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群文教学实录
2022-05-30司体忠
司体忠,重庆树人教育研究院教研员。
【教学意图】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经典诗歌,被统编语文教材录入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被现当代中华儿女广泛传唱的经典名句,亦可以说是自古以来炎黄子孙深重爱国情愫的当代表达,朴素到毋需解读而直抵人心。然而这首诗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最后撼人心魄的两个句子,诗歌前八句以一只“鸟”的视角来观察广袤的“大地”,以一只“鸟”的口吻来表达“人的爱国情愫”,这种有意拉开距离的以“小”见“大”、以“物”观“我”的表达方式自然也起到了非比寻常的作用。鉴于此,有必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这只“鸟”在表达中的存在意义。并以此为起点,让学生为诗中的鸟“赋形”(勾勒形象和匹配照片),进而深化理解“意象”的内涵。再推而广之,把这种“图文结合”理解诗词的思维迁移到更加普遍的作品中,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发展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实录】
第一部分 回眸“土地”深情,了悟意象之妙
师:同学们好,我们开始上课。刚刚你们老师和我交流说你们不大喜欢读艾青的诗,是不是啊?
生(杂):没有,没有。//说得好,对。
师:可能有的同学喜欢,有的同学不喜欢;可能现在你不喜欢,某个时候你就喜欢了,一切都是相对的。这首诗已经学了,是吧?(屏显《我爱这土地》教材页面截图)
师:我们回顾一下这首诗,一起听个朗诵。(观看视频:《经典咏流传》之陈彼得朗诵《我爱这土地》)这位老人已经快80岁了,他出生于成都,很小就随父母去了台湾,1991年定居北京。他的朗诵,大家看得出来,短短的一首诗让很多观众都流下了热泪,说明很感人,尤其是朗诵时渗透了一位长者人生的沧桑感。这首诗写于哪一年呢?时代背景是怎么样的?
生1:1938年。那个时候日寇的铁蹄在疯狂地践踏中华大地。
师:艾青那个时候多少岁呢?
生(众):28岁。
师:所以这本书上,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这个照片放到这里合不合适?(停顿思考)……也不是说不合适,起码不是很恰当。28岁写的诗,放了一张82岁左右的照片,是吧?作者才28岁,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本应充满希望的人生阶段,看到当时的祖国大地是那个样子,所以他深情地写下了这首诗。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我们看到第一句诗,一起读一遍,“假如”,开始。(生齐读)
师:问题是,明明“我”是一个人,他为什么要“假如自己是一只鸟”。不知道大家想过这个问题没有?我们来看屏幕,当老师读到这个作品的时候,我就在想这个问题,后来我做了一点设想,作者能不能不把自己想象成鸟。我就把原作改了一下。(屏幕显示,生齐读)
我爱这土地(“艾青”)
土地啊,我们的土地,
我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胡须和头发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师:你们觉得老师改得好不好。
某生:太“piè”了(重庆方言,不好、糟糕)!
师:好,我想听你说一说我改得怎么个“piè”法。
生2:首先读起来就觉得很不对劲儿。原文他说“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然后这里你改成了“土地,我们的土地,我要用……”,就感觉读起来很尴尬,有点做作的那种……
师:标题不是要写“我爱这土地”吗?有啥不对呢?
生2:你那个改出来太直接了,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就是读起来感觉很动人的那种效果。
师:我们再追问一下,原诗开头怎么就動人了?
生2:就是因为他把自己比作了一只鸟噻。(众大笑)
师:我这个(开头),老师没有把自己比作一只鸟,所以不动人。作者把自己比作一只鸟就动人了,是吧?没有“鸟”这个就太直接了,有“鸟”它就不直接了,它就动人了,对不对?是这个意思吧?
生2:嗯(点头)……也不完全是这个意思(众大笑)……反正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众大笑)。
师:不完全是这个意思,大概是这个意思,还有说不明了的意思,我们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再来听听其他同学的意思(众大笑),好吗?你们觉得这样改好不好?
