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体育素养培养的价值和对策研究

2022-05-30靳明李亚辰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非营利双减身体

靳明 李亚辰

1.“双减”政策下体育素养培养的价值

“双减”政策是教育部门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的减负政策,不但要全面压减孩子作业负担,还需要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其核心目的在于通过减轻学生的课余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作业布置,提升课后活动质量,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目标。

“双减”政策下,由于减少了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学生体育教学时间、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均得以增加,在时间增加的情况下,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课外锻炼效益能够得到提升。换言之,“双减”政策为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促进提供了政策机遇、时间保障、外在动力支持。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还可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从内在动力上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

素养,是现代人类必备的属性。体育素养又被称为身体素养,作为素养的下位概念,可追溯于19世纪末。早在1884年,就有文献记载这一术语。身心一元论是体育素养的理论基础。身心一元论强调身体、知觉、环境是一个统一体,身心一元论从身心一体融合的思想解释为什么人们需要培养体育素养。长期以来,体育活动不为人们重视,其根源是身心二元论。身心二元论可追溯至古希腊,认为身和心是对立、分割的关系,心的地位高于身,身体服务于心灵,扭曲了原本合一的身心关系,臆想出一个身从于心的幻象,贬低身体在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在人类活动社会价值系统中的位置。实际上人类首先是通过具体的身体、而不是抽象的意识的方式与世界互动,是通过身体与客观环境的作用,产生思维、认知、记忆、情感、态度等心理来认识世界。具体的身体是抽象心理认知的基础,心理是身体与世界互动后对世界认知的表现,二者不可分割,互相依赖,辩证统一。体育素养的内涵包括身体、情感、认知三方面领域的融合,三者不可分割,因此对体育素养进行培养符合身心一元论思想,身心一元论是体育素养培养的哲学、生理学及心理学理论基础。

什么是体育素养,体育素养的概念是什么?M.Whitehead教授提出了体育素养的概念:体育素养是为了有意义的生活而重视并承担身体活动的责任所需要的动机、信心、身体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理解。这一理论得到了较多学者的认可,尽管在一些具体维度上有不同的侧重表述,但总的来看是一致的。当然,M.Whitehead教授的学术追求者对这一概念还在不断完善中。

综合以往文献和分析,体育素养应包括以下特征:一是主动性特征。体育素养是一种与个体体育发展相关的通过先天和后天形成的素質和修养,高体育素养能使自我主动而非被动追求和进行身体活动,反映了其主体性特征。二是身心一元特征。体育素养不仅包括身体能力这一身体领域,也包括动机信心以及知识理解等心理领域,身体领域和心理领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反映了体育素养的身心一元特征。三是动态性特征,体育素养不是一个生命静态的结果变量,而是一个生命动态的发展变量,被Whitehead称为在人一生中的“体育素养之旅”,是个体生命进程中的动态旅行,其素养目标、素养水平不断发展变化,反映了体育素养的动态性特征。四是生活性特征。高体育素养个体基于有意义的生活,具有身体活动的动机信心知识理解以及进行身体活动,高体育素养者将体育活动融入生活,视体育活动为自我生活的一部分,反映了体育素养的生活性特征。

由体育素养的概念和特征可知,体育素养不仅包括身体能力这样的“身体领域”,也包括动机、信心、知识和理解等情感和认知领域。因此培养学生体育素养,不仅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能够使学生更加有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愿望(想学和想练),在锻炼中更加快乐和愉悦(乐学和乐练),增强自信心(能学和能练),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体、情感、认知领域的有机性、融合性全面发展,从而能够从内在动力驱动青少年学生课堂体育学习和课外体育锻炼。由此可见,当前“双减”政策能够从外在条件上拉动青少年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而培养青少年体育素养将会从内在动因上推动青少年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在推拉作用下,二者将更好地促进青少年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换言之,培养青少年体育素养是“双减”政策下促进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必要、良好补充。

2.体育素养培养的对策

(1)制定和颁布体育素养发展相关政策制度

体育素养已得到国家政府层面的关注,如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其中在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中提出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素养。但总体而言,体育素养的政策制度保障不足,可研制《青少年体育素养发展规划》,阐明青少年儿童体育素养对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明晰青少年儿童体育素养和多种体育形式的关系,将青少年儿童体育素养培养和精英竞技体育、业余竞技体育、业余休闲体育共同作为国家体育发展的基础。研制《全民体育素养发展纲要》,确定不同年龄阶段体育素养的培养目标和实施细则。还可在相关国家战略中对体育素养培养有所体现。作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健康中国2010》提出了十个具体目标和八个行动计划,对于我国国民健康促进起到了重要的指向作用。但在具体目标中没有提及体育素养及相关的体育活动、心理健康等指标。在行动计划上《健康中国2010》把医药供给、卫生保健作为保障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缺乏通过体育活动实施健康促进的途径,注重于依靠医药保健实现健康。体育素养及体育活动虽然不是健康的唯一因素,但同样起到不可缺失的作用,因此建议拓宽健康中国目标领域,将体育素养培养和体育活动纳入《健康中国2020》和《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并在行动计划中将体育素养培养纳入重要的健康保障途径中。

(2)分级成立体育素养专职机构或设置专职人员

我国尚未有专门管理机构负责体育素养促进的工作,也缺少在政府管理下有组织、系统的体育素养公益项目。建议在国家体育总局或教育部、省体育局和教育厅、市体育局和教育局、县体育局和教育局4级管理机构中安排专职工作人员负责体育素养培养工作。基层可依靠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和村委会,他们主要协助上级部门以及上级部门委派的专家对当地公民体育素养需求的调查。

