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组合式创新的“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变革与实施探索

2022-05-30郑烨王艺伟刘晨光

中国大学教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教学变革课堂教学

郑烨??王艺伟??刘晨光

摘 要:教学创新是新时代教育发展之所需,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战略举措。“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变革,围绕传统教学中存在的“痛点”问题,秉持“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基于组合式创新思路,从革新教学理念、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以及优化考评体系四个方面出发,构建了一套“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创新模式,对以往课堂教学进行了丰富和优化,实施效果得到了学生、教师及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

关键词:组合式创新;课堂教学;教学变革;公共政策学

引言

教学创新的关键抓手是要打造一流课程,只有把课程建好建强,才能充分发挥课程作为人才培养核心要素的积极作用,才能从根本上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换而言之,即使再先进的教育理念,再前沿的教学内容,都必须通过好的课程,才能真正作用在学生身上,才能真正体现在学生学习效果上[1]。“公共政策学”作为国内公共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国内诸多双一流院校开设的本科通识教育公选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公共政策分析和政策科學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并具备初步的公共政策问题界定和分析能力,以及政策方案制定、执行和评估的能力[2]。西北工业大学的“公共政策学”课程,在依托学校新文科发展定位和学院学科特色建设背景下,近年来不断进行课堂教学创新实践,认真分析研判当前教学中存在的各类“痛点”问题,秉持“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基于组合式创新思想,打出课堂教学创新“组合拳”,即:通过革新教学理念、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及优化考评体系等做法,构建一套“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创新模式。

一、“公共政策学”传统课堂教学“痛点”与变革之道

1.“公共政策学”传统课堂教学“痛点”分析

“公共政策学”作为西北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科开设的重要核心课程之一,也是一门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公共通修基础课。课程建设积极响应“新文科”建设要求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全课程贯穿学科交叉”与“四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坚持“两性一度”原则,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志愿扎根西部、服务地方的“创新型复合型专业化人才”和“文理贯通型人才”。从以往的教学过程来看,传统的“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痛点”:

第一,大班教学难以兼顾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传统“公共政策学”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统一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教师授课的节奏快慢难以适应每一位学生。大班上师生双向交流互动时间有限,教师无法了解所有学生的不同进度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无法针对不同学生展开个性化的教学。同时传统的大班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缺乏人文关怀,往往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没有及时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心理需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容易造成教学流于形式化、表面化,造成教学脱离现实生活[3]。例如,有同学认为“有时老师讲课速度有些偏快,还没来得及深入思考就进入下个内容”“在课堂中,希望老师能关注自己的学习进展,能够对自己加以肯定和表扬,但班级人数太多,很难和老师进行直接的交流”。

第二,传统教学方式以理论灌输为主,说教性太强、课程枯燥乏味,导致学生上课容易走神。传统的“公共政策学”课程往往存在教师灌输一些专业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课堂忽视了对学生的启发式引导,忽视了在教学过程中应融入实践操作等内容。课堂教学中说教性强而趣味性不足,课堂容易沉闷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例如,有同学反映“课堂上老师讲课时间久了,会忍不住走神”“课堂太单调乏味,老师和我们的互动较少,课堂参与度低”。总之,“一言堂”式的理论灌输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4]。

第三,政策分析过程和流程抽象复杂,导致学生无从下手,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公共政策学”的相关知识和问题往往涉及的专业概念多,理论性过强,抽象难懂,同时传统教学以理论灌溉为主、缺乏相关实践。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对政策出台过程、政策分析过程和方法等了解掌握不足,难以与现实中的实际政策联系挂钩,对专业知识概念、相关流程难以理解,很难进行深入探索、融入自我思考。有同学提出:“政策分析流程的专业知识比较难理解,而且不知道如何具体操作,不知道怎么选择现有知识应用到政策分析过程中去” “课本上政策分析的内容基本都是理论性的,概念可以记住,但是如何将这些概念和现实政策分析联系起来,我觉得比较困难,这方面学习也就没了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四,政策评估效果不太容易被主观感知,导致学生较难理解政策评估的相关概念及方法。政策评估的工具和手段多样、内涵丰富,但是学生对政策评估工具、方法及系列流程的了解大多只限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理论认知,缺乏相关实践和评估经验,学生在政策评估的实际操作中无从下手,容易气馁。有的同学谈到学习困惑:“政策评估尽管很重要,但是究竟怎么评呢?感觉教材中只是笼统介绍了一些常用方法,但是很难直接运用到现实政策评估”“政策评估的效果到底好不好,我觉得通过方法和工具本身很难判断出来,不同的政策应该选用不用的工具和方法进行评估,但是这个目前没有发现什么特点和规律”。

