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材忌俗旧,时新增颜值

2022-05-30孟晓东

智慧少年·故事叮当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鲜感杨绛选材

孟晓东

阅读文章,如同吃水果。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清代赵翼在其《论诗五首(其二)》就有这样的表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既然读者喜欢阅读有新鲜感的文章,那么我们在考场上写作文时就不能不考虑到这一点。那么,如何才能写出一篇新鲜感十足的作文呢?笔者下面就给你支支招。

首先,谈谈储备素材。

作文的保鲜度是靠材料来体现的,材料选择得如何直接决定着作文新鲜感的成色。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的积累,别说文章的新鲜感,就是能东拼西凑成一篇文章都不是很容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两句诗启发我们,我们平时要注意素材的积累,尤其是新鲜素材的积累。时下的许多教辅材料都有“作文素材”栏目,其中所刊登的素材一般都是经老师、编辑们精心筛选过的,不仅素材本身经过打磨,适用角度也经过仔细斟酌,对此,大家应适时合理地加以储备。不必迷信,因为读本上的素材都是他人整理过的二手素材;也不必排斥,因为即使是“二手”的也有可能是“人无我有”的新素材。如某考生写半命题作文“ 读懂______”时,将题目补充为《读懂杨绛》,把写作对象确定为“已故才女——杨绛先生”,通篇结合杨绛的身世、背景、家庭、轶事和作品,深刻探讨对学习、生活乃至人生的感悟和理解,进而突出杨绛带给自己的“春天”般的感觉。文章所用素材,就是该考生备考时在某素材宝库中看到了“杨绛”专题,于是才有写作时的信手拈来。

而有的同学,平时根本不注意新素材的积累,写作时就是“以不变应万变”,其结果往往是作文得了低分。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曾几何时,社会上兴起一种被称作“考试体”的作文套路。这种套路的作文,开头以抒情议论的笔调安排一大段排比句,主体部分采用排比段的方法,分别以一个句式一样的中心句开头,然后铺天盖地引用名人名言、诗人诗句、名人故事,这样,唐诗宋词纷纷亮相,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太白、杜少陵、苏东坡等等一大批古人纷纷粉墨登场,结尾再以抒情议论的笔调铺开一大段看似气势如虹的排比句煞尾。这样的文章,初读一篇,也许会被其气势所征服,读得多了,才发现这样的文章的材料是多么陈旧,内容是多么空洞,面目是多么俗不可耐。例如某同学的作文《人生需要寂寞》中的一段:“寂寞的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司马迁遭受宫刑的折磨、朋友的嘲笑,在寂寞中奋发图强,才留下《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李白,因为接受了寂寞的考验,才有了‘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才气,才有了‘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的情趣,才有了‘ 醒时同交歡,醉后各分散的潇洒。”且不说这段文字是如何掉书袋,单说材料的陈旧就难以让人卒读,因为,这些人物、诗句在众多所谓的文章中也出现过,文中的“寂寞”完全可以换成“磨难”“受排挤”“不如意”等主题词。也就是说,关于李白、司马迁的这些材料是用到几篇、几十篇作文中而皆“准”的,是用滥了的程式化的材料,好似现代工厂流水线上加工出来的材料。大家说,这样的作文能打动览尽天下妙文的阅卷老师吗?因此,不断审视自己的素材库,对陈化的素材及时加以更新,以确保自己可以随时从中取出“鲜货”才行。

其次,谈谈选用材料。

选材是为了避免把所有的材料都塞进文章里。为了把文章写得扎实、精炼,必须对搜集到的材料认真进行选择。选材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文章主题的表达。袁枚说得好:“着意原资妙选材”(《随园诗话》)。选材“妙”,文章的“意”才会表达得好。储材和选材的要求是不同的。储材时要“博采”,多多益善,讲究数量,突出一个“多”字;选材时则要“约取”,以少胜多,讲究质量,突出一个“严”字。茅盾对此曾作过精彩的论述:“采集之时,贪多务得,要跟奸商一般,只消风闻得何处有门路,有货,便千方百计钻挖,弄到手方死心,不管采什么东西,只要是可以称为‘货的,便囤积,不厌其多。选用的时候,可就要像关卡的税吏似的百般挑剔了:整整一卡车的‘货,全要翻过身来,硬的要敲一敲,软的要扪一把,薄而成片的,还得对着阳光照了又照——一句话,用尽心力,总想找个把柄,便扣下来,不让过卡。”(《有意为之》)总之,写作时,要对材料一一“筛选”,使写进文章里的材料非常精当,起到一以当十的作用。很多低分作文之所以读起来味同嚼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写作者没有把好作文素材的筛选关,没有真正重视作文素材“新鲜”二字的魅力,对一些司空见惯的“大路货”、拾人牙慧的“陈芝麻”、剪贴模仿的“舶来品”不加选择地穿靴戴帽、剪贴拼接,势必会拉低作文的颜值。

