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梦兰《和陶诗》考论
2022-05-30陆坤
内容摘要:清代文人舒梦兰创作的一百首《和陶诗》,以陶渊明诗歌的原韵,抒写自己之思想情感,和声拟格,独出机杼,不失为和陶诗史上的重要一家。舒梦兰的“和韵”并非对陶渊明诗歌语言亦步亦趋的摹拟和效仿,而是对陶渊明处世方式与思想情怀的仰慕与追踪,旨在展现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理念。但由于和韵这种创作形式本身的束缚,使得大多数和陶诗重其形而略其神,存其韵而损其意,文献价值往往高于文学价值,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但和陶诗同时又是极具个性化的创作行为,对于认识一个诗人的思想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舒梦兰 《和陶诗》 和韵 价值
在中国文化史上,陶渊明不仅是一个独超众流的伟大诗人,更是崇高人格和隐逸精神的象征,对后世文人及文学影响极大。自唐宋以来,陶渊明的处世思想和仕隐心态越来越获得高度的认同,对于陶渊明人格的仰慕追踪以及对陶渊明诗文的模拟效仿,也逐渐成为一种风气,出现大量的学陶、拟陶、效陶及和陶作品。尤其自苏轼大畅和陶之风以后,继之者代不乏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和陶诗人有刘因、戴良、周履靖、黄淳耀、方以智、舒梦兰、姚椿、孔继嵘等。就时代来说,陶渊明是晋人,而和陶者有唐人,有宋人,也有元、明、清人,每个时代都有。就地域而言,陶渊明是江西人,而和陶者有河北人,有浙江人,有安徽人,也有江西人,每个地方都有。其中,舒梦兰就是江西本土文人崇陶、和陶的典型代表,舒梦兰的《和陶诗》也是和陶诗史上的重要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成体系。
一.舒梦兰的生平及其崇陶心态
(一)舒梦兰的生平及著述
舒梦兰字白香,一字香叔,号天香居士,又号梦庄老人。江西靖安人。生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卒于道光十七年(1837)。舒氏为靖安大族,是一个诗书为业的仕宦之家,父祖兄弟子侄大都居官食禄。在这样的家族环境下,舒梦兰也曾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及乾隆四十九年(1784)两次应举,但均以落选告终。其后因父母相继逝世,舒梦兰心灰意冷,遂绝意仕进,以隐士自处,过着湖山悠游的生活。平日过从甚密的人有龚鉽、曾煜、詹坚、恽敬、乐钧、鲁邦詹、胡克家、黄有华、吴嵩梁、弘丰等。或文字相知,或素心相许。或有师生之谊,或为姻亲之戚。其中不乏名公胜流,但更多的是江西地方文士。舒梦兰识高才多,学无不窥,诗文创作丰富,二十六岁时即以古乐府《铁马辞七解》知名,四十二岁时又以《和陶诗》享誉。著有《游山日记》《和陶诗》《南征集》《香词百选》《花仙小志》《缑山集》《湘舟漫录》《骖鸾集》《古南余话》《婺舲余稿》《秋心集》等多种诗文集,汇编为《天香全集》。尤其以《游山日记》和《白香词谱》为世所称,流传甚广。《游山日记》被后人视为日记的楷模,《白香词谱》被后人当做词谱的典范,影响甚大。
舒梦兰一生以道义结师友,以山水怡情性,以文章抒志趣,“究文学之渊源,绝词章之仕进”。自许“学皆有用,才不希荣。貌同叔夜,神似渊明。”平生以陶渊明为榜样,不慕荣利,不贵繁华,风流自适,心迹双清。同乡李祖陶评论称:“白香先生一代才士,亦一代逸人也。能文章而不求科目,负才略而自甘退藏。求之二者,乡前辈靖节先生之流亚也。然为肥遁而不为系遁,为通隐而不为石隐。醉醒皆宜,身名俱泰。则生逢盛世,其遭遇实为过之。故从容七十余年,而怡然涣然,其心迹一无所累也。”[1]将舒梦兰视为与陶渊明一样的隐逸高人。