2.变革之道:组合式创新教学思路的提出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为了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创新直击传统课堂教学“痛点”,借鉴管理学创新理论中的组合式创新思想,对“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变革和优化。组合式创新思想最初源自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熊彼特在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使用了创新一词,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在生产体系中引入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5]。尽管熊彼特的创新概念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开展的,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他的理论思想逐渐引起人们重视,也逐渐渗透于其他学科[6]。我国学者王伟强在对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关联模式研究的基础上,于1996年提出“组合创新”概念,为我国的技术创新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他认为,“组合式创新实质上是企业为长期稳定的发展而进行的与企业环境、资源和组织变化相适应的产品与工艺的协同创新”[7]。郭斌、许庆瑞、陈劲等一批管理学者提出“组合创新实质上可以认为是在企业发展战略引导下,受组织因素和技术因素制约的系统性协同创新行为”[8]。组合式创新不是简单的要素叠加,而是通过将各要素进行重新组合能够产生新的价值,即1+1>2的协同效应效果[9]。组合创新的教学理念在教育学中的应用并不多,当前研究文献表明,该教学理念在物理、化学、体育、机械、服装设计等课程教学中已进行了引入和应用。有学者指出,若将组合创新应用于教学创新改革中,可以有效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使课程教学内容呈现更为多样,且能收获更好的教学效果[9]。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本研究借鉴组合式创新理念,同时结合课程教学目标等,构建了“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创新的具体思路框架(如图1所示)。“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组合式创新的思路主要通过将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评等四方面要素进行系统性组合,从而发挥出每一个教学要素内部1+1>2的正向协同效应,努力打造内涵丰富、效果优良的“四学”课堂,本质上实现了课堂教学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课堂模式的转变。

二、“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组合式创新思路的实施路径

1.革新教学理念,让学生“好学”

随着信息资源管理的发展,教育教学走向互联化、智能化、网络化,以知识、大数据乃至智慧数据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正逐渐兴起[10]。在此背景下,探索革新“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理念,尝试将创新思维与网络化、智慧化教学模式等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以学生為中心,同时对课程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相应的研究与设计,开展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一体化的组合式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打造内涵丰富的“公共政策学”课堂,让学生觉得“好学”。

具体来看,为了改变传统“公共政策学”理论灌溉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公共政策学”课堂通过翻转课堂、案例分析、情景表演、主题辩论、实地走访等教学方式,并融合政策模拟仿真平台等多媒体辅助教学平台,营造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环境,设计高参与感、强互动性的教学环节,以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知识获取,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值得说明的是,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的核心内容是数字资源转化,即: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网络平台,让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并且在课下也能及时回顾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能够利用信息化技术丰富拓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能够促使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教学设计、答疑解惑、深度研讨、组织小组学习等教学活动中,使教学场景由原来单一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学习过程[11]。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浅层的知识传递,而成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度思考、接纳、内化与创造,让学生学习变得更容易。

2.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乐学”

教学内容是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核心所在,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整体上决定了课程的水平和层次,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且教学创新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12]。因此,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在教学创新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公共政策学”的教学更注重客观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传播与讲授,采用的是“知识传授逻辑”,在教学内容上略显枯燥生硬,学生接受困难,且难以形成自我思考,难以做到知识再生产。为了改善传统的教学问题,在“公共政策学”的教学内容创新设计上,选择“知识生成逻辑”,即:注重学生深层理解吸收专业知识及教导鼓励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知识进行再生产的过程,重在培养知识的创造者[13]。

