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三位一体育人模式探索
2022-05-30彭欢
彭欢
内容摘要:课程育人对高校教学的积极导向已经成为共识,而课程育人的策略和实施路径还可以进一步探讨。本文利用课程调查数据,探索课程育人的模式。研究认为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课堂教学的基础夯实、学科竞赛的产出导向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正面影响。因此,通过“思政、教学、竞赛”课程育人模式的可行性探索,可以为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提供育人范式。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 三位一体 课程思政
高等院校师范认证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坚持持续改进。这一理念侧重学生的家国情怀、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要求。因此,师范毕业生应具备师德践行能力、学科专业能力、教学实践能力,从理想信念、学科素养、教学实践等方面提升基本素质。针对这一毕业要求,高校教学改革要抓好教学主渠道,以课程思政为价值引领、以学科竞赛为任务驱动、以学生中心为教学核心,建构“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最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近年来,中国高校开始的师范认证工作已成为公众关注和议论的热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专业和基础专业也备受关注。“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是师范认证的核心理念,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培养也要遵循这一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这一基础平台中,把学生成才作为教育教学的目的、以产出为导向、并坚持持续改进,从三个方面提升育人质量。基于以上的指导思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育人方式可以尝试建构“思政、教学、竞赛”相结合的三位一体育人模式。
一.“思政、教学、竞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构建思路
“思政、教学、竞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是整体性、综合性、导向性鲜明的育人设计,目的是培育“明德、博学、创新、笃行”的人才,宏观上进行家国情怀的浸润、理论上注重专业能力的夯实、情操上注意个性品格的养成、实践中坚持创新精神的激发。《荀子·正论》中有言“道德纯备,智惠甚明”,就是说人要体现出一定的道德境界和道德品质。《易·蒙》有言“君子以果行育德”,这是在说君子必须行动果断才能培养出良好的道德品性。苏轼有言“博学而不乱,深思而不惑”,意思是说广博的学习而不混淆,深刻地思考而不迷惑。而且《中庸》也有记载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也就是说要学有所成就要坚持不懈地践履所学,做到知行合一。这是古人学习经验的总结,直到今天还可以给我们带来无限地启示。因此,培育知行合一的新时代人才是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的最终目的。在人的培育过程中,思政、教学、竞赛三者并行不悖。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抗压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荣誉感和目标感,同时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专业竞争力。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课程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要围绕凝练价值育人目标、培育人文综合素养、发扬文化传承精神的目的进行顶层设计。在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中,课堂教学应在协同育人机制中发挥基础作用,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在各环节的具体要求和实现路径,而学科竞赛和课程思政应该主动融入课堂教学环节、对接课程教学目标。
文科师范类专业课堂教学要围绕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相互协调的创新人才展开。首先,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通过中国语言文学文本的阅读和鉴赏,可以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历史和文学中的中国,激发家国情怀,提升思想境界、提高审美能力。历代大儒、先贤的事迹、品性、文学作品中丰富的德育、美育资源完全可以提炼成最好的思政元素,文学艺术美学的熏陶,可以让思政教育如盐入水,润物无声。其次,文科师范类专业课堂教学要提升学生沟通、执行、创新实践等多方面能力,从而在创新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读书在于知行合一,做人在于自强不息,学习的直接目的在于应用与创新。背诵“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并不是我们的目的,也不是修身的正途,更无法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愿。知行合一的前提是至善于心、体用于识、专注于行。知而不行,不是真知。知行合一,这两者之间互为表里,才能学以致用,才能在创新实践中体会、洞察、创造。知行合一,这一理念运用在当代的大学教育中仍然可以熠熠生辉。最后,在教学和竞赛实践中培养“爱国”、“爱校”、“责任”、“传承”、“情怀”、“感恩”等综合素养。这种三位一体的模式不仅能够增长知识与提高技能,更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持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升综合素养,也是对人格品质最好的塑造。“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是实现产出导向、思政浸润、能力培养的综合性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通过调查发现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有超过40%以上参与了各种创新创业项目或者竞赛项目,并且这些竞赛或项目涉及到师范技能基本功提升、写作实践、文学素养知识表达等方面;我校汉语言玩专业有75%的同学希望课堂教学不要局限于课本,要向课本以外延伸,教学形式以产出为导向。而学科竞赛是“产出导向”的一种具体体现,也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育人效果的检验,同时又体现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要做好竞赛项目,需要各门专业基础课程和任课教师的协调合作,在实践教学中融合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与“产出导向”的最终落实。在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课“课程思政”现状和思政元素挖掘情况的基础上,构建“课程思政浸润——课堂教学落实——学科竞赛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学习名家名作、设计教案、演示课件。
二.“思政、教学、竞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实现策略
首先,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思政元素挖掘。汉语言文学专业思政元素挖掘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广泛搜集中外优秀作家作品,建立教学案例库,做到博采中西之精华。第二,将专业知识与教学案例相结合、理论体系构建与知识实践运用相结合,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在案例分析中凸显思政主题,增强爱国情怀与文化自信。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程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从课程与思政融合的视角来看,拥有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例如,中国文学中文人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先贤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正心、诚意、治国、平天下为理想和抱负,在民族危亡之时,他们矢志不渝,在生死存亡之际,他们舍生取义。唐朝大诗人元稹有言:慎独以修身,推诚以事朕。当代大学生除了要有报国之志,也要有修身之思。修身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也就是重视心性养成。文学家们不仅仅表现文学世界的奥秘,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也是理想信念坚定、爱国情怀充沛、责任使命明确、具有远见卓识的高境界人才。在专业教学中,以作家的生平、作品为教学案例,介绍他们坚定的理想、认真的治学态度、淡泊名利的思想,就是最好的课程思政。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还可从我国文学理论建构、文学突破创新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切入,突出我国文学发展的民族特点与取得的辉煌成就,使学生了解世界上具有独立起源的国家的文学特点,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心。中国文学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武库和土壤,对可以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优秀作家、理论家的学习,可培养学生弘扬中國精神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继往开来、砥砺创新的动力。
