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

2022-05-30黄司祺徐洁宇

人民音乐 2022年7期
关键词:乐器博物馆研究

黄司祺 徐洁宇

21年12月4日至5日,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2021第十届全国乐器学研讨会”如期举办。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理论研究院(音乐学系)承办,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乐器(科技)专业委员会联办。本次会议采取线上会议的形式并由中国知网全程直播,来自全国各地的47名专家学者、琴师重匠以及乐器制造企业的代表参加发言。

本届全国乐器学研讨会恰逢创办以来的十周年(2012—2021),与往届研讨会相比,本次会议是投稿、发言者数量均最多的一次。研究议题、研究方法与研究质量无不体现出我国乐器学“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学科特色。

一、范畴大  论域广

乐器学突破了多学科壁垒、强化了校企之间的联系,无论是研究范畴与研究论域都呈现出开放、多元、包容的特征。《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中将“乐器学“(Organology)定义为:“研究乐器的历史、社会功能、设计、构造以及与演奏的关系的学科。”①在《大辞海·音乐舞蹈卷》中,对“乐器学”如此解释:“除了乐器分类这样主要内容,乐器学的研究还涉及乐器起源、乐器音响工艺、乐器构造、演奏方式、乐器性能与音乐表演,以及乐器所包含的社会与文化因素等。”②由此可见,乐器学的研究范畴横跨多个一级学科,研究论域辐射面广。

正如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王旭东在开幕式上所说:“乐器学研讨会立足于中华民族乐器的展示、传播与创新,是对优秀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扬。”本次研讨会围绕中国乐器博物馆的特色和属性、中国民族乐器定名规律和标准化、东西方乐器比较、中国民族乐器传承发展与科技创新等四个主题展开,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前沿、从观念到手段,从古代到当今,既着眼于乐器学理论研究的迫切需求,又前瞻于乐器产业链的发展前景。

二、理论深 方法众

乐器学发展至今日生机蓬勃的态势,离不开底层理论的奠基。中国音乐学院韩宝强聚焦于我国少数民族乐器定名的问题,指出了一器多名、一名多器、词不达意、名不副实的现状。他认为,可参考我国对西洋乐器定名原则,即通过简明灵活的前缀并结合以中华传统乐器名称的组合形式,且兼顾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理解与接受度,是为可遵循之道。为了推动该项工作,他倡议可通过出版词典、APP进行命名规范,并嵌入至课程、会议、公众号及视频直播等场景中推广宣传。云南师范大学杨琛深耕于田野,聚焦于西南少数民族管乐器共鸣器的分类,通过对傈僳族、拉祜族、苗族、侗族、彝族、瑶族等多个民族管乐器的考察,根据材质与形制将其共鸣器分为竹筒类、葫芦类、“喇叭口”类等共鸣器。新疆师范大学孙国军认为新疆拉弦乐器的标准化发展进程相对缓慢,遂通过数据采集与声学测量,对相关地方标准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并对乐器音质分级进行了细化。

武汉音乐学院陈明运用版本学方法,聚焦于唐诗《凉州词二首》之《从军行》中关于琵琶描述的释义,并通过《康熙字典》《隋书》等史料的考察,对该诗句中“催”“饮”之于琵琶提出了更为合理的解译。中国艺术研究院石一冰在《关于唢呐类乐器历史的几个问题及试解》中,通过对亚洲音乐史料的梳理,利用分类学方法将双簧类乐器喻列为“属”,唢呐类乐器为“种”,唢呐实则为“亚种”。他提出:“在认同唢呐‘波斯-阿拉伯说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探求唢呐类乐器多向演化的问题,其演变历史无不显示其具有不同原产地。”此外,河南博物院林森结合出土砖雕、古代绘画作品以及文字记载,对方响与陶鼓进行了复原,并详细介绍了其音列结构、制作工艺、调音过程及演奏技术等问题。

时至今日,乐器学涵盖了乐器发展史等诸多方向,我国乐器发展史的研究已百花齐放。在本次会议中,除了上述几位学者从史学角度出发,亦有《“秦筝”“筝”“古筝”称谓考论》《从域外考古发现看我国阮咸类琵琶的起源》③等精彩发言。

乐器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没有专属于自己的方法体系,而它用到的方法却颇为多样,如分类学方法、历史学方法、乐器声学及乐律学方法、实地调查法、与考古学有关的方法等④。当聚焦于特定的研究对象时,这些扎根于不同专业理论的研究方法可供学者们交叉并用,赋予了乐器学学科理论深、方法众的特性。