“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整合创新主要通过下面六个方面来体现,以打造有高阶性、创新性、趣味性及挑战度的“公共政策学”课堂,让学生喜欢学,学得有趣,更加“乐学”。

(1)坚持问题导向,把抽象政策问题形象化。为了使课堂生动有趣,使抽象的政策问题更加形象化,更易被学生理解,“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例如,在讲授政策评估的专业知识内容时采用了“四步法”教学。第一步:首先通过“道路限速”的实际政策问题,来引发学生兴趣,引入相关知识,让学生思考什么是政策评估,为什么要进行政策评估;第二步:系统讲解政策评估的概念,讲授专业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政策评估的概念、基本内容及类型;第三步: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在公路上限速,以此来将抽象的政策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政策问题,并对“道路限速”案例所学知识进行总结;第四步:在教学实训平台上进行课后训练,以巩固知识点,帮助学生牢牢掌握学习内容。

(2)理论联系实际,政策贴近生活。为了促使专业的公共政策知识能够联系实际、更加贴近现实,更易被学生理解掌握和操作运用,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贴近事实又充满趣味的公共政策案例,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政策。例如,在讲授公共政策作用的教学章节中引入高考移民政策,形成了“理论知识讲授—现实问题引出—课堂思考练习—答案深度解析”的教学链。以链条式的教学方式层层递进,先讲授公共政策导向功能、管制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这四种作用的专业理论知识;再引入“高考移民现象”,让学生了解高考移民潮的起源与演变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与思考;再提出课堂思考问题,让学生思考高考移民现象是否合理,出现的原因以及如何化解等,使学生将专业知识理论与现实更好地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最后对该现象进行深度的解析,使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全面解析高考移民现象的真正原因,从而更深刻的掌握专业知识。该教学链将“公共政策作用”的课堂教学内容有机地分解为若干紧密相衔的链条,循序渐进推动教学,旨在突出专业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并且便于学生消化、吸收,有助于学生形成有逻辑的思维模式,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目的。

(3)讲授专业理论,探索学科前沿。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中强调要“坚持科教结合,强化科研育人功能,探索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有效模式。引导高校将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及时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推动科研基地和资源更大范围开放共享,为学生接触学科前沿、开展科研实践创造条件”[14]。“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在以线下课堂讲授为主的同时,结合前沿讲座、实践平台、学科竞赛等多种手段,打造立体化的协同教学环境,积极探索学科前沿。“公共政策学”课程近两年先后邀请到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的国家级杰出人才和青年人才教授多次进行学科前沿讲座,探讨专业理论知识。此外,课程努力建设教学实践平台,通过举办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大赛,鼓励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政策实践,探索学科前沿。

(4)融入课程思政,德育智育并重。“公共政策学”课程在关注学科知识和技能,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同时,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切入点,重视挖掘“公共政策学”课程的思政素材,例如:课程中以疫情防控政策为主线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讲好中国公共政策故事,从而发挥“公共政策学”课程立德树人和价值引领的根本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实现课程“如盐入水、润物无声”的育人功效。

课程以“公共政策学”理论知识内容为核心,以中国政策实践为线索,系统梳理70余个中国公共政策故事。通过将中国公共政策实践与相关知识点进行紧密衔接,同时借鉴国内学者提出的课程思政创新性教学设计思路,形成了“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引入“三线融合”思维,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由“政策线—解惑线—思政线”三个模块组成。“政策线”导入经典的公共政策实践案例,引导学生具备公共政策分析的“触觉”,培养家国情怀;“解惑线”采用翻转课堂形式,解惑中国公共政策实践背后的“公共政策学”理论知识支撑,提升学生解决现实公共问题的能力;“思政线”以中国政策故事实践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中国公共政策实践故事背后蕴藏的一系列公共价值观和伟大的中国智慧,让学生喜欢上“公共政策学”课程。

