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语迁移的进化成因和转换策略

2022-05-30樊林洲

中国大学教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母语迁移基本方法适应性

摘 要:在文化进化的连续体中分析母语迁移的根源和本质,以母语迁移的发生发展过程探索母语迁移问题的基本解决原则和相对系统的学习方法。这是因果和过程相结合的研究,具有方法论上的合理依据,研究结果也能够相对系统地指导目标语学习。在因果关系研究中,分析文化进化的语言、哲学、生活二元观和遗传等因素对目标语学习的制约作用,能够认识母语迁移产生的必然性,形成解决母语迁移问题的文化、心理和知识动力。适应性和建构性是解释母语迁移过程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适应目标语学习的认知原则和基本方法,建构目标语学习的新型伦理关系,有助于从文化根源上认识母语迁移现象的本质,最终采取适合目标语学习的比较系统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母语迁移;适应性;建构性;一般原则;基本方法

从文化进化维度研究母语迁移现象,是因为对待不同语言文化的态度和方法,是长期积淀的一种潜意识的认知表征,表现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对目标语学习具有伦理导向作用,在认知模式上亟须适应目标语学习的规律,更需要建构适应目标语学习应有的变化。学界针对母语迁移现象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目标语学习中存在大量的母语迁移现象。尽管实证研究成果丰硕,但如何具体解决目标语学习中的母语迁移问题,外语界目前尚没有相对系统的研究成果[1]。

从质性研究来看,学习目标语“需要研究多种视角,尤其要研究学习者自身的文化视角”[2],“意识到母语自身所具有的假设、偏见、刻板印象和定型,是能够积极地和目标语群体交际的前提,也是向目标语学习的第一步,这个过程是跨文化学习的本质”[3],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在形成目标语能力上,具体表现在价值观的自然倾向直接制约目标语学习的程度,对其他群体的自我中心性的倾向和态度,是决定学习者能否学好目标语的关键因素,因为“在认知层面上,语言既反映学习者的社会文化定位,又由于把现有概念和语言范畴具体化,从而使母语迁移合法化;在社会层面上,通过图

像、表征和范畴等级体系,权威话语通过社会和政治效应使母语迁移具体化”[4],结果必然是,“母语迁移现象越严重,对其他群体和文化以及整体世界文化的理解就越差”[5]。从语言自身来看,斯洛宾(Slobin)等指出,母语的语法范畴会影响选择言语中必须要表征的经验范畴,基于母语的世界观会影响目标语的学习[6]。麦克威尼(MacWhinney)指出,母语迁移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语言学习的基本方法,用以探索所有可能的迁移路径。如果某一迁移路径被阻塞,学习者会探索另一条路径。如果所有的迁移路径都被阻塞,学习者要么放弃,要么等待新的信息[7]。初学者总是试图构建基于母语结构的目标语解释。

虽然实证主义能够提供实在和准确的结论,但是,实证主义把人完全客观化的研究方法,却难以洞察结论之后的规律和学习者在规律中的作用。质性研究强调文化的规范性和主导性,却不能从文化进化维度探索主体的作用。本文从文化进化的适应和知识建构的方法论视角,探索解决母语迁移问题的变化规律,分析学习者受到的母语制约因素,探索学习者对目标语学习的适应和建构能力,这是联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研究,有助于解释和解决目标语学习中母语制约的一些问题。

一、母语迁移的进化根源

自我中心性是文化进化的自然结果,是群体成员认知的最基本标准和参照框架,进化于群体的潜意识中,是一种本能行为,有其形成的必然性。“隧道视野”(tunnel vision)说明了自我认知的局限性,即以个体的有限经验假设目标语的学习,而且学习者没有意识到目标语学习的“假设”性质,在母语的认知惯性作用下,认为在目标语语境中适用母语的经验,进行类推式的目标语学习,“不知不觉的把英文当作和中文差不多的东西看待,不知不觉在那里比附,只见其同不见其异”[8]。假设现实的“自然”基础是一种无意识的进化行为。已有的经验是自我“现实”的基础,是认知和期待的前提,因为已有的认知和经验模式能够产生预期的结果。所以,“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具有自我中心性的倾向,不可能没有人不具有这种倾向”[9]。其结果是,“对目标语文化的理解有限,从而影响目标语学习的能力”[10]。自我中心性具有文化进化的以下根源。

