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城市公园绿地更新策略研究

2022-05-30袁苏婷叶洁楠

艺术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景观设计

袁苏婷 叶洁楠

摘要:景观设计作为一种最直接的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外在表现,所涉及的领域和种类很多。在后疫情时代,公园作为城市重要的恢复性场所,是人们交流、运动和休闲的理想空间,因此如何处理好与之对应的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文章从后疫情时代的视角出发,分析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更新策略。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城市绿地公园;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1-0-03

1 研究背景

1.1 疫情引发全球城市危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类新型交通工具层出不穷,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各类传染病的传播速率空前加快,并逐步形成了全球危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人类先后经历了由霍乱弧菌引发的霍乱、由SARS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非典等多种流行病,每一种流行病都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各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

1.2 疫情凸显城市公园绿地的价值

疫情期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禁令,实行封控措施,城市被迫暂时停摆,封控增加了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也对大众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城市绿地景观在疫情防控期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1]。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人们对公园尤其是公共绿地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公园绿地本身就是抵御各类灾难时进行紧急疏散的重要场地,绿色空间可用作防疫隔离和应急使用空间场所,以解决疫情带来的医疗隔离及治疗空间不足的问题;二是公园作为城市恢复的重要场所,对缓解精神压力、培育积极情绪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同时,为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娱乐需求,城市公园绿地在布局上应更为紧凑,以减少人员流动带来的不便。

2 后疫情时代对城市公园绿地的思考

2.1 “健康城市”理念

“健康城市”理念于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城市”是一种基于自然环境、社会联系而形成的健康的新型发展理念,它强调城乡互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以及资源环境相协调的一种可持续关系,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健康的居住環境。改善城市公共休闲设施、城市公共绿地系统,以及健全公共休憩场所和公共卫生健康防护体系等是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关键。后疫情时代,大众对健康的需求空前高涨,面向健康的城市理论深入人心。

2.2 “韧性城市”理念

弹性是指弹性和复原力,包括弹性和复原,指在不改变自身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影响和改变外部世界的能力。增强城市的韧性,减少城市的隐患,让城市具备自救或自愈能力。韧性城市是一个“城市大脑”,在灾难来临之前和灾难来临时,城市大脑可以快速作出反应,建立城市危机警报系统,并建立能确保城市正常运行的指挥系统[3]。

将“韧性城市”与灾难相结合的理念,在这次疫情中,引发了各大城市对其战略储备和应急管理的思考。为了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美国、日本等国家相继建立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市弹性工程或研究中心。而中国是世界上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也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近年来,我国各地陆续建立了方舱医院等应急医疗设施,并得到了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要想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增强自身实力,需要政府、企业、媒体、学界共同努力,打造韧性城市。

2.3 绿地抗疫价值

鉴于全球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国外学者认为,城市封闭政策具有“两面性”,而城市绿地对公共卫生利益而言具有很大的价值。封控虽然降低了疫情蔓延的速度和影响,但对各个国家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必须正视封控带来的负面效应,在封控期间居民非必要不出门,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交际活动,缺乏适当的运动,容易出现健康问题。另外,长期居家容易引发人们的孤独感和焦虑感,诱发精神类疾病等,导致一系列公共健康危机。在这种情况下,绿地可以起到改善空气质量和缓解城市居民精神压力的作用。

2.4 疫情大流行后的绿地规划设计

让城市更绿一直是城市绿地规划的重要目标。国外很多学者认为,疫情会影响绿地的种类和分布,也会影响市民对绿地的期望。同时,会对城市绿地的功能、形态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对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产生影响。疫情过后,绿地设计师应对个性化娱乐设计引起重视,而不只是团队运动、跑步路径的延长加宽。此外,对于与陌生人生理上的距离感也需要重新评估,这些都对城市绿地的规划和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许多国家都在考虑增加公共设施以提升公众的生活品质。随着经济的复苏,公众对运动基础设施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地区会有大量绿地出现。