生3:不好。我就觉得他这个诗好在开头就用的是“假如我是一只鸟”,这个鸟它本身是一种比较小(师板书)的事物,像鸟一样微小的事物,它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去歌唱,就是说即便微小的小鸟也会尽自己的努力去歌唱我们的土地。这种爱国的感情就是不经意间地流露在笔下,这就很高级。而老师你改的就是直接的呐喊,“土地啊,我们的土地”,然后这样子就是直抒胸臆的语气,表达对土地的感情,但是用在开头会显得有点突兀,就没有鸟的那种“代入感”(师板书)。
师:你这个分析啊,遇到考试题,估计要得满分了。(众笑)大家看关键词,鸟的特征是什么?
生(众):小。
师:(相对于鸟)人是很大的,是吧?一只很小的鸟,它都在关注土地的命运,有那种很小很聚焦的状态,对不对?……人就很大,“土地啊,我们的土地”就缺乏代入感,原作的表达比较高级,反倒是那种直接呼号型的,呼天抢地型的,就感觉缺少味道,缺乏想象的空间,是不是?
生4(插话):不是不高级,是不该在那个时候用,如果是放到最后就可以(呼号)。诗的开头应该是个引子,过渡到后面爱国的感情,比如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个位置,就可以直抒胸臆。就是说表达感情应该是有一种升华的过程,从没有感情到有感情,不应该开头就是直接把感情点出来。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师:那你们俩的意思是,起点跟终点要有区分度,是吧?要有一个过程,不要一下子就来了,就没味道了,对不对?(众生回应“对”)这里有了一只鸟,甚至我们可以这样想,那个地方不是一只鸟,是另外一个小东西,是吧?都能起到这个作用,这是用了这么一只鸟的好处。那么这个“鸟”,在你们语文学习的时候,老师跟你们讲,应该把它称作什么?
生(众):意象!(师板书)
师:那么何谓“意象”?能不能用一句话说一说?
生5:承载情感的物体。
师:承载情感的物体、物象,是吧?承载我们人类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可以这样严谨地表达。不是说任何一个东西都叫意象,比如说这个笔袋,是吧?它只是一个物体,但是哪一天你看着它而有所感触,觉得它为你的生活、为你的学习作出了很多贡献,你要写首诗或者写篇文章,它就变成了“意象”,我们今天不多说。这首诗中艾青借用了“鸟”这么一个物象来间接表达情感,效果远比直接抒情要好,是不是?所以老师改得不好,老师有点儿自作多情。但是自作多情的目的是要让你们明白,作者写得好,这就对了。昨天老师在读诗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短语,不知你们想没想到,“鸟尚如此,人何以堪”(师板书),鸟本来是没有哪些丰富感情的,是吧?它尚且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何况我们这些有血有肉有丰富感情的人呢,对不对?如果想通了,是不是也觉得这只“鸟”用得太好了。(众生回应“是的”)
第二部分 从文到图转化,凸显意象判择
师:刚才同学说到鸟的特点是“小”,我们能不能改一改——假如我是一只“鸵鸟”?或者是一头大象……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后想想。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个话题——假如“我”是一只鸟。(屏显)
诗中艾青假设“我是一只鸟”,他有没有详细地刻画这只鸟?
生(众):没有。
师:我们现在想一个问题,刚刚我们说艾青的照片选得不太理想,也有可能是根本找不到年轻时候的照片。假如要把这个照片换掉,或者说在书上一个空白角落补一张“鸟”的照片,这是完全可以做的。如果你是个教材编辑,补一张“鸟”的照片,你会补一只什么样的鸟?思考一分钟,想一想选一张什么样的图片放到这个地方才合适。(学生思考)
师:我们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6:我想放的这个鸟的照片,首先鸟在这个图片上的占比会很小(板书),然后这个图片呈现的天气应该是比较恶劣的(板书),但是这个鸟应该是在展翅飞翔(板书)。
生7:我想补的其实跟她差不多,但是我会刻意地在远处画一个快要升起的太阳,(师追问:为什么?)因为我是看到诗的最后那两句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师:你说在远方要画一个太阳(板书),一定是“远方”(板书),要有空间的距离感才理想,对不对?(生回应“对”)这个内容大家可以再想一下,什么时候你们给教材编辑提个建议,在书上补一只“鸟”(众大笑),这是完全可以建议的。建议好了,那你们对教材发展建设的贡献就大了,是不是?