第一,语言符号是母语迁移的物质基础。语言符号是以社会约定俗成而进化的过程,概念的形成是所指,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体现约定俗成的强制性,以二元结构思考语言的意义,思考的基础是特定群体共有的认知模式。能指和所指的意指过程是特定群体的知识、记忆、事实和理念的相对秩序的进化过程,只要出现意指作用,符号的意义则可能会改变。其次,意义的生成和交际是学习者之间的互动行为,在文化内部,相互作用表现不同心灵的共同特征,心灵的共同性表现为不同心灵之间的交际和传播,是语言学习者的主体间性的体现。能指和所指的概念在特定群体的使用过程中,成为群体成员的共同经验,积累在特定社会的“知识库”中,由群体成员共同使用。在意义生成、变化、交际和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共享认知模式和共同特征的内核都是学习者的母语特征的表现形式。

第二,主客分离是母语迁移现象的哲学基础。“主客二分”是知识产生和形成的指导原则,笛卡尔以降的哲学家认为,人是客体的拥有者和支配者,客观现象由主体解释,社会、语言和文化是主体解释的客观实在。既然不同群体成员以其特定的认知方式理解特定社会,结论自然是,不同群体的社会和人文知识在进化中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和结构,因为不同群体认知的基础是已有的经验和其表现形式,即特定群体以母语语言所表达的知识,把这些母语知识应用到目标语学习中,和母语相关的这些知识会迁移到目标语的学习过程中。

第三,生活的二元冲突观是母语迁移的现实基础。主客二分以对错、好坏等二元标准评判现实生活,这些二元评价标准在进化中形成于特定文化群体的环境中,其基础必然是特定群体的语言和文化的中心性表现方式。“现代精神或现代性的表现特征之一是二元论,由此产生了一种激进的自我中心主义伦理观”[11]。在这一伦理观中,自我经验和自我群体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以根植于母語文化的,预先习得的信念和价值观进行跨语言文化的价值判断,学习者自身的社会知识强化了自我中心性。生活的二元冲突观,使母语文化的参数自然地迁移到目标语的学习过程之中。

第四,人类优先使用自己经验过的知识是基于遗传的特征。自我中心性是人类的心理共性,在人类心灵中存在大量的可能是遗传的普遍规律。“所有文化都具有自我中心性的倾向,自我群体成员在判断其他群体成员的经验时,文化倾向于教授其成员使用自我文化的范畴;人类优先使用自己经验过的知识是自然的、先天的和基于遗传的特征”[12]。人类学家认为这些规律使人类的心灵以某种方式“能够而且愿意思考”[13],并且以自我中心性的不同方式“倾向于预先产生反应”[14]。赫希菲尔德(Hirschfeld)的实验表明,“人类心灵中有一种专门处理人类类型的信息机制,种族认知寄生于用于其他目的的机制中”[15]。还有实验表明,“行为常常是由行为者自身没有自觉意识到的力量所塑造的”[16],从而使“习得行为转化成了本能行为”[17]。母语迁移就是这样一种本能行为,是由学习者没有自觉意识到的习惯和行为所支配的一种自然学习行为。

综上所述,母语迁移是一种无意识的自然行为,表现为一种文化倾向,具有普遍性,因此有其形成的必然性。

二、母语迁移现象的本质

母语迁移的基本表现是“假设”目标语的学习,认为目标语学习和母语学习具有相同的认知过程和学习方法。学习者本能地使用母语认知模式,运用母语价值观对目标语进行价值判断,母语知识和学习经验是目标语学习的潜意识的指南。从文化进化的本质来看,这是群体的历史经验的导向功能,是语言认同形成逻辑中的信念和动力,是形成人类社会不同文化的基础,这一现象被称为种族优越感。种族优越感是“人类历史上形成的自然状态,是所有文化中的普遍现象”[18]。种族优越感表现为自我中心性,在目标语学习中,则表现为以自我语言和文化作为无意识的思维和学习导向,从而产生方法上的教条主义。

