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创新解读与设计
2022-05-30祁睿敏
祁睿敏,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教师。
结合课标与新版教材,从古诗文角度而言,学生不仅需要鉴赏文本中景和物的描写,还需要准确感受其中所表达的情感主旨。笔者以唐诗中“兴象”创作的先行者——孟浩然的两首诗《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为教学案例,由诗歌解读创新为视角,进行解读并探讨对比教学。
【案例背景】
唐诗具备了“重风骨,讲兴寄,注重声律与辞章,追求兴象与情韵等方面”。其中兴象是唐诗,尤其是盛唐诗歌特有的美学境界,是唐诗艺术上完全成熟的标志。诗讲求意象与意境,往往只有充分融入到意境中,才能够以作者的身份去体会诗歌中所独有的景色,去感知诗中所抒发的情感。情感的抒发离不开意象营造的意境,意境更离不开意象,三者相辅相成,将其浓缩于只字片语之间,一方面足见汉字的强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类的丰富智慧。
就唐诗而言,声律与辞章虽然也有着自身的规律与用法,但是离开了风骨与兴象,诗歌就失去了色彩与神韵,显得平平无奇。而孟浩然的出现,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第一人,“兴象”创作的先行者,不仅让诗中之景赋予了某种“思想精神”的特质,将景物“拟人化”,同时又可以从营造的意境中读懂诗人内心的情感,这种独特的诗风开启了人们探寻如梦似幻的意境的大门,如拆取“盲盒”般,带着某种好奇与浪漫,去追寻诗句中发生的可能。因此,盛唐著名诗评家殷璠喜用“兴象”一词论诗,在评述孟浩然的两句诗时,用“无论兴象,兼复故实”进行评述(见《河岳英灵集》)。“无论兴象,兼复故实”论述的是孟浩然的诗,让景物有了灵动之感,透过景物相互构建的“意境”以表达某一层面的思想感情,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不仅如此,“兼复故实”又使其笔下所营造的“意境”,透过情感的表达,还原了情感背后作者的真实经历,同时也将其“意蕴”上升到了更高的层次,讲述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某种哲理。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教学设计】
(一)“兴象”——物象形象化的表现形式
任务1: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中,前两句主写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对前五句中表示景物的字词挑选出来,不少同学都给出了回答,总结为“猿”“沧江”“风”“叶”“月”“舟”几个字词。
任务2:在《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一诗中,孟浩然写出了“山暝听”。“猿愁”“沧江急”“风鸣”“月照”的组合形式,这种形式具有怎样的特征?这种特征所传递出的情绪是什么?
设计说明:在《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一诗中,孟浩然写出了“山暝听”。“猿愁”“滄江急”“风鸣”“月照”的组合形式,使得景物“拟人化”,不仅让景色由静至动,而且还让其多了几层氛围之感,与其中的表达情感的词语“愁”互相照应,使得意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中传递出作者深深的“愁绪”,这种正向的照应让整首诗的主旨格外明确。
诗文解读:人们所惯有情感表达的手段或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而孟浩然借诗中景的组合表达情感是一种创新模式的展现。首先,景与景之间的搭配不仅在某些地标所独有的地理位置之下让诗所营造的意境“别具一格”,同时对诗中景物搭配了“拟人化”的动作,瞬间使诗句“活灵活现”起来,而这样的一种景物组成留给人的感觉,并没有使其有某种科幻电影般具有的“硬核”风格,而是随着其中表述情感的“字词”使其“意境”看似写实,实则抽象,看似微妙,实则丰富。
(二)“兴象”——唐诗表达方式的“升级”
任务1:以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为例,前四句写景,通过景色的描写将环境进行了一系列的渲染,其中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任务2:诗眼点明了作者写诗所包涵的主要情绪。从写作技巧是“借景抒情”合适还是“情景交融”更合适?
问题1:直接“翻译”前四句的字面意思,并思考其中“猿”和“沧江”、“风”和“叶”、“月”和“舟”之间存在着一种怎样的照应和联系?
问题2:其中是否有表达情感的词语?这种表达形式有什么样的技巧和优点?
