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考察课程引入纺织“非遗”的实践教学探索

2022-05-30付雪

艺术科技 2022年14期
关键词:非遗应用型人才纺织

摘要:专业考察是艺术类专业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此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实践教学过程,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准确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基于此,文章探索引入纺织“非遗”、符合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特点的考察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专业考察;纺织“非遗”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4-0-04

专业考察是艺术类专业必备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考察了解不同地域的服饰风格、审美趣味以及习俗风尚。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时尚设计学院的专业考察实践集中在云贵和华东地区,但是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自2020年起,课程调整为校内和校外相结合,实践基地集中在湖北省内。教学团队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实践计划,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课程实践让学生零距离接触湖北地区的“非遗”和纺织技艺,达到文化理解和艺术表现的统一。每次实践结束后举办线上线下作品展览,以展促教,不断优化课程实践教学,同时在后续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大学生综合实训、毕业设计、学科竞赛中融入湖北“非遗”主题,实现课程成果的延续发展。课程以训练创新思维为基础,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和“双创”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1 专业考察课程引入纺织“非遗”的意义

1.1 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湖北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荆楚文化源远流长,刺绣、挑花、布贴、大布等传统手工艺有深厚的民间基础、浓郁的地方特色,承载了荆楚民俗与人文情怀。

课程全面推进“五育并举”素质教学,在加强学生知识传承、能力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艺术设计类专业在课程教学中要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引导学生用中国美学思想、中国传统元素在实践项目中创新设计;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践行“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学生在课程实践过程中了解湖北具有代表性的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解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掌握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和技艺特征,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和鉴赏能力,从而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使其提高修养,自觉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学生在纺织“非遗”技艺学习实践中,不仅能感受到传统手作技艺的魅力,也可以了解到“非遗”传承人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课程注重德技并修、育训结合,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感受中华文化和艺术创造融为一体的魅力。同时,通过对红色基地的考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从而使其满怀信心地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1.2 课程实践凸显社会服务价值

“非遗”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民族精神传承、文脉赓续的重要象征。在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大潮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与现代经济融合,对其的保护与传承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推动多元区域经济发展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经济的发展也是地区文化的发展,“非遗”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方向。

对衍生品,大众并不陌生,如今“非遗”衍生品作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如雨后春笋般进入大众生活。相比传统“非遗”产品,“非遗”衍生品更注重产品的实用和美观,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随着“非遗”热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非遗”衍生品开始走向市场,这是“非遗”自身延续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当前“非遗”产品的创作生产中仍存在主题单调、表现形式单一、题材和风格老旧、作品互相模仿等问题。需要通过不断努力,将湖北省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活态传承因素加以总结和创新[1],使更多的“非遗”元素进入当代人的生活,提高“非遗”产品的创作设计水平,设计出符合市场需要的“非遗”衍生品。

过去针对“非遗”主要是保护和传承,但仅仅守着技艺而不创造需求,很难有效保护传统技艺类的“非遗”。“非遗”的传承人拥有技艺,但是市场化意识不足,因此很难将“非遗”产品市场化。应以文化为基因,结合各种创新发展元素,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技术,既拓宽“非遗”所在地文旅产业的覆盖面,又增加“非遗”产品附加值,推进产品市场化。在活态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着力开发“非遗”文化产品使其进入旅游市场,擦亮“非遗”文化旅游名片,助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从而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2 专业考察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

2.1 课程目标

专业考察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是针对培养目标的学习内容和方向进行深入的考察和资料收集;考察当地民风、民俗及资源环境,在校外实训基地考察和学习实践课程,参观服装企业;增加学生对本专业市场趋势的了解,使其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国不同地区的服饰文化精神和内涵。

从服装的造型、面料、色彩、图案、配饰、工艺制作等方面考察流行市场和采集资料,了解各季流行趋势,通过展览馆和文创中心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服饰精粹、审美趣味、习俗风尚以及服饰风格特点和表现方法等。通过该课程激发学生对服饰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动手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学生专业设计的灵感源泉,同时收集资料为毕业设計做准备。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强、竞争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秉承“关注生活,表现时代,服务社会”的育人理念,对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开展递进式培养。专业考察作为专业“项目推进、艺工结合、内外联动、价值导入”实践教学体系中项目模块的重要一环[2],通过考察“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基于“非遗”纺织技艺开展项目设计实践,激发学生对服饰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专业设计提供灵感。通过实践将中国传统和地域文化融入课程设计,弘扬“非遗”文化美学理念和工匠精神,凸显社会服务价值,结合现代设计理念,用服饰传递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以“非遗”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课程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四点:一是教学服务学生,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实践项目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性;二是教学紧密结合时代,结合市场需求,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和创业能力[3];三是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实践,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四是将“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2.2 课程设计

专业考察课程将“非遗”项目引入课堂,注重思维引导、实地考察调研、设计创新,以设计和实物制作方式进行考核,推進“非遗”产品创新设计,以期通过发展“非遗”文化产业盘活乡村经济。课程导入、实践安排和实践方法等理论内容在校内面授教学,项目实践教学则主要在校内实践教学中心和校外实践基地完成。