自我中心性是理解语言迁移的重要进化特征之一。自我中心性把个体所具有的语言和行为模式置于目标语学习的中心位置。自我中心性的本质是其规范性,具体表现为群体内部的大量的社会化的规范性经验,这些经验引导群体内部的认知和学习秩序,形成对待其他群体的导向性和规范性行为,这是每一种文化教会人类思考和理解的方式,具有制约目标语学习的必然性,因为学习者“沿袭他们没有明显意识的规律,并且假设目标语中的客观规律,这种假设是由母语文化所影响而形成的,最终必然塑造目标语学习者的心理模式”[19]。文化在本质上就是一个过滤器,目标语受到母语文化的过滤,学习者所接收到的信息和最初发送的信息不同。作为符号系统的活动,目标语学习过程充斥着大量的母语语言文化的杂音,是以学习者自我为中心的对话,学习者无意识地把母语学习方法视为目标语的学习方法,不能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文化视角,或者看不到和母语不同的语言文化实践,从而对目标语学习产生局限性。

方法上的教条主义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的结果。教条主义“在任何地方,心灵遵循自我设置的标准,作为确定真理的方式”[20]。教条主义认为,知识要接受经验的检验,因此,只能在自我传统的参照框架的基本结构内部学习知识:“默契和求知热情,相同语言文化传统,同质社会的密切联系,这些因素都是塑造人类种族优越感的本能倾向,我们依赖这种倾向掌握知识。任何学习、理解和推理能力,无论多么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性,都脱离不了这样一个参照框架”[20]。在教条主义的认知方式下,由于把母语特点迁移在目标语中,从而在目标语中人为强行推行了母语的语言文化秩序,产生母语迁移问题。

语言文化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社会秩序和认知结构,这种社会秩序和认知结构通过跨文化学习来传递。语言之间的差异是环境、意识和行为之间的差异,最终形成不同的社会秩序和认知结构。母语迁移是特定语言文化所形成的认知和学习结构在目标语学习中的无意识的转移,只有认识到母语迁移的进化特征和局限目标语学习的制约因素,才能认识到解决母语迁移问题的迫切性,才能有转化目标语学习策略的动力。

三、适应和建构的基础与原则

帕珀特(Papert)的学习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onism)是目标语学习的建构观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观研究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学习方法也被称为学习的艺术,母语和目标语在不同语境中形成和变化,学习者的感受以及感受的表达是至关重要的技巧,因此是一门艺术,这种感受及其表达可以让学习者分享对目标语学习的认知,学习者对目标语的认知影响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过程,帕珀特指出,“更好的学习不是来自为教师找到更好的指导方式,而是来自给学习者提供更好的建构机会”[21]。学习者不断建构目标语的规范和期待与目标语学习的密切相关性,实际上同时在头脑中构建目标语的知识,这些新知识使学习者在一个自我强化的知识循环中,建构更复杂和更系统的目标语的知识和规律。

文化的适应性在本质上表现为学习能力。适应性是推动人类行为和态度变化的力量,因此能够使学习者不断培养对目标语的适应能力,同时不断地认识母语自身的规律,从而使学习者具有心智转换(mindshifting)的能力,心智转换是学习者能够完全控制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心智转换是学习者调整和转换对目标语学习的假设、信念、思维方式和方法,以适应目标语的学习过程。文化适应表现为学习者改变态度和视角,以适应目标语言和文化,逐渐具有相应的视角和实践的进化过程,学习者以不断习得的目标语语言文化知识,来适应目标语学习所需要的变化,能够发现目标语学习的新方法。

文化适应促进对目标语的观察式学习。观察学习是能够提供选择优势的复杂适应过程,社会学习加上个体的选择学习,使学习者不断积累选择优势和经验,棘轮效应使目标语知识不断累积,最终形成学习者自身所特有的复杂类别和范畴,建构以语言文化平等观为内在价值观的行为和态度,建构使学习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習目标语,文化适应的方式之一是模仿,模仿能够使学习者进行选择学习和累积改进。学习者不断理解和积累目标语的特定表达方式,文化适应能力最终表现为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平等观是学习伦理和认知模式转换的基本原则。鉴于母语迁移所内在的自我中心性特征,在跨越语言和文化差异时,学习者应该以平等原则指导其学习伦理和认知模式的建构和适应过程,差异便丧失区分语言文化的传统力量。母语认知的经验和母语价值体系是学习伦理和认知视角适应和建构的最基本的问题,如果把平等原则应用于学习伦理重构和认知模式重塑的过程中,就能形成承认差异的原则,平等原则从而成为一种平衡原则。这有助于培养学习者具有多语言文化视角,用恰当的视角理解不同语言文化,学习者会逐步具有开放的心态,不对目标语进行价值判断,视目标语和母语为平等的、但却是不同的语言系统。