(二)舒梦兰对陶渊明的态度
不难看出,无论是他人的评价,还是舒梦兰的自我认同,都不由自主地向陶渊明靠近,以陶渊明为标杆。陶渊明的人生范式,成了舒梦兰的理想追求。关于陶渊明的德行与文章,梁代的萧统曾作过系统而深入的评价,《陶渊明文集序》称其“文章不群,词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2]蘇轼称其“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舒梦兰也认为“不仕不足高,患所以立,而不敢轻试其学,乃真高耳。”因此对陶渊明的品格更是推崇备至,甚至将陶渊明与庐山相媲美。《游山日记》卷一云:“愚谓庐山品绝高,与渊明绝相似。其不产一物,则渊明之贫也。无日不在云中,则渊明之北窗高卧醉醺醺也。拔地干霄,绝无倚傍,肖渊明之孤节。水立岚驶,泉吟石啸,类渊明之逸才。未尝有灵祗淫祀以召祈祷,亦悉异息交绝游。永不生仙枣玉芝,以启封禅,正有若埋名不仕。”[3]又称陶渊明是“古豪杰”,是“真风流”,无往而不自得,把陶渊明当做自己私淑的对象,其《和移居二首呈家兄靉亭小千兼酬敬修》自称“百事不乐为,胡为和陶诗。窃喜斯士吉,雅欲私淑之。”又《满江红·自题词集》:“华山下,希夷睡。庐山下,渊明醉。笑神仙高士,也都游戏。”陶渊明是一个追求自我、推崇自然、重视自娱的隐逸诗人,而舒梦兰仰慕的正是陶渊明的这种生活方式与思想情怀。
由于对陶渊明其人的推崇,并且受到苏轼和陶诗的影响,舒梦兰对陶渊明的诗文也多有辩护和摹拟之举。譬如陶渊明的《闲情赋》,萧统斥之为“白璧微瑕”,舒梦兰则认为这种说法是“选楼门面语”,“昭明有妙情而无妙识”。并效仿《闲情赋》作七言近体十二首,又将“闲情所偶寄”的作品辑为《闲情集》,认为“无正非闲,无闲非正”。正是因为陶渊明情结的存在,舒梦兰才会创作了享誉当时的百首《和陶诗》。
二.舒梦兰《和陶诗》的成书背景及其内容
(一)舒梦兰创作《和陶诗》的背景
乾隆五十七年(1792)前后,好友胡克家邀请方过而立之年的舒梦兰赴京,意在为舒梦兰延誉,谋求一份官职。其后,舒梦兰以其品行清迈、才笔卓著受知于怡恭亲王永琅(号讷斋),被怡府礼为上宾,进而结识弘丰、永迈、绵标等宗室名流,以及法式善、王芑孙、乐钧等在京文士。此后,舒梦兰以布衣之身,作客王邸长达八年之久,据其自述,当时的生说是“论史赋诗,殆无虚会。”其学生龚鉽所撰的《湘舟漫录序》云:“师雄于文,闻道之后,绝不干禄。所日与二三从学言者,皆玄也。所日著于楮墨间者,皆法言也。虽亦十载游梁,然祗恋楚元设醴之情,实非有郭隗黄金之慕。诸贵介与之游者,靡不增孝谨之誉,正所谓不素餐矣。脱帽友王公,敝屣视功利。不肯暂折腰而拾青紫,惟知秉直道以扶纲常。当其抵掌华屋,妙谛环生。绝觉六经翻为注脚,而百家尽作衙官。气象巖巖,令人自失,殆所谓善养其浩然者欤。”曾煜则将其事迹比作汉代枚乘、邹阳的梁园之游,是舒梦兰较为重要的一个人生阶段。他以布衣之身,侧清客之列,出入王邸,交游公卿,顾问政事,陪同宴饮,可以说其迹近于仕,但其心趋于隐,一度在仕与隐之间徘徊。“仕与隐”是陶渊明诗歌最重要的主题,对于“仕与隐”的处理态度也是陶渊明诗歌最重要的意义,对后代影响极大。很多在仕途中受挫、迷惘、困惑、失意、或者焦虑的文人,都试图从陶渊明那里寻找出路,寻找归宿,寻找寄托。于是,和陶诗也因此成为一种抒写“仕隐”心态的创作 模式。舒梦兰的和陶诗,延续的同样是这个传统。
就是在这段时间里,舒梦兰创作了大量的和陶诗,并于嘉庆五年(1800)春离京后结集刊刻,嘉庆十八年又收入《天香全集》,颇受友朋推重,法式善采入诗龛,服其即陶即苏,非陶非苏,自得真趣;王芑孙见而称赏,称其“和饮酒二十篇,以苏公隽爽之笔,写陶公萧淡之神,于苏得其趣,于陶得其真”。曾煜序云:“吾乡贤之称诗者夥矣,而莫尚于陶。和陶者亦不尠矣,于宋则莫善于苏,后此所见,似无逾香叔此卷。故余特爱而梓之,然未敢赞一辞也。”杨韺评论称:“陶诗以天全者也,征士有得于孔颜乐处,故形于诗者澹而不厌,后之和陶者心摹手追,皆人工也。虽以东坡之学问胸襟,犹未能人与天合,况下此乎?今白香之和陶不摹陶一语,独举所见人情物理、古今事变,于诗发之。其感深,其力厚,而音节神韵要归于冲淡,有朱弦疏越之意,盖于和陶中独辟门径,是编之必传也无疑。”诸家评论都将舒梦兰的百首和陶诗,视为百年难得的佳制,虽然这些人大多是舒梦兰的师生友朋,所作的序言和评论自然也难免有溢美之词。但舒梦兰的才情和心迹,以及和陶的成就和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二)舒梦兰《和陶诗》的创作情况
