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温暖的春风里探寻“嘉”乡美
2022-05-30翁雪莲
翁雪莲
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围绕“关爱”主题编排了3篇课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千人糕》《一匹出色的马》,分别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春之暖”。教学时,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生活场景和现状,以核心任务“在温暖的春风里”整合单元内容,形成新的大单元设计。
一、“嘉”乡美,在真实情境中赏“春”之美
我校所在的礼嘉镇地处江南,不仅自然生态美,民风也非常淳朴。对于乡土生活的美好,身处礼嘉镇的学生有着切身的体会,在这样的场景中学习,他们的感受更为深刻。
1.关注学用结合,创设真情境,赏风景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句子,想象画面”,新课标要求低年级学生“结合语文学习,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整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见闻和想法”。透过这3篇文章,我们能联想到礼嘉镇可见的春之美,从《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蒙蒙的细雨”中想到“春雨贵如油”的湿润,从《一匹出色的马》“葱葱绿绿的田野、泛起波纹的小河”想到礼嘉镇的田野、牡丹园、嬉乐湾的美丽春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调用生活体验去想象、去表达。
大单元的教学设计着眼于单元的整体,以学习任务群为主线,引导学生“在温暖的春风里”这个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把文中的景和礼嘉镇的景融合。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到生活,积累言语经验,学用结合,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立足育人目标,设计大任务,赏人情美。礼嘉镇是一个农业大镇,葡萄种植面积占全区四分之一以上,同时也是全国著名的“雨衣之乡”。独特的本土文化和经济产业使得学生拥有与众不同的活动区域和生活内容。礼嘉镇的美,还美在人,从“千人糕”的来之不易,学生能联想到礼嘉镇春日绿油油的麦田、正等着除芽绑蔓的葡萄藤、春雨中保护人们不被淋湿的雨衣……这些都需要劳动者的辛勤和智慧,都蕴含着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正如礼嘉镇人勤劳、朴实、友善的品质。这些都是隐性的春之美。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精神的熏陶。任务群引领下的大单元教学将人文主题、语文要素等多方面统筹在一起,以育人为目标,以实践为主线,以任务为导向,努力实现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型。笔者整合学习内容,设计“我们四处寻找”和“做春的使者”两个教学任务,实现了双重育人价值。“我们四处寻找”强调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温暖,借助活动了解关爱的内涵,懂得传递关爱;“做春的使者”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并展望未来,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朝着建设美丽“嘉”乡的目标努力。
二、“嘉”乡暖,在素养培育中品“春”之暖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笔者加强课程内容和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的语文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一,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从而让学生学以致用。
1.在真实场景中写“春”之美,品美景之暖。学校是小课堂,生活是大课堂,实景化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教师把课堂搬到校园里、生活中,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自发地去学习、去探索、去生成。如活動一“描绘春天的美”,学生通过朗读《一匹出色的马》,提取文中的关键信息,随后在教师的带领下在校园中感知自然人文之美,再回到课堂中,伴着脑中美好的画面,一定更能读出韵味。再结合“字词句运用”,照样子说一说自己在校园里看到的春景。学生在观察中积累了语言材料,在朗读中挖掘了表达特点,也为接下来的探索和寻访打下基础。
大自然是孩子天然的乐园,各种植物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各种农具成了手里的“大玩具”。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去春日的田野里漫步,在广阔的绿地上放风筝,到户外认识植物。运用多种感官发现春天的美,并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完成一周的观察日记,做成资料卡。再通过资料卡展示会,展开多元评价活动,在互评中进一步明晰怎样描写景物的特点。有一位学生在活动前这样写道——
春天来了,一朵朵花儿开放了,小草钻出土壤。我和妈妈一起出去看风景,我看见鸟儿在叽叽喳喳唱歌,蜜蜂在采蜜,小狗在开心地跑。太阳公公笑了,我也笑了,我喜欢春天。
在活动后这样写道——
今天风和日丽,我和爸爸决定去外面散步。我们来到小河边,清澈的河水像面镜子,能倒映出人影。河边垂柳的枝条像绿丝带轻拂着河面。不远处有一处油菜花地,浓郁的花香让我陶醉,金色的花朵在阳光的照耀下好像闪着光。
