事的内容。
生(小伙伴):王戎,瞧,我们摘了好多李子,看,它们一个个红通通、圆溜溜的,一定很好吃,你为什么不去摘呀?
生(王戎,从容不迫):这棵李子树就长在路边,如果它们好吃的话,早就被路过的人摘光了,怎么可能还有这么多的李子挂在树上?因此,想都不要想,这李子一定不好吃,是苦的。
生(小伙伴,半信半疑):真的吗?
生(王戎):那你尝一尝,不就知道了?
生(小伙伴,轻轻咬了一口):呸呸,苦死了。还是王戎你说得对!
再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一文,笔者设计了三个不同的角色让学生复述:
A.吾乃蜀中杜处士,好书画,家中藏宝百件,今日……
B.今天,我(牧童)去放牛,刚走到村口,就看见一个人正在摊晒一幅书画……
C.吾乃苏轼,闻蜀地有一杜处士好书画……
如此设计,既是一种检查的手段,又是一种有效巩固内化的方法,让学生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讲故事的练习,变换人物角色、变换说话对象。在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走进古文的情节里,再现古文的内容,在不断的角色变换中显现故事的内涵美,内化知识和能力。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在对话中不断提升语文素养。
三、 在运用中掌握文字美
如今,学生接触最多的还是现代文,对现代文表达的特点感悟能力较强,而对于文言文接触较少,对其语言简练明快,富有节奏感的特点感悟较少。虽然通过反复的朗读吟诵初步感受到古文的文字特点,但如果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尝试着运用古文的语言,也是一种新鲜的挑战。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文,笔者通过以下环节,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皆”。
出示一组含有“皆”的词句:
A.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B.粒粒皆辛苦
C.人人皆知
D.皆大欢喜
师:大家看看,这些“皆”是什么意思。
生:都,表示数量多的人或者物都是一种表现。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尝试学习用“皆……”的句式表达。
出示:朋友相聚,大家放开肚子喝酒,结果所有人都醉了。
生:众人皆醉。(鼓掌)
出示:他摆了一个鬼脸,大家都笑了。
生:众人皆笑。(鼓掌)
师:生活中,如果遇到很多人都是一种表现,我们就可以说“众人皆……”。如,听闻春游,众人皆喜;作业特多,众生皆哀叹。
又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教师通过以下设计,引导学生感受“对比”的写作方法,并将其运用于平时的习作生活中。
师:你觉得最能看出王戎聪明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师:去掉“诸儿竞走取之”,只写“唯戎不动”,有什么不同?
生:这是对比的方法,突出了主人公王戎的聪明。
师:有一篇文言文,讲的也是聪明的小孩的故事。(出示《曹冲称象》)
师:你觉得曹冲怎么样?最能看出曹冲聪明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
师:对照我们曾经学过的《司马光》的句子: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再对照《王戎不取道旁李》文中的句子: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你有没有发现什么?
生:三篇文言文都运用了“对比”的方式表现小孩的聪明。
师:其实,现代文中也有许多“对比”的写法,如三年级上册第三课《不懂就要问》。
生:私塾里其他的小孩都是一个劲儿跟在老师后面背诵,没有问书里的意思,只有孙中山敢站起来提问,这就是对比。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了突出一个人,也常常用对比的方式去写。请同学们尝试用对比的手法造句。
生:下课了,教室里,其他的小朋友都在追逐嬉戏,只有小红和小明在认真看书。
生:课间,众人皆追逐嬉戏,唯小红小明认真看书。(鼓掌)
从阵阵掌声可以感受到,学生对能恰当运用文言文的方式说话的同学,给予了肯定与赞叹。合适的场合,合适的对象,合适的事情,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古文的方式说话,这是一种新鲜的挑战,学生很感兴趣。
四、在想象中领悟精神美
文言文大多节奏明快,篇幅短小,文本中隐藏了好多“空白”处,教师善于捕捉并巧妙地填补这些“空白”,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更能够使其领悟文言文中蕴含的精神与道理。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一文时,笔者设计了以下环节。
师:小小的精卫鸟,竟然想填平辽阔无垠的大海,大海有话要说。
出示:
波涛翻涌的大海紧盯着渺小的精卫,撇了撇嘴巴说:“不堪一击的小精卫,来吧!让你尝尝大风大浪之苦!”精卫坚定地说:“。”
奔腾不歇的大海看着疲惫不堪的精卫,目中无人地叫着:“以卵击石的小鸟儿,就你衔来的这些小玩意儿,呵呵,让你见见我的威力!”精卫坚决地说:“ 。”
大海掀起滔天巨浪,张牙舞爪,狂怒道:“小不点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哈哈哈,看看你何时能填满我万顷身躯!”精卫坚毅地说:“ 。”
生:无论遭受怎样的艰难险阻,我一定要把你填平。
生:虽然我弱小,你强大,也许我这辈子填不平你,但我的儿子,儿子的儿子,一辈辈不停地填,总有把你填平的一天。
师:这时,我们认识了怎样的精卫?她有什么精神?
生:我们认识了坚持不懈的精卫。她具有水滴石穿的精神。
生:我们认识了锲而不舍的精卫。她具有不畏艰难的精神。
课堂上学生丰富的想象、精彩的发言,让精卫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瞬间高大起来,这篇文言文的难点也顺利突破。因此,巧妙地填补古文空白,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画面,不仅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更能够加深其对古文内涵的领悟。
五、在辩论中挖掘哲思美
课堂是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自由性的学习阵地,允许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各抒己见,允许各种思想相互碰撞,彼此借鑒。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文时,笔者在学生理解古文意思,感悟了人物的精神品质后,设计了如下思辨题:
师:司马光砸缸后,孩子得救了,缸的主人回来后发现缸破了,他会支持司马光的做法吗?同学们可以展开讨论,尽情发表各自的想法。
生:如果能够求助大人来救小孩,那就没有必要砸坏缸了。
生:可是,等到大人赶来时,说不定小孩已经溺水身亡了,还是应该砸缸。
生:如果旁边有绳子或者长木棍,可以扔进缸里救孩子。
生:只可惜旁边没有救人的绳子、木棍等,时间不等人,砸缸是最直接的方法。
生:生命高于一切,所以司马光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孩。
课堂是自由的,言论也允许多元的。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教师不强加观点,而是让学生展开自主辩论,展示自己独立的、充满个性的思维,充分挖掘了古文中含有的哲思美,道理也在思辨中越来越明晰,课堂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活跃氛围。
六、在拓展中升华人文美
每节语文课都是阅读的主阵地。教师应当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充实,更加充满活力。
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笔者从相似的主题角度拓展了一组关于“聪明的小儿”的文言文:
A.《乡博》(文彦博)
B.《司马光》(司马光)
C.《曹冲称象》(曹冲)
四年级的学生阅读了这一组主题相似的文言文,视野更加开阔了,充分感受到主人公的聪明之处“同中有异”,进一步强化了人文的熏陶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教育集团济川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