(5)培育专业技能,高效分析政策。为了解决政策分析过程中的“痛点”问题,“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在明确教学知识目标的基础上,精准地提炼知识要点、建立知识框架体系;同时注重实践应用,引入具体的政策文本,在实际案例操作中,帮助学生培育专业知识,更好地掌握各种政策分析技能。例如:在讲授内容分析法和网络分析法时,不仅提炼其知识要点和工具属性,而且更加重视其在政策分析中的使用流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政策分析的专业技能,激发其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报为例,在教师讲授网络分析法的重点知识和具体操作之后,带领学生运用网络分析法对公报文本内容进行政策分析,促进学生对分析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且通过可视化的方式,使得看似枯燥的文本内容生动起来。此外,课堂中还引入了当前社会比较关注的疫情防控政策,带领学生运用内容分析法和网络分析法來进行疫情防控的政策分析,对“疫情防控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分析和梳理,让学生充分了解疫情防控工具的功能效用、提高专业技能。

(6)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创新思维。“公共政策学”课堂深度挖掘与该课程相关的资源内容,积极探索有趣生动的教学方式,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和素质的提高。为了提高课堂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上精心设计了一些与理论知识相辅相成又有较强的实践应用性、参与性、趣味性和合作性的互动内容。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情景扮演,演绎“皇帝的新装”故事来理解小组意识模型;展开“共享单车利弊”的主题辩论,帮助学生理解政策评估的重要性;带领学生走访政务大厅,让学生了解“从政策出台到政策实施”的全过程。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课后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锻炼学生主动思考、质疑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激发兴趣、明理悟道,培养和强化其创新思维能力。

3.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知学”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需要课程内容的创新变革,更要注重采取学生易于接受、便于理解和乐于参与的方式加强师生间互动和交流,同时也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基于组合式创新思路,积极构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让教学方法更加灵活,更为科学高效。“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创新方法分为线下课堂和线上课堂两类。一方面,线下课堂在传统的理论教学、知识讲授的基础上,穿插情景模拟、主题辩论、案例分析、实地走访等教学方法,有机融合思维导图模式、问题导入模式、互动研讨模式、德育智育结合模式,集科学性、趣味性、拓展性和思政教育于一体。促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迁移,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帮助营造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环境,让学生“知学”。另一方面,线上课堂通过政策模拟仿真平台等进行补充辅助教学,建立数字教材资源库,包括知识点库、知识结构图、教学案例、扩展阅读、教学习题库、政策实训案例等,旨在让学生能够在课下自主复习和预习理论知识内容,培育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启发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思考和判断。此外,利用线上教学习题库等平台进行教学效果的跟踪反馈,根据平台导出的教学数据分析结果,知晓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学目标达成度,及时关注教学反馈信息,并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方法、模式的优化。

4.优化教学考评,让学生“评学”

科学的教学考评体系应注重将课程知识的传授与实践技能的培育相结合,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实践活动中的价值体现相结合,将结果性评价嵌入教学过程之中,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第三方评价等融汇其中,最终形成对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全方位评价。“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评价不仅兼顾了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而且积极关注学生纵向的自我发展表现,同时也渗透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了人文关怀,实现了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思想引导的全面融合。与传统单一化教学考评体系相比,“公共政策学”的课程成绩评定方式包括五个方面:结课考试和课后作业(占比30%)、小组交流报告(占比20%),集体投票(占比20%)、学生自我评价(占比10%)、软件测评(占比20%)。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和软件等多元主体。采用多元评价主体有利于更客观、更全面地进行成绩测评,能够系统的评价学习效果。以课程考评结果作为教学策略改进的重要依据,并将成绩及时反馈给学生,促使学生以产出为导向改进学习方法,更好地获取专业知识,有利于实现自我纵向发展。

三、“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组合式创新实施效果评价

1.基于学生视角:学有所获

“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通过革新教学理念、重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考评体系组合式创新教学思路的引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强,学生们对课程满意度高,对授课教师评价较好。例如有同学评价道,“老师以饱满的精神给学生讲课,课堂语言幽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还有学生评价道,“老师注重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发弹幕,提高了课程的趣味性;根据课程知识结构的特点,突出重点,课程层次分明,且理论与实际联系紧密”;还有同学认为,“老师经常就某一特殊问题引出其在现实生活的应用,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老师上课的互动节奏恰到好处,获得感很强”;也有同学提及,“课堂学习氛围轻松愉悦,生动有趣,科技赋能的课堂增添了时代感”;此外,还有同学强调,“老师的课堂内容讲授得深入浅出,皇帝的新装等案例与课本知识结合得很好,对理解课堂内容有很大的帮助”等。