三、视野寬  维度多

布鲁塞尔皇家音乐学院乐器博物馆首任馆长马容(Victor-Charles Mahillon, 1841—1924)被誉为“真正的乐器学之父”⑤。他曾在著作中写道:“历来的音乐教育都忽视了两个方面的知识内容,那就是乐器学和乐器发展史……掌握这两方面知识的必要性现在已通过新的现实得以证明——当今欧洲最有声望的音乐学院都已经或正在建立自己的乐器博物馆。”⑥时至今日,中国也逐渐建立起不同主题的乐器或音乐博物馆。博物馆是集考古、收藏、研究、教育、欣赏等多维度为一体的常设机构,能够为大众提供宽阔的科普与研究视野。

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付晓东在《智慧型乐器博物馆的理念与实践》发言中,细数了世界博物馆的起源和发展,并将其喻为从乌托邦到异托邦的演变;进而梳理了中国历代的收藏传统。他对中国乐器博物馆的定位提出“上博下格而达”的理念与“时间之顶峰,空间之无限”的希冀。最引人瞩目的是,“中国乐派智慧型乐器博物馆”的初期成果也借此机会首次公开:用虚拟现实的场景和交互技术,演绎了三千年前的中华雅乐。从虚拟场馆的设计、真实乐器的采录与3D扫描再到VR穿戴设备的交互体验,无一不为中国乐器博物馆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中心理事长冯光生透过我国与国际上代表性乐器博物馆的展览体系,分析了其乐器文化要素的展陈。他提到,我国的乐器陈列中尚存“主题不鲜明、基本信息不完善、形式单调、解读简单”等问题。故而建言“乐器陈列不只是乐器学的标本室,不能仅偏重于乐器的技术及性能层面,还需人类学、音乐史学(音乐考古学、音乐图像学)、民族音乐学视域下的人文解读”,正所谓“基于有形之器,透出无形之乐,见到用乐之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与乐器相关的展陈机构约二十余所,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楚卓馆从文化史域出发解读了其不同展陈的叙事结构:“和乐天下——中原古代音乐文物瑰宝展”即“历史-历时”叙事;“古器之声(大鼓、铜鼓、青铜)”即“主题-并置”叙事;东方乐器博物馆即“区域-族群”叙事,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则依托于以上思路进行设计与策展。北京音皇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周阳以AI知识图谱技术实现了对乐器知识资源的有效关联,并提出一套智慧型乐器博物馆生态系统。

上海音乐学院应有勤从文化、历史、科技和改革多维度解读了乐器发展历程,并为我国民族管弦乐队编制的第三次飞跃提出设想。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饶文心将东、西方民族管弦乐队分为“传统固有型”(如中国新疆木卡姆乐队、缅甸传统塞外乐队、印尼甘美兰乐队等)与“现代改革型”(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当代伊朗混融乐队、俄罗斯巴斯克托斯坦共和国民族乐队等)两大类,并提炼总结了世界范围内不同区域的乐队编制、音响特征。

学者们开阔的学术视野与众多的研究维度均体现出乐器学已走在“学科交叉”“新文科”前列。这些研究与应用于科普教育、高等教育、学术研究甚至便民娱乐等诸多方面而言都提供了一种接受度高、受众面广且较为便捷的入口。

四、技术新  可持续

“如果我们要走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我们需要学者具有更深的方法论意识,以及利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的长处进行严格的混合研究方法设计的能力。”⑦定性与定量混合的研究方法,不仅使科学客观数据佐证了经验论的某些观点,也避开了经验论的些许误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乐器学横向发展的源动力。

声音交互装置方面,星海音乐学院陈明志立足于岭南文化,基于声音装置理念研制了系列古琴,以新媒体音乐作品的形式探索了材质于古琴的影响、不同演奏形态下古琴的综合舞台表现力以及古琴与文化符号的关系等。中国音乐学院刘兆蕤介绍了新型数字乐器“宇宙八音盒”,姿势输入端来自安装在卫星板上的橡胶球,其声音输出端来自宇宙各方向的电磁波,后经可听化转换并基于Max/MSP平台添加效果,进而实现地球与太空的合奏,以此方式探求“天地,自然之物也”的哲学奥义。

乐器声学方面,麦吉尔大学王颂在《萨克斯笛头的声学建模》汇报中分析了笛头作为声学滤波器对萨克斯的影响。选取输入声阻抗作为主要特征,对笛头的声学特征进行研究,并立足乐器设计、声音合成等场景提出三种笛头声学模型。吉林大学栾心萌亦从输入阻抗角度对竹笛进行声学实验与分析,对比了不同指法下的输入阻抗,分析竹笛的音色差异,并指出有膜笛在3000Hz左右时的输入阻抗与无膜笛差距较大,是有膜笛音色明亮的客观因素之一。