其次,建立“思政、教学、竞赛”的育人模式。通过各项学科竞赛“以赛促学”[2],使得课程学习充满活力,也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在“思政、教学、竞赛”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从以往的各级比赛案例中获得原始资源和数据,完善教学案例积累和数据库,并把案例融入基础课堂教学中,进行模拟竞赛。学生的模拟竞赛成绩也可以反映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使得老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安排,进行针对性地指导和教学分析,推进教学改革的步骤。
第三,发挥学科整合引导作用。第一,学科综合、组织引导。文学类学科竞赛倾向于考察学生读、写、讲的综合能力,并且涉及古代、现代、当代各个阶段的文学课程,因此,要成立学科竞赛组委会,综合各个具体课程的任课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与专业相关的比赛。重点宣传赛事时间节点、竞赛组织形式、竞赛内容,做到条理明晰,简明扼要,营造竞赛氛围。在宣传中,强调学科竞赛对毕业要求的支撑作用、对能力培养的塑造作用,鼓励更多的同学准备竞赛,参加竞赛,无论能否获得成绩,每一位同学都会有收获。竞赛是检验育人效果的一种手段和方式。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在中学教育领域服务的人才,专业知识积累、教学技能训练同样重要,因此,学科竞赛、师范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能够锻炼学生能力的活动都要积极参与。“由指导老师、获奖团队或有参赛经验的学生组成宣讲团”[2],介绍经验,突出成绩,提高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第二,集体培训与个人指导,师生共建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指导教师要形成‘赛教并轨、赛学结合的教学理念,结合竞赛项目,开展针对性的竞赛培训。”[2]在培训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行业需求,明确学习目标,实现“产出导向”的最终目的。第三,竞赛精神传承。汉语言文学各类竞赛项目考验的不仅仅是即时能力更是综合能力。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品鉴、评论、解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因此,要求学生具有持续性学习的能力。竞赛团队也要推行可持续模式,通过老队员带动新队员,保证竞赛队伍的活力。首先,竞赛结束后,邀请获奖成员分享竞赛经验,吸引能力强的学生加入团队。其次,以老带新,实现传帮带,传承竞赛精神,实现竞赛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根据学生特点与特长优势分类参赛,充分发掘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技能中的潜力。例如,师范技能大赛侧重于简单的教学设计及课件制作,可挑选擅长教学设计的学生参赛;又如,写作大赛的竞赛内容包括对文学评论和散文写作的考核,因此在组队时应选拔阅读面广、具有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学生。
第四,建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将教学实践与行业需求相融合。在学科竞赛驱动下,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教育行业对教师的实际要求,教师应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教学内容要与教育行业发展紧密结合,能够体现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达到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教学效果,如2021年湖南省大学生写作竞赛以“白杨礼赞”为文本写作文学评论,这篇文章是茅盾所作,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篇目,体现了竞赛对行业实践的关注。因此,教学既要与时俱进也要引入时下热点内容,如行业教材篇目分析,写作能力深度学习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并引导学生将结果转化为成果,进一步提升个人能力。
最后,建立“思政、教学、竞赛”常态教学模式。“学科竞赛应与日常教学将结合”[3],将学科竞赛具体内容延展到日常教学之中,实现以学科竞赛促进专业课程教学的作用。学科竞赛考察的不是单一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而是大学生在其专业学习甚至是整个学习生涯中所有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的水平。因此,单纯地提升某一个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竞赛水平。而是要在专业基础课程设计中,融入竞赛实践内容,最终实现融竞赛于日常教学。目前,应用型高校在大力开展实践教学,任课教师可以在课内实践的学时中,结合课程具体内容安排相应的竞赛内容。第一,在学期初召开教研室教学竞赛“研讨筹备会,对竞赛形式、竞赛内容、竞赛流程、评判细则及相关事宜进行商议,达成共识,形成方案。”[4]第二,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使用学习通等技术平台实现项目组管理。在学习通中设计具体活动,引导学生分组实践。结合学生的认知特征,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兴趣,本着优势互补、自愿组合、尽量均衡、随时调整的原则,将每个教学班分为5-6个项目团队,选定队长,以方便组织和评判各小团队竞赛作品。第三,教师设计项目主题。按照PPT教学、评论写作、散文创作、诗歌解读、文学知识测试等主题组织各小团队完成参赛作品。项目围绕以中外文学知识为基础,以中学语文教学为拓展,结合思政内容展开。第四,教师制定评价方式和评分细则,采取师评、学生自评、生间互评的方式,多元化综合评价学生的项目完成度,并且坚持持续改进。
三.总结与展望
关于育人模式的探索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内涵和策略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时势易变,技术革新,每一个时代的使命与任务都不尽相同,但是对学生能力和素质要求永远不会降低,因此,育人模式的构建也永远不会停止。“思政、教学、竞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必将在创新中发展与进步。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竞赛导向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初步构想,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研究。后续研究可继续深化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框架,培养明德、博学、创新、笃行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礼记》[M].李慧玲、吕友仁译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2]赵丽红,郭熙,罗志军等.学科竞赛驱动下的GIS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7(52): 62-66.
[3]崔志坤,经庭如."四位一体"育人体系建设的实践——以学科竞赛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期刊》,2017.
[4]尹史帝,黄娟.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学竞赛的探索与实践[C]//全国科研理论学术研究成果汇编(三),2020.
基金资助:湘南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精品项目(2021XJ55);湘南学院2021年校级教学改革一般項目
(作者单位:湘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