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信息筛选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2015-09-29张优优等

江西教育C 2015年8期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价值观

张优优等

摘 要:随着互联网、智能终端、移动电视等各种新媒体的日益普及,大学生信息筛选过程及后续的信息处理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正是这些变化,对大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对影响大学生信息处理的因素和信息处理特点、海量信息筛选对其价值观的影响和作用,以及大学生在新的语境中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观点朴素而有见地。

关键词:信息筛选 价值观 新媒体传播

对于“信息筛选”,不同的学者都有不同的界定。实际上,它就是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源时,经过自我处理加工、甄审判别而选择获取需要的信息的过程以及获得的信息。

一、大学生信息筛选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信息筛选的能力在大学生信息获取内化、行为表现、价值判断等方面的塑造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对影响大学生信息筛选因素的研究十分必要。

1.思维模式。不同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知识积累和专业背景,使大学生个体形成自我固模的思维定式。信息筛选的过程即是主观认知对客观信息的能动反应,接受或是舍弃取决于主观认知的判断和选择,而这里的主观认知就是思维模式。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不同个体对信息的偏好“摄取”,致使大学生不能全面客观地对待不同领域、种类的信息,造成筛选的信息类别片面化。

2.价值判断。在信息筛选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对信息的类别、内容、社会影响以及自我影响进行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包括道德判断、功利判断、审美判断、法律判断、学术判断等等。大学生群体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标准,在本组对各高校学生的调查中,针对新媒体平台上发布的信息,有将近61%的学生会进行价值判断,并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甄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还有近39%的学生对于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不做判断,只要是感兴趣的信息就会选择传播。因此,大学生自我价值判断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在信息筛选过程中容易被信息的“外表”迷惑,这需要学校和学生的双重努力。

3.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在如今的传播领域,新媒体这一媒介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叉互补,使如今的信息传播更加便捷、高效。新媒体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一些包含暴力、淫秽色情、虚构内容的信息藏匿于新媒体信息之中。这需要传统媒体在把关信息角色中的示范和引领,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官方性和系统性可以对新媒体进行补充。作为特殊的青年群体,大学生具有尤为突出的创新性、表达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群体特点,对于信息的接受度很高。同时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渠道较为单一,对于以手机移动端为主的新媒体的运用要明显多于传统媒体的运用。因此,很容易被垃圾信息“污染”,甚至成为散布者之一。

4.人际交往。大学生为了维持人际交往关系,往往会偏向选择在人际圈里达成共识的信息领域和信息类型,对新媒体,大学生信息筛选的偏向尤为突出。例如在以微信和QQ为代表的新媒体社交工具中,讨论组和群即是大学生人际圈的虚拟呈现。讨论组和群是人们基于现实社会或网络世界中的社会关系、情感联系、兴趣爱好、共同利益等联系而自发建立的信息共享与信息交流圈。每一个组或群都表现出其特有领域的、特有目的的信息交流网,大学生在不同的交流圈中也表现出不同的信息筛选倾向。由此可以看出,人际圈类别的丰富程度、人际交往成分的复杂度对于大学生信息筛选的主动性、目的性、分散性以及关注信息的广阔性具有独特的影响。

5.信息特性。新媒体平台上传播的信息具有明显的即时性、广泛性、醒目性等特性,这对大学生信息筛选的质量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新浪微博对“马航失事”事件的直播报道,在当天几乎占据了整个微博界面,对微博用户的信息关注和获取带来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影响,不仅大范围地扩大了信息的传播面,更使人们持续、全面地关注了信息的始末。

新媒体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海量信息充斥大学生的网络世界,为大学生的认知打开了新的大门。新媒体可以从大学生关注的一个信息点,引申链接到与之相关的更加宽广的信息库,帮助大学生拓宽原有的信息视野。

二、信息筛选特点

大学生信息筛选的途径逐渐多元化,面对信息巨潮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我判断能力,本组通过对样本大学生信息筛选的行为表现和心理情感的调查,总结出大学生面对时代新变化所表现出的信息筛选特点:

1.主体性与跟风性。新媒体传播信息的交互特性,促使大学生信息筛选的主体性增强。较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不再只是传播者对受众的单向传播,两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双向和互动的,传播者可以是受众,而受众也可以是传播者,即传受一体性。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我主导的信息资源库,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需要的信息,便捷地传播交流筛选到的信息,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传统媒体传播的信息。这样一来,在新媒体平台上,大学生信息筛选的主体性大大增强,间接延伸到其他获取信息的渠道,其筛选信息的表现也更加自主。

