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理念下语文深度学习的实践

2022-05-30刘招娣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2年10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刘招娣

内容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老师不仅要把书本的知识输送给学生,还要知道如何在某些学科中实施深度教学,达到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教师应该深化对学生阅读深度学习的培养,增强学生对于初中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改变单向灌输式教学的教学方法,对此,本文就语文如何开展深层次学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希望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 初中语文 深度学习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充分落实深度学习的理念,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知识,并且还要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去看待学科知识,将感知和感受融入到原有的课文知识结构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认知能力,使学生能够积极探索问题并适应新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科综合素质,为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深度学习的意义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些课堂的师生关系并非如此和谐,尤其是在有些课堂上出现了“两极”现象。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俨然成为了“这场演出”的“总指挥”,而学生好像只是老师手中的牵线木偶。一“极”是课堂上问题设计极多极碎,限制了学生思维。由于课堂中老师设计的问题太过细化,学生表面上好像围绕着教师的问题在不停地思考,但事实上这必然导致一个后果,那就是学生一直在遵循教师的思维,丧失了对文本富有个性的解读,长此以往,必将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呆板。二“极”是教学过程极其开放,学生无所适从。有些语文课堂上流行这样的语言:“请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一部分文字!”,“和你的周边同学交流交流!”……由于指令过分开放,加之教师引导功力不够,课堂上乱象丛生:不少学生只读最简单的一段,唱读、乱读,胡乱交流……当然也可能很多学生确实是奉命而为,但因为自身能力所限,他们的选择没有深度,游离于文本重点之外,于是,教师开始进行干预,课堂在表面“自主”之后又重新归于“专制”。这样的课堂无疑是低效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能力的成长也无疑是低效的。

深度学习为有效课堂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从理论上说,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主体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 强化学习能力,去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的综合学习。它是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的必然要求。

而语文的“深度学习”要求教师将文本深层的人文内涵挖掘出来,旨在关注学生对语文文字的深层次感悟。的确,教师教学,如果只注重文字的表象,那么再谈及文本深度含义的阐释就无实际意义,更不用提起传承好母语教育了。我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也曾提出主题教学的课堂应当有“温度、广度、深度”这三个维度,她认为深度好比人的神经,不可或缺。同样,只有让学生思考更加深入,才能让学生的精神之树枝繁茂。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深度学习的原则

(一)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为了发挥深度学习的优势,教师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参与语文教学活动的恐惧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畅所欲言,对待学生时保持信任和尊重,使老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感受到学习汉语知识的轻松,这可以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获得更快的成长。

(二)语文教学过程要公正、公平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遵循公正和公平的原则。教师应该给每个学生独立发言和表达意见的机会,对于学生的想法和观点要愿意去给予一定的鼓励,提高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教师应改变过去单向灌输的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互动中获得知识,而不是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1]。

(三)语文教学要遵循体验性原则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遵循体验的原则,创设积极的情境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学习,通过互动与合作,使学生产生独特的感知和体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深度学习的策略

(一)注重深度对话,全面解读文本内容

在初中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借助深度对话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会深入全面地解读课文内容,加强对课文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从而建立一个高效的汉语课堂。在进行正式的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仔细阅读教材内容,学会逐字逐句地领会和思考,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在探究文本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面对文本,教师首先要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陌生化感知文本,不要先看参考书或有关教学,而要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接触文本,用心灵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平静地倾听文字的叙述,倾听作者的叙述,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之进行情感的交流与碰撞:走近《老王》,去向那善良淳朴而又平凡的小人物致敬;漫步于《荷塘月色》,品味淡淡的喜悦与哀愁……自主领悟作品内涵与情感,形成自己的阅读感悟,全面深刻地把握文本,而不再把教参当作“圣经”。如窦桂梅老师教读《秋天的怀念》时,伴随哀伤的音乐,让学生阅读《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等有关作者自强不息的片断,之后提问:秋天的怀念,怀念的究竟是什么?有学生回答:怀念的是母亲,怀念的是母亲陪伴的那些时光。有一个学生泪流满面:怀念的是母亲让他“好好儿活”。窦老师及时抓住亮点再作引领:母亲的“好好儿活”化作了“我”的血液,成就了“我”的一生,是这句话让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撼中,找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延展!比如在对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童趣》的学习中,老师们可以引導学生回忆自己在童年的时候做过哪些有趣的想象或者有趣的事情,紧接着等学生回忆之后,教师可以播放有关于童年趣事的多媒体音视频,以此来让学生重温并感受童年的奇趣。众所周知,《童趣》这篇文章全文有大量比喻的手法,通过这种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与童趣作者同一境地下的心境,这样在之后对这篇文章的解读过程中,将会大大方便了学生们对文言文的理解与学习。