大抵自唐宋以来,创作和陶诗的人很多,但能够独立成集的很少;和陶诗独立成集的有,但能夠自成一家的则寥寥无几。舒梦兰以清俊之才,俊逸之思,用陶诗之原韵,写一己之胸怀,独立成集并刊刻行世,不失为和陶史上一大家。
舒梦兰的这部《和陶诗》,共收录整整一百首诗作。但这些和陶诗并非舒梦兰一时一地所作,更不是依照陶诗目录一一和韵,而是选择性地和了其中的一部分,有的甚至做了很大的变化。因此纯粹意义上的和陶诗并没有一百首,其中的《官箴诗》10首既非和陶,也非拟陶,而是有陶诗的风格旨趣。又如《和敬修拟渊明怀古田舍诗韵》2首与《拟陶诗饮酒八首寄长德建侯》8首则属于和意不和韵的拟作,韵脚与陶诗原韵并不相同。
《官箴诗》是好友胡克家赴潮阳观察使任时舒梦兰的题赠作品,与和陶无关。但法式善称其“理足识足,笔墨得柴桑真趣。”曾煜《和陶诗跋》也说:“法大司成谓是诗得柴桑真趣,故并梓之。相马者不辨骊黄,知音者得之弦外,矧古人和声拟格,不落言筌,真赏者以神遇耳。贤王称赏,殆亦知经济良材,转不乐仕,古今人不甚相远,然即谓此为《和陶诗》,亦无不可也。”由此看来,可能是由于“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圆满的象征,因此曾煜在编刻舒梦兰的《和陶诗》时,加入了一些具有陶诗风味的作品,使之达到百首。此外如舒梦兰的其他论著《白香词谱》收录的词调作品一百首,词集《香词百选》收录作品一百首,取的也是满数。
(三)舒梦兰《和陶诗》的主题倾向
从诗歌的题目与写作的内容来看,舒梦兰的和陶诗与原作在意蕴上基本一致。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涉及到赠别酬和、闲居游览、拟古挽辞、咏史怀人、田园耕读、玄思哲理甚至乞食责子等内容;舒梦兰的和陶诗也涵盖了述志、咏怀、赠答、诫子、挽歌和玄思等方面。
一是述志咏怀类。通过和韵这种独特的书写形式,表达了自己对处世方式和仕隐问题的思考。例如《戊午腊日映雪读陶诗有感因和饮酒廿首上弘双丰将》其十八云:“弱冠业虚文,亦尝务苟得。渐知患所立,始悟初心惑。人情恶苛敛,士习矜变塞。民吏既相雠,谁复忧君国。所以陶征士,衔杯学渊默。”认为陶渊明之所以隐退田园,渊默自处,根源是世风不纯,士习不正,并非不想有所作为。其十九云:“读书三十年,不觉臻强仕。禄养已无及,求伸虑枉己。闻道殊未先,虽贱不遑耻。但思春事作,负耒归田里。农隙戏丹铅,得善聊私纪。名山讵敢藏,良用师仰止。幸无膏粱癖,一饱尚可恃。”舒梦兰认为仕途不可强,田园犹可依,本无膏粱之癖,尚有丹铅之娱,即此足矣,可以说是真情吐露。
三是诫子教育类。通过和陶诗教育子侄如何立身处世,也是舒梦兰和陶诗的重要内容。例如《寒夕读苏和陶诗叹其知言偶用神释韵作一首寄长六两姪》、《和咏二疏寄兄子长德》、《和寄兄子建侯》、《用陶诗岁暮和张常侍韵呈家兄靉亭小千兼示诸姪》、《和陶述酒韵述怀呈七叔父洎玉书正思两兄》、《和陶公责子诲儿普读》、《拟陶诗饮酒八首寄长德建侯》等,从各方面、多角度阐述自己对安身立命的思考。如《和陶公责子诲儿普读》晕:“俗士矜浮华,儒家贵笃实。先生责子意,岂仅在纸笔。要知沮溺辈,本是松乔匹。穷达听身世,行藏赖经术。怨愁诗莫四,启发辞皆七。论语譬箫韶,法言方觱栗。体用不相应,胸中定无物。”有教诲,有期待,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三是赠答友朋类。以和陶的方式赠答友朋,向朋友吐露心声。如《戊午腊日映雪读陶诗有感因和饮酒廿首上弘双丰将军》、《和渊明杂诗十二首答印香将军霞轩世子之问兼呈永大贝勒丹益亭上公》、《怀人诗十三首和陶读山海经韵》等等,这类“和某诗赠某人”的作品占了舒梦兰和陶诗中的大多数,每和一诗,都有明确的写作对象、阅读对象,或抒写怀人忆旧,或表达玄思哲理等。