起初,学生的笔触还稍显稚嫩,但随着活动的开展,他们在阅读文本,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改善了认知结构,积累了表达经验,变得有事可做、有话可说,语言也生动优美起来。春日里,这些学生的观察活动并不局限于游览本身,教师和家人的陪伴也产生了别样的人情之美。这是学生感知人情美、感知关爱的过程,更是自然和人情的融合与互动。
2.在思维发展中悟“春”之意,品劳动之暖。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是核心素养之一,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更能展现他们独特的思维特征,进行撬动课堂的深度学习。如活动二“千人糕”,课堂上,笔者通过展示“千人糕”思维导图教给学生思维方式和画法,再组织学生走进礼嘉镇的雨具制造厂。学生通过参观和体验知道了成品雨衣的制成需要多道工序,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并借助思维导图将雨具的制作史、种类、款式等记录下来,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学会有条理地介绍。
随后,笔者在班级开展“小雨衣我设计”活动,组织一次雨具秀。学生不仅为家人、同学设计了雨具,还为家乡的葡萄设计了小雨衣。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中触摸到了思维的生发点,灵感迸发。活动中,学生了解了家乡的地方特色,被劳动者勤劳致富的精神感动。该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教会他们感恩和传递关爱。
3.在亲身实践中感“春”之韵,品乡情之暖。“三月三”吃荠菜,学生来到乡间的田埂旁、大树下,与父母一起挖马兰头、荠菜。然后,学生学美食的做法,回家后和父母尝试做凉拌马兰头,包荠菜馄饨,体验美食的制作过程。最后,学生将亲手制作的美食送给乡邻,美好的乡情就在邻里间的分享中自然流淌。
春日的礼嘉镇不仅美在景,更美在人。活动三“讲讲雷锋的故事”通过开展“雷锋故事分享会”,让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认识雷锋,学习雷锋精神,再与写话“我的好朋友”巧妙整合,寻找身边的“小雷锋”,最后通过春日的美食和葡萄园中的活动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小雷锋”。
礼嘉镇有葡萄小镇之称,笔者鼓励学生去看看春天葡萄园里有什么。有学生发现:为了保证产量,果农正在手工给葡萄藤除去多余的幼芽,十亩的葡萄藤靠一个人除芽需要整整四天,一些学生还帮助大人一起除芽。劳动中,他们体会到劳动者勤劳的品质,分担了庄稼人对强风、冰雹的担愁,从中体验到浓浓的乡情,以及劳动的艰辛和喜悦。
好动、爱玩是儿童的天性,这些活动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还提供了与邻里、果农口语交际的真实情境,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亲子活动中体验关爱,在传承乡土文化中读懂乡情,学会关爱他人。
三、“嘉”乡乐,在多元测评中享“春”之乐
笔者紧扣单元目标,基于生活化的理念,从指向儿童、指向未来两方面为学生创设具体语言环境,利用多元评价和单元测评为儿童优化言语实践。
1.指向儿童:深度学习下的多元评价之乐。所谓深度学习,就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学习主题全身心体验、发展的学习过程。大单元教学中,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多元评价是评价的主体,在评价方向上更加重视促进评价对象的未来发展。
如“描绘春天的美”活动中,开展资料卡展示会,先在班内从语言流畅、情节完整、文辞优美三方面进行互评,得到三颗星的学生被评选为“优秀小作者”。随后,笔者把“优秀小作者”的资料卡陈列在展示板上,请同级部的学生也来评一评,将五角星贴纸贴在他们最喜欢的作品旁。指向儿童的多元评价方式带给学生自信的力量和快乐的感悟。
教师还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发朋友圈、公众号展示等方式,让教师、学生、家长多元互动,互相品评。评价过程中,学生享受到了被教师、同学、家长关注的喜悦,他们被共同话题联结在一起,增进了家校联系。整个活动过程,他们已不再是被动完成作业的学生,而是观察员、记录员、讲解员、评论员。身份的转变带来了活动价值的提升,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指向未来:单元测评下的自由创想之乐。在任务二“做春的使者”中,为挖掘本单元的育人价值,笔者将语文园地二的“识字加油站”和第三单元的“口语交际”相结合,开展“长大以后做什么”活动。学生继续徜徉在温暖的春风里这个大情境中,畅想未来:20年后的我们会是什么样子?最想从事的职业是什么?为什么想从事这个职业?想为家乡做些什么?这次测评不仅考验了学生梳理语言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是口语表达的一个支架:把话说清楚,初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把话听清楚,边听边思边问,通过采访强化倾听意识。从活动结论上来看,学生在创设的语言环境中展开丰富的想象,畅想未来,再次练习信息整合,实现知识的迁移、运用和转化,思维能力和语文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
本次大单元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以教材为出发点,整合身边的生活资源,通过开放的课堂、多元的渠道,体验乡村活动之趣,发现乡村田园之美,品味乡村美食之情,自主感受学习的快乐与趣味,从而爱上学習,进而能够主动学习。这些趣味盎然的活动打通了文本与生活的隔膜,让学生获得真观察、真体验、真感悟,从而厚植学生的乡土情怀,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使读写相辅相成,从而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