多重视角和价值观是基础。首先,学习者需要观察相同或相似的概念在不同语言的语境中是否有不同的意义和功能,在目标语学习中约束自我中心性的无意识价值观,逐步形成多重视角和价值观。其次,需要培养分析不同意义和功能的能力,尤其分析母语和目标语在相似语境中的概念和交际情景。人文性、社会性是意义的本质属性,意义的多维性表现在语言的社会结构和功能结构层面,理解意义在母语和目标语中的差异,辨识两种语言结构的形态和价值观,感知不同语言反映的不同社会秩序,这些都应该成为目标语学习的多重目标。

学习者需要重视偶然性的作用,偶然性有可能重新建构目标语的学习过程。根据偶然性所揭示的规律,不断调整目标语学习的态度、观念和动机,从纠正错误中学习。一旦对以母语来假设所形成的合理性假象被打破,已习得的学习方法和实践会受到质疑,从而促使学习者更加理性地思考,并评估已经习得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把感性认识逐步发展成目标语学习的内在图式结构,并随时接受理性认识的修正。这种渐进的逻辑修正方法,能够使学习者以不断试错的方式,寻找解释语言文化差异的方法。

母语和目标语的双重参照框架是学习者的最终目标。以平等互补的原则处理不同语言文化的认知和学习模式,学习者会不断地适应目标语,建构目标语学习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从而使单调乏味的纯粹语言学习过程,转化为语言、历史、文化和社会知识等多元知识的学习过程,不断学习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对相似语言文化的不同处理方法的过程,这是全方位学习目标语社会的语言和文化机制的过程。语言文化学习的多样性自然具有适应性,经验语言文化的方式越多,就有越来越多的语言文化知识资源,满足文化上的适应性。

四、适应和构建的基本方法

在上述适应和建构原则的指导下,可以相对自然地提出解决母语迁移现象的基本方法。

首先,学习者需要分析自己的目标语的实际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这是培养理性学习技能的前提。反思母语迁移的学习伦理和认知模式的根源和逻辑,认识语言之间假设和类比的局限性,分析无意识使用的判断标准是否合理。基础牢固的理解和学习并不是完全没有偏见,而是认可和控制偏见,以培养全面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技能。技能的培养就是不断探索和积累方法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学习目标语的适应过程。

其次,跨文化比较培养不同语言文化互补的视角和方法。目标语学习的基本方法是比较和对比,借此认识不同语言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方式,通过跨文化比较,比较不同文化的语言和文化因素,评估语言文化的相似性和多样性,以理解影响人类经验的种种因素,从而使目标语学习者具有相对完整的理解视角,逐步纠正母语中心性的惯习,最终建构相对全面的语言文化理解能力。

再次,学习应用人类学的主位和客位方法。一是,学习者要努力从主位视角来理解目标语及其话语实践的主体意义,足够详尽地描述目标语的细节,纠正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偏差,用目标语的观念体系和意义解释目标语使用者的经验世界,学习目标语规定意义的方法,以目标语确定事物的方式来理解目標语的意义和范畴,以目标语的观念体系和意义解释态度和行为,以目标语的使用方式解释难以理解的结构和概念,以目标语所使用的逻辑分析来阐明概念,理解假设和偏见。二是,学习以客位视角客观地分析目标语,以目标语学习的相关理论和概念,理解和把握目标语,以语言学理论解释目标语及其表达的因果关系,以主位和客位视角学习目标语,这是以交互式的分析方法, 探索目标语的内在的共同规律,建构目标语学习的系统方法的过程。

最后,用正确的意识和方法论指导目标语学习。学习者需要努力摈弃意识形态和方法论上的教条主义,在目标语学习中,尽可能有意识地和母语社会的日常生活和价值观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系统学习和接受目标语的价值观,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区别母语和目标语的价值观的能力,这在本质上表现为培养目标语的学习能力。跨文化语用学具有方法论上的重要性,因为理解语言符号和使用者的关系,学习不同语言群体对意义建构方法的不同期待和感知模式,学习语言在使用中的意义建构和理解,尝试对跨文化语用中产生差异的原因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这不仅是对传统目标语学习方法的一种补充和完善,而且能够使学习者深入到不同语言的语用学习者的最隐秘的文化和认知结构中,从而最大限度地理解目标语语言。

