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爱这土地》中“我”的三维解读

2022-05-30闻倩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2年10期
关键词:艾青黎明祖国

闻倩,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艾青创作于1938年11月17日的《我爱这土地》,于次月11日发表于《十日文萃》的第一卷第四期。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敌强我弱的形势,日寇在中国的国土上肆意践踏,祖国山河破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为诗人的艾青,目睹了祖国惨遭苦难的景象,毅然拿起手中的笔,以自己的力量投入到抗战的行列中,用发自灵魂的真音,写下了这首诗歌。细究历来《我爱这土地》的相关文本解读,研究者多聚焦于“鸟”和“土地”的意象,并由此出发去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而对抒情主体“我”是谁的问题尚少有人涉足。事实上,深入分析文本可知,爱的抒发主体可以是鸟,可以是艾青,还可以是成千上万的爱国人士。这三个主体都高歌对土地、祖国和人民最真挚的爱,让更多的中国人民听到了时代的呼唤。

一、“我”是鸟

“假如我是一只鸟”[1],是《我爱这土地》的著名开端。一望而知,诗歌一开始就把主体“我”拟化成了一只鸟,然后以鸟的视角流露出对“这土地”的爱,因此“我”即鸟。

鸟类物种历来都是文学创作的常见意象。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诗经》中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借雎鸠鸟传达了男女之间朦胧的爱恋。道家经典《庄子》的首篇《逍遥游》中提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3]这是一只追求自由与理想的鲲鹏之鸟,寄托着庄子超脱于世俗的心灵追求。唐代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的子规,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里的杜鹃为同一种鸟,而它们的哀鸣,都烘托了诗人的悲凉心境。刘禹锡《秋词》中写道:“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鹤与仙相连,流露的是一股气概和高尚的情操,历来都是不屈志士的化身,是奋斗精神的体现。[4]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虽然词人惋惜花的凋零,但燕子却带来了春日的美好。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5]因为大雁的属性,秋季需要向南迁徙,它寄托着萦绕在词人心头的思念之情。由此可见,历代诗词中的“鸟”类意象都寄托了文人志士道不完的情意。

《我爱这土地》中,抒发爱的也是一只鸟,但却不再展现宏伟的个人抱负,更不是缠绵于谈情说爱,传达思念之情。关于《我爱这土地》中鸟的意象解读,有人借南宋诗人文天祥战败被掳,途径金陵所作“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中的啼血杜鹃,认为这是一只对土地和祖国啼唱的杜鹃鸟,透着一股悲情和凝重。[6]或将鸟作为情感的寄托,将其化身为深受苦难的百姓、勇于奉献的勇士、渴望黎明的生命来品读。[7]亦或认为是“嘶哑的鸟”“腐烂的鸟”这两个意象推动了情志脉络的发展与创造。[8]另有人指出这是一只乌鸦[9]。“嘶哑的鸟”“腐烂的鸟”的说法皆立足于诗歌本身,颇为妥帖,但将“鸟”释读为“乌鸦”,则未必妥当。因为,虽然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乌鸦反哺”的一贯说法,可乌鸦的形象还是不雅的,大部分的诗词依然常将乌鸦与荒凉衰败的景物一同出现。个人认为,艾青并未表明这是一只什么种类的鸟,也未对鸟的属性进行细致的描述,但能肯定它是一只为土地歌唱且热爱土地的鸟。