学生不仅知识掌握牢固、专业基础扎实,提升了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同时,学生课下也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利用公共政策原理合理解决现实问题。近三年来,选课学生共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金奖1个、国家级铜奖2个、省级金奖9个及在研项目三十余个,以及包括“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奖项四十余个。

2.基于教师视角:教研相长

通过积极采用组合式创新的教学思路,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教学团队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丰硕,近三年来教学团队坚持“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理念,为提高本硕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教学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交、以赛助优。“公共政策学”一流课程负责人获得了多项教学奖项及称号,包括:第三届全国优秀MPA(公共管理专业硕士)教师、西北工业大学“教师教学创新竞赛”特等奖等。此外,整个教学团队近三年共获得各类教学成果奖励10余项,各类科研成果奖励15项。近三年来,教学团队还围绕“公共政策学”教学承担各类教改课题7项,在核心期刊发表与公共政策相关的教改论文10余篇,优秀的教师团队为后续学科和课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近三年来“公共政策学”教学团队深入基层调研并撰写了多篇教学案例,其中有7篇与公共政策相关的教学案例成功入库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库,丰富了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课程教学案例库。

3.基于同行专家视角:高度认可

“公共政策学”课堂教学创新效果得到了国内多位公共管理学科专家的高度认可和评价。有专家学者认为,该课程“教学方法多樣、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内容体系安排得当,知识点讲解生动多样等,且该教学改革实现了公共政策理论知识与现实实践的紧密结合,达到了高效的育人目标。”还有专家学者评价认为,“‘公共政策学教学团队秉持服务国家战略、学科发展、学校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设理念,大胆探索革新教学理念,优化课程教学思路,尝试采用各类组合式教学创新手段,打造了线上加线下,课内加课外的系统化教学资源库,对人才培养起到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该课程教学团队教学成果优秀,团队教师能力突出,课程体现了‘两性一度的高水平课程建设目标,是一门优秀的课程。”

参考文献:

[1] 蒋宗礼.积极迎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科学高效培养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22(06):4-7,13.

[2]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

[3] 陈芷寒,蒋宏彬.“互联网+”在教育学原理课程中的应用有效性分析——评《教育学原理》[J].中国教育学刊,2020(09):148.

[4] 赵志业,赵延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提升的逻辑理路与方法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22(05):61-68.

[5] 约瑟夫·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08):252.

[6] 屈林岩.学习创新:教学创新的新视角[J].中国大学教学,2008(05):11-15.

[7] 王伟强.技术创新研究新思维──组合创新研究[J].科学管理究,1996(05):15-18.

[8] 郭斌,许庆瑞,陈劲,等.企业组合创新研究[J].科学学究,1997(01):13-18+89.

[9] 王爱生.组合创新思想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9(10):50-52.

[10] 孙建军,裴雷,柯青,等.新文科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创新思考[J].图书与情报,2020(06):19-25.

[11] 李喜英.翻转课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以《基础》课为例的一个尝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8(02):99-104.

[12] 熊庆旭.教学创新的基础、特点和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21(08):73-78.

[13] 史秋衡,张纯坤.数智时代大学教学范式的革新:虚拟与现实的融合[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03):24-31+90.

[14] 刘畅,吴瑞林.国际一流大学研究生学科前沿课组织形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01):88-9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实践能力提升的公共政策智能场景化互动教学实训平台建设”;陕西省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理工科院校经管法领域新文科建设研究与实践”;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新工科新文科背景下‘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创新实践研究”;西北工业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项目“公共政策学”阶段性成果]

郑 烨,西北工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全国优秀MPA教师;刘晨光,西北工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院长,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猜你喜欢

教学变革课堂教学
“慧学南通”:助推教学方式变革
基于校企合作的中职机械制造教学创新研究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信息化条件下的中职德育教学变革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期待中学历史课程和教学的深度变革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双证融通改革试点现状调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