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发大脑视觉功能 提高教学效率

2022-05-30陈树民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瞳孔眼神眼睛

静下心来思考,人的眼睛可不简单,它的视觉功能已经成了一种文化,而且这种文化早已广泛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滲透于人们的社会交往之中,深藏于汉语词汇之中。不由得想到宋代王观所作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词中写道:“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作者通过描写“眼波”“眉峰”“眉眼盈盈”,抒发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令人为之动容!视觉文化在中国历史已相当悠久,早已渗透于群众的生活之中。

“眼神”是眼睛的神态,“目光”是人们日常交往的重要桥梁。视觉信息是大脑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视觉思维激发大脑视觉功能,关注学生的眼神,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大脑视觉功能初步探究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十年的研究,揭示了大脑的“视觉功能”, 解决了困扰全球神经科学的难题。大脑视觉功能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创新命题。这里我们试做初步探究。

1.眼睛是传递心灵信息的窗户。人的眼睛为什么这么“神”?为什么能“表达意思”——“说话”呢?

眼睛的奥秘到底何在呢?《奥妙的人体语言》[1]一书作了详尽的解答。原来,我们日常所说的眼神,实际上是瞳孔的变化行为。当我们说某人的眼睛“炯炯发光”时,这实际上是指他的瞳孔的扩大,或是指他的盯视行为。研究表明:人的瞳孔是根据他的感情、态度和情绪自动发生变化的。在某一特定条件下,当一个人的情绪或态度从积极状态转化为消极状态,或从消极状态转化为积极状态时,他的瞳孔就会随之扩大或缩小。当某人变得兴奋或恐慌时,他的瞳孔会扩大到正常大小的四倍之多。相反,某种愤懑或消极的态度会使他的瞳孔缩小到人们称之为“蛇眼”的程度。

专家研究结果表明:人的瞳孔变化是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标志。也就是说,瞳孔的变化如实地显示出大脑中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甚至有研究认为:人的瞳孔可以不受身体其他部位活动的制约而独立活动。我们常说“口是心非”,指说的和想的不是一回事。或者说,人的有声语言不一定是人的真正思维。然而,人的眼睛却完全相反,它所显示的信号,是一个人大脑中的真正思维活动。眼睛的奥妙在于它的“真实性”,它永远不会撒谎。因此,要想了解一个人真实的思想情绪,无须询问,只要仔细观察一下他的眼睛,一切就清楚了。

专家们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实验研究,一致认为:“瞳孔的变化如实地反映了大脑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因此,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瞳孔是人的兴趣、偏好、动机、态度、情感等心理活动的高度敏感的显示屏幕。”[2]眼睛是传递心灵的窗户。

2.眼神是眼睛的神情态度。眼神指眼睛的神态。具体地说,就是指眼睛的神情态度。人的眼神的价值非同小可。美国学者萨尔诺夫在他的《说话的技巧》[3]一书中,专门有一节讲眼神,标题很别致——《眼神!眼神!眼神!》,“眼神”不仅重复三次,而且都加上了感叹号,这一节最后还特别提醒读者:“再也没有比避开他人视线更易失去观众了”“谈话时要与听众进行眼神交流”。联想到平时的教学,教师如果不注意与学生进行“眼神交流”,不就失去“观众”—— 我们的学生了吗?

3.“目光”是人们日常交往的重要桥梁。目光,指眼睛的神采。学者研究指出:人们的目光是日常交往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桥梁。只要稍稍留意一下,这种“桥梁”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

学者研究指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眼睛的作用要比有声语言显得更为重要,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中国有句俗语,叫“看眼色行事”,从一个侧面说明目光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有研究者做过仔细观察分析:当一个人表现不诚实或企图撒谎时,他的目光与你的目光互相接触的时间往往不足谈话的1/3。如果某个人的目光和你的目光接触时间超过2/3,那就可以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对方对你产生了兴趣,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瞳孔是扩大的;第二,他对你产生了敌对情绪,或是在向你施加一种无声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瞳孔就会缩小。

事实证明:当A喜欢B时,A就会长时间地看着B的眼睛。这样,B接收到A友善的信号,也就可能喜欢上A。所以,若想同他人建立起一种和睦友好的关系,在整个谈话过程中,你的目光就应该和对方的目光相接触累计50%以上的时间。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对方的信赖和喜欢。相反,若你在交谈时眼睛不看对方,那你自然也难以得到对方的信赖和喜欢。如果目光使用不当,很可能会引起误解,甚至于会伤害他人。

上述研究启示我们:人眼的视觉功能,实际上是一个人基本素养的自然反映,或叫反射。这种素养对于人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的帮助不可低估。