设计说明: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诗文虽短,但是所蕴含的诗歌意境却是多重的,而中学生鉴赏诗歌,不仅需要学会通过鉴赏技巧挖掘古诗文的内容,也需要学会分析鉴赏技巧之间的区别,之间的不同对古诗文表达主旨是否有着不同的效果,从而方便论证自己的想法与理解。
诗文解读: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其中“山”“猿”和“沧江”之间有着某种互动,“风”和“叶”之间有某种关系,“月”与“舟”之间也有着某种照应,仔细思考可以发现,山在听猿愁苦的叫声,依山而流的沧江也因此流淌得更加急促,天吹起了风,风呼呼地叫,同时将两岸的树叶卷得飘了起来,月亮和舟之间“心有灵犀”,一轮明月、一条孤舟,同时都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唐诗,对于盛唐的孟浩然来说,“借景抒情”的表达形式已然被他超越与升级,将情感的表达变得看似“委婉”,却直逼人心,着实说明了孟浩然在“兴象”上颇深的造诣。
“无论兴象,兼复故实”中不仅说明了作者可以借景抒情,同时也情景交融,部分人一直认为“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所表达的是一层含义。但是通过对部分诗词研究得以发现,情景交融是对借景抒情的一种表达的更新。与借景抒情不同的是,当一个空间范围内的任何一个景物都可以予以你所用来表达某种情感的时候,那是一种“魔法”,景物都可以随之灵动起来,围绕作者的情感变化来为之作衬托。因此,情景交融与借景抒情表达的境界有着相似又有根本上的不同,对唐诗而言,从孟浩然开始,其意境的表达才真正进入成熟阶段,也正是因为孟浩然多写山水田园,使得其中所表现的山水田园多了一种厚重之感,也许也正是因为其意境的壮阔,国家才有了“江山”的说法,这也与诸多诗人利用“江水”“河山”来表达国家之情,才有了如此的说法。
(三)“兼复故实”——映照现实的同时反观“宇宙”
任务1:议论文普遍会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步法来表达清楚其中的论点,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叙事,用简短的话语描述后四句与前四句以及标题之间的关系,从而再次表达其中所表达的哪些情感?
TIP:诗人表达情感的同时,需要通过情感的脉络顺藤摸瓜,追本溯源。将这段情感“了结”,才是真正完成了写诗的部分意义。除此之外,写诗的作用与意义,不仅在于帮助作者“出世”“入世”,可以“结绳记事”,也可以帮助作者抒发情感,解决情感不畅的问题,有时候似“心理咨询”,以诗来观照内心的某种郁结,解开许久隐藏的“秘密”。
“无论兴象,兼复故实”中“兼复故实”,说明的是在“兴象”之后,作者通过写诗想表达的某种更深层次的意义。
任务2:无论是孟浩然写《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还是名家写诗,“无论兴象,兼复故实”,诗本身都有着一定的指向意义及作用,追溯到古时候来看,诗文对作者个人、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意义是什么呢?可以从微观或宏观角度进行解答。
诗文解读: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中,诗眼是“愁”,孟浩然内心的无穷“愁绪”,是用景和物的“联动”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的,景和物与孟浩然内心的“愁”予以回应,以此来疏导孟浩然内心的愁绪。于是故事开始了,从孟浩然前四句的讲述自己“怎么了”,到后四句“为什么”,孟浩然以景和物充当聆听内心烦恼的“知己”,讲述内心他曾经遇到的是是非非。“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后四句侧重写事,与标题“寄广陵旧游”对应,作者向朋友倾诉着“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之感,同时也抒發了怀念友人的拳拳之心。对应了第一二句中的“愁”和“孤”,并将两个字中蕴含的情绪及为何生情的理由表达到位,虽然全诗不到百字,却将作者孟浩然所遇之事,所感之情写得生动形象,刻骨铭心。
【学习测评】
诗歌可以写景,可以抒情,也可以通过情景交融来表达某种特殊的情感。而很多时候,一个人表达情感是希望被予以回应的,人只有情感得到回应和反馈,才能够将这段情感“放下”或继续到下一个阶段。因此,“兼复故实”不一定是宏观上更高层面的意义表现,也有可能与作者自身有关的某种内心纠葛的小小舒缓,它照顾到的可以是国家,是社会,也可以是作者内心的某个角落。
课后任务:用同样的鉴赏技巧解读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主旨,并发现两首诗之间的异与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兴象”创作的先行者。其“兴象”的创作,不仅让诗歌的写作内容更加丰富,写作技巧更加多元,同时通过“移花接木”,给予诗歌写作对象以“生命力”,来帮助作者抒发内心情感。
有了“兴象”,才进入盛唐时期写诗的成熟,从而达到唐诗的高峰。新的写作方法,其表达方式与写作技巧也会有所不同,他们对“兴象”的领悟也有深有浅,但是从唐代至宋代,虽然“兴象”的写作形式及方法多变,但是仍然离不开“兴象”根本的表达方式。无论是向内收敛来表达细致的情感,还是将写作景物的空间无限拉伸至整个“宇宙”,都有舒有张,以此来还原内心对自己人生境遇的真实反应,正因为此,才有了不同派别、不同体裁类型的诗人出现,他们在文坛上各自释放“才华”,让人类的精神世界变得“异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