具体来说,要想写出令人称道的好作文,选材上不妨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与时俱进,源源活水入文来

“文章最忌百家衣”,新颖的材料便于生发新意,能引人入胜。材料陈旧,尽是“炒冷饭”,“老一套”,文章就没有生气,就不能吸引人、打动人。现实中,一些同学写作时常常陷入“亲情必写母爱,友情必写分别,挫折必写考败”的思维定势中,材料撞车,落入俗套,自然没有新意。其实,社会的大千世界里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形形色色的新鲜事,对此,作为中学生不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无论是时事热点,还是社会新闻,抑或校园趣事,都应该成为中学生笔下的滚滚“材”源,要善于从生活的百花园中带露折枝,让作文洋溢着新鲜的生活和时代气息。如面对《珍惜_______》的半命题作文,某同学没有从寻常的“时间”“友情”“粮食”等角度立意,而是“剑出新招”,在文题中填入第二人称“你”,将“你”立意为“蔚蓝的大海”,描写了这蔚蓝王国的美丽与浩瀚,表现对当今人们捕杀海洋动物、污染海洋的深切忧虑:“‘海中兽王蓝鲸,海洋已没了它的藏身之处;‘潜水冠军抹香鲸因产名贵香料,总免不了被屠杀的命运;‘海中智者海豚也躲不过人类的钢叉。还有海星、海胆、珊瑚……它们也因为人类的贪婪和自私,数量急剧减少。而人类每年向海洋排放的大量废物、污水,早已让壮阔的海洋不再蔚蓝。”对当今自然生态的关注,使文章的立意充满时效新鲜感。

二、盘活库存,杨柳再翻奏雅曲

材料要新颖,并不是说老材料就不能用。老材料用得巧妙,同样可以产生新意。尤其是那些内涵丰富的老材料,如果能从新的角度来点化、引申,用来表现新的主题,也能出奇制胜,新人耳目。因此,写作时脑海中搜寻到了时新素材,固然是皆大欢喜之事,如果一时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新素材也不应苦恼虐心,此时应积极盘活记忆库存,别出“新材”。如某同学面对命题作文《印记》,没有选择写自己和父母、老师、朋友相处等极为大众化的印记,而是从“范公堤”的历史遗迹中挖掘材料的新意,文中写道:“晨曦微露中临风苦读,孤寺寒钟里断荠画粥。凌晨闻鸡起舞,夜半和衣而眠,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别人流连春景,看花赏月,他却孤灯黄卷,寻乐‘ 六经。人不堪其苦,他却不改其衷;人生几起几落,他仍百折不回!泰州城下, ‘ 范公堤畔,泛绿的杨柳轻拂招摇,仿佛在诉说文正公当年兴修水利、保土安民,为官一任、造福四方。暮秋塞下,雁飞衡阳, ‘ 小老范子的腹中百万甲兵早令敌人闻风丧胆。然岁月蹉跎,华发已生,报国无门,那一杯浊酒怎能敌万里的思乡情愁,燕然未勒,归乡无计,但一腔热血还在,忧国之情永存,那振聋发聩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希文痴心不改、忠贞报国的真实写照!”这种借助历史素材来展示人生感悟的方法,不失为材料出彩的途径。

三、新旧结合,相得益彰显神奇

在面对一道作文题时,大家手头掌握的素材可能是新旧掺杂的,此时,就应该学会新旧结合。如某同学写了一篇题为《应该比郓哥更勇敢》的文章,就用了《水浒》中“郓哥不忿闹茶肆”的老材料。作者把郓哥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畏强暴、助武大郎一臂之力的高尚行为,同当前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在流氓、罪犯作案时的懦弱表现进行了鲜明地对比,从而阐明“我们与坏人坏事作斗争时,应该比郓哥更勇敢一些”的观点。这篇文章将老材料与现实巧妙地结合起来,立意别致新颖,使读者感到新鲜。当然,如果材料过于陈旧,即使“改变角度”,也很难写出新意,这样的材料就要坚决弃之不用。那种“只求观点新,不怕材料舊”的说法,是片面的。一篇好文章,应该要求观点新、材料新。全“新”的文章是上乘之作。有些人写文章图省事,老是用现成的例子,重复别人使用过不知多少遍的材料,老生常谈,索然无味,这是不足取的。

当然,材料的选用方法不一而足,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总之,大家只要能做到围绕中心,选“准”材;立足生活,选“真”材;与时俱进,选“鲜”材;旧材新用,巧嫁接,就一定能写出可圈可点的佳作来。

(235099 安徽省淮北市天一中学)

猜你喜欢

新鲜感杨绛选材
选择
选择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杨绛:高雅如兰 静若止水
KINGSWOMAN
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新鲜感
如果不曾有过,你希望自己的人生能重启一次吗?
新鲜感
杨绛老人的减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