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技术适应性”,打造高质量职教育人体系

2022-05-30曾绍玮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职教适应性产教

“技术适应性”体现了个体对岗位及岗位群所需职业技能的综合适应能力。职教改革的目标之一是要提升学生的“技术适应性”,使其更好地胜任岗位需求。“十四五”期间,要增强职业教育“技术适应性”,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化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缺口难题。

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要求,要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布莱恩·阿瑟在《技术的本质》一书中对“技术”阐释为“对现象有目的地编程,技术进化的核心机制是组合”。显然,“技术适应性”指职教学生需要具备综合性技术,以满足职业岗位发展需求。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技术本身具有复杂性、高端化、软性化特征。任何职业岗位对其从业者而言,都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技能,实现岗位能力的迁移与拓展。也就是说职教本科育人,除了掌握知识型技术外,还要掌握经验型技术,以突出个体的“技术适应性”。在这一背景下,打造高质量职教育人体系,必须要关注学生“技术适应性”的获得。

一、“技术适应性”是职教本科育人的基本任务

从专科到本科,职业教育不能单纯按照普通教育的逻辑来审视育人过程,而是要立足职业岗位,关注学生“技术适应性”的发展需求。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做到系统建构与完善。

(一)专业的设置是核心着力点

不同专业对应不同的职业领域。在职教本科育人中,专业的确立要与岗位相对应。科技的创新、产业的变革、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对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有着更高的要求。职教本科育人也必然需要顺应岗位需求,培养出高质量人才。因此,职教本科育人要分析不同职业岗位需要具备哪些技术技能?专业定位要承担哪些技术技能培育?职教本科专业设置从前期的调研,对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分析与预测中审慎论证并确定专业方向,赋能学生“技术适应性”。

(二)规划人才培养方案是关键点

职教本科育人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规划是关键。对照培养目标,明确职教育人方向,要确保升本不忘本,升格不变质。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坚持职业本位理念,突出对岗位所需技术的培养。一要立足职业岗位,分析岗位技术技能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向;二要完善岗位群技术结构,明晰各技术要素间的逻辑关系;三要贯穿育人过程,将技术技能融入其中。通过对技术要素结构的优化来凸显职教本科“技术适应性”。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育人的重要载体

课程结构体系明确包括各类课程、教学内容的组合与搭配等问题。职教本科育人要将课程体系作为重要载体,指向职业本位,依托岗位工作过程,增强学生“技术适应性”,细化与之对应的各类课程。在课程开发上要确立课程类型及具体的项目,让学生获得具体的职业技能。这些课程之间要具备良好的互促、互融逻辑关系。课程内容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衔接起来,确保理实一体化育人。

二、职教本科高质量育人的重点内容

职业本科教育是发挥技术传承创新和技能迭代社会功能的教育。其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不仅是学历层次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注重人的发展,应该强调宽厚知识基础,重视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

(一)职教本科育人要体现职业性

对于职教本科育人,其根本目标在于培育胜任职业岗位的高端人才,职业性是基本属性,在育人过程中要明确人才的职业方向。通常职业性体现在某一职业,或面向某行业领域的复合型职业。在职业岗位群中,学生不仅能够完成基本操作性技能,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开展岗位创新研究。同时,职教本科育人的职业性并不完全固定于某一职业岗位。事实上,职教专科层次的学生可以从事相应的就业岗位,也可以从事相关联的其他岗位。与其他阶段教育相比,职教本科面向更加广泛的职业群,学生的知识、技术、技能和素质足以应对其职业岗位要求,能更快适应新职业、新岗位,具有更加强大的职业竞争力。

(二)职教本科育人要强调知识技能的获得

职业本科层次的人才所具備的知识、技能相比专科、中职更多、更全面。通常,中职阶段学生仅需掌握职业岗位最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可以解决简单的问题。专科层次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论素质与熟练的操作技能,可以独立解决一般性技术问题,能够实现对工艺、流程、方法等进行革新和优化。本科层次学生是“宽知识”“高起点”“明未来”的复合型人才,能够解决岗位中遇到的复杂性、综合性难题,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创新,具备跨界整合能力。也就是说职教本科人才其“技术适应性”更强。

(三)职教本科育人要打造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

职教本科层次对于职业教育办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与职教专科相比,本科层次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拓深校企合作,特别是在实践领域更要突出专业性、实践性。比如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育人模式,推进“岗课赛证”融合,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重,使其不低于50%,同时实验实训课时及项目完成率达到100%。可见,职教本科育人,实践教学要富有特色与成效,要重视产教融合,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技术适应性”水平。

三、基于“技术适应性”构建高质量职教育人体系的发展路径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赋能“技术适应性”,职教本科高质量育人要增强学生对职业技术、技能的全面掌握、迁移和拓展应用。“十四五”期间,要建设高质量职教育人体系,必须要面向市场、面向能力、面向社会,打造职教特色,培育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对接行业、企业,完善产教融合机制

