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合作助力幼儿入学准备
2022-05-30白丽萍
白丽萍
“入学准备”这一概念是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NEGP)首次提出的,旨在引导全美所有适龄幼儿从身体发展、情绪发展、语言发展、学习态度及一般认知知识等五个方面着手,为入学做好准备。虽然内涵相近,但在我国,“入学准备”多与“幼小衔接”并提,二者界限模糊。直至今年3 月底,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其中附带了《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这一文件将“幼小衔接”划归为两项相互联系但又重点各异的工作——其一是由幼儿园引导的“入学准备”工作,其二是由小学实现的“入学适应”工作。两个阶段的工作均包含身心(准备/适应)、生活(准备/适应)、社会(准备/适应)、学习(准备/适应)四大领域。
然而无论是“入学准备”还是“入学适应”都少不了家长的参与,因为家长是孩子完成衔接过程的持续陪伴者,也是在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之间搭建桥梁的灵活沟通者。一方面,家庭是幼儿所处生态系统中的微系统要素。家长的行为习惯、教养方式以及他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等因素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品质、社会适应、行为倾向等入学准备要素,而且影响着孩子们对小学的认知与情感。另一方面,家庭和幼儿园、小学的交互关系构成了“中间系统”,是幼儿所处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小学教师,他们针对幼儿的“幼小衔接”所采取的实践措施往往需要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实践所达到的效果往往也与家长的参与程度有关。
目前,中国家长对于“幼小衔接”的认知和采取的教育方式存在一定问题。有研究显示,中国家长对幼儿的入学准备认识片面,更多家长重视孩子基础性知识学习,而对与幼儿的运动发展、操作能力培养等方面关注不够。家长一方面认为儿童的入学准备更应该看重非学业能力,另一方面仍然大量地出现为孩子报各种预科班的现象。这就容易导致家长盲目跟风,让孩子超前学习,进而导致小学化倾向,严重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家长们这种“从众”行为虽然不宜提倡,但也体现出他们极其渴望参与入学准备活动的愿望,因此幼儿园需充分发挥“科学育儿指导”职能,与家长携手并进,用科学的方法助力幼儿入学准备。
我园自被评选为“幼小衔接实验园”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家园合作在幼儿入学准备过程中的作用,从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四个方面入手,采用持续性计划与关键性活动相结合、日常保教与专项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家园双向互动的幼儿入学准备策略。
一、家园沟通,辅助幼儿的身心准备
《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关于身心准备方面的发展目标是:向往入学,情绪良好,喜欢运动,动作协调。
为帮助幼儿顺利入学,需要帮他们做好身体和心理这两方面最基础的准备。幼儿园引领家庭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行动。
(一)坚持运动,增强体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适应能力是开启新的学习阶段的坚实基础,也是长期锻炼、调和的结果。我园时刻将“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作为开展一切保教活动的主要任务。为逐步增强孩子的体质,教师从幼儿入园初期就与家长一起制定了小、中、大三个年龄阶段的“家园运动计划”。
(二)关注情绪,平衡心理发展
除强健幼儿体质之外,我们也关注幼儿的心理发展,从小班的“情绪记录墙”到中班的“情绪宣泄小屋”再到大班的“情感交流空间”,一步步引导幼儿关注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变化,选择适当的形式表达情感,探索控制自己情绪的办法。诚然,在辅助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一定少不了家长的配合。有人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孩子对于情感的理解和表达心里想法的方式多半源自家长的熏陶。因此我园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征召开相应主题的“幼儿心理发展与家庭教育”的班组家长会,帮助家长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并鼓励家长做孩子的榜样,在家中营造和谐沟通、平等交流、合理表达情绪及自己内心想法的良好氛围。
(三)学校、幼儿园、家庭三方联动,激发幼儿入学兴趣
“大班”是“幼小衔接”关键的衔接点。我园不仅组织大班幼儿参观附近的小学,亲身了解小学的环境、规则、学习内容,而且邀请了幼儿正在上小学的哥哥、姐姐来园介绍小学的特色活动以及学习趣事,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与此同时,我们也根据“家中是否有小学生”这一具体情况将家长分为两组,分别召开家長会。一方面建议家中没有小学生的家长不要用小学“吓唬”孩子,避免对孩子说“你快珍惜吧,上小学就不能玩了;不用你不听话,等小学老师收拾你;要是考试没考好,你就等着挨揍吧”之类的消极言语。另一方面建议家中有小学生的家长正确对待小学生的学习任务,不要苛求小学生的成绩,不要将小学教师形容得过分严苛,以免幼儿对“上小学”产生恐惧情绪,抵触入学。家长可以向幼儿介绍小学学习的丰富性,聊聊自己上小学时的趣事,说说和老师、同学的感情,让幼儿感到小学生活是值得期待的。