总之,无论通过和陶来表现哪种主题、哪种情感,舒梦兰都能以适合的语言进行恰当的表达,足见其才识之高、文笔之妙。但是和韵难工,因此古人并不怎么提倡,舒梦兰的和陶诗,也难以摆脱陶诗原有的思维模式和抒情主题。
三.舒梦兰《和陶诗》的创作动机、类型与得失
(一)舒梦兰和陶的动机
何以和陶?舒梦兰在《和移居二首呈家兄靉亭小千兼酬敬修》其二云:“百事不乐为,胡为和陶诗。窃喜斯士吉,雅欲私淑之。一真灭诸妄,万象成于思。安心守愚贱,便是羲皇时。”显然是追慕陶渊明的为人和品德,在陶渊明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和寄托。又何以选择和韵这种创作方式?与和韵的形式和特色有关,和韵不仅仅是诗歌创作,更是价值和审美的选择,和的对象往往是诗人所认可和倾慕的。
清代赵执信认为和韵诗“以意赴韵,虽有精思,往往不能自由。或长篇中一二险字,势虽强押,不得不于数句前预为之地,纡回迁就,以致文义乖违,虽老手有时不免。”[4]施闰章批评和韵诗“以句辏韵,以意辏句,扭捻一上,自心自身,俱不照管”[5],根本不是作诗,而是“做韵”。舒梦兰也认为和韵“不宜多作,恐脂粉涴天资。”由于和韵受到原作的束缚,既要迁就韵字,又要模拟风格。因此不仅难以工稳,而且容易丧失本色。但不得不承认,不管是和古人之作还是和时人之作,和韵始终是文人才子的一大“癖好”。
舒梦兰的这些和陶诗也不能例外,既是对陶渊明诗歌的推崇和摹仿,也是逞才争胜的创作心理所驱使。从用韵的角度来看,陶渊明选字押韵,自然游刃有余,浑然一气。舒梦兰依韵和作,虽非险韵,但限于固定的韵字以及押韵的顺序,没有多少发挥的余地。从诗句的角度来看,舒梦兰显然也难以摆脱陶渊明原作的语言模式,为满足押韵的需要,在诗意表达上难免有拼凑之嫌。虽然才高不难成篇,但是声情未能入妙,自然也稍逊陶渊明原作。
王文诰说苏轼和陶“但以陶自托耳。至于其诗,极有区别。有作意效之,与陶一色者;有本不求合,适与陶相似者;有借韵为诗,置陶不问者;有毫不经意,信口改一韵者。若《饮酒》、《山海经》、《拟古》、《杂诗》诸诗,则篇幅太多,无此若干作意,势必杂取咏古纪游诸事以足之。此虽和陶,而有与陶绝不相干,盖未尝规规于学陶也。”[6]指出苏轼的和陶诗,有刻意仿效陶诗的,有借韵为诗却与陶诗不大相关的,有改韵为诗和模拟风格的。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和陶诗都是这种情况。
(二)舒梦兰《和陶诗》的类型
舒梦兰的和陶诗也不例外:第一種是既用陶诗的韵又和陶诗的意。这类诗歌多集中在赠别、哀悼以及说理等题材上,出现的这种情况原因是陶诗原来的主题色彩较为强烈。如《与殷晋安别和除夕酬内兄量湖》、《和渊明挽歌三首哭怡恭亲王》等。第二种是只用陶诗的韵而不和陶诗的意。舒梦兰的和陶诗大多是为了借韵抒怀,沿用陶诗的韵字和顺序,但内容意境独出机杼。如《藩邸客夜和陶诗拟古九首诫兄子春兼示诸外甥子姪》《怀人诗十三首和陶读山海经韵》等。第三种是既不用陶诗的韵也不和陶诗的意,而是模拟陶诗的风格。如《和敬修拟渊明怀古田舍诗韵》、《拟陶诗饮酒八首寄长德建侯》、《官箴诗》等。