4.视觉信息是人体信息来源的重要渠道。相关的研究显示:视觉信息是人体信息来源的最重要的渠道。从大脑发出的12对神经中,大概有一半与眼睛有关。其中的视神经专门负责传递视觉信号,另外的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和面部神经,参与眼球、瞳孔、泪腺和眼部肌肉的运动。[4]

有学者作过专门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大脑中所储存的信息,大部分是通过视觉器官获得的。有人作过统计,认为大脑中87%的信息通过视觉器官获得。7%通过听觉,其余的则是通过其他器官获得。”[5]由此可见,视觉器官对知识的吸收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

5.视觉功能与教育教学息息相关。如前文所言,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科技的支撑,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极有价值的研究命题:如何激发大脑视觉功能,提升学生视觉素养,提高教学效率,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我们的研究不是为了猎奇。从行为科学角度说,人的目光与交际科学有关。由此推而广之,社会上的很多职业,如,警察、记者、导游,以及宾馆的服务员等,都离不开交际科学,为此,都要进行相关专项的学习和培训。联想到学校的老师,我们不妨仔细地想一想:以一位普通的老师来说,他每天面对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每堂课都要和他们打交道,传授知识,阐述道理,组织活动。在这种种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视觉功能“目光”这座“桥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从本质上说,不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吗?

教育工作与其他任何系统、行业的工作的性质、任务有所不同。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培养人。因此,如果教师本人的相關素养不高,不仅直接影响教学的效率、效益,而且会间接影响学生的视觉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其重要、深远的意义不言而喻。

所以,我们认为:视觉功能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息息相关,教师必须具有视觉思维的素养。只是这个命题迄今还未引起广大同仁的关注而已。

二、“视觉思维”引领课堂教学

1.善于调控视线,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人的眼睛怎样获得信息?主要是通过眼睛的视线。所谓视线,就是看东西时,眼睛和物体之间的假想直线。由此可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根据教学需要有目的地、适时地调控学生眼睛的视线,显得非常重要。

(1)学者试验的启示。有学者做过一次试验:在两个英语水平相近的A班和B班,在5分钟内,同样教一个陌生的句子。在A班,教师边教边将这个句子清楚地写在黑板上,并特意用彩色粉笔画出记号;而在B班,教师不在黑板上写任何东西,只是口头讲解。5分钟之后,当教师让两个班的学生背诵这个句子时,结果是:A班80%的学生能流利地将这个句子背诵出来,而B班只有40%的学生能背诵。为什么效果相差这么大?原因很简单:在A班,教师通过板书有效调控了学生的视线,视觉的功能发挥了作用。

这一典型案例有力地说明:以视觉思维为导向,适时地采取措施调控学生的视线,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至关重要。

其实,很多教师平时也常常使用这种方法,如,在讲课时为了突出重点,把相关的内容及时写在黑板上;为了强调易错点,用彩色粉笔在相关的字词上做记号。这些也都是调控视线的方法,只不过是没有意识到这种方法的意义而已。

现在,我们语文老师上课,还重视自己的板书吗?大家对制作多媒体课件更感兴趣,好像板书已经过时了。有时也见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板书,可是你看那书写的姿态:随意转过身子,背对着全班学生,信手在黑板上匆匆地书写,写完了紧接着讲下面的内容。从全班学生视觉的角度想,他们看到的是老师的后脑勺,视线全被挡住了。试问这样的板书能收到多少效果?

可是有“心眼”的教师(特指不仅用“心”思考,还特别关注学生“眼”的神态的老师),板书时特别注意“三点”:身子向左偏一点,身体往下蹲一点,右手举高一点。为的是不让自己的身子挡住学生的视线,让全班每个学生—— 包括坐在后面的学生都能看清楚自己书写的全过程。不仅如此,特别有“心眼”的教师,在这过程中,必要时还会转过身子,用眼神“瞟一瞟”全班,看学生是不是都集中在自己的书写。

上文提到,板书有加强记忆的功能。其实,板书的功能远远不止这些,容当别论。

(2)如何有效使用PPT大有讲究。有时,教师为了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利用PPT展示画面,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如何使用,大有讲究。比如一幅图画生动形象,教师泛泛地讲解,匆匆而过。但从学生视觉的角度设想:画面这么大,内容丰富新艳夺目,先看什么?后看什么?怎么看?学生目不暇接呀!正当学生目光迟疑之际,教师已经讲下面的内容了。这样的PPT展示,表面看着很热闹,实际上学生所得甚微,一个个只能目瞪口呆。有学者评价:“PPT上大量的信息快速翻动,学生如果不能深刻地掌握,结果很可能就是过眼云烟。”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教鞭的问题。教鞭就像一个乐队指挥手中的指挥棒。有人形容,它像是孙悟空手中的“金箍棒”,可“神”了。