不容忽视的是,有22.73%的学生表示,大家都在关注,为了不让自己落后于潮流而关注某类信息,如今信息的洪波席卷至各大传播平台,若传播者想要人们关注自己发布的信息,“标题党”的方式是最直观、易操作的。若是被动地接收这些引人瞩目的信息,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就较少花费时间考量。这种信息筛选时呈现出的随大流、被动关注的现象正是跟风性特点。

2.目的性与分散性。根据本组关于大学生关注获取信息的出发点的调查显示,有62.9%的学生选择了根据自己切身需要而筛选信息,31.8%的学生选择为了与朋友分享交流信息。正是带着强烈的目的性,大学生才主动地选择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由于新媒体传播信息的交互性、即时性、超越时空性使得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呈现出零散分布、多处重合的特征,大学生对于信息的整合能力还有一定的局限,系统把握信息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3.表达性与依赖性。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与大学生愈见增强的主体性催生出了大学生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在此次调查中,有83.33%的学生表示会评论、转发新媒体上传播的信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信息筛选时,愿意交流、分享自己和他人关注的信息,并表达自己的看法,传播自己获取的信息。

就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的信息筛选渠道更为便捷,信息源总量更为庞大、多元,加之网络技术的发达、电子移动设备的进步,使大学生更愿意通过新媒体随时随地筛选信息、获取信息。根据本组调查,有超过43.18%的学生更倾向于借助新媒体手段获取信息。从对新媒体的使用时间上来看,绝大多数学生都会使用新媒体,且时长接近或超过3小时,只有少部分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时间小于1小时。从下图列表分析可见,对新媒体渠道获取信息的依赖性总体呈现上升发展趋向。

图1 大学生获取信息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

三、新媒体语境中,信息筛选对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影响

根据回收问卷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持乐观态度。近六成的大学生认为对于新媒体工具发布的信息表示不完全认可,能够做到根据网站的权威性甄选信息。其中83.33%的大学生积极参与新媒体平台上的互动。由此可得,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信息筛选对其价值观的影响不容忽视。

1.积极影响。一是新媒体的全息化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价值认知。新媒体的出现,因其丰富的形式、广泛的渠道、高覆盖率、精准到位等优势,在现代传媒产业中愈占据显著位置,且此趋势愈向上发展。新兴的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平台,2012年之后发展势头强劲。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资料显示,10~19岁和20~29岁的网民分别占我国网民总数的24.5%和30.7%。这两部分近乎囊括总网民数的一半。在我国网民的职业分布中,学生占据25.1%,成为网民数最多的群体。此外,有数据表明,网民运用手机客户端浏览网站的类型中,以新闻资讯网站最为多数。

新媒体的全息化,使得在多媒体环境下,通过综合运用文本、图形、图像、音视频等多种类传播载体和手段,达到新媒体意义上的集合式覆盖领域多元化、多样化和多面化。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涉猎到许多信息,潜移默化中汲取了可观的价值观方面的内容,丰富了自身的价值认知。

二是新媒体的开放性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养成。新媒体的使用作为21世纪互联网时代的一项重要标志,以其开放、平等的信息传播特点,立即博得许多大学生的喜爱。多样的信息面向和信息资源在丰富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同时,使得大学生能够在相对时间内获取最大单位的信息数和针对性的信息目标。与传统媒体一样,新媒体在传播的信息中体现了社会主导观念,这十分利于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价值观产生导向作用。

在这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下,大学生的个人价值观潜移默化地逐步形成,并在这同一开放的信息共享平台下,大学生群体内部的认同感逐步获得。有了共同的交往基础和行为法则,明确对社会价值规范的认同和理想信念,个人与社会的联系紧密起来,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养成。

三是新媒体的交互性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主体责任意识。一方面,新媒体环境倡导言论自由、包容性传播的舆论氛围,极大地帮助了信息认知方面“意见领袖”队伍的成长和壮大。由于大学生具有先天的优势——处在热爱发表看法和观点的青年时期,因此大学生群体在队伍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另一方面,新媒体网络平台的交互机制便于媒介素养的启发和提升。普通个人成为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并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媒介素养的一大信息传播特征。生活在象牙塔之中的校园大学生,透过新媒体网络视窗,能够发现斑驳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进而在斟酌个人的媒介形象和态度表明的过程中,与网络大平台共融,逐渐形成和发展所谓的媒介素养。

根据本组调查成果显示,31.08%的学生认为在朋友圈等新媒体平台上的互动,既锻炼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增强了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37.84%的学生持新媒体的互动性有利于获得新思想的观点。据此可得,新媒体的互动性对他们多产生正面积极影响,能够增强主体责任意识。