鸟的声音通常是清脆婉转的,而《我爱这土地》中的鸟因为长时间为土地歌唱,喉咙变得嘶哑。“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一词表露的是一种担当,是毫无怨言、理所应当的责任:即使声音嘶哑,“我”也要继续为生养“我”的土地歌唱下去。鸟可以展翅飞翔,因此“我”飞越在土地的上空,从天空向下望去,“我”看到了“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土地正在被暴风雨打击,被迫承受着外部敌人强加的重击,遭受着敌人肆意的侵略,一切都被敌人的炮火摧残得不堪入目。眼下的土地没有了昔日繁荣的景象,是泥泞的、破碎的、丑陋的。“我”触碰到了“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不断奔流的历史长河,卷起了层层悲愤的浪花,悲愤的是屈辱的历史,也是现实的映像。河流在祖国的土地上奔腾,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了悲愤,激起了心中熊熊燃烧的怒火;“我”感受到了“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这片土地上的风也被激怒了,它在不停地吹刮,汇集起来反抗侵略者,竭尽全力赶走一切破坏土地的敌人。眼前的景象,让“我”更加期待也坚信能看见“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飞向一个光明的林间,一个美好而安宁的地方。纵然最后“我”死了,“我”也不后悔在黎明到来前所做的一切,“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羽毛是鸟死后腐烂得最慢的一部分,宣誓“我”的肉體和灵魂都要和土地融合,生命耗尽也要为土地奉献出全部。“我”是生于土地之上而又归于土地的鸟,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热烈,“我”要不停地为土地歌唱,为土地上千千万万的生灵呐喊。望着满目疮痍的土地,“我”忍住泪水,怀着对土地的那份真挚而无声的爱和土地永远在一起。

“我”是鸟,“我”热爱这土地,飞越在多灾多难的土地之上,即使在黑夜也要为土地唱奏起黎明到来前的旋律。

二、“我”是艾青

诗歌开头的“假如”一词说明“鸟”是诗人的化身,可见,抒发爱的主体实则还有诗人自己,因此“我”还代表着艾青。

艾青为何要爱这片土地呢?联系艾青坎坷的身世经历可知,他是难产的,算命先生说他“尅父母”,因此艾青成了不受欢迎的“儿子”,只许他叫父母为“叔叔”和“婶婶”,被放在同村的农妇家里哺养,而这位穷苦的农家妇女就是“大堰河”。四岁时艾青离开“大堰河”,就被接回了自己的家里。正因为这段特殊的人生经历,艾青对土地有着别样的情结。他最早以“艾青”为笔名创作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10]由此可知,艾青的诗在起点上就与我们民族多灾多难的土地与人民取得了血肉般的联系。[11]

艾青生活在烽火连天的战乱岁月,国家正遭受外敌侵略。作为一个诗人,他义无反顾地以笔为武器,投身到了民族解放的时代洪流之中。同样,艾青诗歌深度的掘进亦得力于抗战,抗战中的人生复杂而混乱,复杂混乱的人生撑满了诗人的心灵。[12]艾青诗作《我们要战争——直到我们自由了》中写道:“高举我们血染的旗帜/在我们所到的地方/用战争的火焰/烧毁那/束缚我们的枷锁/囚禁我们的牢监/抽打我们的皮鞭/和戮杀我们的敌人”。面对激烈的战争,诗歌中艾青并没有表示退缩,而是迎难而上,用热血去拼搏,用战火焚烧敌人,誓死保卫我们的祖国。除此之外,艾青与冯玉祥、邵力子、茅盾、冯乃超、胡风等96人在武汉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的成立标志着文艺界在民族解放的旗帜下,结成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作为“抗日艺术队”的队长,艾青带领抗日艺术队到西安周边的临潼、华阴、华县一带进行抗日宣传。[13]艾青用个人的行动,积极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还创作了大量诗歌以唤起更多人的觉醒,可以说他是时代的“吹号者”。

抗日战争时期,艾青把国家的命运内化为土地的命运,冯雪峰亦称“艾青的根是深深地植在土地上”[14]。1937年7月,在沪杭线的火车上,艾青写下了诗歌《复活的土地》,从车窗望向祖国大地上的花草树木,“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苦难也已成为记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诗人强烈地预感我们的土地会复活,坚信我们的祖国终会重新焕发生机,重塑生命活力。1937年12月,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诗歌反复提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都要归结于诗人内心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心,这是诗人发自心底的呼喊。