二、家园同步,强化幼儿的生活准备
《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的生活准备对幼儿的生活习惯、生活自理、安全防护和参与劳动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标准。生活准备要求个体具备初步的照顾自己的能力,在这种能力的辅助下开展新的学习活动。由幼儿园保教结合的模式,向小学的教育为主的模式过渡,幼儿由成人照料到自我服务过渡。
(一)培养服务能力,使幼儿乐于参与劳动
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后要面对的最直观的问题是生活模式的转变。通常来讲,小学的师生比更低,这意味着相较于幼儿园教师而言,小学教师要看顾更多的孩子,分散在每一个孩子身上的精力极为有限,因而需要孩子们自我服务、彼此服务;此外小学的课程安排更加紧密,很少有缓冲等待的时间,因此需要孩子有一定的时间观念,做事不拖沓。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在学前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就是他们适应小学生活的关键了。
我园一向注重培养幼儿自我服务、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小班幼儿适应园所环境后,教师会借助“娃娃家”区域活动、角色扮演游戏、阅读图书、观看视频等途径渗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信息;同时建议家长减少包办代替,让孩子在家时也能像在幼儿园一样独立进餐、自己穿衣、自主整理玩具。中班时抓住幼儿好模仿的年龄特征渗透劳动技能,在班级中设立“值日生”头衔,调动幼儿的劳动积极性;同时建议家长在家中准备适合幼儿使用的扫除工具,和幼儿一起劳动。经过将近一年的锻炼,中班孩子升入大班后的劳动技能已经较为熟练了,此时我们会在“值日生”的基础上增设“值周卫士”头衔,“值周卫士”负责全园的晨间接待、晨间广播,而且在疫情期间他们还肩负着护送小班的弟弟妹妹顺利入班的重任;同时我们也会定期组织幼儿和家长志愿者到社区去清理垃圾、植树种花,意在培养幼儿为他人服务的意识。
(二)家园同步时间表,保持作息规律
与自我服务、为他人服务活动一同发起的还有“幼儿园—家庭同步作息时间表”。该时间表由各年级组的家委会制定,大体上参考幼儿园的作息时间,也兼顾多数家长的工作时间,其制定目的是为家长提供“假期带娃”的时间参考。考虑到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不同,我们没有要求家长必须严格执行“同步时间表”,但我们始终认为这份时间表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它可以为家长提供一些家庭教育的参考。令我们欣慰的是在“同步时间表”发布的半年后,有家长欣喜地反馈:寒假初期,孩子每天无所事事,不是看动画片就是玩小游戏,家长一方面没有时间陪孩子,另一方面也不知道该带孩子做什么活动,十分迷茫。不久,家长放年假了,又看到老师在家长群里发消息建议执行“同步时间表”,他们就以身为范和孩子一起执行,开始的时候是有些困难的,尤其是“早起”这一项,大人和孩子都坚持不下来,但又考虑到合理的作息确实能提高生活质量,经商议,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把“同步时间表”稍加改动后继续执行,不仅每天过得很充实,而且也形成了早睡早起、今日事今日毕等良好的生活习惯,一家人受益匪浅。
三、家园联动,丰富幼儿的社会准备
《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社会准备的发展目标提出“能遵守游戏和日常生活中的规则”“理解老师的任务要求”“喜爱自己的班级和幼儿园,愿意为集体出主意、想办法、做事情”。
社会准备在于帮助幼儿学习如何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幼儿园和家庭联合,促使幼儿去自我中心,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一)共商约定,增强规则意识
众所周知,幼儿升入小学后积极遵守小学的班规、校纪,会更容易赢得同伴和老师的认可。我园的老师和家长们一方面在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过程中渗透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另一方面也设计了包含“幼儿园公约”“班级公约”“家庭公约”“游戏约定”“守约标兵”五个子项目在内的家园联动活动——“我们的约定”。这些约定旨在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社会准备。
(二)挑战自我,感受集体力量
为了增强幼儿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激发其集体精神与挑战精神,我园在家长们的支持与帮助下,特别为大班幼儿筹备了“勇敢者之夜——终极挑战”活动,邀请幼儿傍晚来园参与团体游戏、分组探险寻宝、共享篝火晚宴,并在没有家长陪同的情况下挑战在幼儿园留宿一夜。活动前,我们做了充分的物质准备,并且多次与家长沟通,帮助家长做好心理建设——相信孩子足够勇敢,能够在群体中击败孤独与未知;相信孩子足够自立,能够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睡前活动,并独自入睡;相信老师会像家长一样,守护孩子夜晚安然的梦。活动当天盛况空前,孩子们一起游戏、寻宝、载歌载舞、享用美食,全然无惧夜幕侵袭,直至夜深就寝时,孩子们仍对活动过程念念不忘,意犹未尽地与伙伴分享着活动的见闻,他们就在这回顾与分享中慢慢进入梦乡。这不仅是孩子的“勇敢者之夜”,更是家长们的“勇敢者之夜”。起初有家长担心孩子晚上怕黑、怕蚊虫,会哭闹着要回家,特意打电话向老师询问情况。但当他们从录像和照片中看到孩子活跃的身影、开怀的笑脸、恬静的睡颜时,所有顾虑和担忧都一扫而光。家长们惊讶于孩子的勇敢和在集体中的变化,也感谢教师们用心设计、精心筹备活动,同时也意识到自己曾经“小瞧”了孩子。经此活动,家长们表示以后会更加信任、尊重孩子。