2.消极影响。一是多元信息的袭入,易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紊乱。新媒体传播的显著特点是,“传播主体人人化和传播途径多元化”。新媒体环境下,不可避免虚拟空间中海量信息的任意使用和堆砌。进入高校的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价值观塑造和调整的关键时期,以信息为载体的不同支流价值观念的冲击,如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西方的普世价值观等。根据本组科研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多数学生对获取国外信息的欲望强烈,希望了解世界全面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信息筛选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事实上,大学生甄别是非的不充分和道德力的有限性容易导致陷入信息轰炸的泥潭,在形成个人一套甄选信息、甄别价值取向路子的过程中,对建构中的价值理性提出新的挑战。因此,没有固定的价值方向和价值标准,会造成大学生价值观念的紊乱。

二是过度依赖新媒体倾向的出现,易导致大学生价值判断的误区。据问卷数据显示,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超过40%,且近一半的大学生长时间沉浸于新媒体。“手不离机”似乎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过分依赖新媒体的直接后果之一,缺乏阅读图书的耐性,少了“做学问”的感觉。

根据本组科研数据显示,60.81%的学生持辩证的态度看待新媒体对传统阅读的影响,认为垃圾信息减少了阅读时间,有效信息的接收与阅读书籍同样重要,不会减少阅读时间。然而,其中存在“快阅读”的隐患。这种“简单粗暴”的快阅读方式让“刷屏”者尽享脑波与指尖速度转换的快感,极不利于形成稳定、中立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一旦网络风靡的极端民主思想等极端主义甚嚣尘上,易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极端价值判断的误区。

四、新媒体语境中,信息筛选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作用

据调查数据分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学校宣传教育,另外新媒体平台也成为重要渠道之一。由此可见,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地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

其一,从传播学的视角来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种特定的信息传播工作。任何思想“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呈现,可以创造出生动直观的图像和音频等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作品,让大学生“耳濡目染”地接受一种正向的生活化的价值引导,由个人到社会,由社会到国家,由小家到大家,很自然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入到每一个个体。

其二,利用新媒体手段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在个体之间产生“共情效应”的目的。适度开放引导交流的空间,营造一种声情并茂的感召气氛,使大学生们认识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为什么需要这个价值观;渗透式地关照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感受,并融汇到身边点滴的细节之中。大学生在学习之余,通过网络直播媒体、网络点播视频、新闻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方式随手可得这方面的最新动态和资讯。这种“无障碍性”的传导,不仅使社会资源得以节约,更是建立了一张高效率的宣传网。从我们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利用新媒体的各种手段和平台来传播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更乐于接受。由此可见,比之以灌输理论为主的学校宣传教育,新媒体以其“亲民”的特点,即平民化和通俗化赢得了更为广大的受众。

其三,新媒体的出现,有力地完善了大学生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渗透、扩散的教育机制,对于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有着深刻而广泛的现实意义。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把容易模糊大学生价值观建立的问题作为重点抓手,重视新媒体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对大学生的教育教化功能,积极引导大学生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体、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

五、新媒体语境中,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措施

针对此次调查研究所发现的一些问题,我们认为,帮助当代大学生在新媒体语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趋利避害,必须提升新媒体在大学生信息筛选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构建大学生群体在社会建设中的精神世界,使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

1.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积极作用。一是加强道德模范事迹的宣传,以“典范”带动“全面”。调查发现,有将近90%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模范”能够不同程度对自己的行为处事产生积极影响,更有近13%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自己应该以这些“模范”为榜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因此,我们认为新媒体在宣传道德模范事迹、弘扬高尚人生品格方面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宣传方面应特别注意使用新媒体平台。相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开展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手机、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着力宣传社会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集中展示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努力引导高校大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切实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和谐氛围。

二是鼓励新媒体传播创意方式,以独特眼光传播“正能量”。调查发现,超过七成大学生观察某类信息的出发点是“好奇心”。因此,新媒体从业者应尝试从全新的角度发现世界,以独到的观点剖析社会热点,弘扬社会正能量。全新的角度可以使从业者创造出不一样的传播方式和传递内容,从而吸引住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力,提升信息传播效率,不仅如此,独到的观点还可以确保信息内容的独特性和创意性,这同样可以吸引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眼球。

同时,我们更应努力丰富新媒体传播方式。调查显示,相比于报纸、宣传册等传统手段,网络创意小视频、微博话题讨论等借助于新媒体平台的新型传播方式越来越占据主流。这类传播方式有助于使大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利用课余零星时间了解社会热点,这种方式也比较符合当下的“快餐”文化,能够很好地吸引住90后的目光。

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媒体平台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对接机制。相关部门应加快建立和完善新媒体平台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对接机制,使其成为大学生信任且认可的价值观表达平台。新媒体的出现与普及以及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和信任程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领是一个重大机遇。根据目前的微博、微信的发展态势来看,能够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群体的关注程度,从而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树立起到积极作用。

