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常态化下就业心理的强化之路

2022-05-30杜俊杰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常态毕业生岗位

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给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带来深刻影响。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全国上下各行各业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通过各项措施促进大学生更好、更高质量地就业。

从2020年初新冠疫情防控以来,社会各个领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疫情带来的就业难题更加突出,特别是对于应届毕业生,企业停工、招聘受阻、工作难以落实,由此带来更大的就业心理压力。总体而言,全国疫情防控工作得到了有效控制,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复工复产逐步展开。但应该看到,受疫情的冲击,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如企业招聘规模降低,招聘流程改变,招聘周期拉长,毕业生就业心理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一些大学生对就业失去信心,对未来感到迷茫,甚至选择逃避就业。因此,各行业、各领域要充分重视就业氛围的营造,要统筹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促进大学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各高校也要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升学机会,做好精准就业指导服务,让广大毕业生能够树立“必胜”的就业信心,勇敢地面对就业市场。

一、疫情防控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统计,2020年高校毕业生达到800多万人,2021年突破900万人。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尽管很多行业、领域也在积极复产复工,但对于广大毕业生群体而言,就业心理压力更大,用人单位“需求趋于饱和”带来的就业岗位不足问题,对很多毕业生就业心理产生不良影響。

(一)择业观念方面

择业观念反映了毕业生面对职业岗位所持的态度或想法。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择业倾向功利化问题突出。很多大学生以物质至上为目标,只要有“钱途”,就做,没有钱可图,则弃。在对比不同岗位时,大学生讲究实用化,按照“收入”来衡量哪个岗位更有钱途,而不是哪个岗位更适合自己的未来发展。由此,物质化择业心态必然带来不良就业观的择业选择。同样,在择业时缺乏对自我的客观审视。一些毕业生面对岗位竞争,对自我期望过高;一些毕业生未能将自我与社会大环境相结合,缺乏职业规划,只考虑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一些毕业生眼高手低,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在择业道德方面,受疫情“线上招聘”影响,对自己的职业技能、获奖证书、学历等进行造假、美化,违背应有的职业道德。

(二)就业心理方面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就业形势复杂而严峻依然是事实。一些毕业生面对“就业难”处境,内心产生悲观情绪,过度担心,对整个就业态势缺乏理性审视,负面情绪过重。一些毕业生内心焦虑,烦躁,在等待中缺乏自我心理调适。一些毕业生盲从心理过重,看到别人升学,自己也跟着要升学;看到别人在大城市找到工作,自己也要将目标定在大城市。一些毕业生看到别人走公考之路,自己也跟着参加公考,未能真正冷静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缺乏自主决策能力。另外,一些大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自卑,特别是在与他人比较时,自我否定心理过重,怯懦、忧虑、畏惧就业。一些毕业生受挫后,内心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不敢就业,甚至逃避就业。还有一些毕业生盲目追求高薪,光鲜的岗位,就业心理不平和。一些毕业生被动求职心理明显,缺乏就业紧迫感,消极对待就业机会。

二、制约毕业生择业观、就业心理偏差的原因分析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对于广大毕业生不良择业观、就业心理偏差问题,其原因具有多样性。用人单位岗位减少,疫情防控常态化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也给大学生心理带来难以适应的不良影响。

(一)择业观成因分析

择业观是一个人面对职业选择时所持的择业理念,择业观具有较长时间的累积性。疫情防控新常态下,大学生择业观出现很多偏差,特别是不良择业观,反而加剧就业难题。社会大环境使物质利益受到“主导”,大学生择业也会更加关注物质利益。一些大学生选择“现实”的岗位,以薪资为目标,忽视职业规划与未来成长,于是出现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择业观。在一些大学生群体中,受传统择业观的影响,总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更好的职业岗位,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忽视能力的积累,且受到家庭功利主义的影响,讲究“物质至上”,而一旦受挫,内心会产生颓废感,丧失就业斗志和信心。一些大学生在综合素质、专业素能方面达不到单位需要,在择业时高不成、低不就。一些毕业生思想消极,遇事焦虑,拿不定主意。一些毕业生对职业缺乏规划,缺乏自律,期望过高,脱离实际。

(二)不良就业心理剖析

针对大学生群体中不良就业心理的分析,着重从心理学视角来梳理。一是锚定效应。在初入职场时,第一份签订就业合同的岗位往往被当作“就业锚”。一些大学生在缺乏经验、面对不确定性的职场时,锚定效应带来的就业心理更加明显。二是沉没成本谬误。在初次择业时,一些大学生将就业目标设定得太“固执”,缺乏弹性空间。比如一些毕业生一心想在大城市就业,而对于中小城市更好的就业机会则不予考虑,反而错失就业岗位。一些毕业生在大城市就业多次碰壁,仍要投入时间、精力执着于大城市。疫情常态化,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复工复产不一,沉没成本谬误心理会让大学生深陷其中而无法脱身。三是框架效应。从用人单位对外招聘文案设计中往往会对毕业生关注的薪酬、就业岗位、职业前景进行描述,但这些描述具有笼统性,大学生受到吸引,会做出非理性决策。一些单位在线招聘时,所设定的职业描述性信息会干扰大学生的理性决策。四是从众效应。在心理学上,从众心理多体现违背自我实际,跟随他人的观念而做出不当的选择。在疫情防控常态下,不确定性就业态势依然严峻,面对职业定位,很多学生缺乏规划意识,未能兼顾职业兴趣,甚至职业价值观不端正,在未对自我进行理性、客观剖析条件下,跟随或模仿身边人的做法,设定就业目标,脱离自身实际。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择业观,引领正确的择业价值取向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引领,可以从马克思主义择业观入手,帮助大学生走出狭隘的、利己主义观念。马克思认为,青年一代在择业时,要从内心真诚地赞同这个职业,认为这个职业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能够从职业中获得归属感、成就感。当前,一些大学生仅凭一时冲动、偏好、虚荣来选择职业,都是有悖于职业理想的。

