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时代下初中数学教学路径分析

2022-05-30杨雪梅

中国新通信 2022年15期
关键词:教学路径互联网+教育互联网

摘要:立足“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初中数学教学路径改进设计的本质,就是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信息化技术、多媒体工具等,本文通过“互联网+”优势为初中数学教学赋能,生成科学的“互联网+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以显著提高数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互联网+”;教学路径

一、引言

“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新业态,即将互联网思维渗透到一种传统行业中,引起该行业发生创新质变、创造出更高的价值。顾名思义,“互联网+教育”就是将互联网思维渗透到教育行业中,由此形成的“深度融合效应”对所有课程教学均为有效,也将引起该课程教学路径的系统性重构。以初中数学课程为例,在“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固有的教学理念、模式、资源、方法等建构的教学路径已然落后,基于互联网思维、契合数学的特点,展开新型教学路径的设计与实践,可促成初中数学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互联网+教育”时代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嬗变

在建构“互联网+初中数学”教学路径之前,有必要先就“互联网+教育”时代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嬗变展开分析,具体包括四个方面。

(一)教学资源进一步生动

事实上,“互联网+”的概念极容易和“+互联网”的现象混淆,后者所强调的,仅仅是互联网技术、设备、媒介等“工具价值”,其内涵远不及“互联网+”丰富。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中,初中数学师生不仅要善于利用互联网的工具价值,还要具备发掘、整合、创造互联网教学资源的能力。而所谓的能力,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即直接从互联网平台、渠道中获取初中数学教学资源,而是通过关联初中数学知识点,自行设计制作相关教学内容(如微课视频、演示动画PPT课件等),以更好地契合初中数学教学目标。这也就意味着,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下教学资源进一步生动,原本文字、符号、表格、图像等静态教学资源,被转化为可视化、可交互的动态教学资源,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增强自主探索动机,从而突出初中学生在数学教学情境下的主体地位。

(二)教学空间进一步延伸

传统意义上的初中数学教学路径,主要是围绕着课堂空间设计的,这是因为课外场景(包括课前、课后)师生之间处于物理隔离状态,能够维系初中数学“教与学关系”的主要是预习、作业,这也导致大部分直接交流被局限课堂之上。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中,初中数学教学空间得到了进一步延伸,师生交流需求也得到了进一步满足。一方面,在课前场景中,师生之间可以利用互联网媒介(如微信、qq、钉钉等社交工具)交流,学生除了按照教师要求进行预习外,还可以随时提问、头脑风暴,教师则在这一期间了解学生现状,摸清学生的主要困惑,设计更具有针对性的教案。另一方面,在课后场景中,可借助互联网工具重构作业形式,改变单一的书面作业类型,促进初中数学知识学以致用、引领初中学生知行合一。

(三)教学评价进一步多元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评价存在两大诟病,其一是容易被忽视和形式化,因为从教师立场出发,评价并不能直接带来教育产能,反而会消耗大量时间,这些时间原本可以用来投入到知识传授活动中。其二则是教学评价主观性强、依据单一强,换言之,教学评价主要是由教师主导、以结果为依据展开的。以上两大诟病,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评价中尤为突出,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尤为强烈。这是因为,数学本质上是对真实世界的抽象、客观规律的描述,无论是运算、推理、归纳等数学行为,最终的正确答案必然是唯一的,教师仅从结果上就能看出对错,如此一来,教学评价就难以发挥针对初中学生的过程引导、个性指导的价值;在“互联网+初中数学”教学業态中,教学评价诟病得到有效治理,一方面,学生随问、教师随答的在线交流活动,本身就具备教学评价功能,且通过“互联网+”的助力,实现了“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的发展。另一方面,利用教学软件、小程序等工具,将课后作业改造为在线测试,学生提交后,系统进行自动校对,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教师,这样省去了学生检查、教师批改的时间,教师将注意力放在出错最多的题型、题目上,可以提高教学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教学互动进一步增强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互动是名不副实的,往往只有“动”(知识从教师向学生流动)而没有“互”(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换句话说,初中数学知识信息从教师向学生传授是“有去无回”的方式。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进一步增强教学互动,带来互动主体多样化、互动形式多样化、互动目的多样化。

