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古文教学策略初探

2022-05-30方雨琳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古文文言文言文

方雨琳

学习文言文一直以来都是小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古文常常给学生距离感、零散感、孤立感,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本文试着基于“结构”视角,寻找古文教学的策略,改进割裂的、碎片化的古文教学模式。

一、厘清教材结构,明晰教学方向

1.立足文本:认识古文的独特价值。文言文是中国数千年前就出现的语言载体形式,它不仅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璀璨深厚的历史文化。文言文词句凝练、文质兼备、颇具韵味。统编版教材中入编的13篇文言文别致而蕴藉,有着现代文无法替代的独特魅力与价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掌握事物结构,就是允许以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开展小学语文古文结构化教学,教师要努力将散点式的古文教材化作成串的学材,将零散的信息整合成网状的知识联结,帮助学生建构整体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思维体系。

2.横向关联:单元化找准学习起点。统编版教材以单元为单位,每个单元均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形式编排,要确立文言文教学目标,就需要结合教材的编排特点,既要找到本篇文言文自身的文本价值,也要观照本单元的“双线”、课后习题以及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

以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單元导语中的人文主题为“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语文要素为“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不能由此确定《自相矛盾》的教学聚焦点就是“说出楚人的思维过程”。文言与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学习文言文,前提是学习文言。课后习题和语文园地中均有指向学生理解文言的学习习题,提示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联系上下文猜测文言词语的意思,并让学生发现文言文单音节词和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相对应的语言现象,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文意。故本课的教学聚焦点可设定为“能联系上下文猜测关键字词的意思,并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3.纵向比较:进阶式设定教学目标。教材中有关古文学习的课后习题呈现逐步提升、层层递进的特点。对比中高年级古文关于“诵读”的课后练习,我们不难发现“朗读”的要求层层递进:跟着老师朗读,注意停顿—把课文读通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层面同样可见循序渐进的要求:借助注释理解大意—联系上下文,猜测字意—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课程依次渗透“猜测再查字典验证”“组词理解字意”“结合资料理解”等进阶要求,如六年级下册《学弈》中,开始涉及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布鲁纳提出,结构应该运用于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和考试命题中。统编版教材在编排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了学生能力发展的规律,既融合了语文要素,又体现出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为学生提供了结构化的学习支架。教师既要横向把握古文在单元中的独特价值,也要纵向理清其在教材中的特定位置,以此明确每节课的教学聚焦点。

二、整合认知结构,重视知识同化

结构可以起到勾连学习内容的作用,就像布鲁纳所说,学习结构的目的在于当记忆部分丧失时,会有线索把一件件事情重新组织起来。“温故而知新”,通过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旧”认知结构中,使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新旧知识的“同化 ”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1.把握学生学习经验。学生在拿到一篇古文时,即使没有预习,也并不是“脑袋一片空白”的。首先,学生有古诗词学习经验。低年级学生诵读学习古诗词,便有了对古人语言的“初体验”。其次,学生有白话文阅读经验。教材的古文中有许多故事——《自相矛盾》《囊萤夜读》《铁杵成针》《守株待兔》等,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精卫填海》则是学生熟知的神话故事。即使在学生的脑海中只是零碎的、模糊的印象,也可以拉近学生与古文的距离感,帮助理解古文大意。

2.确定知识同化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旧知理解新知”。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时,教师可出示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中“君”的注释: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学生进而理解“此是君家果”即为“这是您(杨氏子)家的果子”。在理解“应声”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同册教材《自相矛盾》中“其人弗能应也”,强化学生对“应”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新知完善旧知”。统编版教材中四年级上册的《王戎不取道旁李》和《杨氏之子》两篇课文均选自《世说新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这两篇课文完善学生对《世说新语》这一文言志人小说集的认识。

在古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语文经验,关注知识的关联性、整体性,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将知识串点成线,连线织网,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让“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