艾青在土地里融入了对祖国、对人民最真挚而深沉的爱,而把这种情感表现得最为深刻动人的是《我爱这土地》。诗人创作《我爱这土地》之时,我们的祖国正处在战火之下,这片土地承受了太多的痛苦。艾青生长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是历史的亲历者,即使被束缚,他也要用“嘶哑的喉咙”倾唱关于大地的诗歌。“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正是日本侵略者践踏的中国大地,艾青看到了敌人的尖刀刺向中国人民受苦受难的情景,痛惜敌人的炮火给祖国带来的沉重打击,日军丧心病狂的侵略行为激起了诗人心中汹涌着无限的悲愤。面对着支离破碎的祖国,艾青没有放弃也没有逃离,看着多年被迫遭遇欺压凌辱的祖国,更激怒了他内心的斗志。艾青把悲愤化作反抗的力量,毫无保留地吐露出内心的真情,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他坚定地相信“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终将会来临。太阳、黎明也是艾青诗歌里熠熠闪光的追求,在《向太阳》中,“我终于起来了/我打开窗/用囚犯第一次看见光明的眼/看见了黎明/——这真实的黎明啊”,“现在好了/一切都过去了”,“是的/太阳是美的/且是永生的”,诗人以高度的热情赞美了太阳,赞美了黎明,同时寄予了他对抗战胜利的信心,传达出了全体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景。诗人无比肯定中国人民会取得民族的解放,会取得抗战的胜利,会迎来黎明的曙光。为了取得胜利,即使是死也在所不惜,也要同祖国在一起,生是中国人,死亦是中国魂。这是艾青为实现“小我”和“大我”的真正交融,表露出至死不渝、忠贞不屈的最深沉的爱国情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更是发自艾青灵魂的真音,以无声胜有声,满含着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意。

“我”是艾青。艾青挚爱这土地,紧紧贴近祖国大地的胸膛,感受大地沉重的气息,用心血谱写了深情的诗篇《我爱这土地》。

三、“我”是成千上万的爱国人士

“这土地”指当时饱受欺凌的祖国大地。为了民族的解放和祖国人民不被敌人侵犯,中国大地上有千千万万的爱国人士在斗争,在用“嘶哑的喉咙”为祖国呐喊,因此深爱这片土地的“我”还代表着成千上万的爱国人士。

《我爱这土地》发表于动荡万分的时代,此刻最大的敌人就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日本军队如“暴风雨”般袭击中国的国土,肆意妄为地烧杀抢掠,残忍地屠杀中国同胞,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沉痛的伤害。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七七事变,引起了中国人民无比的愤慨。红军通电请缨开赴华北抗日,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工人、学生和市民纷纷成立了抗敌后援会,致电并推派代表慰问前线守军。各地报刊也都发出了抗日救亡的强烈呼吁,要求国民党政府下令紧急动员,进行抗日。[15]在全国人民的声援下,国共两党也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拋弃前嫌,化干戈为玉帛,再次合作,一致对外,共同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6]可见,面对敌人残酷的侵略,中国人民将汹涌的“悲愤”汇集成深厚的力量,无数被“激怒”的爱国志士把对祖国的爱凝聚在骨血里,纷纷纵身投入到抗战的滚滚洪流之中,立誓要将侵略者驱除出去。