四、家园协调,引导幼儿的学习准备
《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的学习准备要求个体具备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养成好奇好问和专注、坚持、独立的学习习惯。这不仅是为“幼小衔接”服务,更有益于个体终生学习。
McIntyre 等人的研究发现,家长最关心的入学准备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业方面,虽然关注学业并无过错,但部分家长对“学业”的认知片面,过于重视孩子基础性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品质,有些激进的家长甚至成为培养幼儿学习品质的主要冲击力量,阻碍幼儿的学习准备。我园以“从生活开始,用文化浸润,养生存潜能,育幸福人生”为育人目标,除了常规的宣传“科学衔接,平稳过渡”的家长会之外,我们坚持在环境创设、保教活动、仪式庆典等常见的活动形式中巧设探索契机,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借助这些普遍却不普通的形式向家长潜移默化地渗透“幼儿之‘学,源于生活,始于兴趣,重在过程”的观点,启示家长守护幼儿天性,遵循发展规律,与教师一起帮幼儿做好入学的学习准备。
(一)记录活动过程,引发思考兴趣
过程性的教育价值往往容易被忽略,然而正是“过程”让教育结果多样化,幼儿的所感、所得也是在“过程”中才最清晰。因此我园的活动更重视过程。比如:在环境创设方面,我们化“展示墙”为“记录墙”,将主题活动的思路、过程、结果一步步记录在墙上,时常回顾、反思。幼儿和教师也可以随时用图画、符号或文字将自己在活动中的困惑、思考、感悟记录在墙上供大家讨论交流。“记录墙”不仅服务于本班幼儿、教师,而且也为家长、幼儿园其他成员以及来园参观的客人还原出真实的主题活动过程,同时也能引起大家与幼儿一起思考的兴趣。
(二)指導亲子阅读
目前中国的小学教育,尤其是语文方面,对儿童的阅读量、阅读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阅读是一项需要从小开始并长期坚持的活动。在保教活动方面,我园大力倡导持续的亲子阅读,呼吁家长每天至少抽出15 分钟时间陪孩子阅读,每日在家长微信群中“打卡”记录美好的伴读时刻,而且我们会通过一年一度的“读书月”活动强化亲子阅读。我们也会建议家长选择图多字少、画面精美、情节简单、适合孩子理解的绘本。采用讲述、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丰富阅读的过程,尽量全家共同参与阅读,并在大班毕业前,形成读书记录。几年下来,幼儿的阅读量不断增加,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逐渐提升。家长也惊讶于阅读积累的力量,认为阅读不仅是良好的入学前的准备,更是有益于一生的习惯。
(三)增强教育生活性
幼儿教育应该与生活保持密切的联系。我园借鉴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念探索出系列家园互动活动——“生活中的数学”,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学习数学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发现数学的魅力,提升语言、社会等其他领域的能力。例如大班活动“逛菜市场”。活动开始前,幼儿围绕“菜市场”进行了讨论,讨论后确定了任务:1. 每个幼儿在菜市场中找到10 种不同的蔬菜,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下来。2. 每个幼儿用10 元钱买菜,并记录每种菜的价格,所用的钱数。随后教师和班级家长进行沟通,请家长为幼儿准备材料并在一周之内和幼儿逛一次菜市场。一周后,幼儿来园反馈。于幼儿而言,这个活动涉及计数、二级分类、10 以内的分解、比较等数学知识,能锻炼他们书写记录、与人沟通的技能,并且能够增加“货比三家”的生活经验。于家长而言,这个活动给了家长参与幼儿学习过程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幼儿带着“任务”逛菜市场的激动心情,见证幼儿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光辉”时刻,从而反思自己的“学习准备观”。
(四)以仪式感引发书写兴趣
书写是幼小衔接的重要方面。幼儿在达到一定的生理成熟的基础上,应该逐步掌握并熟练地书写。我园专为大班幼儿举办“开笔礼”,以此仪式引起幼儿对书写的重视,激发其书写热情。幼儿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文庙孔子文化园,怀着崇敬之心完成净手、上泮桥、棂星祝福、金声玉振、殿前正礼、朱砂启智、执笔释德这七项仪式。在场众人,无论幼儿、教师还是家长都或多或少会被中华文化的魅力所震撼,对“书写”一事生发敬意与向往,从而唤起书写兴趣,萌发书写意愿,为日后小学生活做好书写方面的准备。
总之,入学准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幼儿园三年的点滴积累;入学准备也不仅仅限于几次特殊的活动,而是需要渗透于日常保教工作之中;入学准备更不是幼儿园的独角戏,而是家园合作,共同经营的结果。
(130000 吉林省长春市省直机关第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