3 疫情给景观设计带来的影响

3.1 对人们社交空间距离的影响

在疫情防控期间,人与人的社交距离为1米。在疫情之后,一个相对半封闭的城市公园作为一个整体,有一条主干道,仍然可以发挥主要作用,让人们远离喧嚣,获得一个与世隔绝的独立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公共环境的需求日益增加。

保持社交距离已成为减少人际身体接触和控制病毒传播的重要策略,尽管这样做可以控制疾病的扩散,但却让大多数人在物理空间和心理上与他人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3.2 对人们生理上的影响

老年人身体机能较差,长期的居家隔离会造成其身体的运动功能降低,容易引发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健康问题发生的概率不断提升。一方面,生理、心理与现实的矛盾导致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大幅降低;另一方面,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对周围的环境非常敏感,再加上疫情的影响,容易出现心律不齐等问题,导致更高的死亡率。

4 后疫情时代城市绿地景观更新策略

4.1 完善公园使用功能,合理规划相应分区

为了应对各种突发的自然灾害和人为情况,城市公园应该发挥关键作用[4]。城市公园应具备更多的分区,如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空间以及一些公共文化设施。这些功能分区既要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又要符合现代城市建设理念,提升人们的居住质量。

(1)建立体育活动空间,这不仅可以提高个体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以满足长期居家的人的精神需求。

(2)营造文化交流空间。人们居家隔离,只能通过电子产品与外界联系。因此,社区可以划分出若干文化区域或公共活动区(如图书馆、美术馆等),并将各种功能分区有机结合起来。这类分区主要满足人们日常社交和休息需求,便于思想碰撞以及对人生的反思及规划。

(3)设计园林景观观赏区。园林植物的配置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使园林中的人看到自然与人文共存的独特景观,让人沉浸于优美的景致中,在观景中尽情地感受生命的美好和安逸。

(4)打造开放式艺术展览区,让人们在特殊时期也能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丰富艺术经验。

(5)建设餐饮娱乐休闲区,设立临时性的露天餐厅、书屋,提高场地利用率,激发周围的商业活动。

4.2 注重交通动线设计

在规划设计城市公园绿地时,要充分考虑公园内人员流动情况。在规划道路时,应保证园区内交通的通畅性,避免发生拥挤堵塞现象,拉开疫情期间人员之间的社交距离[5];中心道路与环形主路要根据有关道路规范建设,尽量避免出现死胡同,避免出现“回头路”。

另外,首先应根据不同人的需求以及周边路网布局等因素确定主干道长度,其次要考虑各条主要交通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要考虑不同的交通流量。支路宽度宜为3~5米,人行道路宜为3米。另外,其他地区的人会驾车到市区的绿地公园游玩,因此,在规划这类公园时,可以巧妙地设置交通路线,让市民不必下车就可以领略到美丽的景观。

4.3 疗愈景观的运用

合理的景观设计能有效地减轻人群的心理压力,给予人们亲近自然的机会,有利于疫情防控,也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6]。目前我国对治愈性景观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主要围绕医院花园以及疗养院展开,是为了减轻病人的紧张情绪,使病人的情绪得到舒缓,从而缩短疗程,促进机体康复。这种能够让人身心得到放松,改善人的身体和心理状态的景观,被称为疗愈景观[7]。景观设计师将这些能够缓解人的压力的景观元素,称为治愈元素。疗愈景观是将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学融合在一起的结果。通过对空间的指导,可以控制或舒缓情绪,改善心理健康,转变人们的生活态度。可以有效地调节人的心情,改善人的精神状态,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3.1 景观元素的选取

