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传播路径下的人文精神及其核心价值研究
2022-05-30董江瑜
摘要:现阶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广泛普及,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不仅需要及时更新技术,还要将人文精神融入其中,促使其能全方位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提升新媒体传播效果。相关人员需要深入了解新媒体传播的实际情况,通过合理分析,采取相应措施,推动新媒体传播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分析新媒体传播路径下的人文精神及其核心价值,并通过创新传播形式、实现多平台联动、组建人才队伍等方式,体现新媒体传播中的人文精神,充分发挥其价值。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传播形式;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1-00-03
新时代,新媒体对我国信息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相关人员需要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人文精神为基础,采取相应的有效策略,促使新媒体传播更加广泛,以此充分发挥其价值。
1 新媒体传播路径下的人文精神及其核心价值概述
1.1 新媒体传播的广泛性和多元性
近十年来,新媒体传播逐渐兴起,最开始是以博客为主要媒介输送信息,发展到现在,基于微博、抖音、知乎等众多平台实现了信息的多元化传播。新媒体传播较为广泛,人们可以通过它来获取信息,只要有卫星覆盖的地方就可以传递信息,以此满足大部分人对信息的需求。
新媒体传播可以把所有人连接起来,任何信息都能基于新媒体平台传播。新媒体传播最显著的特点是赋予了人们话语权和监督权,可谓“人人手握麥克风”“人人皆成把关者”,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情绪,表明自身的立场,既可以当点评人,也可以当撰稿人,还可以当新闻本身,这就是新媒体的多元性。
此外,新媒体传播实现了各式各样的人对信息的传播,它让人们以信息为基点参与到信息获取、验证、传播的过程中。新媒体传播对于信息没有具体限制,它包含了各种信息,促使新媒体传播路径下的人文精神及其核心价值能够得到充分体现,从而推动新媒体传播不断发展[1]。
1.2 新媒体传播的包容性和接纳性
如今,大众对舆论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大众可以监督政府部门,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新媒体为所有信息的传播创造了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平台。新媒体不仅是传播信息的工具,还为人们提供了生存的“新环境”,缓解了就业压力,提供了工作岗位。互联网处处充满机遇,任何人都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新媒体平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展现自己的价值,进而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例如,在交通不发达的地区,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直播,把家乡的农副产品宣传出去,这样当地人再也不用跋山涉水去售卖滞留的产品,既省力又赚钱,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新媒体具有显著的接纳性,不管是8岁儿童还是80岁的老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使用新媒体[2]。
1.3 新媒体传播的高速性和有效性
新媒体传播的高效性是有目共睹的,对于新闻事件的传播只需要一个热搜或一个热门,只要人们认可它的新闻性,它就能在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内全民皆知。
首先,实时性和移动性是新媒体较为突出的特点,人们通过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等移动智能设备,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时接收与传送信息。其次,新媒体传播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一步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并为信息传播的准确性提供了有效保障。最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是以分钟计算的,一个热点在几十分钟内就会被取代。
在新媒体传播的背景下,大众的诉求可以得到高速、有效的反馈,并且相关人员可以通过新媒体实时监督相关部门、企业等。与此同时,网购的兴起也得益于新媒体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商品信息,足不出户就可以满足日常所需。最重要的是,在网络购物平台,消费者可以货比三家,商品信息在新媒体时代是公开透明的。
此外,某个话题的兴起背后是无数网民对该事件真实性的探究,该话题会在相关虚拟社区高速发酵和传播。因此新媒体传播的有效性不是新媒体自身的特点,而是在众人监督的情况下应时代而生的[3]。
1.4 新媒体传播的主动性和互动性
在过去的信息传播中,信息是在报刊、广播等组织机构的“议程设置”下特定散播的,是大众不能决定的。在传统媒体时代,电视节目的顺序由电视台决定,观众是被动的。而现在不同,新媒体用户能够自由选择观看内容、时间和顺序等,此外,人们还可以在此过程中与电视节目主持人互动。
传统媒体在传播信息时,一般都是客观、官方地描述,而当下自媒体更倾向于表达自己的独特看法,并会夹杂一定的主观情感,即传播学中经常提的“后真相”,情绪跑在真相的前面。同时,现在的网络用户对于信息的获取也有了较强的主动性,人们可以选择关注某些人的生活动态、某个地方的各方面情况,以此加强对社会的了解。
在这个时代,个人观点、新闻热点、时事已然成为人们之间交流的主要话题,从而推动信息在新媒体背景下快速扩散,筛选出准确、有价值的信息数据[4]。
2 新媒体传播面临的挑战
部分地区的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区生态和特定的历史文化中形成的,其文化具有非常高的传播价值。但是当前民族文化的传播能力较弱,传播信息出现不对称情况,媒介生态失衡,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
部分地区在信息接收和获取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弱,文化传播依靠村寨的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以及人际传播,在日常生活当中缺少社会化传播,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我国幅员辽阔,一些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交通不太便利,且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信息比较封闭[5]。