今天老师给大家找了几张照片,你们觉得这些鸟放在书上合不合适。
(屏显照片,众大笑)
师:比如图3这只鸟你们觉得合适吗?这只鸟有什么特点,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
生8:坚强的鸟。
生9:一只上进的鸟。
生10:自强不息的鸟。
师:但是好像跟诗中的鸟有点区别,不大契合,是吧?我们把几只鸟比较起来看,肯定有的鸟给教材配个图是可以的,有的又不行。因为这一节课时间有限,我们没办法给大家呈现三五十只鸟,是吧?那鸟看完就已经下课了。(众大笑)如果让你们在里边非得要选那么一张两张,相对好一点儿的,你选哪个?我们思考几十秒钟,交流一下。
生11:我会选3,因为首先第6幅有个问题,就是说要在这6个里面选,感觉只有3和6要稍微纠结一下。然后第6个有个问题,鸟的主体不是很明晰的。
师:你的意思是鸟的形象不明晰?刚才你的同学说要突出鸟的“小”?(眾笑)
生11:我觉得第3幅其实也挺小的(比例)。还有就是要突出一个特点,鸟是在克服某种困难。第6幅就不知道它在干什么,第3幅可以,鸟是在往上爬的,在往上挣扎。第6幅就不是很明确,有多种可能性。
生12:很明显,从3幅和6幅当中纠结肯定要选6嘛。刚刚同学说看不出来个“鸟形”,你看那个尾巴伸得那么长,就是只鸟嘛。(众大笑)而且鸟的“位置”是符合诗里面说的环境的,什么暴风雨啊,反正就是阴雨蒙蒙的,第6幅恰好符合。再看第3幅,那只鸟明显就是在山坡上遛弯儿。(众大笑)然后呢,刚才说了,那个鸟它是很弱小的,弱小就肯定要有空间的距离感嘛,中间那么一丁点儿就恰好看得出来“鸟形”,这一点也是比较符合的。再看一下鸟处在什么位置,一根尖尖的“光棍儿”,它能站在上面就非常不错了,但是它还要保持“鸟形”,说明它非常的那种……(思索)。
师:(点拨)就是一根针尖儿上我要站稳……
生12:就是比较上进,不甘于堕落,就是一直想要往上飞,想要抗争。
师:一种抗争的姿态,是吧?就是你给我一个“针尖儿”,你不想让我站稳,我就偏要站稳,是吧?我要挣扎、抗争。请坐。
生13:我也选6。艾青在诗中并没有非常着重描写这个鸟,所以说鸟这个形象不用特别突出,他重点描写的是鸟所看到的景象,所以说应该突出一下鸟所处的环境,在6里面就是灰蒙蒙一片看不清楚,可能是像素太低,也可能是因为环境特别恶劣。
师:你也关注到了环境的重要性,其实鸟的特征可能不是那么特别重要,只要具备一些基本要素,比如说鸟表现出欢天喜地的状态肯定不行,很自在飞翔的状态肯定不行,一定要是比较消沉、低沉的状态,不是昂扬的状态,是吧?这是鸟的形象,关键在环境,环境很喜庆肯定不行,是不是?灰蒙蒙的。实际上图3的背景还比较合适,但是鸟是积极向上、奋力往上攀登的状态,跟诗歌内容有些差异,是吧?但是这些都不是绝对的,合理就行。那你们觉得老师会选哪一个呢?(停顿)
生14:你可能会选2。
师:图2是很悠闲的哟,你看它在这个枝头上散步,就跟走钢丝的杂技演员一样的,对吧?
生15:我觉得你会选5。因为我觉得它在枝头最尖端,然后它在往上看的,就是感觉它是在看着希望,在奋力地站直,然后上面的那个果实都还是残缺的。怎么说呢?……还要再想一想。
师:好,你把老师的判断分析都已经说得差不多了,其实这一张图片有一点不大理想,就是它的背景太蓝了,稍微给处理一下更好,比如灰色的背景就好一些。你刚刚谈到一个观察点,它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残缺的果子!它在一个孤独的枝头看着残缺的果子,我们读诗就是要有丰富的联想跟想象,如果配到诗歌的旁边,可以用残缺的果子去比喻什么?
