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系”教学法下的小学音乐教学多元素融合的实践
2022-05-30丁香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音乐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多维度、个性化发展需求,使用的方式、内容要多元化,以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和情感体验,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新体系”音乐教学法是在引进国际三大音乐主流音乐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方式产生的。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新体系”音乐教学法,能通过多元素融合、多元化评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这也是实施美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新体系”音乐教学法;多元素;多元化;小学音乐
作者简介:丁香(1989—),女,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浦河实验学校。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和奥尔夫教学法是国际三大主流音乐教学方法。融合以上三大音乐教学理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提出了“新体系”教学法,它以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以及精湛的理论打动了一线的音乐教师。“新体系”教学法倡导的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尝试通过身体的律动、器乐、歌唱等形式表现音乐,让学生们在音乐实践中全面感受音乐的情感,获得音乐的审美满足。
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应用“新体系”教学法,要求教师注意把握“新体系”教学法的核心内容,理解其内涵,使其与小学音乐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促进小学音乐教学的变革,从而有效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效率。
一、艺术融合,丰富教学形式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学生需要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同时也强调学生在艺术发展方面的综合性和全面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其他艺术元素,符合“新体系”音乐教育的理念,符合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多种艺术元素的融入可以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形式和内容,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拓展课程教学中学生天性释放的空间。教师利用多种艺术元素,可以帮助部分音乐感知能力不强的学生通过其他方法提升音乐素养,提高学习兴趣和信心,培养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此外,多种艺术元素的融入还能够促进其他艺术学科的发展。
(一)融合舞蹈,理解歌曲内涵
音乐和舞蹈分属于听觉和视觉系统,两种艺术表现都非常注重节奏的掌控。体态律动是国际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中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理论的核心部分,其强调身体随着音乐有节奏地律动,进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音乐体验感。教师在小学音乐教育中适当地融入舞蹈,可以通过较为直观的动作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节奏和歌詞的内涵,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学习效果。
例如,《雨天等妈妈》这一歌曲只有短短的一分半钟,前奏非常快,中间部分较为舒缓,结尾进行了重复强调,其节奏很好地对应了歌词的内涵:外面在下雨,孩子在家焦急地等妈妈回家,担心妈妈在路上摔倒。教师在课堂上很容易就能教会学生唱这首歌,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深入体验这首歌中的律动和歌词内涵上。因此,在学生掌握了这首歌的唱法后,教师可以引导几名学生在课堂上依据歌词背景和内容进行简单的舞蹈创作和表演,一个学生演等待妈妈的孩子,一个学生演冒雨往家赶的妈妈,教师做音乐伴奏,学生一边演唱一边表演“雨天等妈妈”的情景。通过融入简单的舞蹈,教师再进行引导,学生就能深入领悟歌曲蕴含的情感。
教师在歌曲教学中适当融入舞蹈,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对歌曲伴奏和歌词内涵进行赏析,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同时,即兴表演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消除传统音乐教学过于强调基本理论知识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二)融合器乐,进行二次创作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器乐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器乐可以锻炼学生的手、眼、耳,歌唱则主要强调脑和口。器乐本身是学生实践能力的体现,在歌唱中融合器乐,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协调和全面发展。同时,两者的融合需要团队合作,这样也能启发学生的互动和合作意识。
例如,在教学《在钟表店里》时,教师通常会播放钟表的滴答声,并让学生仔细聆听相应的伴奏曲,随后再让学生判断刚才的音乐中有哪些钟的声音。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满足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钟声与哪些乐器的声音相似,并为学生预留充足的课外探究时间,在下一次的课堂上以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器乐展示和简单的音乐创作。器乐的融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观察力与思维活性,进而真正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此外,在学生逐步掌握器乐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角度去发现或自制乐器,基于自身对示例音乐的理解加入器乐进行二次创作,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创造的兴趣和信心。
(三)融合美术,激活个性创意
“新体系”教学法更注重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悟。古人认为,音画相通。人在体验音乐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感觉在脑海中生成画面,在赏析画的过程中又可以根据感觉生成一种律动,如音乐家可以从凡·高和毕加索的画作中得到启发,美术家可以从肖邦的音乐中受益。因此,教师可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适当地融入美术。
