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痕教学”:语文课堂的审美追求
2022-05-30殷樱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文章本身的人文意蕴和情感因素,要始终贴着学生行走,在关注工具性的同时始终不忘儿童的立场和审美的追求。因此,“无痕教学”这一概念成为追求审美课堂的重要方式。“无痕教学”即在教学中内隐教学目的,艺术化地消融教学意图,通过审美化的设计和自然畅达的师生交流,无痕地达成教学目标,使教学成为一场审美的旅行。
一、审美视角下“无痕教学”的语文课堂定位
1.“无痕教学”,使教学成为一种审美体验的过程。教材选编的很多文章或文质兼美,或充满童真童趣,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无痕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目标定位在让学生体验美上。
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人文主题”即是法国雕塑家罗丹的名言:“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旨在鼓励学生养成“发现美”—— 即观察的好习惯。《搭船的鸟》一文内容浅显、富有童趣,文章的语言朴素而又清新,尤其对翠鸟外形的观察,以及捕鱼动作的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学时,教师不应按部就班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而应在学生读完课文后与其交流: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呢?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这只小鸟色彩很鲜艳,这是一只很会捕鱼的小鸟……学生找到相关的句子朗读、交流,在此过程中真正欣赏到小鸟的美、语言的美,在交流中享受到审美的愉悦。
2.“无痕教学”,使教学成为一种唤醒发现的过程。文学作品总是带有作者独特的理解和生命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唤醒其中的独特理解,使学生在精神和审美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唤醒自己的生命体验。《搭船的鸟》一文,语文要素指向了观察,课文的第1自然段作者就开始了细致观察。天上下着雨,“我”坐在船舱里,虽然看不到,却能通过声音知道雨点打在船篷上,发出沙啦沙啦的响声。作者虽然置身舱内,却将一幅有声有色的雨景图展示在我们面前。由此,学生可以了解到观察时可以调动多种感官。教师没有刻意地教学观察的方法,而是从文本内容出发,鼓励学生以发现的眼光看看周围的一切,并说说自己的发现,从而发现作者在观察时“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会“用心去想”。教师以“无痕教学”的方式从文本内容出发,去唤醒、发现生命的独特体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也让他们对生命的认识获得了提升。
二、审美视角下“无痕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
1.情境“共语”,在审美体验中辨识独特的言语之形。文学作品都有着作者的个性化表达,不同作家的语言表达风格不同。在教学中,只有引领学生沉入情境,与作者“共语”,完成对文本言语形式的积累,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学习品质。
《搭船的鸟》一课,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观察,但是不能把观察当成一个概念教给学生,而要创设将人文性和工具性融合在一起的有趣的情境活动,让学生沉浸其中,才能和作者“共语”,跟随着文字一起投入地学习。
以第2自然段为例,在教学时,教师需要解决三个问题:你觉得这只小鸟美在哪儿?小鸟身上还有哪些美丽的色彩?作者为什么只写这三种颜色?教师的“无痕教学”体现在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无痕地理解这三个问题。教学时,学生感受到小鸟的美在于丰富的色彩,于是,教师就引导学生当一回小画家,拿起画笔来画一画这只小鸟。教学时,教师故意设置一个悬念:“我想用蓝色的颜料把翠鸟的翅膀都涂满,你们也是这样吗?”学生以课文中“翅膀上带着一些蓝色”一句为由进行反驳,并感叹作者观察非常仔细,用词也非常精准。学生画完以后,教师又推进了情境:除了这些美丽的颜色,你还想画小鸟的什么呢?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不由自主地模仿作者的语言进行表达。这个时候,教师提问:我们这么一画,翠鸟的色彩就更丰富了。可是,作者为什么只写了羽毛、翅膀和红嘴呢?这时,学生对“抓住重点来描写”这一语言特点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在情境的创设中,学生和作者“共语”,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出贴切表达、细致观察的写作之妙。这样的方式既落实了语文要素,学生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对课堂始终保持着热情。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仔细品味作品的遣词造句,帮助学生体验到言语独特的表达形式。
2.朗读“共情”,在审美体验中体会独特的言语之意。课文的第4自然段写了翠鸟捕鱼的画面。作者把捕鱼的过程分解成了“冲、飞、衔、站、吞”这几个动词,又通过“一下子、没一会儿”等连接词体现翠鸟捉鱼时动作迅速,用时很短。但是,仅仅通过讲解是无法让学生感受到翠鸟捕鱼的迅速的,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体会言语背后的含义。
教学时,学生通过当小小摄影师“抓拍”翠鸟的动作,感受动作背后的“速度”。教师通过语言引导:“同学们真了不起,抓拍了‘冲、飞、衔、站、吞这几个动词。作者用慢镜头把翠鸟捕鱼的过程一个个呈现了出来。其实翠鸟捕鱼可是一气呵成的,不信,你读——”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感受翠鸟捕鱼的迅速。接着,教师和学生进行对比朗读,通过发现教师读的和学生读的有什么不同,进而感受 “一下子、没一会儿、一口”这些词语中包含的意思凸显了翠鸟的速度之快。最后,教师播放视频,学生交流感受,再把感受融入朗读中,多次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情”,在审美体验中体会独特的言语之意。
3.透析“共像”,在审美体验中內化独特的言语之格。审美体验下的“无痕教学”,还要让学生透过文字本身,感受作者隐含其中的表达深意,与作者产生“共像”,感受作者言语表达的特点,在“向读学写”的过程中真正明白作者表达的高妙。在透析“共像”的过程,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1)适切性资源,实现审美主体的统一。“向读学写”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形式。但是,“无痕教学”的过程需要教师在进行“向读学写”的过程中寻找适切的资源,从而实现审美主体的高度统一。
本单元的一个语文要素是要求学生学会“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第4自然段,作者用一连串动作描写观察的画面,并通过时间连接词体现翠鸟捕鱼的迅速,这是一个很好的“向读学写”的材料。很多教师都会给学生提供其他动物的视频,如猫捉老鼠、熊猫吃竹子、小狗接飞盘等,而“无痕教学”则要求我们给学生提供更切合文本情境的资源,实现审美主体的完整。课文讲的是翠鸟捕鱼,而仿写的是熊猫或者小狗,就脱离了文本所营造的那种意境。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播放翠鸟吃鱼的视频。因为翠鸟吃鱼很有仪式感,要把鱼咬在嘴巴里不停地甩,直到把鱼甩到不能动弹才会一口吞下去。学生对视频很感兴趣,延续了他们对翠鸟更进一步的认识,在观察的过程中依然沉浸在文本的情境中,一节课的完整性得以保持,很好地实现了审美主体的高度统一。
(2)教学评一致,实现审美情境的统一。“向读学写”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教学评一致,教师教什么表达方式,学生也要学这种方式,评价也要围绕这个标准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一个活动贯穿始终:通过抓拍动作捕捉翠鸟捕鱼的镜头,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心理活动。那么翠鸟是怎么吃鱼的呢?同样一以贯之,用捕捉镜头的方式让学生继续抓拍翠鸟吃鱼的动作,引导学生既要把自己看到的说出来,还要把自己想到的说出来,这才是真正的会观察。评价的时候,采用生生评价和师生评价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抓住所见和所想这两个方面来进行点评。
整个教学先对文本进行阅读,再提炼方法,接着迁移运用,最后点评,实现了教学评一致。学生始终在审美情境之中,教师始终立足于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文本价值发挥到了极致,实现了审美情境的高度统一。※
殷樱,江苏省第22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优课评选特等奖获得者、常州市实验小学语文教师,曾荣获常州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主持并参与了多项省级规划课题,多篇论文在语文教学类期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