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思想品德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演变

2022-05-30李建军

求知导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小学教育思想品德传统文化

摘 要:在小学思想品德教科书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既可以丰富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容与体系,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又可以通过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来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文章在分析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重要性之后,重点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思想品德教科书中的歷史演变进行研究,得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持续提升,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成为关注的新焦点”“有形传统文化保护意识显著增强,自然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日益受到重视”“无形传统文化主题更加多元,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培养成为教育的核心”三个研究结论。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教育;思想品德

作者简介:李建军(1970—),男,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西关小学。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教育的改革与优化,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也逐渐显露出来。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时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完善课程教学模式[1]。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还可以让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养成优秀的品德。如今,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有了一定的内在联系。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两者结合可以充分地向小学生展现思想品德教育的魅力,这对提高学生的品德认知和学习的主动性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有利于对抗外来文化的侵蚀和冲击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的外国文化进入中国。外国文化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弥补我国文化的不足之处,让国人学到更多的技术与知识,但是另一方面,却在潜移默化中侵蚀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主流文化和价值观,这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品德,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小学生的思想,为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目标,从根本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化知识的同时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自身让更多的外国人认识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通过不断的学习以及熏陶,还可以培养小学生对不同思想以及文化的分辨能力[2]。

二、研究方法

《关于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课的通知》是教育部在1981年颁布的文件,这一文件的颁布意味着我国小学思想品德课正式设立。从1981年到现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已经开设了四十多年。在这四十多年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发展有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摸索阶段,时间段在1981—1997年,这个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主要以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为主,此时教科书的名称为《思想品德》;1997—2001年是思想品德课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教科书的名字虽然没有变化,但是其中的内容已经较为容易理解,基本上是以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出发点进行编写的;2001—2016年是思想道德课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思想道德教育更为细致化,这个阶段课本的名字出现变化,分为了两个阶段的课本,第一个阶段是1—3年级使用的《品德与生活》,第二个阶段是4—6年级使用的《品德与社会》,同时其内容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其中的政治理论基本淡化,主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以及学习做人为核心内容;2016年至现今是思想品德课程发展第四个阶段,这个阶段首先将课本的名字统一规划为《道德与法治》,其将依法治国的思想融入其中,主要目的就是在培养学生道德意识的过程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3]。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持续提升,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成为关注的新焦点

此次研究对1984—2019年的思想品德相关教科书中的四套进行分析,这四套书具体情况如下:1984年的《思想品德》共有142课,1999年的《思想品德》一共有155课,还有2006年的《品德与生活》以及《品德与社会》一共有154课,最后是2019年的《道德与法治》一共有154课。笔者根据相关学者的分类对这四套教科书中涉及的传统文化的课文进行统计如下[4]。

以上四套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所占的课文数分别是15课、24课、30课、30课,占比分别是10.56%,15.48%,19.48%,19.48%。从这个比例可以发现,在四个阶段的思想品德课中,传统文化的内容逐步增加,且在进入21世纪以后比例基本上趋于稳定。这反映出传统文化教育在思想道德课中越来越受重视。

此外,教科书相关内容方面的变化也非常大,2006年和2019年教科书的内容与1984年和1999年教科书的内容相比,其在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传承方面更为明显。在2006年的教科书中,就有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课程,这一课程能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关爱家乡,并说出家乡的风景名胜以及历史古迹。同时以“做一天小导游”为实践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制作旅游手册介绍自己的家乡。此外,在“我们的国粹”这一课中,课文通过设置学生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京剧以及体验京剧的魅力,并让学生主办“做一次京剧小票友”等活动。2019年的教科书则以现代社会发展变化为基础,让学生发现家乡的变化以及在变化中所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同时鼓励学生多品尝和制作家乡的风味小吃,感受家乡传统文化的精妙之处[5]。

(二)有形传统文化保护意识显著增强,自然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日益受到重视

传统文化的概念比较宽泛。有的学者认为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形的传统文化,还有一种是无形的传统文化。有形的传统文化主要指具有一定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的物质形态类传统文化,如古建筑物、碑雕、碑画、遗址等;无形的传统文化主要指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非物质形态的传统文化,比如道德礼仪规范、风俗、音乐艺术等。