职教本科育人要深入拓展产教融合路径,特别是抓好校企合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企业集群的育人导向作用。“技术适应性”要落脚于职业技能的培养,要指向学生核心岗位竞争力的提升。围绕具体职业岗位,由行业、企业参与育人。比如行业协会的参与,可以指导学生全面研判行业发展趋向,了解与职业相关的技术、技能发展特点,确定职教本科育人目标。同时,行业协会可以最大化地整合与职业相关的企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训岗位,确保职教本科学生具有丰富的岗位实践能力。另外,行业协会由政府支持,对接行业内实力强、知名度高的企业,利用校企合作基地来解决职教本科师资不足的难题。行业协会非常注重产教融合,发挥企业、院校双方的优势,为学生实训提供真实的实践场所,由企业提供各类奖学金、助学金。企业集群资源的整合,鼓励更多企业集团参与职教本科育人过程,由企业技师、院校师资共同施教,联合开发教材,做好职教本科人才与行业企业需求的对接工作。如企业与学校开展定制化人才培养方案,对相关课程进行共同制定,由校企双方完成课程教学,全面增强学生的“技术适应性”综合实力。

(二)引入现代学徒制,开展职教本科定制化教学

在产教融合实践中,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最具代表性。我国现代学徒制参照德国“双元制”模式,在一些职业院校多年摸索与实践中,也逐步形成了中国职教特色。现代学徒制模式引入到职教本科层次,强调技术的应用性、实践性,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学徒制引入过程中,要关注几点:一是校企合作前,要对企业进行科学遴选,为深度合作做铺垫。现代学徒制将校内教学与企业实训整合起来,合适的企业集群才能为职教本科学生提供良好、优质的育人环境。对于优秀的企业集群,学校方面要全面梳理、认真筛选,为达成育人目标创造条件。二是要赢得企业集群的积极参与和认同。企业作为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重要参与者,本身也要承担育人职责。同时,企业所提供的职业岗位不能只是单一的基层技术岗位,而是要尽可能涵盖企业所有的商业或技术秘密岗位。另外,在现代学徒制中,学生既是学生,又是学徒,企业会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为学徒提供育人岗位,并保证学徒能够留下来成为企业员工。三是要征得学生的认同,赢得学生的意愿。职教本科层次现代学徒制教学可能会限制学徒毕业生就业选择。因此,学生在选择企业时也要综合考虑,遵守协议。只有这样,校企双方才能共同达成育人目标,为学生定制现代学徒制育人方案,打造富有特色的职教本科技术技能型人才。在职教本科定制化教学中,班额以5-20人为宜,或者采用灵活组班方式,根据学生选修方向来设定班额。职教本科学徒制实施前,要求校、企、学生三方签订协议,对相关事项进行明确和约束,增进企业参与的信心,也让学生能够通过现代学徒制模式真正学到实践的知识、技能。

(三)充分依托职教集团,提升职教本科人才培育质量

当下,职教集团化办学方式有助于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在职教集团化体系中,各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等作为办学主体,适合构建混合所有制办学。在职教集团化办学实践中,各方都希望获得优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对于某些跨界、综合的技术性岗位,采用新型现代学徒制,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如利用“校中厂”或“校中店”或者“校内实训室”,发挥校内资源优势,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技能的学习。利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可以邀请多家企业参与某一专业建设,共同制定专业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科学、周全的学习环境。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走进企业岗位,真实体验企业岗位环境,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到工作中。校内教师、企业技师共同指导,为学生快速掌握岗位技能提供保障。另外,在职教本科育人中,企业师资要全面介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相关课程的实施、专业技能的培训与指导中,并能够引入行业前沿知识,对相关职业岗位的发展前景进行讲解,提高职教本科育人成效。

(四)引入OBE理念,促进职业素养与实际岗位紧密衔接

在职教专科育人方案中,OBE理念具有广泛地应用。以职业岗位为基础,坚持就业导向,提高育人质量,从根本上解决职业人才与岗位脱节难题。同样,在职教本科层次,也要引入OBE理念,突出职业性,打造富有职业特色的职教本科育人路径。具体而言,在职教本科育人中需要做到几点:一是精准定位职教本科育人目标。对于任何职业方向,要首先确定职教本科育人目标。目标确定了,才能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后续课程。二是要全面提取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技术技能要求。职业本科育人要指向“技术适应性”,要确保学生能够胜任相应岗位。三是要梳理具体的技术、技能、职业素能,体现职教特色。四是细化与职业技能相关联的课程内容。如明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拓展课程等。高质量的职教本科育人,首先要完善本科层次专业课程体系,能够兼顾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素养与能力的逻辑关系。五是做好产教融合,激活校企合作能动性,尤其是企业要参与课程群建设,参与职业岗位技能教学与实训,参与课程考评,确保职教本科育人体系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技术适应性”对职教本科育人具有深远的影响,职教本科育人要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通过灵活的育人模式,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育人格局。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属于不同教育类型,但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教本科育人要将德技并修、工学结合作为育人指导思想,深入扎根产业链,充分发挥企业参与办学主體作用,推进产教、学界与业界深度融合。

(曾绍玮,本科,教授,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高职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职教适应性产教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