治愈性景观不應该是生冷或坚硬的,也不应该是反叛的、矛盾的。美的存在具有共性,人类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其对大自然的美丽有一种相同的感知。大自然是一个庞大又充满活力的媒介。中国古代山水画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具有独特而深刻的美学意蕴。山水是自然界最具象征意义的要素,也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体。水景是静思的引导要素,能有效调整室内的温度、湿度;鱼虾、禽鸟、松鼠等动物的聚集,能使疗愈景观充满生命力;河水拍打岸边的声音,对紧张或抑郁的人来说,可以起到安慰的作用。除了动态的水景之外,还可以设计人工水景。

4.3.2 植物搭配

首先,选择适合区域气候、生态条件和存活率较高的植物,使园区发挥一定的疗愈功能。植物中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作用。在种类繁多的植物品种中,最受欢迎的有黑心蕨和白蜡木。在绿化建设时,必须充分配置各类植被以营造适宜的环境。

其次,在酸性环境下,植物多酚能有效抑制病毒传播。植被可以采用丛植、列植、立体或半包围等种植方式。利用植物打造一个封闭空间,形成很好的景观屏障,阻断病菌的扩散,达到防尘、降噪、增加安全感、改善环境等作用,创造更多的绿色空间[8]。

最后,应结合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感受筛选种植种类,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营造舒适美观的疗愈环境,通过“五感疗法从人的感觉角度来协调人的生理、心理健康”[9]。

4.4 科技与景观设计相结合

景观设施和智能交互装置的设计不仅可以让人们视觉上产生愉悦感,而且可以让人身临其境,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层面获得沉浸式体验。运用科技手段设计景观,不但可以使花卉的形状更加丰富,而且可以呈现各种色彩,从而使人工景观产生自发光的效果,让人们在夜间也能观赏美景。

例如,智慧园林就是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建立智慧公园大数据库,将人与自然以智慧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感知、相互影响[10]。构建智能园林景观系统,能使园林绿化、养护工作的管理方式、管理观念得到不断优化。这既符合国家绿色环保、节约能源的发展需求,又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5 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给城市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导致他们对疗愈和康复的需求激增。为了减轻心理应激产生的压力,人们必须采取各种方法调整身心状态,因此作为公共空间的城市公园是必不可少的。公园作为城市重要的恢复性场所,可以开展规模适中的团体活动,是后疫情时代人们交流、运动和休闲的理想空间。

参考文献:

[1] 吴天杰,卓志雄,曾真,等.后疫情时代口袋公园的恢复性效应影响机制研究:基于视觉观感视角[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9):1-11.

[2] 王诗琪.疫情背景下徐州城市公园感知恢复性影响机制[J].南方建筑,2022(8):1-9.

[3] 韩婉玉,许颖,黄洁.韧性视角下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策略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2,13(18):92-94.

[4] 姚康康,陆蒋苏,张华.后疫情时代高层住区适老化景观更新策略研究[J].建筑与文化,2022(2):235-236.

[5] 朱云祥,彭军.后疫情时代城市绿地公园的景观设计研究[J].现代园艺,2022,45(1):128-131.

[6] 武艳艳.治愈性景观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探索[J].山西建筑,2021,47(18):164-167,198.

[7] 殷利华,张雨,杨鑫,等.后疫情时代武汉住区绿地健康景观调研及建设思考[J].中国园林,2021,37(3):14-19.

[8] 李舒萍.基于健康理念视角下的城市公园疗愈景观设计:以桂林市为例[J].现代园艺,2021,44(24):76-79.

[9] 马静,陈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视域下植物景观设计的治愈功能分析[J].工业工程设计,2021,3(1):112-117.

[10] 桑潇.新冠肺炎疫情视域下对未来社区空间景观设计的思考[J].现代园艺,2022,45(1):111-113.

作者简介:袁苏婷(1999—),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景观设计。

叶洁楠(1986—),女,浙江宁波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城市绿地系统。

猜你喜欢

后疫情时代景观设计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后疫情时代高职学子服务于精准扶贫的方式研究
“后疫情时代”会计教学模式及教学平台融合研究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探讨现代景观设计中意境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