本研究继续对涉及传统文化教育的课文进行分类,分别统计出涉及有形传统文化和无形传统文化的课文数量。在四套教科书各自的传统文化课文中,涉及无形传统文化的课文数分别是13课、22课、21课和22课。它们所占比例分别是86.67%、91.67%、70%和73.33%,整体来看,无形传统文化的课文比例始终保持在70%以上,这说明无形传统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思想品德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以伦理道德为本。伦理道德教育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论语》中,孔子就把“富之,教之”作为社会和谐的必经之路,这同样也是我国设立思想品德课的初衷。从课文文本来看,有关道德规范的内容在无形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占比很高,特别是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譬如尊老敬老、励志勤学、诚实守信、天下为公、清正廉洁等,在四套教科书中均有出现。传统美德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展示这些传统美德,能对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产生润物无声的作用[6]。

有形传统文化教育在1984年以及1999年的教科书中的占比很低,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对有形的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较低。但是在2000年以后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各地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关注有形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旅游行业飞速发展,给了国人以及外国友人更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人们现在以及未来生活的价值。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2006—2019年的思想品德教科书中有形传统文化课文的数量大幅增加[7]。

不仅如此,在2006年和2019年的教科书文本内容上,有形传统文化的外延也在扩展。有形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覆盖历史建筑、历史文物和人类文化遗址,还包含了我国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地质景观。譬如2019年思想品德教科书第九册的《我们神圣的国土》中有这样的叙述:我国有连绵巍峨的高山和气势磅礴的高原,有群山环抱的盆地和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高低起伏的丘陵和纵横交错的江河湖泊,祖国的大好河山就像一幅山水画卷,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韵味。这充分肯定了自然风光和地质景观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不同的文化生态和文明形态。正是我国独特的“山水画卷”哺育出一代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中华文明。

(三)无形传统文化主题更加多元,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培养成为教育的核心

通过统计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现象是,在这四套教科书中无形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课文中的占比较大。这是因为无形传统文化作为文化遗传基因,已经体现在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之中。儒家思想、佛教文化以及道家思想等无形传统文化历经了几千年,仍然在社会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比如行为规范、艺术表现以及建筑风格等。无形传统文化的主题内容可以分为四大领域:道德和价值观、节庆和风俗、科技和艺术以及语言和文字。本研究按照这四大领域,进一步对四套教科书中涉及无形传统文化的课文进行分类统计。

据统计,道德和价值观在1999年的教科書中占比最高,达到54.55%,在2006年的教科书中下降到 38.1%,在2019年的教科书中占比36.36%。2001年小学思想品德课开始改革,2002年教育部颁布《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试验版)》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试验版)》。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思想品德课应该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和注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道德教育更多围绕学生生活实际展开,因此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内容在2006年和2019年教科书中的占比有所下降。但是,正如前文提到的,一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尊老敬老、励志勤学、诚实守信等仍然是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在文本的内容占比上面仍有显著的提升。最为突出的变化是在2019年思想品德教科书的编写方面,这一版本的思想品德教科书着重强调了家庭传统美德的传承[8]。特别是在“弘扬优秀家风”一课中提到,优秀家风中蕴含的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邻里团结、遵纪守法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已铭记在我们的心灵中,融入我们的血脉里,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力量。社会中有很多的单位,如国家单位、企业单位和团体单位等,然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只有将基础小单位的家风树立起来才能汇聚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国风。“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我们应该让学生从教科书中体会到家风的传承对于一个家庭以及一个国家的意义,并在生活点滴中实践家风,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总结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以及修养应从小开始。在我国不断贯彻以及落实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要对小学生积极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小学生素质的目的。对小学思维品德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历史演变研究表明,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利用我国的民族精神还有优良的民族传统,让优秀的思想以及价值观能够形成积极的导向,同时还可以让小学生从中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地提升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参考文献]

杨永军.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中学历史教学的思考[J].文理导航(上旬),2019(6):68,70.

李秋.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与运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

闫明. 孟连傣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研究[D].昆明:云南民族大学,2019.

王健.基于历史课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法分析[J].高考,2019(13):122.

于春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级中学历史教学路径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4):6.

赵欣茹.浅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传统文化[J].学周刊,2019(14):71.

冯可明.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探析[J].中华少年,2019(12):272.

安志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策略探讨[J].中华少年,2019(12):297.

猜你喜欢

小学教育思想品德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