五、结语

种族优越感在个体层面表现出的自我中心性,是每一个民族及其成员在其历史中进化的核心文化,表现为民族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动员力量。正因为如此,需要学习者清醒的认识母语迁移对目标语学习的制约和影响因素。通过文化适应和知识建构,经过足够长时间的观察和比较,学习者能够逐步发现目标语社会在历史上进化的语言模式和所反映的各种权利形式,即其“客观结构”,和母语并不相同。目标语学习实际上是学习目标语的种种社会经验之间的关系,这种感受最初可能是朦胧模糊的,需要一个逐步清晰和深化的过程。要取得和目标语使用者基本相同的感知能力,这是学习者长期的目标和任务。

参考文献:

[1] 蔡金亭,李佳. 语言迁移的多维动态理论框架[J]. 外语教学,2016(4):43-50.

[2] CURTIS A. Creating Equally Responsive Curriculum: Making Race Matter [J]. The Clearing House, 1998 (3): 135-139.

[3] MARTINS F.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The Contribution of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J].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008 (2): 197-206.

[4] ALEJANDRO A. Ethnocentrism in IR: Interest and Aversion of Our Discipline for the Study of Cultural Reflexivity [C]. The Conference Proceedings of Third Global International Studies Conference. Porto: 2011.

[5] HINENOYA KIMIKO,GATBONTON E.Ethnocentrism, Cultural Traits, Beliefs, and English Proficiency: A Japanese Sample[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0 (2): 225-240.

[6] SLOBIN D. From “Thought and Language” to “Thinking for Speaking”[C] // Gumperz J,Levinson S. Rethinking Linguistic Relativ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70-96.

[7] MACWHINNEY B. Transfer and Competi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C] // Harris R J. Cognitive Processing in Bilinguals. Amsterdam: North Holland, 1992: 371-390.

[8] 吕叔湘. 中国人学英语[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2.

[9] GUDYKUNST B, NISHIDA T. Bridging Japanese/North American Differences [M]. Thousand Oaks: SAGE, 1994:114.

[10] MONTGOMERY W. Creating Culturally Responsive, Inclusive Classrooms [J]. 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 2001, (4): 4-9.

[11] 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 王成兵, 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156.

[12] LUSTIG W, KOESTER J.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M]. New York: HarperCollins, 2006:146.

[13] BROWN D. Human Universals, Human Nature, Human Culture[J]. Daedalus, 2004 (4): 47-54.

[14] WRANGHAM R. Killer Species[J]. Daedalus, 2004, Fall: 25-35.

[15] HIRSCHFELD A.Race in the Making: Cognition, Culture, & the Childs Construction of Human Kinds [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98:181.

[16] ALFORD R. J., FUNK L. C.,HIBBING R. J.Are Political Orientations Genetically Transmitted?[J].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2005 (2):153-167.

[17] MCDERMOTT R. The Feeling of Rationality: the Meaning of Neuroscientific Advances for Political Science [J]. Perspectives on Politics, 2004 (4): 691-706.

[18] BRELAND K, BRELAND M. The Misbehavior of Organisms[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61 (11): 681-684.

[19] KEESING R. Theories of Culture[J].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1974 (1): 73-97.

[20] POLANYI M. 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2:268, 266.

[21] PAPERT S. The Childrens Machine: Rethinking School in the Age of the Computer [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3:3.

[基金項目:兰州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校级重点项目)“英语学习中母语迁移的模因心理机制和解决对策”(JYXM-2020- 20241);兰州大学“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思政建设研究”(KCSZ-202102211461)]

樊林洲,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

猜你喜欢

母语迁移基本方法适应性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中文母语对日语语序及动词学习的正负迁移
浅析合唱训练的基本方法及注意问题
小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
二语习得中影响母语迁移的非语言因素及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二语习得中影响母语迁移的非语言因素及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写作母语迁移影响实证研究
浅析激发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