例如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舒梦兰一一和韵。王芑孙题词云:“读《饮酒》诗二十篇,以苏公之儁爽之笔,写陶公萧淡之神。于苏得其趣,于陶公得其真,世间无此作久矣。然不独韵高境远,其中杰然有识时之言,渺然有天际真人之想,又当别领意言之外。叹绝。”舒梦兰明显受到苏轼的影响,两人的和陶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就写作的动机而言,陶渊明是“题句自娱”,写给自己看;舒梦兰则是“赠友”,写给别人看,而且赠的是宗室名流。就写作的状态而言,陶渊明是“无夕不饮”,醉中写;舒梦兰则是“惭不解醉”,醒中书。至于诗歌主题,陶渊明是自述怀抱,舒梦兰也是自述怀抱,但差别较大。如陶渊明《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文辞淡雅,意境高远。舒梦兰的和作是:“一雪净五浊,市声不敢喧。立贤允若兹,何忧习俗偏。疾风偃万木,巍然见东山。围碁未终局,已听凯歌还。任相得其人,外患奚足言。”虽能自圆其说,但缺少诗味。
(三)舒梦兰和陶诗的得失
因此棉标虽说舒梦兰的和陶诗“诗格之高,有目者所共欣赏,难得陶渊明于一千年前,预选诸韵,逐一合吾兄意所欲言,错杂观之,转恐似陶和舒也。”评价不可谓不高。但事实上,当舒梦兰选择一首陶诗进行和韵时,不仅韵字及其出现的顺序已经固定,而且诗歌的主题也基本固定,尤其是情感倾向比较明显的主题如赠别、挽歌之类。例如《和陶公责子诲儿普读》、《和陶悲从弟仲德韵悲从兄俨思本立炳文程立宁周翔皋诸先生》、《与殷晋安别和除夕酬内兄量湖》、《和渊明挽歌三首哭怡恭亲王》等作品,延续的都是陶诗原来的主题倾向和情感基调。
反而是那些“和意不和韵”的拟陶诗能够突破原有的书写模式和感情色彩,别出机杼,拥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思想境界。例如《拟陶诗饮酒八首寄长德建侯》,因为没有押韵的束缚,舒梦兰的表达显得更加从容。其一云:“平生不嗜饮,到今方喜醉。涉世云浮浮,虑险心惴惴。诡遇多捷径,从上每颠踬。孙阳誉驽马,声价倍骐骥。胡为不自逸,常抱千里志。颓然一杯尽,聊复成假寐。”其六云:“乐事在穷理,用世当寡欲。一身宰万变,恶可任枵腹。渴饮步兵酒,饱看南村菊。落照生微凉,池台浮万绿。”其七云:“学道如艺兰,幽香聊自娱。求名似鹈鹕,竭泽乃得鱼。忘机最适意,真乐良在余。欢然杖藜行,影动形亦俱。”较之依韵而作的和陶诗歌,声情和意蕴上更加圆融。
从某种意义上讲,和陶其实是后人在寻找一种书写方式,既能表达对陶渊明及其诗文的推崇和喜爱,又能抒发自我的思想与情怀,最重要的是展现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审美趣味。但这种写作方式譬如戴着镣铐跳舞,能跳已经困难,要跳得好自然是难上加难。“和陶”并非对陶渊明诗歌亦步亦趋的摹拟,但由于和韵这种创作机制本身的束缚,使得大多数和陶诗重其形而略其神,存其韵而损其意,文献价值往往高于文学价值,这是舒梦兰与所有和陶诗人都存在的共性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家瀛等.同治靖安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305.
[2]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3:614.
[3]陆坤.白香楼诗文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4]赵执信.谈龙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5-16.
[5]丁福保.清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32.
[6]孔凡礼.苏轼诗集[M].北京: 中华书局,1982:2017.
基金项目:2020年贵州农业职业学院院级课题《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立项编号:YJKT2020-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贵州农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