三 、建立思维结构,加强策略迁移

1.搭建支架,优化古文认知结构。《古人谈读书》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古文,其中第一部分摘录了六句《论语》中关于古人读书方法的句子。教师从第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入手,引导学生结合注释明晰第一句的意思:在读书时,“知”与“不知”都要实事求是,这便是读书的智慧。通过填写表格,学生从五句话中分别找到“知”和“不知”,小组合作探究“不知”,感悟读书的智慧,再找出每句中的“是知也”说的是什么。

发现学习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并发展起来的教学方法。布鲁纳认为学习的目的不在于掌握琐碎的知识,而是在获取、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学习。在以上教学设计中,教师以表格为抓手,使学生经历了“发现未知—探究解决—总结感悟”的学习过程,也渗透了一种学习古文的思维模式。古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文言知识,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古文的自主学习者、知识构建者。

2.提供参照,感受古文言语魅力。学生通过思维建模,搭建了文本阅读的支架,但未必能完全把握不同思维模型的内容、功能,还需直面言语,关注言语,在反复品味中不断具化思维模型,以进一步感悟小古文的文学魅力,优化学习品质。如《杨氏之子》的教学片段——

师:“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是说——

生:孔雀非夫子家禽。

师:对比着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你感受到什么?

生:“孔雀非夫子家禽”语气生硬,加了“未闻”,语气就更加委婉了。

师:九岁的杨氏子已经知道把握言语的分寸,真是聪慧啊!

文言文阅读教学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以上的教学片段紧扣“未闻”二字,通过“换言之”的环节,为学生提供参照句式,学生在对比悟读中认识到:杨氏子既回擊了孔君平,又掌握了言语的分寸。

3.拓展迁移,深化思维强度。在古文教学中,教师除了帮助学生不断完善文言知识体系,还要帮助学生建构学习古文的思维体系。以指导学生理解古文环节为例,小学阶段理解文言的方法众多,如:查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插图、单音节字组词,等等。如何引导学生梳理、掌握这些方法,建构思维结构呢?教师可以在理解古文前,引导学生回顾已掌握的理解古文的方法;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文言语境选择不同的方法理解文意,同时结合学材渗透新的学习方法;课后,教师还需引导学生总结新方法。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使学生在课堂中由“学古文”迈向“会学古文”,形成“回顾—运用—完善—再回顾”的学习闭环,不断更新、健全学生脑海中的“学法锦囊”,形成完整的学习思维过程。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关注学生能否将学到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如《杨氏之子》一课中,笔者设计了“拓展阅读,以文引篇”环节。教学片段如下——

师:《世说新语》中有很多类似于《杨氏之子》的机智小故事,老师今天还带来一则张吴兴的故事。请同学们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读懂短文的意思,想想文中的张吴兴和杨氏子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他们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机智地应对了他人的调侃。

师:同样是机智应答的故事,《杨氏之子》被选编在《世说新语·言语》一类中,而张吴兴的故事却没有。为什么呢?(出示资料)结合资料,说说你的想法。

生:《世说新语·言语》中多是为了各种目的而说的佳句名言,往往是一两句话,非常简洁,一般说得很得体、巧妙,很值得回味。

生:《世说新语·言语》中的故事多是表述得体的、巧妙的。文中张吴兴虽然机智回应了对方,但是语气犀利,不像杨氏子那样语气委婉。

师:同学们,“会说话”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今天的学习为我们打开一扇窗,《世说新语·言语》中还有许多类似杨氏子这样充满智慧的对话故事,课后大家可以继续在阅读《世说新语》的过程中,感受古人言行中蕴藏的智慧。

本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深化思维,旨在检验学生能否将多种阅读古文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强化学生古文学习的思维结构。同时,以文引篇,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经典。

综上所述,教师可从教材结构、认知结构、思维结构三个维度入手,开展小学古文结构化教学,努力探寻教材的衔接、知识的关联、思维的交叉等,有逻辑、有节奏、有体系地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五老村小学)

猜你喜欢

古文文言文言文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称象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