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儿童智慧成长
2022-05-30袁浩
袁浩
南京市拉萨路小学美丽的校园里有位美丽的语文老师——刘宁。
刘宁老师最爱给孩子们上语文课。
25年前,她怀着点燃孩子们智慧火花的缤纷彩梦,沐着暖暖秋阳,循着百步坡走进“拉小”校园,走进课堂。
25年来,在一堂堂魂牵梦萦的语文课堂里,她上下求索、执着前行,用真情睿智引领学生们在语言的、文学的、生活的清泉中汲取智慧,发展言语,快乐成长。
同事们夸她的课,新颖、富有创意,总是让人眼前一亮;教研员评她的课,立足儿童、重视语言,实在又大气。说到刘宁的语文课,她的导师一全国劳模、资深语文名师严瑾校长的目光里更满是赞许和欣慰。严校长说:刘宁的课突出学科育人主旨,个性特色鲜明,淳朴恬澹,本色天然中闪耀着“拉小”智慧教育的光华。
一
走进刘宁的语文课堂,扑面而来的是自由、快乐的气息和浓浓的儿童味、语文味。
教学《鸟语》,她与学生们一起,聆听鸟儿婉转的歌声,想象鸟儿矫健的身姿;让学生同布谷、喜鹊“对话”,猜猜鸟儿丰富的“语言”;走近燕子、大雁、天鹅,走近海鸥、啄木鸟、苍鹰,体会其内蕴的精神品质,感受文字的魅力。
教学《父亲、树林和鸟》,她引领学生关注课题,关注新鲜词语,主动走进这个发生在春天黎明的故事,在文学性语言与生活语言的联系、融合中,读懂“像树一样”“像山一样”“像灯塔一样”高大、挺拔的父亲,收获对人物的感动,对语言的感悟。
《天游峰的扫路人》的作者在文章里浓墨重彩地写了人的外表、性格和生活态度,还花了不少笔墨写山,写竹丛,写茶,写宿鸟……由此,她启发学生思考并鼓励他们尝试着进行探究——“不写山不行吗?不写竹丛不行吗?不写……不行吗?”让学生自选话题,合作讨论,并拓展阅读作者游天游峰时写下的另两篇文章《撑排人》《导游女》,思考比较,从中发现语言表达的秘密。
在“羊的故事”习作教学中,她让学生们化身为图片中的小羊史莱克,通过一系列的假想、追问,揣摩小羊离群时的心理,推测它出走后的奇遇,按时间、场所分组创编故事;再在全班“故事接龙”,即席选用过渡语句,把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现场连缀成内容丰富、结构完整、曲折有趣的大故事。学生们在兴致勃勃的创意写作过程中,既享受了文学创作的乐趣,又锻炼发展了言语表达能力。
教学“我的新发现”,她与学生们一起欣赏小伙伴们的发现和习作,从中体悟、提炼如何“发现”及如何清楚地写出“发现”的过程和方法。教学“边玩边写”,她与学生们一起游戏,通过对话、交流“玩”的感受,分享“玩”的快乐,让学生们一个个乐于表达,易于动笔。
……
在这样的课堂里,刘宁就是一位大姐姐,她与弟弟妹妹们同读、同诵、同玩、同乐,时而颔首微笑、注目鼓励,时而俯身悄语、点拨提示,言语的、非言语的,明示的、暗示的,都准确地传递着某种信息。学生们从她的话语、眼神、笑容和手势里仿佛获得一种神奇的力量,一个个侃侃而谈,言语生动,既有活泼真诚的心灵对话,又有凝神深思的内心体验,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学生们都喜欢她,说刘老师从来不会居高临下地看待他们,说刘老师是他们的好朋友,最懂他们,他们都喜欢上刘老师的语文课。
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与学生们成了“大家一起学”的伙伴。教学不再是传统的单向传授或双向交流,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的关系。课堂成了一种以文本或活动为载体的平等对话的场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自主建构,不论是过程或结果,对其他学生都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学生的言语发展、智慧成长和文化建构就是在这种“大家一起学”的生动情境和丰厚的人际滋养中实现的。当每一个学生既是学生同时又是教师的时候,他们的生命活力、智慧潜能就充分彰显出来了。
毫无疑问,这样的语文课堂是智慧的语文课堂。
二
智慧語文课堂的背后是教师爱儿童、懂儿童,爱语文、懂语文的真情感和大智慧。
具有真情感、大智慧的语文教师,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相信儿童,能正确地认识儿童,了解儿童言语的已有基础和成长需要,了解儿童学习语言的心理特点,发现儿童个体差异,并因材施教。
刘宁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
她笃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智慧,有不同色彩的智慧,有不同的优势和强项。她说,学生的智慧不是有没有,而是你相信不相信,发现没发现。她说,只有坚信,才会努力地发现和开发,才会在语文课堂中细心呵护、顺势利导、巧妙点拨,助力儿童智慧生长。
她认定教师应主动地、深入地了解儿童,理解儿童,让语文教学顺应儿童学习、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她说,正如四季更替,儿童生长自有其节律。小学年龄段的儿童智慧有其特殊性,认识了这种特殊性,我们就不会在儿童“理性的睡眠期”强迫儿童理解、背诵过多理性内容,更不会限定儿童在阅读理解方面的固定答案。她说,每个学生表现的智慧是不一样的。教师在课堂中一定要静心倾听,努力发现儿童智慧生长的过程,了解个体差异,帮助每一个学生发展。为此,在课堂中,她总是十分关注并设法了解每一个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和进度,从学生和文本的实际出发,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提供多层次的学习资源,满足个性各异的学生需要,让学生自主选择。
