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野考察 理论研读 成果回馈

2022-05-30赵书峰肖志丹

人民音乐 2022年7期
关键词:音乐学人类学跨学科

赵书峰 肖志丹

国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下文简称“中心”)隶属于湖南师范大学,成立于2019年4月,主要对瑶族、苗族、侗族、土家族、白族等南方少数民族乐舞文化进行系统的田野考察与研究。“中心”充分依托湖南师范大学综合性学科平台优势,整合了校内外民族音乐学、民族学与人类学、民俗学、语言学等学术资源。截至目前,成员共发表了关于南方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研究方面的论文约七十余篇,累计开展各项田野调查一百多次,撰写音乐与舞蹈田野文化志33万字,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湖南省社科等项目共十余項,获得湖南省优秀社科成果奖2项,“中心”的田野与学术业绩受到学界关注,形成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一、田野考察:民族音乐学的立身之本

田野考察(field work)是来自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一种注重实践性和参与性的现场考察方法。“中心”成员坚持“田野考察是民族音乐学的立身之本”的理念,强调在考察过程中一定要将田野做深,既要有长期居住式田野,以局内人视角对研究对象所在地进行深入透彻地考察,也要形成线索式、多点式的宏观、整体考察。“中心”成立以来,团队的硕博研究生足迹遍布湘、粤、桂、滇、黔、赣乃至泰国、老挝、缅甸等东南亚国家。

2020年8月,“中心”成员联合中国音乐学院、贵州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多所高校的来自民族学、建筑学、民族音乐学与舞蹈学等不同学科专家共二十余人赴沅水流域进行了二十多天的田野考察。考察团队关注流域沿线的村落、古道、古庙宇等建筑文化,以及古碑刻、地方志、族谱中有关乐舞文化的要素,并思考音乐文化在构建族群关系和社会结构中的能动性,重点展开传统历史文本与当下活态田野之间的互通、互证研究。

田野是学术灵感的促发地,是检验理论的有效试验场。随着学科的发展,学者们逐渐抛弃了比较音乐学时期“扶手椅”式的研究,将田野考察作为学科必不可少的研究方式。“中心”团队田野考察不仅收集了许多珍贵的传统乐舞第一手资料,而且在田野现场感受到了音乐表演文本的活态与样貌,从而不断促发出新的学术灵感。笔者所强调的田野要做“深”,即避免走马观花式、忽略民间艺人话语的掠夺式考察,而是强调在考察中要有深度、广度、精度、温度,与民间艺人建立友好平等的交流,在“互为主体性”?譹?訛的研究关系中深入挖掘研究对象与其社会文化语境的关联。

从田野考察的多维“深描”到音乐民族志的多元书写。考察过程中要有多视角、多角度的描述,形成从“浅描”到“深描”的多维记录和阐述,进而形成音乐民族志多元风格的书写方式。中国古代的地方志、风土志等都是带有“浅描”意义的记录书写,以旁观者的“第三人称”进行叙事,文字修辞比较简练。而当下音乐民族志书写方式的多元化强调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互为主体”的表述,即把二者放在一种平等互视的对话语境中,而非远观之,而且从文字风格上更强调以一种诗意的文学性表达还原田野现场,以示“民族志在场”?譺?訛的真实情境。“中心”团队在坚持长期田野考察的基础上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学术风格和优势——田野乐舞民族志的书写,从研究范式、研究对象、书写风格、文化阐释等都形成了自己的叙事特色和体系。

二、理论研读:将跨学科知识学习落到实处

所谓“理论研读”,是团队强调学科理论与文献的学习,即注重中外文献的学习、加强学科经典著作研读、拓展跨学科知识理论的三大基本功训练。为此,“中心”团队成员共同整理了民族音乐学专业必读中外著作以及跨学科专著书单共280本,团队学生每周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精读民族音乐学、文化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民俗学等经典著作并撰书评进行学术沙龙分享。团队的研究方向也涉及城市音乐人类学、音乐符号学、音乐学术史、影像音乐民族志、语言音乐学、历史民族音乐学、舞蹈人类学等不同领域。“中心”硕博研究生团队除了撰写音乐民族志和论文,还不断加强书评、综述、报道、课题申报书等写作能力的训练,先后在《音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人民音乐》《民族艺术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等核心刊物发表了二十多篇学术论文,撰写了33万字的《湖湘传统乐舞田野文化志》(待出版)。

关注语言与音乐的互动关系,形成语言音乐学的跨学科实践。当下国家提倡“新文科”的大背景下,跨学科研究在各个学科领域都引起反响,但真正在具体学术实践中实现学科跨越、学科互动的却不多。2021年,“中心”聘请了语言学家唐贤清教授对相关课题进行语言学的跨学科指导,聘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胡萍教授对硕博研究生开设语音学基础、国际音标的训练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音乐与语言的关系非常密切,加强语言学的相关知识理论的训练,可以捕捉语言音乐学研究的跨学科灵感,发现新的研究空间。目前国内从事语言音乐学研究学者甚少,尤其是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与汉族之间在历史上的互动交流所导致语言和音乐的“涵化”现象值得关注。“中心”成员近些年的多学科团队田野考察、多阶段语音学国际音标的系统性学习、多种音乐形态分析和跨学科方法理论学习等都在具体实践着跨学科融合研究,尤其是对国际音标的强化训练为团队的记音记谱、音乐形态分析提供了许多方法和灵感,形成了初具“语言音乐学”特点的跨学科研究。