音乐人工智能方面,中央音乐学院王悠荻介绍了一种针对古琴减字谱数字化及人工智能打谱系统的解决方案。该方案依靠对减字谱数据集的深度学习来实现人工智能打谱,旨在推动活化古琴古曲、琴学研究及古琴新作品等发展。四川音乐学院孟文武、汪照文采用DeepTemp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潮州筝乐进行局部速度估计,辅以人工速度标记,以此达成速度估计(检测)目标,以此研究活态传承中的音乐速度形态。

这些的乐器学研究均反映出跨学科研究应用的三个显著特征:由问题驱动、合作研究、面向解决方案⑧。此类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手段正是解决乐器学可持续问题的重要工具。

五、重传承  促发展

自1920年郑觐文创办“大同乐会”起,我国开始有规模地进行民族乐器改革/改良活动。在本届乐器学研讨会中,不乏有学者仍坚守在乐改阵地。他们或扎根于民族乐器的传承与发展,或交流展示改良或创新的民族乐器,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术到产业,践行着民族乐器多元发展之路。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丰元凯关注了民族乐器产业人才培养这一议题,他梳理了我国各个时期乐器产业的发展模式,认为民族乐器的人才培养仍然保留着传统“口传心授”的培养模式,而这种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他呼吁更多音乐专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向乐器产业输送人才。中国艺术研究院高舒整理了建国后官方文件、正式刊物、行业资料等公开的民族乐器及相关技术改革案例约549项,并分析了其方法和效用。她谈到“要保持谨慎而怀疑、克制而积极的态度,才能在发展乐器的同时,保持民族性,正视失败,持续尝试”。

国际管乐演奏家郭雅志展示了他对唢呐、葫芦丝与古筝的三种改良方案:“唢呐活芯”以实现唢呐的半音演奏与转调;“多音葫芦丝”拓宽其音域的同时更便于普及与清洁;“古筝转调双槽码子”得出12半音及全部的调性转换。民族乐器改革家文正球再度展示了其研制二十余年的“文琴”,与此前不同的是,本次所展示的“文琴”采用3D打印技术,既提高了乐器品质,亦降低了成本。内蒙古鑫龙玉业集团有限公司刘德明用产自内蒙古的古老玉石佘太翠玉研制马头琴、蒙古四胡、托布秀尔等蒙古族乐器并获国家专利。

结 语

纵观本次乐器学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们展示了各自新的研究课题与方向,已从以往主要集中于声学、材料、工艺及系统音乐学的器物层面丰富至创新乐器、音乐人工智能等复合领域。四个研讨主题之间交融碰撞,相互依存而又独立,构建了学术共生之美好画面。从另一维度来看,乐器学的发展起源于博物馆,在本次研讨会中回归于博物馆,正是本学科在发展历程中海量积累又不忘回溯本源的体现。通过本次会议的严谨研讨与热烈交流,不仅高度凝练了当前乐器学的研究现状,也指引了未来乐器学的发展方向,对乐器学这一学科及其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① Organology, Grove Online. https://www.oxfordmusiconline.com /grovemusic/organology

② 夏征農、陈至立主编,杨立青等编著《大辞海·音乐舞蹈

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

③ 发言人分别为:马欢(北方民族大学)、张寅(温州大

学)。

④ 刘勇《中国乐器学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8年

版,第9-10页。

⑤Anthony Baines, ed., Musical Instruments Through the Ages,Middlesex, England: Penguin Books, 1961, p. 236.

⑥ 转引自周晋民《乐器学研究的五个世纪(上) 》,《黄钟》2018第3期,第109-125页。

⑦ [美] 伊恩·斯佩勒博格等主编《可持续性的度量、指标和研

究方法》,周伟丽等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

386页。

⑧参见Lang D J , Wiek A , Bergmann M , et al. Trans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sustainability science: practice, principles, and challenges. Sustainability Science, 2012, 7(Suppl.1):p.25-43.

[本文为中央支持地方建设—双一流建设(21)“中国乐派智慧型乐器博物馆”(PXM2021_014217_000024);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

(ZR2002-005)阶段性成果]

黄司祺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武汉大学联合招收博士后

徐洁宇 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荣英涛)

猜你喜欢

乐器博物馆研究
学乐器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博物馆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乐器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
奇妙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