第一,互动组合多样化。在利用互联网软件、资源等方面,教师与学生处于同等地位,互动从“空间隔离”状态转变为“实时回复”状态,这样一来互动主体关系无疑会更复杂,除了“教师+学生”的互动组合,还可以形成“学生+学生”“学生+家长”“教师+家长”的互动关系,进一步增强初中数学教学信息的对称性。

第二,互动形式多样化。以往的师生互动形式,主要围绕着数学问题展开,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下,师生可以通过线上探讨、网络调查、分组辩论、在线测试等多种形式实现互动,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目标并不会受到影响,反而能够增强互动兴趣、创造热烈氛围。

第三,互动目的多样化。在传统媒体时代,初中数学教学视域下的互动目的,多为授业解惑,即解答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的疑难,本质上是为了实现知识目的。“互联网+教育”时代下,教学互动目的进一步深化,更加突出情感目的、价值观目的、思维强化目的等,例如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上,从单一的书面形式发展出动手实践形式。

三、“互联网+初中数学”教学路径设计与实践

如前文所述,在“互联网+教育”时代下探究初中数学教学路径的本质,就是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信息化技术、多媒体工具等优势,因此,这样的教学路径可以概括为“互联网+初中数学”实践模式,其技术路线为“定位主题→明确流程→设计方案”;以下结合华东师大版数学(八下)第20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依据“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深度整合”的观点,展现完整的教学路径与实践方式,以供借鉴。

(一)定位主题、分析信息技术介入的可行性

所谓定位主题,就是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内容,提炼知识点、明确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信息技术介入的可行性,以此判断该部分知识体系是否属于“互联网+初中数学”实践模式的范畴。

从图1展现的“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知识内容分析,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等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实用价值,初中学生可以从众多互联网媒体接触到相关表述,如天气预报、国民经济报告、升学率等。因此,本单元教学过程中,存在信息技术介入的较大可行性,例如利用计算器、EXCEL办公软件等统计信息、分析数据、预测走势等。更重要的,要让初中学生认识到,“互联网+”时代本身就是一个“大数据时代”,数学的价值不仅仅局限在数学作业及考试活动中,对于解决生活问题、走上工作岗位、参与社会活动等也是不可或缺的技能。在学习目的上,除了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等概念内涵,还要学会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将这些知识转化成实用性成果。例如,指导学生利用问卷星收集本地人口平均收入,利用EXCEL计算收入中位数等。

(二)明确流程、制定信息技术具体应用方式

“互联网+教育”时代下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带来了巨大嬗变,教学资源、教学空间、教学评价及教学互动的进一步发展下,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效融合。但是,并非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必须有信息技术的介入,在明确信息技术具有介入可行性的基础上,下一步要“明确流程”,制定信息技术具体应用的方式,即信息技术该出现在哪个环节。鉴于互联网技术对初中数学教学空间的拓展,可将“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的各个课时划分成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空间域,各个空间域内信息技术的功能是存在差异的。

第一,课前教学空间内,数学教师不仅要完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定、教学重难点区分等,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设计“预习任务单”,让学生依据预习任务单完成前期准备,这一过程可以进行信息技术介入。例如,在“平均数的意义”预习任务单设计上,要求学生利用问卷星工具、纸质问卷等收集信息,再利用EXCEL软件整合数据、统计数据,制作统计图等;期间,师生可以通过线上互动的形式,完成提问、评价、指导等工作。

第二,课中教学空间内,即在课堂教学环境下,信息技术主要用来创设情境、展示资源,例如利用微课视频,言简意赅地介绍“平均数”的内涵、意义及实用价值,或者在课堂上利用希沃白板构建智慧课堂等。

第三,课后教学空间内,通过布置实践性、操作性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价值的理解,为下一节教学内容做准备。例如,练习运用计算器、计算机进行平均数计算,收集加权平均数据等。

