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2022-05-30喻佳敏
喻佳敏,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2021级学科教学(语文)研究生。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便捷、有效的阅读方法,以中心主题为核心向四周发散形成分支,分支再向四周延伸出子分支,最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各级分支的层级关系,具有发散性、工具性、可视性、结构化等特点,能够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本内容,构建知识体系,提高阅读效率,养成阅读习惯。老舍的《骆驼祥子》是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的必读篇目,是我国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之作。笔者拟通过探究思维导图在《骆驼祥子》名著导读教学中的运用,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以丰富教师的阅读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知人论世,把握背景信息
知是行之始,教师在课前可向学生介绍思维导图这一阅读方法的概念,讲解其内涵、要素、作用和绘制方法,并示范性绘制一张思维导图。教师在讲解其概念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关键信息,确定中央主题,提炼关键词,建立各级分支之间的联系。绘制思维导图具有机绘或手绘两种方式,但鉴于课堂教学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可推荐学生采用手绘的方式。手绘思维导图仅需准备A4白纸和三支以上不同颜色的彩色笔,白纸呈横向摆放,中心主题写于白纸中心,线条由中心主题向四周呈放射状延伸,关键词写于线条之上,注意线条的长度和颜色,且一张白纸只绘制一张思维导图。针对手绘思维导图易出现的遗漏或错误等问题,教师可建议学生先用铅笔勾画思维导图的初步框架,再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边读、邊画、边补全,并逐步添加色彩、图像和符号,丰富各级关联词之间的联系。
在正式阅读名著前,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教材、教辅、网络等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作品的内容、背景、特点和成就等信息,进而从宏观上把握整本书。例如《骆驼祥子》的封面图,描绘了一位皮肤黝黑,穿着白色背心、黑色长裤、黑色布鞋,略佝偻着背的青年,他的侧影投射在身后,形成了形似骆驼的阴影,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思考祥子和骆驼的关系,同时解读书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教师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三单元的名著导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这一板块包括文本评价、读书方法指导、专题探究、精彩选篇和自主阅读推荐五部分。通过阅读文本评价,学生可知这部小说描绘了主人公祥子因黑暗的社会环境从朴实憨厚、健壮有力的青年堕落为自暴自弃、穷困潦倒的行尸走肉的悲剧,揭示了旧中国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的悲苦生活。
在简单了解了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后,学生可借助网络进一步收集作家及作品的背景信息。例如老舍贫苦市民家庭的出身,从小与底层民众接触的经历,他对底层民众生存状况和心理变化细致入微的观察。小说20世纪20年代的写作背景,当时虽是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但我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且常年混战,经济凋敝,老百姓在夹缝中辗转求生,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祥子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在引导学生把握作品背景信息的过程中,教师可示范性绘制以下作品概况思维导图:
二、抽丝剥茧,梳理情节脉络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人物形象的塑造建立在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因此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应先梳理情节发展脉络,再在此基础上理清人物关系,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艺术特色。《骆驼祥子》篇幅较长,人物众多,而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采用“课上教读,课下自读”的形式进行教学,课上讲解阅读方法,布置阅读任务,课下由学生自主阅读整本书,并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故事情节,理清人物关系。不同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同,有些学生关注整本书的情节发展过程,也有些学生好奇某一人物的命运结局。在人物关系复杂的情况下,教师不能布置类似于“绘制《骆驼祥子》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思维导图”这样含糊的任务,而应明确制定思维导图的绘制要求,为学生指明行动方向。例如要求学生在两周内读完一遍《骆驼祥子》,并且围绕祥子的经历边读边绘制一张整本书的情节发展图和一张以祥子为中心主题的人物关系图。同时,教师也应注意给学生留下自主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不同的关键词,创造性地表达对文本的独特感悟。
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出,“读者应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并学会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1]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通读整本书后,尝试使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每章的大致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使用一到两句话归纳整本书的主要内容,梳理情节发展的过程,提炼情节发展图的关键词。《骆驼祥子》一书共十四万字,分为二十四章,主要讲述了人力车夫祥子三次买车卖车的经历。祥子从农村到城市,选择做人力车夫拉洋车挣钱,风雨无阻拉车三年后,他攒了一百块大洋,买了属于自己的一辆新车,但新车在战乱中被军阀逃兵掳走。趁着军队转移,祥子牵回了三匹骆驼,他把骆驼卖掉后继续拉车攒钱,但买车积蓄被孙侦探敲诈走。祥子被迫娶了虎妞,虎妞以自己的嫁妆钱为祥子买了一辆二手车,不久后虎妞难产而死,祥子把车卖了为虎妞料理丧事。教师应提醒学生,情节发展思维导图展现的是整本书的主要情节,而不是全部情节。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时,应抽丝剥茧找出全书情节发展的中心线索。例如小说以祥子为中心,以祥子的命运为线索,以“买车卖车”为关键词,围绕祥子三起三落的经历安排情节。基于这一故事主线,学生可绘制以下情节发展思维导图:
小说除祥子外,还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小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围绕祥子的命运而出现,也生活在旧北京的社会底层。学生在梳理完整本书的情节发展后,可以祥子为中心绘制以下人物关系思维导图,并简单概括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交流展示,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核心,着重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因此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应成为小说阅读教学的重点。《骆驼祥子》一书中描写的人物众多,且性格特征复杂,使用思维导图理清人物关系,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学生更为全面、客观地认识人物,理解文本。为提高名著导读教学效率,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的学习方式,由学生在小组内根据独立绘制的人物关系图,阐述各自对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再由组内其他成员对其观点进行评价和补充,最后综合全组成员对祥子的认识,共同绘制一张人物形象图。教师应充分重视学生的绘制成果,在课堂上对每组代表展示的思维导图进行针对性指导。教师的评价标准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思维导图作用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评价时应重点关注学生绘制的内容是否正确、结构是否合理、细节是否丰富,而不应过于关注其图像是否形象、线条是否平直、色彩是否多样等外在形式,以免学生本末倒置,过于追求绘图的外在形式,而忽略对文本内容的思考。在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作为一位倾听者和指导者,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并对学生不理解或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及时引导。
由于知识水平、生活经历、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不同,一千个读者阅读《骆驼祥子》时会看到一千个不同的祥子。例如,有学生认为祥子是一个吃苦耐劳、善良正直的人力车夫,也有同学反驳祥子是一个好吃懒做、自暴自弃的地痞流氓。面对这些可能出现的争论,教师应及时抓住教学契机,引导学生思考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文学接受虽具有明显的个人差异性,同时又存在着广泛的社会共通性。”[2]也即是说,尽管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祥子,但读者了解到的毕竟还是祥子。教师应带领学生研读原著,寻找能够体现祥子性格特征的情节或句子,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立足文本,深入分析。例如祥子生长在乡间,因失去了父母和土地来到北平城拉洋车,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吃苦耐劳、坚韧执着、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他拉车不讲价、不绕路,三年内风雨无阻,省吃俭用,一心希望凭自己的力气挣钱,买一辆属于自己的新洋车。同时他具有小农阶级的局限性,目光短浅、封闭保守,没受过多少教育,拒绝借钱、储蓄、放贷等建议。在经历三次买车卖车的打击后,他彻底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变成了一个吃喝嫖赌、坑蒙拐骗的行尸走肉。
祥子是一个典型的圆形人物,他的性格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正反两个方面,小组讨论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直观地认识到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在小组展示后,师生可共同绘制以下祥子的人物形象思维导图:
四、提炼概括,品味艺术特色
小说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语言艺术等方面。《骆驼祥子》以人物命运为中心的情节结构和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在梳理情節和分析人物时已提及,教师可引导学生简单回顾已绘制的思维导图进行概括,并通过提问激疑的方式,将学生的阅读重点转移到“京味儿”的语言艺术上。例如:《骆驼祥子》的故事发生在哪里?体现在哪些方面?展现了老舍怎样的语言风格?教师在课上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精读教材“名著导读”板块中的精彩选篇,圈点批注选文中的北京地方特色,归纳老舍的语言特点;在课下可将整本书按章节划分,由学生分小组品味不同章节中的艺术特点,鼓励学生结合作家概况等背景知识,分享各自的阅读发现,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归纳整本书的艺术特色。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反馈,以学生绘制的艺术特色思维导图为依据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如对学生找出的“京味儿”细节加以分析,对学生不易理解的风俗习惯补充拓展材料。
老舍是公认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是从北京市民的口语、方言中提炼出来的,字里行间散发着浓郁的“京味儿”。例如《骆驼祥子》中大量运用的儿化音,如“整天儿”“车份儿”“拉晚儿”等,读起来别有一番风味。车夫拉车跑的路线,如东交民巷、玉泉山、颐和园、西山等是北京的地标。沿街叫卖的老豆腐、扷糖、酸梅汁、杏儿茶等是北京的传统饮食。还有铺主兜车、刘四庆寿、巫婆驱邪、红白事情等北京习俗,“杀好了腰”“鸡肠子带儿”“出号的大脚”等北京方言,这些描写市井生活、人情风俗的细节无不展现出极强的地方色彩。学生在圈点勾画这些文字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20世纪20年代北平城的时代风貌。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这些文字中感受老舍的语言风格。例如描述祥子“他仿佛就是在地狱里也能做个好鬼似的”,语言通俗易懂,精练准确,寥寥几笔生动传神地将祥子的品质描绘出来。学生可绘制以下艺术特色思维导图:
综上,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辅助阅读的思维工具运用于名著导读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把握背景信息,梳理情节脉络,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艺术特色,还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丰富学生阅读体验,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但这并不代表思维导图是万能的,使用任何一种阅读方法都是为阅读本身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为绘图而忽略阅读。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应将注意力集中于原著,以读带画,边读边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思维导图最大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美]莫提默·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郝明义,朱依,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69.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