(二)设定课堂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初中的语文教学中,老师们要充分认识到,在日常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学,而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设定一定的课堂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在设定课堂问题之前,老师应进行充分的备课,准备将学生可能回答出来的问题答案做一定的分析,防止教学过程中不能对学生答案进行及时的解答解读和分析。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节课时,不仅要教导学生这篇课文的写作手法以及表现形式,还得让学生了解到这篇文章给予了读者什么样的启示。本篇文章从始至终都可以让读者真切地体会到浓浓的父爱,虽全篇在写父亲的背影和买橘子等一系列小事,但是却能深刻地表现出颓唐的父亲的背影,是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同时也能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期待和爱。因此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可以问学生,你们对父亲的看法随着年龄的不断变化也产生了哪些不同,同时让学生充分回忆自己父亲平时隐藏在生活中的细节,有哪些能够体现出是对自己的爱,借此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作者的意图,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再比如,学过《愚公移山》后,老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每个人也只是说要学习愚公的精神。可有学生说让愚公搬家就行了,让人大惊失色,他怎么有这种想法,不过想想也是,搬家也算一种方案。这可称之为课后延伸。而当今课堂,快餐式的阅读让人能静下心来进行思考都算不易,让孩子在忙碌的手脑互换中进入深度学习也算是一种拔高吧。不过深度学习的确应该走到前台,否则碎片化,表层化,程序化,板式化的课堂会让孩子们走进空灵的天地。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可回到新教育的原意。朱永新教授提出新教育的目标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有几人能做到超越自我。不能超越的原因很简单:路走的多了,灵魂却不在了。“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什么是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一句话人性。让他明白他是一个生活在美好世界里的人。他有自己的思想。除了提问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激发学生的提问意识,使学生在提问过程中深刻解读课文内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互动能力,为以后参与社会生活和学习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三)转变教育角色,更新语文教学理念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深度学习,教师必须转变自我教育角色,更新语文教学观念,为学生构建多样化、趣味性强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一起共同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师严道尊”属于传统的教育美德,而在现代教育活动中,“师严道尊”则有时会成为教育的障碍。教师们认为他们是权威和知识的象征,因此很多老师通常以自己的主观意识来设置教学活动,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说教和教育意图,根本无法整合自己真正的学习理念和观点。受“师严道尊”教育理念的制约,教师无法实现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与沟通,因此,教师必须以民主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有一定的话语权,并在师生对话和学生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同时,教师应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学习。例如,在课堂介绍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对要学习的课文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使后续的语文学习活动有方向和目的。此外,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机会,重视语文课堂活动的启发和探究,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运行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拿《赵州桥》一课的分段教学来说吧,屹立千年的赵州桥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那么1300多年前的李春是怎么建造出如此雄伟、美丽而又坚固的赵州桥呢?这就要说到赵州桥独特的创新了。如果单纯地问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应该怎样分,就缺乏训练性。反过来,如果那句过度句应该分到哪,为什么,训练性就比较强了,通过学习能让学生认识到承上启下的过渡段适宜归在下一段。这样有训练性的问题,无疑使学生在掌握阅读规律的过程中,发展了语言,又发展了思维。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做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需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有一个学生在读完《西游记》后写了这样一段话:他是一只不幸的猴子,没有父母亲人和朋友,当他的事业如日中天时,却被一个叫释迦的和尚用一座大山压了五百年。他后来被一个唐代僧人所救,这僧人加给他一种名叫“紧箍咒”的刑具,利用他保护自己去往西天求取真经。一路上他受到了来自外界的巨大压力和来自合作者的种种非难……经书后来终于取到了,而他据说也修成了“正果”——这不过是给他已心力交瘁的躯体上又加一道无形的枷索。我仿佛看到他以一瞬间十万八千里的速度逃逸,却逃不出一只手掌的长;他舞起“千均棒”扫尽了人间不平,但那些为非作歹的恶棍总是改头换面投往他无能为力的一面。面对这光天化日之下的罪恶,他却最终一筹莫展。与其说他是一个英雄,毋宁说他是一个悲剧人物……古人讲:“文贵自得”。懂的这点才算懂的了阅读的三昧,才能做到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

总而言之,在初中对语文的教学中,语文老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注意师生地位平等,同时注重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进行层次化教学。在对课本知识进行解读的时候,要注重让学生和文章作者进行情感上的对话,通过一系列设定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在当前核心素养背景下,对于初中语文深度学习的思考应从多个步骤进行,一方面要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过程,保持公平公正,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的初中老师要对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进行一定的改变。此外,教师应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深入地思考和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养成深入学习的习惯,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努力,使学生对文章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以帮助学生在初中学习语文课程时获得更好地体验。

参考文献

[1]杨秋凤.农村初中语文课堂中核心素养与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关系的实践研究[J].语文课内外,2019,000(2019年30期):113.

[2]賴宝珍.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探究与实践[J].2021(2019-8):30-31.

(课题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生语文深度学习行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1]GHB1035。)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水洛中学)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