例如,在《报春》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首歌愉快活泼的情感、优美的旋律,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几张春天的照片,如小草萌芽、桃树开花、小河流水等,利用直观的视觉体验将学生们带入春天。然后,在歌曲学习过程中将旋律和歌词与图片进行结合,进一步帮助学生增强理解,深化音乐情感想象。在学生掌握了歌曲的唱法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根据音乐进行即兴绘画,这个过程中教师尽量引导音乐感觉较弱的学生参与。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从美术到音乐,再反馈到美术的相互作用,进而帮助学生在音乐中学会想象,拓展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音乐与美术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多媒体上展现的画作联想自己学过的音乐,利用画面加深其对音乐律动的认识,让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节奏和情感;另一方面,基于音乐的感受,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自主创造能力,在纸上根据音乐进行绘画创作,提升其表达能力。
(四)融合影视,强化感知体验
影视作品具有非常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结合性。小学生都非常喜欢动画,教师以此为切入点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动画的色彩丰富,情节连贯,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音乐体验感。
例如,在教学《热爱地球妈妈》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先播放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喜羊羊发现地球被污染的情节:森林消失了,草原变成沙漠,小河中流淌的是黑色的液体,没有其他小动物的声音和身影,小羊们的家园也成了一片废墟。教师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热爱地球的意识。随后,教师再简单地引导就可以使学生深入感悟歌词的含义。在学习完成后,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利用影视作品,如《流浪地球》《2012》《后天》等,让学生为这些影视作品挑选合适的背景音乐,以充分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作的能动性。
教师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展示影视和音乐结合的作品,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和理解音乐,再以此为基础,结合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掌握能力,选取一些影视作品片段进行音乐适配,让学生在创造实践中提升音乐的感知力,陶冶情操。
二、情感融合,激发审美情趣
教师应让学生在音乐情境中聆听并熟悉歌曲旋律,掌握节奏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情绪的悲喜等,提升感知能力。情感审美是音乐教育的特质,音乐学科要“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教师应注意运用多媒体渲染、动作表演、声音表演等多元化情境创设手法,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他们深度体验音乐的情境美。
例如,在《小雨沙沙》的课堂教学中,笔者采用情境导入的方式激趣,唤醒学生对生活情境的回忆。笔者通过播放小雨、中雨、大雨的音频刺激学生的听觉感知,鼓励学生用肢体语言表达音乐意境,再设计倾听、辨别、演示等活动,利用体验的授课方式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节奏,加深自身对歌曲的理解与记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自身情感与认知协调发展。
三、拓展延伸,增强文化理解
音乐艺术具有人文学科的属性,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结晶。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把对音乐的深入认知放在人类文化艺术活动的背景中进行,使学生深入体会音乐作品的立意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把欣赏名曲与绘画融合起来,先让学生听音乐找感觉。教师播放《茉莉花》这首曲子,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主题。接着教师展示茉莉花主题国画,请学生鉴赏,并将其与歌曲《茉莉花》对比,从中辨析艺术的美。接着,教师请学生根据《江南印象》《十面埋伏》等名曲,体会轻柔缓慢、热烈欢快、凄凉悲伤、紧张激烈的不同感觉,并结合中外优秀画作,使学生深入体会声音与色彩都会让人产生“紧张”和“舒缓流畅”的感觉,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似性和感通关系。最后,教师可呈现《绿色花园》《四季之春》《Playing Love》《喜洋洋》《命运交响曲》等中外名曲,让学生尝试用色彩、线条表现音乐。学生在深入探究歌曲创作背景、创作过程及其中蕴含的情感后,积极讨论如何用色彩、点、线条画出音乐给自己的感觉,再用彩笔表现自己喜爱的音乐,并在绘画作品中标出音乐曲名或写上感受。通过艺术鉴赏与艺术创作,学生深入领悟了歌曲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特点,有效提升了自身的审美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
四、激励融合,尝试多元评价
新课程改革倡导主体取向的评价观,认为学习评价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这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培养目标是同向而行的。音乐教学多元素融合、多元化评价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而对于学生的行为,则强调学生要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能提出学习和研究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多向交流,有个人的收获与体验等。
如在一堂高年级小组歌唱展评课上,在各小组分组展示时,教师适当提醒学生关注评分细则中的相关要点,注意小组作品是否做到多元素融合。在展示交流阶段,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评价。评委团成员点评后,教师会邀请一些同学作即兴点评,请每位学生用心聆听。第一小组展示的是中国民歌《茉莉花》,加入领唱及古筝伴奏的元素;第二小组展示歌曲《让世界充满爱》,融合领唱及伴舞;第三小组是合唱《故乡的小路》,加入朗诵及PPT展示元素;第四小组是《我们一起来》,加入领唱及街舞表演;第五小组展示《龙的传人》,加入领唱及说唱元素;第六小组展示歌曲《茉莉花》,加入萨克斯伴奏;第七小组展示的是《Hand In Hand》,用英文演唱并加入領唱。
展示后,评委团成员可任选“各小组优点有哪些,还存在什么不足,可以做哪些改进?”“有两个小组选择了同一主题《茉莉花》,他们的表演有何不同?”这两个问题中的一个进行点评,教师即兴邀请其他同学进行观后评述交流。在点评中,学生积极表达想法,他们看到有的小组把书中的齐唱歌曲加入了声部,有的小组充分利用了组内资源,乐器伴奏、舞蹈的加入,更显丰富多样,还有的小组创造性地制作了PPT演示文稿,丰富了同学们的视听感受。参与点评的同学很有见地,欣赏时比较认真,观察得很仔细,并能积极地进行思考,把平时学习的知识都灵活运用起来了。
总而言之,面对传统和新的音乐体系,音乐教师必须善于思考,巧妙融合两种体系的精华,找到最佳交汇点,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需求的音乐教学的“新体系”道路,让学生在体验音乐元素的同时感受音乐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要坚持“让音乐服务学生生活,用音乐改变生活”的核心理念,接受一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服务,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快乐的孩子。
[参考文献]
林茜婷.论新体系音乐教育在教学中的运用[J].音乐时空,2016(7):154-155.
黄佳莉.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实践教学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