2.2.1 第一阶段:思维引导环节

集中讲解考察路线、任务、作业要求和注意事项等,要求学生收集当地“非遗”传承基地、展览馆及面辅料市场、服装企业等的资料,激发学生为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2.2.2 第二阶段:实地考察环节

第一,以图片或文字的形式展示当地风土人情、服饰文化,在当地服饰博物馆及展览馆收集服装和配饰方面的资料。

第二,在校外实训基地或者“非遗”传承基地开展动手实践,学习传统服饰手工艺。

第三,收集当地面辅料市场最新的面辅料小样,分类归档并记录特性。

第四,考察当地服装企业,观摩服装企业研发部的开发设计流程。

2.2.3 第三阶段:设计创新和制作环节

将项目融入教学,指导学生将实践调研的结果引入设计,在完成服装设计的同时制作服装和配饰,引导学生学会以设计服务社会。

2.2.4 第四阶段:作品展览环节

要求学生完成平时作业,考查最终作业的展览布置,让学生根据设计主题策展布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2.3 课程平台建设

开展校内外多平台联动,通过校内外联动打造实践平台;校内课题项目与校外横向科研联动;通过校内专职教师与校外企业导师、“非遗”传承人,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实现资源共享,以支持和服务各类型项目实践,全面深化课程建设。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建立服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校内实践教学中心,下设服装工艺实验室、服装立裁实验室、针织工艺实验室、绣花工艺实验室、名师工作室等各类实验实训教室16间。建立包含云南段氏扎染坊、黄梅挑花“非遗”传承湖北梅开二度文化有限公司以及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实践基地在内的校外实训基地,打造校内与“非遗”传承基地内外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结合课程完成“非遗”衍生品设计等诸多联动实践项目,在实践中落实“五育并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4 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课程考查学生实践全过程,课程成绩由60%的过程考核和40%的考查成绩组成,其中过程考核包括10%的考勤、20%的过程表现和30%的过程学习成绩。评分标准针对学生的服装设计思路、款式设计、设计表达和商业潜力四个方面,考查学生独立、正确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资料收集整理。拍照记录博物馆、服装或面料实物、风景、风俗、建筑、人文景观等,为后期设计做准备。二是服饰创新设计。根据前期搜集的素材和掌握的图案表现技法,以前期考察的“非遗”传统文化为灵感来源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结合现代审美,设计并绘制一系列服装,制作设计灵感板。三是服饰实物制作。根据前期收集的挑花、贴布绣、西兰卡普、红安大布等素材以及掌握的工艺技法,完成挑花、贴布绣、西兰卡普等元素的图案设计以及实物制作,包括服装、鞋帽包、家纺用品、首饰等。

2.5 课程评价及改革成效

专业考察具有较鲜明的实践性特色,实践内容设计能凸显社会服务价值。在每期采风展中促进学科交流和成果转化。学生在设计选题方向和设计思路上立足时代,深入生活,关注社会问题。实践成果在媒体上广泛报道,特别是2022年毕业设计优秀作品动态展中,学生作品结合“百校联百县——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校级科研项目,针对红安大布进行了现代设计运用。

3 课程特色与创新

专业考察课程作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专题项目模块,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将社会服务责任意识融入实践项目内容、沁入创新特色人才培养过程。“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发展,需要实现现代化转型,通过课程实践更有效地促进产学研结合,真正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解决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社会服务对接的问题。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的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湖北地方文化特色和乡村振兴发展。依托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名师工作室以及校外红安大布、黄梅挑花、阳新布贴、西兰卡普等实践基地。通过课程实践项目更有效地促进产学研结合,积极与湖北纺织“非遗”的相关传承人交流合作,分别与恩施西兰卡普“非遗”传承人田若兰、黄梅挑花“非遗”传承人洪利和红安大布“非遗”传承人钟先梅开展科研合作,形成产教新生态,以满足市场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体现地方高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特色。在传承与保护地方“非遗”文化的同时,积极支援乡村振兴发展,以成果的社会反馈检验人才培养的质量。

4 结语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艺术设计与工艺技术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还注重在培养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将“关注生活、表现时代、服务社会”的价值认识融入学生的责任意识、融入实践项目内容、沁入人才培养的过程。专业考察课程实践教学中引入纺织“非遗”项目,以训练创新思维为基础,注重设计创新与实践并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考察课程计划今后五年持续建设,加强校外“非遗”实践基地建设,促进“非遗”合作项目落地,加大真实项目引入课堂的力度,促进实践教学的成果转化,推进产学研可持续发展。推进教师专业培训提质增效,鼓励教师对外交流学习“非遗”技艺,强化实践环节指导效果,助力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级专业赛事,强化校企沟通交流,促进校企合作走深走实。积极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平台,进一步推广实践教学及学生成果。

参考文献:

[1] 谢静.湖北非遗活态传承与文创产品创新双赢路径探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34(7):61-64.

[2] 况敏.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纺织报告,2020,39(8):107-109.

[3] 严昉,贺华洲.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1,8(16):79-84.

作者简介:付雪(1985—),女,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服装造型设计及服饰文化。

猜你喜欢

非遗应用型人才纺织
澳洋纺织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