有“心眼”的教师以视觉思维为导向,从学生视觉的角度出发,发挥手中教鞭的作用:口头讲到哪里,手上的教鞭就同步地指到哪里,全班学生的目光就聚集到哪里—— 注视、观察、思考,积极举手,发言互动。这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这样教学,不仅有效达成了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知识的目的,重要的是,有效发挥了视觉功能的作用,学生的视线随着教鞭的指引,学会了观察客观事物的方法(如时序法、步移法、联想法等),有效地培养、提升了学生的视觉素养。

总之,以“视觉思维”为导向,课堂上善于调控学生视线,聚集学生眼神,是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

2.激活学生眼神,有效提升学生“视觉素养”。具有视觉思维修养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是始终注意学生的目光,千方百计地让学生的眼神灵活起来。

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最后一段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理解,请同桌两个一个当妈妈,一个当小壁虎,看谁表演得最像。学生各自在座位上轻声朗读,有的还一边读一边做着动作。这时,教师适时提示、引导:“这时你就是妈妈,妈妈怎样笑着说?你就是小壁虎,小壁虎怎么高兴地说?想一想,老师要看你小眼睛的眼神喽!大家再好好准备一下。”教师一提醒,学生随即注意朗读时的眼神。随后,教师扮演壁虎妈妈,提示学生注意:“请大家注意观察‘妈妈的眼神,‘妈妈也要特别看你的眼神了……”此时此刻,全班学生都“忘乎所以”了!

就在这片刻,学生获益多多,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学生双眼渐渐灵活起来,开始学习用自己的眼睛说话了。换句话说,激活学生眼神,有效培养、提升了学生的视觉素养。

这一案例给我们的启发是:提升学生视觉素养并不是很玄妙的事。它是有机地融于平时的教学过程之中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心”,还要“有眼”。

三、教师要充分认识“视觉素养”的重要意义

“视觉思维”,是人生必备的素养。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的观察力是智力的第一要素。所谓观察力,就是指用视觉器官,即眼睛仔细观察客观事物的能力。由此可见,“视觉思维”应是一种素养,其价值和意义不可小觑——不仅对学生目前阶段的日常生活、知识汲取、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还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以至于他们进入社会之后的人际交往,参加工作后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从我们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关注学生眼神更有它特殊的意义。有经验的教师一般会有这样的体会:教学过程中,只要留心、仔细观察,通过学生的眼神,就可以判断学生是否在用心听讲,是否在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所以我们认为:从视觉思维这个角度说,课堂上关注学生的眼神,激活学生的眼神,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特殊的业务素养。

当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还要“用眼睛说话”,进行眼神互动,用自己关切的眼神“问”每一个学生:“你听清问题了吗?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了吗?思考好了积极举手发言呀!”仔细观察,这时学生眼睛的神态种种:有的皱起眉头,看出来是在绞尽脑汁、积极思考;有的眼神在“闪烁”,思考中碰到了“疙瘩”;有的悄悄地捧起课本,是在寻找答案;也有的眼神游离,无动于衷……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敏锐判断,必要时随机穿插一些调控的措施。如发现部分学生问题没听清楚,可以讓学生把问题再复述一遍;如发现有的学生心不在焉,可以进行组织动员;如发现少数“积极分子”总是教师一提出问题就举手,教师要用手臂示意,让他们放下手,想好了再举手。请学生站起来发言时,教师除了关注该生发言,还要善于“眼观六路”,看全班学生是否在听该生的发言,是否在动脑筋思考。

“习惯成自然。”上课时教师关注学生眼神,师生眼神互动,一旦成了一种素养,成了一种良好的习惯,上课的效率、效益就会大大提高。

关注学生眼神,是开发大脑视觉功能的必由之路—— 首先,一箭双雕。关注学生眼神,具有“双重”功效: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有效提升学生的“视觉素养”,意义深远。其次,一举多得。关注学生眼神,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防止“走神”;激活学生思维,促进情商的发展。

总而言之,大脑视觉功能的潜能有待开发,其效能不可估量。本文提出的关注学生眼神的策略只是初探,权作抛砖引玉。让我们秉持初心,携手并肩,共同关注、研究开发大脑视觉功能,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2][4][5]汪福祥.奥妙的人体语言[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3]D.萨尔诺夫.说话的技巧[M].杨丽琼.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

(陈树民,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小语会原理事长、原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猜你喜欢

瞳孔眼神眼睛
“天眼”的“瞳孔保健师”
生命的顽强
确认过眼神
确认下眼神,你是不是靠谱的人
瞳孔里的太阳
搞笑秀
瞳孔
我有一双探索的眼睛
眼睛在前
为什么眼睛不怕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