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声度形

2022-05-30陈南南

人民音乐 2022年7期
关键词:黄钟考工编钟

陈南南

汉以往,历代帝王多以复两周礼乐为正统。而伴随时代变迁,周礼以及编钟铸造技术于西汉之时已逐渐失传。①宋初,统治者为追求正声、雅乐,多次乐议讨论黄钟声高及编钟铸造方法并试铸编钟,其中最为著名的为徽宗时所铸大晟钟,流传至今仍有二十余件。存世大晟钟以实证代表了时人对《周礼》有关编钟设计规范记载的认识,对了解宋代编钟设计思想以及宋人对《周礼》的认识弥足珍贵。

一、宋代编钟设计思想的源头——《周礼》

文献关于编钟设计规范的记载多源于《周礼》,主要见《考工记》中的《凫氏》篇:“十分其铣,去二以为钲,以其钲为之铣间,去二分以为之鼓间,以其鼓间为之舞修,去二分以为舞广……”②以及《春官·宗伯下》中的《典同》篇:“典同……凡为乐器,以十有二律为之数度,以十有二声为之齐量”③等相关记载。后世如《周礼》各版注疏、历代《乐志》及《乐书》《乐律全书》《五礼通考》等文献,多为以《周礼》为蓝本迻录注解,具体内容则多存龃龉之处,不再一一赘述。

(一)《考工记》中《凫氏》篇所载编钟设计规范

《考工记》为记载齐国官营手工业制造技术和规范的文献,④其中《凫氏》篇对甬钟各部位名称和长度取值方式有详细记载。后世文献对文中三处“去二(分)”的注解可总结为两种:一为各部取值均由铣长依次十分去二、去四、去六;二为依次去铣长、铣间、鼓间的二分。学者隋郁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以及对出土编钟形制数据的考察,总结如表1(指舞修与舞广长度比),认为后者(如表1所示方法2)更符合两周编钟形制的实际情况。⑤下文分析以方法二中各比值为《考工记》载钟体形制理论值。

(二)《春官·宗伯下》中《典同》篇所载编钟设计规范

《典同》篇则提出了以十二律为编钟铸造之“数度”“齐量”的观点,即钟体形制和钟腔所容,均由十二律度量所得。贾氏疏《周礼·考工记》:“假设之耳齐铸之,则各随钟之制为长短大小也。”⑥文中十二律度钟的方法为编钟形制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以十二律取钟之“钟口”“上下”长度。宋人陈旸则结合《典同》《凫氏》所载,认为“黄钟之律九寸十六之,而铣取其十以为度”,即以黄钟9寸16均分,铣长取10分,后文对钟体舞、钲、于、甬等部的“数度”则糅合《考工记》所载取值方式。⑦古时律、度相通,古人铸钟“以耳齐其声”的同时,亦可“以耳齐其形”。设计编钟时,神瞽只需触弦听声便可以各律长短为尺度依据,无需等分弦长或三分损益测算取值。因此,以弦听律取度既存文献依据,又为钟体设计最为便捷的方式。

历代关于十二律理论长度的研究多有不同,但取律方式相似,各律相对长度比亦一致。以出土秦简⑧、《管子·地员篇》⑨等文献记载,设黄钟长9分,十二律相对长度如表2,可取各律为钟体各部长度。

(三)十分铣长与十二律取值法

以《周礼》所载编钟设计规范,十分铣长取值和十二律取值均存一定的合理性,而陈旸将十二律和十分取值结合的观点亦有一定参考价值。其中《考工记》所载十分取值方式相对较为清晰,虽存两种解读方式,但相较《典同》篇所载的十二律取值法更为详实。同时需注意两种分析方法存一定的局限:其一,十分铣长取值法不能解决同组编钟大小差异的问题;其二,十分取值下形制比与出土编钟实际形制比多数差异较大;⑩其三,十二律分析需以当时已存十二律理论为基础。

二、大晟钟设计规范解析

《宋史·乐志》较详细地记载了宋人铸钟的史事,所铸之钟或“律不能协”,或大小如一而有违古制。宋人乐议目的多为使所铸之钟“声中黄钟”,具体内容涉及古人制定律度量衡的方法?輯,与本文内容所涉不深。文中仅就编钟设计规范以及今存大晟钟之“9寸”试析如下。