各级管理机构开展不同人群、不同地区的体育素养工作,内容包括:体育素养测评工具的验证;测评手册的编制;体育素养项目开展的时间、地点、资金、人力和物力资源;委托开展体育素养工作的社会组织或学校名单等。各级管理机构在工作开展前需进行科学论证,再进行确认和消息发布,论证途径包括:各级管理机构实地调查体育素养需求现状,下级管理机构送交的调研报告、组织专家研讨会;利用科研课题的形式,吸引相关学者进行研究;利用网络或听证会广泛收集群众的建议等。

(3)帮助非营利组织提升民众体育素养

非营利社会组织对包括青少年学生在内的公民体育素养培养方面是极为适合作为政府的合作伙伴,这点在欧美发达国家已被确认。但从我国来看,仅依靠社会组织开展民众体育素养工作并不恰当。我国与体育素养相关的非营利组织包括非营利的体育俱乐部、体育学会、体育协会、体育社团、非营利的体育事业单位、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民间体育组织等。目前,我国非营利社会组织在体育素养工作上主要存在认知困境和资金困境。认知困境是指我国的非营利社会组织还未意识到体育素养的重要性,目前只能开展简单的公益、宣传赛事协办等活动,还未将重心转移至体育素养培养的国际化工作中。通过多年的宣传和普及发展,欧美发达国家对体育素养的理念已有较为成熟的认知,重要性已经得到充分认可,其发展水平均与体育教育发展、终身体育乃至人类发展指数密切关联。而在我国,体育素养的理念還未得到全面普及和社会各方的认同,应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首先由政府宣传部门与体育、健康、医疗等部门协作,设置专门门户网站、固定交流平台、微博微信、手机短信、MSN、户外显示屏等新媒体形式,通过承载图、文、音、影以及超链接等多媒体格式,形成集群化、实时性、跨区域、矩阵式宣传模式,大力宣传普及体育素养知识和理念。其次,培育具有公共精神的志愿者加入其中,不仅可壮大非营利社会组织规模,而且可引领性宣传更多公民体育素养理念的形成,提升非营利社会组织对体育素养的认知程度。

资金困境是制约很多体育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帮助非营利社会组织发展民众体育素养,关键举措是给予资金支持,支持手段包括:设立专项资金;通过制度形成长期的资金扶持;政府资金投入,要求非营利组织配套一定比例的资金等;提供资金资助,同时签订责任框架;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委托非营利社会组织独立开展民众体育素养培养的工作。

(4)体育素养目标拓展至初中和小学阶段体育课程标准,融入体育教学内容

随着体育素养在国际上的迅猛发展,我国在相关文件中对学生体育素养开始关注和重视,新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体育素养培养作为课程目标。建议在此基础上,将体育素养作为课程目标拓展至初中和小学阶段体育课程标准。开设体育素养课程,更好地给学校师生以体育素养的导向认知。围绕体育素养为目标,深入研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体系,在课外时间应积极开展以体育素养为目标的丰富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其中,体育素养融入体育教学内容是核心,Whitehead教授提出的几点原则值得我们借鉴:1)具有能提升学生参与身体活动动机和信心的教学内容;2)具有能发挥与学生身体潜能相当的运动技能的教学内容;3)教学内容中具有多层次的目标供学生选择,可设置适合自己的个人目标。4)具有能使学生感受到对积极体育生活方式有重要价值的教学内容。5)具有能使学生感受到离开学校后仍然能坚持参与的教学内容。

(5)提升教师体育素养

除了体育课程和教学内容因素,教师的体育素养也在很大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儿童学生的体育素养,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应提高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的体育素养水平。我国每年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和“顶岗实习”等进修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小学体育教师体育专业技能和知识,但尚未以体育素养目标进行培训。体育教师不仅应培训自身的运动技能和知识,还应培训自身的运动信心和动机,同时培训教师对体育教学的理解力和运用力、与学生的沟通力以及激发学生产生运动信心、动机、价值认知的激励力等。

3.结束语

“双减”政策为学校体育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如“双减”要求学校教育工作由学习第一“转向”更全面地育人,“转变”家庭育人主体长期的重视学习、忽视体育的固化观念。加强体育受重视程度,各种投入会随之加强。随着体育课时增加、课外活动延长,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加大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和速度等。但也面临新的挑战,如虽然会要求学校教育工作由学习第一“转向”更全面地育人,家庭育人主体“转变”长期的重视学习、忽视体育的固化观念。但学习第一、忽视体育的固化观念仍较严重。随着加大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和速度,体育教师人数和规模增多,必然会增加教师质量良莠不齐的可能。因此既要看到“双减”政策下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机遇,也要看到一定的挑战。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家庭育人主体应通力合作,克服挑战,抓住机遇,转变学习第一、忽视体育的固化观念,提高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数量和质量,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高学校体育教育质量。

在此基础上,还可从青少年体育素养培养这一内在动力上推动、助力学校体育教育快速发展。制定和颁布体育素养发展相关政策制度、分级成立体育素养专职机构或设置专职人员、帮助非营利组织提升民众体育素养等举措,由政府牵头,体育素养目标拓展至初中和小学阶段体育课程标准,提升教师体育素养等举措主要由学校管理部门实施。“双减”政策下培养青少年体育素养,能够在“双减”政策的拉动作用基础上,从内在动力上驱动青少年学生自觉、自愿参与到体育课堂学习和课外体育锻炼中,更好地促进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全面发展,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之目标。

猜你喜欢

非营利双减身体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义务教育民办学校“非营利”是一大进步
身体力“形”
台湾城市更新中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