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数据环境下“五育并举”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

2022-05-30许媚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素质育人

许媚

目前,随着高职院校生源的增加,大学生多样化的特点日趋明显,传统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操作难度大、效果不明显,已难以适应培养新时代“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要求。借助大数据技术,在信息资源背景下,建立可记录、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大学生进行客观、动态地评定和判断,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改革,构建“三全育人”的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为全面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高职院校亟待探索建立起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的学生“五育并举”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构建的意义和必要性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

1.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形成。结合《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建立一套针对学生管理者的数据收集机制,将办法中涉及的条目以学生管理者便于记录的方式进行再次分类整理,合理地分配到相应的责任主体,对具体的措施和监督机制进一步明确,降低了实施者的操作难度。平台引入能智能化工作的流程,减少工作任务量,可将更多时间对體系构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进行完善,给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数据参考。

2.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效率,采用现有的方式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班级评价;学生自身评价,班干部对学生评价,学院对班级评价等所有信息进行统计、分类汇总。这样的方式工作效率低,数据不规范,保密性差,文件重复性高,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引入平台就可以解决现有的问题,并能智能分析出所有的数据,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改变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终结性”功能的误区,重拾评价体系导向性初衷。引入平台评价后,学院领导、教师、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访问权限实时查看相关的信息,实现评价的公开透明。学生可借助平台时刻查看自己的成绩和奖惩信息,有利于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涯进行规划,形成学生的成长轨迹图;辅导员(班主任)通过可视化表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领导通过可视化表详细了解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进程和学生情况。同时,学院可以通过平台的统计数据信息,发现工作中的不足,改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构建的必要性

随着高职院校生源的增加,大学生多样化的特点日趋明显,传统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单一、操作难度大、效果不明显,已难以适应培养新时代“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要求。依托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建立科学化、信息化、制度化和实用性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的、客观的、动态的评定和判断,及时反馈相关信息,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能推动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改革。围绕“三全育人”和内部质量体系诊断与改进,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需求,学生发展导向的必经路径,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二、研究的现状及发展的趋势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研究的现状

目前国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学习成果来进行测量,并将其定义为学生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学习质量的不断提高,有利于学生持续健康发展。在美国,对学生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科学合理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其评价方法由毕业生档案袋评价法、课堂评估法、追踪调查法、对学生具体技能的评价法、价值增值法构成五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其优点是质性评价占主导地位,学生评价的目的明确,缺点是学生评价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存在争议、评价成本较高。在英国,髙等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其学生评价的重点是学生质量和学生评价的标准。在德国,学生评价体系主要由多元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两种方法构成,其学生评价的重点是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国外发达国家,高校较早地将信息技术引入学校,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信息系统,通过网络信息数据的挖掘,教学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管理,初步实现了大学生评价的标准化。总之,国外大学生素质测评为我们提供了新思想、新视角、新参考和新依据。国内高职院校对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源,不断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机制,专门出台了相应的评价办法,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从近年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情况看,在评价办法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和可以改进的地方。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趋势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以“五育并举”改革创新为抓手,以大数据分析为智能手段,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及专业特点,开发构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评价平台。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针对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形成具有“五育并举”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断开创高职院校学生评价工作新局面。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一)深化“三为育人”理念,搭建全过程育人成长成才阶梯

按照“三为育人”理念,构建出具有高职特色的“三为”分年级育人模式。一年级重在“为人”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二年级重在“为事”教育,帮助学生奠定就业所需素质和能力基础。三年级重在“为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学生立业、乐业、创业做好准备。各年级围绕重点设计具体目标、实施内容和实践路径,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二)建立“四方联动”育人机制,打造全员育人互通互联“高速路”

系统构建学校、企业、家庭、学生四方一体联动育人模式,围绕家、校、企、生四大育人主體,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企业教育以及学生自我教育为立足点,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主线,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融入家庭劳动创造、企业实践锻炼,渗透到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生活,贯穿学生自我教育始末。搭建“一组三类多队伍”沟通协同机制。引企入校,构建学校人才培养的企业文化生态;援生入企,构建企业生产经营的教育文化生态。建立家庭长期联络机制,固化辅导员与学生家长定期联系机制。引导学生通过自知自助获得自我成长,通过互助助人实现优化个性共同成长。

(三)厘清学生“五维”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畅通全方位育人评价指标“主干道”

学校将进一步梳理“五维”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即:“德育素质评价体系”“智育素质评价体系”“体育素质评价体系”“美育素质评价体系”“劳育素质评价体系”,厘清各评价体系的个体特征和“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党团活动参与、技能技术成果、荣誉奖项获得、校内外实践经历”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评价。同时统筹大数据资源,全方位地展现教育教学育人工作中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成效,畅通学校学生工作中存在的盲区、断点,不断提升学生教育评价科学化水平和育人实效,开创新时代育人评价工作新局面。

(四)构建基于大数据环境的学生“五育并举”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智能化平台

打通学生评价多维精准评价“最后一公里”。学校以学生KPI指标数据分析与服务平台和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为依托,实现学生画像、成绩预测、精准资助、行为告警、成长推荐、学生管理、思政队伍、心理咨询、学业辅导等十余个功能模块的开发、部署和应用,建立学生管理全过程数据的采集体系。从“德智体美劳”五大维度梳理相关属性和标签,构建群体特征库。以时间为主线,构建多维度、全周期的全息画像,并最终形成“综合素质成绩单”。建立系统实时动态反馈机制,督促学生根据画像有针对性地参与专业学习与实践活动等,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构建大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保障

(一)加强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加强育人工作统筹和评价督导。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其他校领导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二级学院总支书记为成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党委学工部学生处。各学校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改革”工作小组,建立长效机制,狠抓工作落实。

(二)完善制度保障

学校建立健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及工作规范,确保各项工作要求落实到位。制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系列制度文件,把此项工作纳入年底考核评价范围,作为相关人员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建强平台保障

学校建成能有效协同物理域、信息域、认知域和社会域的“孪生互动、智慧赋能”的数字孪生智能体智慧校园。通过学校数据资产平台,彻底解决学工系统数据源与数据孤岛问题,搭建基于大数据的“学生关爱平台”。在基于“五育并举”的理念下,建设学情分析智能系统,从德育素质、智育素质、身心素质、美育素质、劳育素质5个维度勾勒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学生个人画像,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指导和参考。

(四)落实经费保障

设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改革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支持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改革工作。设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改革专项研究课题和教改项目,支持工作队伍结合工作开展研究。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素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