她还敏锐地注意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的儿童进入小学以后,已不再甘于当“顺从的学习者”,不满足做一个“被动的赏析者”,不愿意乖乖地等长大以后才发出自己的声音。他们迫切地希望成为“主动阅读者”——“解读者”,而只有这样的阅读者,才会有主动探索的兴趣。为此,她指出,我们应从新时期儿童的言语发展需要和特点出发,在培养“感知、了解、体会、理解、赏析”等言语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同步培养“区分、判断、质疑”等“解读者”的必备能力,让阅读活动更具包容性、选择性和丰富性。
刘宁特别强调,教师必须尊重儿童语文学习的主体地位。她说,培养儿童智慧,要充分引领儿童自我价值建构。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引发儿童内在的矛盾冲突,让儿童在矛盾冲突自我化解的过程中,实现言语的发展、人格的提升。无论是语文知识,还是人文教育,都绝不能生硬地灌输。
三
对儿童,对语文的真情感、大智慧,使刘宁具有一双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的慧眼和一颗在教育教学中开拓创新的慧心。
到幼儿园参观,刘宁随手拍下“幼儿园的8:30”,在与“小学8:30”的对比中,她发现小学一年级“节奏有点儿快了”,“过于关注纪律”“过于关注学科学习”“过于关注结果”,而小学生成长最不能忽视的“兴趣激发、习惯培养、动手能力……”却被忽视了。这是一个必须重视、必须解决的问题!于是,她与同事们学习国外“幼小衔接”经验,远赴京、沪、广参观考察,从学校实际出发,团队合作研究探索。于是,一个“慢节奏、宽视野、重习惯、激兴趣”的“晓小课程”出台了,实施了!于是,拉小一年级的孩子们有充分的时间转换角色,从容过渡,适应小学的生活。这是一个丰富多彩、富有童趣、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特色课程。
小学生喜欢看漫画、读绘本,喜欢三五成群谈新闻、聊时事。刘宁发现其中蕴藏着许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于是,她用艺术大师丰子恺漫画背后的小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变换角度,重新看待熟悉的生活,捕捉写作材料;从丰子恺漫画不画眉眼,人物神态却惟妙惟肖的特点中,引导学生领悟写作筛选细节,突出主题的意义……于是,她引导学生从多种经典图画书的比较阅读中,发现文章结构的秘密;学习图画书的结构,调动经验尝试构思;充分朗读、品赏,从图画书形象生动、简洁精练的文字中获得言语熏陶,学习、仿写、创写,发展语感。于是,她研究、开发了班级的“时事微课程”,把当天的时事新闻、新鲜的生活信息融入语文学习中。在每天的“时事微课程”中,学生充分参与、自主演讲、合作讨论、自由点评、轮流主持。实践表明,这是一种新颖而鲜活的语文课堂组织形式,不但有助于学生提高表达能力,汲取人文滋养,也锻炼了教师捕捉语文学习素材、开发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
六年级小学生写《家乡名人》,刘宁发现,学生大多是查查百度、翻翻资料完成习作,很少有人实地了解、现场访问。在这“纸上谈兵”的现象中隐含着令人忧虑的问题——学生习作缺少“真实情境”“思维工具”和“表达平台”的支撑,很容易造成观察、思考、表达能力和写作习惯培养的缺失。于是,刘宁与同事们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将智慧课堂拓展到街头、超市、古巷、军营、非遗博物馆、南京的山水城林……借鉴大单元、任务群、项目化学习的方式,突出“真实情境”“学习任务”,强调“核心素养”“跨科融合”,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實实在在地经历写作过程,把自己对世界、对自我的认识化为个性化的自由表达,有依据、有创意地表达,实现言语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小学习作从表面上看,是学习运用语言的综合练习,但从儿童发展看,是儿童生活中、生命中的需要,具有显著的“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交流”与“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自我教育作用,是儿童自主接受教育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如果我们仅仅着眼于让学生怎样运用写作方法和技巧,写出一篇“优秀习作”,就窄化了习作教学的功能和价值。刘宁和同事们通过“项目化学习”培养学生的现场表达能力,把指导学生自主习作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紧紧地联系起来、统一起来,融“立人”于“立言”之中,立意高远,举措实在,很有见地。唯其如此,我们的习作教学、语文教学才能在“立德树人”的宏伟工程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
不忘初心,践行追梦,刘宁做到了。20多年来,她与儿童相伴,与语言相随,与思考共舞,对儿童的喜爱、对语文的眷恋始终不变。为了滋养儿童智慧成长,她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语文素养,拓宽教学视野,淬炼“慧识”“慧心”“慧眼”和“慧教”能力;率领团队坚持探索发现,研究开拓,与全校师生共同建构了拉小独具特色又多姿多彩的语文智慧课堂,创造着拉小智慧语文课程的灿烂明天。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负韶华、百步向上。可以想见,在日新月异的智慧课堂里,刘宁与她的伙伴们一定会不断收获学生们智慧成长带来的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