新媒体传播门槛低,参与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且参与信息传播的人员各式各样。同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网络平台能够匿名评论,一些不负责任的网友会随意评论,致使新媒体传播中出现传播随意、匿名编造、网络暴力等问题,新媒体平台逐渐成为网络中的法外之地,严重影响了新媒体的稳定发展,无法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的重要价值。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鸿沟”逐渐拉大,部分地区出现媒介生态失衡的情况,在文化传播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的位置比较偏远,并且技术、经济等方面与其他地区相比较为落后,同时还会受人民群众自身以及媒介内容偏向的影响。
近几年,我国不断加大力度建设、完善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不断提升网络速度。同时,这些地区还需要注意提升民众的媒介素养。部分地区的新媒体传播人员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由于经济的限制,对比全国而言,其新媒体传播水平较低,且受众群体的媒介接触能力和接触条件都较差[6]。
3 新媒体传播路径下有效发挥人文精神及其核心价值的策略
3.1 创新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
新媒体传播要对各地区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进行有效的内化和科学的表达,才能让人民群众认同各地区的文化。利用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创新传播内容,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各地区的文化活力。
一方面,需要按照现代传播观念,吸收多元文化信息,加入现代文化的特点,基于人民群众喜欢并且感兴趣的事件进行编辑、创作,能让传播内容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民族性以及大众性。
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创新各地区文化传播的方式,充分开发与挖掘全新媒介资源,获得全新的传播对象,拓展全新的传播思路。创新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有利于增强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因此,应灵活运用新媒体,加大对地域文化的宣传力度,促进受传双方的信息交流,增強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并注重培养专业人才,打造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从根本上解决民族文化宣传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7]。
3.2 多平台联动,打造媒体传播矩阵
新媒体传播需要加强与各个平台的联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传播成本普遍较低,并且传播速度非常快。各个地区利用新媒体传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文化传播范围,如微博和微信这一类产品,有着庞大的用户群体,可以不断扩大信息的传播范围。基于此,传统媒体强势入驻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既丰富了传播形式,又能使过去“庙堂式”的话语更加贴近大众。此外,通过新媒体传播矩阵,能让各个地区的特色文化以更加高效、低成本的方式走出去,更好地增强文化的影响力[8]。
3.3 加强与外界媒体的互动
一方面,新媒体传播需要加强与外界媒体的互动,采取科学的方式整合资源,构建起良性的合作关系。有效运用优势媒介,整合其他媒介手段与资源,能最大限度地扩大传播范围和增强传播影响力。
另一方面,需要形成集合民族文化宣传的社交网络阵地,不单单是官方网站和官方微博,还需要集合各式各样的自媒体,从而形成传播民族文化的统一战线。例如,李子柒团队自媒体,通过打造“中国式田园生活”系列视频在国内外网络平台上走红,向世界展现了多元而美丽的当代中国。与外界媒体的互动就是要和各种社交产品互动,而吸引平台的关键亮点就是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必须加以融合才可以从根本上实现民族、地域文化的商业价值和社会
价值[9]。
3.4 打造高素质的新媒体传播人才队伍
新媒体传播需要打造高素质的新媒体传播人才队伍,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以此推动各个地区文化的传播。宣传文化不仅必须引进专业技术人员,还必须具备专业技术,如此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此外,在强调技术的同时,媒介素养的培养也必不可少,提高媒介技术人员的信息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思辨能力,全方位发展新媒体团体,更好地形成高素质的新媒体人才队伍,进而从根源上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有效改变目前的新媒体传播状况,进而最大限度地促进民族文化
传播[10]。
4 结语
进入新时期,新媒体的传播需要不断创新,相关人员应当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为其拓展传播途径,促进各领域之间的文化交流。新媒体传播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不仅具有丰富的人文元素,还可以帮助人们塑造精神世界,以此深刻体现人文关怀,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明德,王含阳.新媒体传播模式及其对舆情治理的新要求[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2):9.
[2] 张明,刘嘉浩,陈晨.疫情防控期间新媒体传播的功能及特征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20):106-107.
[3] 王立胜.高校新媒体传播正能量调查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2):51-52.
[4] 宋璐伟,单怡茗.融媒体传播下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价值思考[J].品牌研究,2019(1):165.
[5] 叶海涛,方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传播研究述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5):29-47.
[6] 卢旭辉.新时代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8:49-51.
[7] 徐东.关于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8,9(5):53-54.
[8] 彭文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传播研究述评[J].中华文化论坛,2017(8):66-71.
[9] 张文明.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研究[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32(4):88-92.
[10] 黄金凤.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6):145-146.
作者简介:董江瑜(1998—),女,安徽安庆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