(三)设计方案、实施完整信息技术教学过程

“设计方案”是整个初中数学教学路径改进的重中之重,它包含了课堂知识传授过程中的所有细节,同时也对课前、课后教学内容进行必要关联。换句话说,一个完整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实施,是包含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的,可以完整呈现初中数学教学(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路径框架;反映到初中数学教师备课层面,亦可称之为“互联网+初中数学”模式教学设计。

(四)初中数学课前教学路径设计

在著手“课前教学路径设计”之前,需要初中数学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将信息技术优势最大化,这主要体现在相关软件、硬件的合理配置上。例如,初中学生是否具备利用移动终端自主预习、完成作业、着手调查的能力,同时要建立起线上师生互动管理机制,如微信群用于作业安排、指导,作业小程序用来发布任务,问卷星用于数据收集,Excel用于数据分析和处理等。同时,在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上,也收到软件、硬件的制约,并非所有初中学校都能够提供电子白板设备,如果空缺如何运用常规显示设备、微课视频等完成智慧课堂建构,这些都需要事先考虑。

完成前期准备工作,进入初中数学课前教学路径设计的正式阶段,其基本流程为:首先,通过微信群传递教学信息,包括预习内容、探讨主题、学生工作等。其次,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完成必要的数据收集与整合,完成前期测试题目,统一提交。再次,由初中学生整理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作为教学设计依据;以“平均数的意义”教学内容为例,具体的教学路径设计如下。

1.情境导入

教师利用微信群发布如下任务,要求学生限时回答(五分钟):如果想要了解全班学生的饮食习惯,即蔬菜、水果、肉、副食四种食品的受欢迎程度,应该采取什么办法调查、统计?在发布该任务的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如哪些食品属于副食,避免学生出现认知错误;在此基础上,教师在线与学生互动,并总结学生提出的方法,如观察、访谈、投票等。

事实上,通过微信群发布任务的同时,也相当于在线创设了一个情境,因为食品消费是每个学生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只是将这一行为与数学联系起来而已,通过线上互动方式,学生的自主性更强,更愿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集思广益的学习效果。

2.自主探究

教师提出以“投票”的方式统计数据,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线展开自主探究(限时5分钟),自己设计的投票方案,然后拍照、提交到微信群。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明确投票统计方式的规则,如“单选”和“多选”,规则的不同,意味着投票统计设计存在差异,如“单选”的目的是找出“最喜欢的食物”,而“多选”则是为了明确喜欢程度,可以按照1-5打分;事实上,这一环节的设计,并不涉及“平均数的意义”的知识点,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数据统计的基本方法。

3.在线作业

以“多选”投票方式,列出全班同学对四种食物的喜爱程度,如水果>副食>蔬菜>肉类,以“单选”投票方式,列出全班同学最喜欢的一种食物、最不喜欢的一种食物,如水果和肉类;教师进一步设计在线作业,利用问卷星发放到微信群,进一步生成新数据。其中,不仅包括了每名学生每周在每种食物上的消费金额,还包括进一步计算获得的某一种最喜欢食物人均消费金额,教师利用折线图、饼状图等进行展示,让学生思考,从数据统计结果及图形中能够得到什么结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利用“互联网+”资源、工具、技术等展开初中数学教学路径的优化,有助于创新学生学习方式、优化师生关系、提高互动效果等,是引领初中数学教学“质的飞跃”的重要措施。客观上,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增强互联网思维及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促进数学教学内容的转化与利用,并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系统性重构。

作者单位:杨雪梅    仁寿县长平初级中学校

参  考  文  献

[1]杨国春.“互联网+”背景下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探微[J].新课程,2022(11):130.

[2]杨瑞.基于互联网模式的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构建[J].读写算,2022(02):22-24.

[3]黄爱弟.“互联网+”时代初中科学精准教学实践探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2(01):77-80.

[4]马学清.融入数字教材促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转型[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1(S1):97-99.

[5]李培新.合理运用互联网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J].中国新通信,2021,23(24):204-205.

猜你喜欢

教学路径互联网+教育互联网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强化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