黎明到来前必定经历黑夜。“那来自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是抗战胜利的曙光,也是爱国人士们抗争到底的信念。艾青创作《我爱这土地》的前一个月即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先后沦陷。发表《我爱这土地》的同期《十日文萃》上,叶剑英发表了《广州武汉沦陷后的抗战局势》一文。文中写到,武汉虽已被敌军占领,但叶剑英并未就此而丧失斗志,还客观地分析了武汉失守的原因。他表示虽然武汉失守,我们却消耗了敌人大量的兵力、军火和财力。叶剑英一方面真实地指出广州失守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了广州群众积极的抗战决心。更重要的是,他在文中坚定地呼吁民众,让他们意识到“只有抗战到底才能得到最后胜利”。而在同期《十日文萃》上刊载的巴金的《广武道上》,虽是他在广州和武汉都未沦陷时所写,但依然道出了巴金不曾动摇过对于抗战前途的信心。文中主要记叙了巴金乘火车去武汉时看到的沿途景物,以及为了避开敌机的空袭,下火车后巴金一行人躲在山里人家的所见所闻。一路上他们亲身经历了敌军对祖国大地的轰炸,由于敌军肆意妄为的空袭,各处都惨遭破坏。陆诒的《记荣誉第一师》亦刊于该期杂志。文中写到,荣誉第一师的每一個官兵,甚至是所有的杂务兵、伙夫等都曾英勇地驰骋于民族解放的疆场,受过光荣的创伤!荣誉第一师“每个人都了解:血的债,只有用敌人的血来偿还啊!当开来火线的命令传到部队里,全体官兵兴奋得几乎着了疯似的,怀着必胜的精神与自信心,踊跃进入江南战地”。从这字字句句里,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爱国军队视死如归的抗敌决心。

如果说发表《我爱这土地》的艾青是一个“歌唱者”,那么,叶剑英、巴金、陆诒也是用各自的力量担负着时代重荷的“歌唱者”。他们坚守着中国人民的立场,呼唤更多的中国人民,坚定抗战的信念,相信黎明的曙光必定属于中国。扩而大之,穿行在枪林弹雨的战地上,意味着必然有伤亡,但中国将士保家为国,在疆场浴血奋战,即便以身许国也要倒在祖国大地的怀抱里。在这场抗日洪潮里,全国上下积极涌现着无数的爱国人士,他们不分阶级、地位和身份,眼里满含着不忍看到祖国和人民饱经苦难的泪水。他们对祖国充满了真挚而炽热的爱,用热血和爱铸成的身躯去抵御外敌,守护着祖国和祖国的人民。

“我”是成千上万的爱国人士。他们深爱这土地,民族危亡之时,为了民族的崛起,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去换取民族的解放。

从抒发爱的主体感受《我爱这土地》,我们或许可以认为,该诗流露了鸟对土地真诚的热爱,艾青对祖国深沉的挚爱,成千上万的爱国人士对祖国大地炽热的深爱。鸟、艾青、成千上万的爱国人士,共同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地上,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甘愿抛掉头颅,洒尽热血的反抗力量。可见,硝烟弥漫的战火中,中国大地上的一切生灵都在坚守胜利的信念,纷纷投入抗战,面对敌人的侵略毫不畏惧,为时代奏响起生命的壮歌。在此意义上,深入分析“我”的所指,不仅有助于我们真切地体会该诗的爱国主义情怀,还有益于我们深切地感悟到民族危亡之际的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十日文萃[J].1938,1(4).

[2](春秋)孔丘编订.诗经[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11.

[3]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上(最新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6.

[4]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841.

[5]夏承焘等.宋词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892.

[6]郝竹梅.啼血杜鹃向土地——艾青诗作《我爱这土地》赏析[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3(01):79-80.

[7]郑秀清.以身为鸟,挚爱故土——《我爱这土地》中“鸟”意象的情感寄托[J].语文天地,2022(04):23-24.

[8]汲安庆.美学的胜利:“不雅”更能抒深情——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营构[J].中学语文教学,2017(01):49-53.

[9]赵瑜,王光福.艾青的“鸟”是“鸦”——艾青《我爱这土地》中鸟之意象索隐[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02):51-52.

[10]艾青.艾青全集(第1卷)[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

[11]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2]李怡.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增订3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250.

[13]叶锦.艾青年谱长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14]吴晓东主编.中国新诗总论2(1938-1949)[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63.

[15]陈旭麓主编.五四后三十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258-259.

[16]梅憲宾主编.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132-133.

猜你喜欢

艾青黎明祖国
黎明之光
艾青《我爱这土地》
黎明之子
美若黎明
我和我的祖国
对祖国唱出爱
艾青来了
我和我的祖国
黎明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