(一)大晟钟的铸造

《宋史·乐志》开篇便历数宋初乐议铸钟之事。而实际关于铸钟的记载,如王朴钟“皆侧垂”,胡瑗铸钟“正其钮,使下垂”,李照钟“有旋虫之制”等,多数铸钟之法记载较为粗略,并未表现当时的编钟设计规范。经梳理,历次乐议中所铸编钟主要见两种,一为各钟大小率如黄钟一钟,以钟体厚薄改变音高;一为依十二律度各钟大小,但各钟声不和协。而乐议争论的中心则在所铸之钟是否符合古制,各乐官皆以《周礼》所载为据而互相非议,实际上体现了对古制不同的理解。有关铸钟记载主要如下:

宋初,王朴铸钟“无大小、轻重、厚薄、气短之差”。李照由此认为王朴钟不合古制,愿“依神瞽律法,试铸编钟一虡”,即贾疏《周礼》之“耳其铸之”。而景祐五年右司谏韩琦认为“照所造乐不依古法,皆率己意别为律度”,证明李照铸钟形制确为神瞽听声取度,所采的为《典同》篇的十二律取度法。

康定年间,邓保信、阮逸、胡瑗等人铸钟,于三年十二月“观新乐于紫宸殿,凡镈钟十二:黄钟高二尺二寸半,广一尺二寸,鼓六,钲四,舞六……大吕以下十一钟并与黄钟同制,而两栾间递减半分”?輲。若以宋尺30.8厘米为准,则此处黄钟通高69.3厘米、舞广36.96厘米、甬高25.87厘米、铣间43.12厘米。此处二尺二寸半(16分)、铣间一尺四寸(10分)的度量方法源于贾氏疏《考工记》之内容。此黄钟通高与今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馆藏大晟钟高度(69厘米)相近。虽二者形制存一定差异,但所用尺度与设计规范当

為同一标准,证明宋人铸钟求索于《周礼》的史实。

元祐三年,范镇铸钟并著《乐论》,认为古制编钟当以十二律为钟高,以钟身(通高)16等分,则钟口(铣间)为10、钲4、鼓间6、舞修6、舞广4、甬高6。其观点被认为“自系一家之学,难以参用”,最终未能施行。?輷范镇铸钟思想与邓保信等相似,差异在于不同编钟大小的设计,实际均近同贾氏对《考工记》之

解读,为十二律与十分去二取值的结合。

崇宁元年,魏汉津拟以徽宗三指为寸,以定黄钟律。其后结合端州出土宋成公钟铸钟,即为存世大晟钟。细究文献,当时定黄钟律长当未用皇帝三指为寸,如《宋史》载“盖非帝指”“时昺终匿汉津初说,但以其前议为度,作一长笛上之”。另外,大晟钟铸造所法之宋成公钟6件大小相次,而大晟钟大小如一,且钟体各部形制比与宋成公钟亦存较大差异。说明其铸造并未完全以宋成公钟为准,即大晟钟的铸造

虽为复古,更见创新。

宋人铸钟,屡铸屡败,屡败屡铸,所铸之钟却终未能如古制——以律度钟体大小则见“声不能协”,声协则又大小如一。最终复古不得,只能取钟声和谐之方案,以鐘体厚薄而别钟声高低,为大晟钟大小如一的源头所在。而历次铸钟设计思想无论相似还是

有别,基本不脱离《周礼》所载两种取值方法。

(二)存世大晟钟的形制解析

存世大晟钟主要有大、中、小三种,大钟即上文所述山东孔子博物馆藏无铭钟1件,中型钟有藏于北京、河北、辽宁等地文博部门共20件,小钟见藏于上海、陕西文博部门各1件,流散加拿大、日本各1件。以《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所载北京、上海、山东、河南等卷所录大晟钟数据以及李幼平先生所测辽宁、河北、洛阳、湖南、西安等地所藏数据较全的20件钟为例,分析如表3。形制分析方法利用钟体各部比值、均值、总体标准差和对比标准差。其中总体标准差值越高代表形制差异越大,反之越小;对比标准差则为钟体形制比相较理论值的离散程度,值越小则与《考工记》所载钟体形制越为相似,反之差异越大。