坚持文献与田野结合的历史民族音乐学思维。以“华南学派”为代表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强调将田野中民间的碑刻、文书、地方志、家谱等资料与官方历史文献的互证研究,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也受历史人类学影响,强调在民族音乐学共时性研究思维中融入历时性的研究理念,形成时空互动、纵横交织的学科研究传统。“中心”成员在研究瑶族音乐文化时,不但关注《乐昌县志》《蓝山图志》《富川县志》等地方志,以及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周去非的《岭外代答》等历史文献,还在田野中关注官方文献与民间文献的多方印证,田野活态与口述历史互相比较的视野。

三、成果回馈:置田野与研究成果互惠于现实社会

在坚持田野考察、理论研究的同时,将研究成果应用与教学实践、非遗保护实践。在国家大力提倡“非遗”进校园传承与传播的背景下,“中心”在江永源口瑶族乡、江华上伍堡、湘西龙山县里耶古镇、靛房镇坡脚村、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湖南蓝山汇源瑶族乡等多地挂牌成立民族音乐学田野考察实践基地,为“中心”成员的田野考察、教育实践、非遗保护、音乐思政建设等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第二课堂。同时,多次邀请“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进校园现场授课,如“中心”成员朱奕教授带领其师生团队对苗、瑶、侗、土家、白等民族的传统舞蹈进行长期田野调查,融田野工作、教学与舞台实践、学术研究为一体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出了湖南省一流本科精品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湖南少数民族舞蹈》在线课程,累计全国七十多所高校学生选课人数达1.1万人,网上课程互动人数达11万人次,促进了高校教育资源与手段的拓展。

形成以“成果回馈”为主导的应用民族音乐学研究。应用民族音乐学强调将民族音乐学的知识和理解用于社会服务和解决实际问题,更具体地说,是“在某一特定群体中以音乐为中心的干预措施,其目的在于让这一群体获益”?譼?訛。在田野考察中以“人”为主体,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合作关系中形成田野互惠和回馈,强调学术生产与社会经济效益形成影响。在当下国家提倡“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中心”践行“文化传承”“社会服务”都是一种遵循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田野回馈。如团队成员在田野点当售票员,给留守儿童教授音乐课,为当地的旅游节庆文化活动以及地方文旅节目提供策划,为艺人申报“非遗”传承人而提供影像拍摄和视频制作等技术帮助等,使地方民俗活动、文化事象的开展更具有开放性、包容性、丰富性的文化思考,田野中的社会服务意识和研究中的文化反哺实践也彰显出“中心”显著的应用民族音乐学研究特点。

形成以“项目制课程”为依托的城市音乐人类学研究。美国民族音乐学家布鲁诺·内特尔是较早对城市音乐人类学进行研究的学者,笔者也曾发表论文《城市音乐人类学研究新思考》专门探讨了该研究方向发展的多种问题。城市音乐人类学主要探讨城市中音乐、舞蹈有关的文化生产、表演、消费、传播等,以及它们与该城市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和社会结构的关系。长沙作为媒体艺术之都,具有非常丰富的城市音乐事象和人文底蕴,“中心”开设湖南师范大学“城市音乐人类学的项目制课程”,有来自旅游管理专业、英语专业、法律专业、知识产权专业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该课程多个方向的专题研讨和田野实践。

以“非遗保护”“文化传承”为特色的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的硕士生徐花、李静等多次入选参加吉首大学“2020 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土家族打溜子与苗族民歌传承人群研修班”,向土家族、苗族多位非遗传承人学习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团队常年的田野考察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非遗”进行了抢救式的保护和挖掘,积累了丰富的影音、文本等数据资料,将传统音乐舞蹈文化应用于艺术实践和高校课堂。在长期居住式的田野考察中要与民间艺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学术研究过程中与传承人保持着长期的互动与联系,形成与研究对象平等互视的研究关系和文化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结 语

民族音乐学研究随着全球化、城市化、现代化的社会发展,研究方向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动态,主要体现在跨学科研究、学术应用与实践、文化传承与发展等多个层面。尤其在国家提倡“新文科”发展的大背景下,学科跨界和交叉不容忽视,民族音乐学与其他学科的交融互涉也形成了诸多的研究特色。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在长期的田野考察与理论研究中,坚持学科本位优势基础上提倡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尝试,不仅对提升湖湘传统乐舞文化整体性研究和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显示出积极有效的价值和贡献,为推动中国南方多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非遗”的保护和发展也提供了基础力量和智力支持。在强调学术研究的同时,“中心”还坚持以应用民族音乐学的理念指导学术行动,形成以城市音乐人类学、文化传承与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历史民族音乐学、语言音乐学等多种研究方向,将学术成果及时回馈并服务社会发展。

赵书峰《再议民族音乐学的田野考察》,《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5年第6期,第87页。

[美]大卫·费特曼《民族志:步步深入》,龚建华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页。

湖南少数民族舞蹈—智慧树网 https://coursehome.zhihuishu.com/courseHome/1000061173#teachTeam

Svanibo Pettan and Jeff Titton(edited).The Oxford Handbook of Applied Ethnomusicology.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a:4.

赵书峰《城市音乐人类学研究新思考》,《人民音乐》2021年第5期,第77-81页。

[附言:本文为笔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學研究专项项目“中国与东南亚瑶族《盘王大歌》系列传世唱本整理与研究”(20VJXG022)阶段性成果]

赵书峰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海南大学兼职教授

肖志丹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女子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   荣英涛)

猜你喜欢

音乐学人类学跨学科
《审美人类学》评介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音乐学人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第三届音乐学学术前沿中青年学者论坛
标注及口述史视角下的《音乐学人冯文慈访谈录》
论中国音乐学百年来之三大阶段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