(一)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借“危”为“机”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疫情防控期间,涌现出了越来越多优秀、卓越的人,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最有价值的岗位”。在新时代,每个大学生都要端正职业理想,要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对接起来,让个体融入社会。不能只看重所谓的薪酬待遇,不能只倾心于大城市,不能只关注自我利益,更要胸怀国家,胸怀人民,走出狭隘的职业定位圈。疫情常态化下,对于很多行业而言都是“危机”,毕业生在面对择业时,要辩证地看待就业形势,要认清“危”,抓住“机”,要用心、专注,积极、主动去就业,要加强自我修炼,要提升自我职业素养,客观、理性地审视自我,主动适应新的就业形势。比如在网上求职时,要认真了解各单位用人条件及要求,主动学习必备的知识、技能,丰盈自我才华。要及时了解和学习就业政策,关注就业信息,特别是疫情后新产业、新技术、新领域、新职业,要赢得主动,主动就业。

(二)强化责任担当,提高自我使命感

在历经疫情的两年里,青年大学生看到了更多身处一线的防疫“战士”,他们作为“逆行者”的背后,更是對社会责任的勇于担当。青年一代大学生在关键时刻要主动担当,甘于奉献。马克思在青年时期面对择业时认为“要考虑所处的时代,要联系所处的社会环境,要适应可能存在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同样,青年大学生在择业时,也要主动融入时代。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更多的青年大学生担当起自身的历史责任,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响应国家号召,客观、理性、正确地认识自我,树立青年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精神。在疫情期间,全国有数以万计的医务人员冲锋在一线,更多的医务人员用责任、使命来诠释“什么是青年人的担当”。因此,青年大学生要能够将自我职业理想与民族复兴大业统合起来,增强自我的历史担当与使命感,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发光发热,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修正就业观,提升职业素养

每个毕业生只有从不断地历练中,从继往开来的奋斗中,才能汲取力量,才能做出卓越的贡献。疫情防控常态下,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家乡、基层等都是可以干大事、成就辉煌的天地,大学生要修正自己的择业观,要勇于到基层、勇于到艰苦的地方去,要在平凡岗位努力奋斗,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同时,大学生在择业时要加强自我职业道德,提升职业素养。在网上招聘中不能弄虚作假,不能美化简历,更不能失德。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操守,要抵制诱惑,用高尚的品格来完善自己。

四、加强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获得健康择业心理

针对不良就业心理的疏导,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端正择业心态。

(一)做好择业心理调查,及时纾解非理性择业观

在疫情防控常态下,面对大学生的不良就业心理及择业观问题,建议各院校通过就业心理调查工作,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及时做好心理疏导。一方面,引入职业规划调研,如MBTI职业性格、霍兰德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测试等,梳理分层大学生择业心态的主要问题,通过在线访谈、面对面沟通等方式来疏导学生的不良择业心态。另一方面,加强就业、择业指导,特别是结合大学生求职经历,对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指导大学生调整、优化择业方向,规避非理性择业。

(二)加强就业指导,强化职业本领

就业心理的调适要从就业指导、心理疏导等方面来逐步展开。面对择业,要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择业理想。加强自律,学习必备的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积累求职经验。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做好针对性指导。如计划升学的大学生,要树立考试信心,坚定理想,规避内心的恐慌,学会自我心理调适。针对择业群体,要加强择业心态、择业观念、择业技能的培训和指导,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走向就业岗位。另外,考虑到在线招聘趋势,要加强就业政策的推介,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向学生推送最新的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指导大学生做好面试技巧、方法的学习,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智状态,为成功就业做好准备。

(三)加强心理辅导,消除不良就业心理

在就业心理调查中,一些毕业生存在畏惧、逃避就业等问题。要针对学生,做好心理辅导,消解负面情绪。如引入归因法、自我激励法、合理宣泄法、目标调整法、自我放松法等心理疏导方法,让毕业生能够找回自信,克服不良心理。疫情防控常态下,毕业生要学会接纳现实,接纳自己,在面对求职困惑、挫折时,要增强自我信念,要学会反思,综合研判,客观冷静地面对择业问题。另外,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了解和分析不良就业心理的根源,重视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因人而异开展就业心理疏导,化解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问题。

疫情防控新常态背景下,要重视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与疏导工作。马克思主义就业观为大学生职业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要重视心理健康疏导教育,特别是对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的纾解,要突出精准指导,做好就业帮扶,整合多方力量,促进大学生就业。

(杜俊杰,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

猜你喜欢

常态毕业生岗位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