2.努力避免新媒体产生的负面影响。一是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正面效应,有效控制网络负面信息泛滥。新媒体应该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尽量避免消极信息的发布和扩散,堵住虚假信息的发布源头,建立健全网络言论法制体系,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调查显示,有近四成的大学生对网络上的信息认可程度较高,基本不质疑信息的真实性。这提醒我们在帮助大学生提升甄别力的同时,应该对网络信息进行规范化管理,尽可能减少消极、虚假信息的数量,有效遏制网络信息的传播。

二是规范公众人物行为,避免公众人物成为“坏典范”。调查发现,近八成的受访大学生在新媒体上所关注的对象是影视明星、作家等公众人物,然而近两年,曝光的公众人物吸毒、嫖娼等违法案件逐年增多,这种情况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明星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公众人物应避免触犯法律以及社会的道德底线,公众人物应该珍惜自己在社会大众面前的影响力,珍惜大众和社会给予的荣誉,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和特权意识,要把自己的欲望“束缚”在法律和道德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将自己的明星“示范效应”发挥到传播社会正能量的积极方面上来,切实做到对社会和公众负责,避免因盲目崇拜而导致效仿行为的发生。

三是谨防极端民主与自由思想,遏制拜金思想的泛滥。调查发现,“民主与自由思想”和“拜金思想”位于大学生最流行价值取向的前两位,这是更加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符合我国现今社会发展现实的“民主与自由思想”是值得我们大力推介的,它有助于推动我国政治经济领域改革,促进我国社会平稳发展。然而,通过新媒体传播的极端民主、自由思想会摧毁大学生建设祖国、奉献社会的美好愿景,使大学生对社会产生敌对心理,不利于社会稳定。“拜金思想”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内心缺乏梦想,以金钱、物质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以金钱至上为原则,为了金钱不择手段,这对他们的精神生活会有毁灭性打击。因此,谨防极端民主与自由思想的传播,遏制拜金思想的泛滥极其重要。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新媒体传播监管,从源头上防范消极情绪和消极思想的传播,还给公众一个阳光的新媒体传播平台。

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新媒体的舆论阵地。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就要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我们这些核心价值占领新媒体的舆论阵地,并成为大学生内心深处的成长基因。毛泽东同志说过:“舆论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一定要去占领。”如今,新媒体传播成了大学生群体接收外界信息的首要方式,迅速抢占新媒体这个关键“阵地”,切实有效地向大学生群体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至关重要。

一要充分利用多种传播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我们应该自觉利用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即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和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一方面,相关部门和人员应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平台建设,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互联网传播方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中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利用动漫、微视频等现代传播形式,并加以创新,吸引住广大大学生群体,使之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觉学习、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切实做到使之入脑入心。

二是自觉使用新媒体网络互动平台,努力避免枯燥的单向灌输。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通过互联网达到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这种互联互通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方式,可以使大学生自觉加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中来,强化大学生主体意识,使大学生在“生—生”探讨中加深对其内容本质的认识,且能自觉践行。这不仅改变了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单向、被动的弊端,更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讨论中来。因此,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互联互通”这一大优势,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新媒体平台应自觉将新闻报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相关新媒体从业者应自觉将报道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联系,通过一个个具体典型的案例,剖析案例背后体现出来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的隐性内容,深入浅出地为大学生解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含义,引领大学生自觉践行之。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有关先进人物和事件的评选表彰活动,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行为进行批评,进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黄健.新媒体浪潮[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

[2]江传月.论价值判断[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

[3]生奇志,展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媒介素养教育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

[4]王松,李志坚,赵磊.信息传播大变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8.

[5]张岳君,陈锦,刘志伟.新媒体环境下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60).

[6]王兴国.新媒体对大学生核心价值教育的挑战及应对—以QQ群信息传播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3,(5).

[7]朱健,周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3-3.

[8]王玉婷,王新山.试论新媒体对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影响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47).

[9]钱文彬.从政治观看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当代教育论坛,2010,(12).

[10]李璇.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湘潮(下半月). 2011,7.

[11]张务农.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及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12,9.

[12]刘邵宏.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N].光明日报,2014-07-02(13).

[13]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14]郑洁等.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J]. 中国社会科学,2012.12(1).

[15]高国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6]李亚雄,苟延峰.后现代主义思潮与大学生价值观嬗变[J].当代青年研究,2014-5.

[17]梁广成.手机新媒体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不利影响及引导策略[J].新闻知识,2013-12.

[18]印富贵,熊焱生.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0,28(5).

责任编辑:潘中原

猜你喜欢

新媒体传播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新媒体传播平台对职教人才培养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基于城市意象方法的武汉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与新媒体传播研究
基于微时代的公安院校网络舆情监察课程建设探索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汤姆鞋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