生(众):当时的社会……
师:回到“我爱这土地”,当时土地是怎么样的啊?
生16:被暴风雨打击……就是破败、残破的状态。
师:是的,所以相对而言,老师会倾向于选这一个,虽然图片也不是绝对的精确。这些答案不唯一的,只要自圆其说能把道理说通就好。这首诗我们就读到这儿。接下来考验大家的时候到了。请大家翻到预习资料。(屏显10余首诗词:杜甫《春望》《望岳》《登高》,李白《上李邕》,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王安石《登飞来峰》,寇准《咏华山》,王之涣《登鹳雀楼》,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作品)
第三部分 图文双向关联,言语审美共生
师:现在请大家给前边儿的6幅图(任选一两图)配一配诗歌,可以怎样匹配?老师给大家一点参考:充分考虑“鸟”的情态以及“鸟”所处的环境元素,展开联想、想象,想得越开阔、越高远,越好。配好以后我们一会儿用这样的格式来交流:(屏显,示例)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欣喜的喉咙歌唱: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学习就应该凝神专注,
总有那么一刻,你会豁然顿悟!
师:根据诗歌的内容(情感思想)来配图,然后“歌唱”什么?选择诗歌当中的代表性句子作为歌唱的内容,再加上几句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接下来时间交给你们,期待大家的联想和创意。可以把这个内容当作一道中高考的题目,挑战自己一下。五分钟时间迅速构思,自己先思考,写好了可以和同学交流。
(学生选图片和诗歌进行匹配、创作)
师:我们来交流交流。
生17:我选图2,配的诗是《望岳》。“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傲然的喉咙歌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心比鸿鹄,尽管身如燕雀;独占枝头,不忘志存高远。”(众掌声)
师:对联的味道,很好。你的意思是个子虽小,但志向高远。
生18:我选图1,配的诗是《登飞来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慷慨的喉咙歌唱: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鹰不可以留恋地平线,理想的边境不在天边,有志自当身至云巅。”(众掌声)
师:你选的图1高高在上的枝头,配高瞻远瞩的诗人。精彩!
生19:我选图1,配的诗是《上李邕》。“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豪迈的喉咙歌唱: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我相信我一定能够凌云高飞,直上云霄。最后一句有点儿low(生谦虚)”。
生20:我选图2,配的诗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悠闲自在的喉咙歌唱: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无论是物换星移还是风雨沧桑,我终将保持那颗达观的心去体会和领悟生活的诗意。”(众掌声)
师:苏东坡的作品。我们若给图2取个名字,可以叫“枝头漫步”,是吧?毫无紧张之感,淡定自若,非常贴切。再请一位同学。
生21:我选图3,配的诗是《登鹳雀楼》。“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激昂的喉咙歌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拘泥于现世的困窘,奋力拼搏到人生的巅峰。”(众掌声)
师:这两句也很押韵,比我前边的句子还押韵一点儿。不拘泥于现世的困窘,奋力拼搏到人生的巔峰。大家都写得很有味道,把图片中鸟的特征与诗歌的情感思想结合得很好,有了哲理性的思考。现在快下课了,但是大家的精彩还将继续。老师有个请求,请大家把写好的作品交到老师这里一下,我要去打印出来珍藏,然后再发给你们的语文老师,这是你们的成果。我们小结一下,今天我们这一节课走了这么一程,归根结底要说的是哪两个字啊?
生(众):意象!
师:我们今天品的是“鸟”,但是生活当中可以成为“意象”的东西何其多也,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一个杯子,一根灯管,一支粉笔……可以说“世间万物、万象”都可以成为我们笔下的“意象”,就看我们有没有在意它,所以我们不妨这样来理解“意象”:因为“在意”,放在了心上,所以“它(们)”才能成为一个个“象征”,寄托我们的悠悠万千情思。
下课。谢谢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