由表中总体标准差看,大晟钟的铸造规范性极强,即各钟设计规范一致。而如北京藏两件大吕清声钟铭文一致而形制比有差的情况表明这种差异当属铸造误差。对比标准差则多数较高,即与《考工记》所载差异较大,表明大晟钟的设计并非采用十分铣长取值。

以十二律取值法分析,中型钟形制尺寸近同,通高均值27.75厘米(黄钟9寸),与现藏荆州地区博物馆藏宋尺30.8厘米(10寸)和南京大学藏南宋玉尺28.09厘米(9寸)基本一致,表现出与黄钟律极强的关联。鉴于大晟钟铸造规范性较强,各部形制比以平均值为准进行分析,对应十二律取值方式如表4,以通高为9寸,各部取值与上一部位相差多为3或4律,即跨三度取值,表明宋人铸大晟钟与十二律存较强关联性。

而小型钟通高约在23厘米左右,和黄钟9寸关联度较差,而钟上又亦见“大晟”“大和”铭文,说明编钟铸造与中型钟或非同时,但应相去不远。同时,无论是大型、小型钟,形制比和中型钟一致,均为于弦上作三度音程取值。其中上海厘彔伯钟舞部扁度较小,近似相差2律取值;山东无铭大钟则多部数据与中型钟形制比均值差异较高,说明二者设计规范与常见大晟钟不一致,或并非大晟钟。

结 语

大晟钟以黄钟9寸为通高,各部位以三度音程对应弦长取值的方式,证明宋人以弦度形——以十二律度钟体长短的史实。另外,该方法虽与《周礼》记载关联性较强,但较两周甬钟之实际形制存在较大差异,相较于两周编钟钟体扁度大晟钟较显浑圆,说明大晟钟以三度音程取值的方式与两周之时存一定差异。而关于大晟钟铸造所依尺度,自古便有相关考证,但因宋尺繁杂,且长短不等,依据文献考据得出的结论亦不相同,丘光明先生曾考证大晟乐尺长30厘米。而依据上文对大晟钟铸造与十二律之间关联性的分析,以及与现藏宋尺长度的比照,大晟钟的设计当以黄钟9寸(约今27.75厘米)为通高。在宋代以尺定律的背景下,加之大晟钟以律度钟,那么27.75厘米当为其时黄钟律长,而大晟乐尺则当长30.8厘米,相较丘先生考证大晟乐尺要长0.8厘米。另外,大晟钟各钟通高不同,由均值推知的长度应最为接近实际情况,但实际长度应存在一定的波动范围。若不考虑膨胀系数,排除最高和最低数据外,大晟乐尺长度范围当在30.6—31.2厘米。

① 王子初《刘非墓编钟与先秦双音技术的失传》,《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第17-29页。

② [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587-1592页。

③ 同②,第897-898页。

④ 宣兆琦《〈考工记〉的国别和成书年代》,《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年第4期,第297-303页。

⑤⑩ 隋郁《〈周礼·考工记·凫氏〉两种解读方式之比较》,《中国音乐学》2011年第1期,第72-82页。

⑥ [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影印版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0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第739页。同②,第1598页。二者记载略有出入,文中以前者为准。

⑦ [宋]陈旸《乐书》卷一百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11册,第448页。

⑧ 陈伟《秦简牍合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13-114,124-127页。

⑨ [春秋]管仲《管子·地员篇》,《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29册,第200页。

吴慧《宋元的度量衡》,《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1期,第16-23、7页。

[元]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二十六,北京:中华书局  1977年版,第2948-2949页。

[元]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二十七,第2961页。

陆雪梅《从苏州博物馆藏宋尺谈起》,《东南文化》2002年第11期,第48-49页。

同②,第1589页。

周昌富、温增源《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年版,第58页。

结合今日所见两周甬钟形制分析原文所得。

脱脱等《宋史·乐志》卷一百二十八,第2984-2993页。

(责任编辑   荣英涛)

猜你喜欢

黄钟考工编钟
金石齐鸣话编钟
古琴“黄钟调意”探微——以《神奇秘谱》《梧冈琴谱》为例
“墙-壁”小考——《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墙壁部的评述与考证
曾侯乙编钟
曾公编钟铭文补说
沉默
2000多年前最大的组合乐队——曾侯乙编钟
《考工记》与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内涵
《黄钟》2018年总目
《考工记》“和合”思想在古琴制作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