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学习任务群中引导学生做事成人

2022-05-30聂荣才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学习支架学习资源

【摘 要】语文学习任务群以核心素养为纲,设定单元目标,统筹学习内容,整合学习资源,创设任务情境,搭建学习支架,开展活动探究,实施评价反思,促进学生各项能力进阶,提升综合素养,达到以文化人、做事成人的语文教育目标。

【关键词】语文学习任务群 学习支架 任务情境 学习资源 能力进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 “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学习需要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从教学内容设计走向教学行为设计与教学内容设计相结合,以行为设计为主线牵动内容设计的变革。现代教学观倡导以“学为中心”,为的是“人”,做的是“事”。“用语文做事”就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做什么事”和“如何做成事”,围绕“学习”整合知识、方法、资源及技术,设计任务情境,设置系列活动,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这是“素养为纲”的教人“做事”的设计理念。崔允漷教授在《素养时代的学习评价》中指出:通俗地讲,核心素养就是能做事,“关键能力”指能做成事,“必备品格”指习惯做正确的事,“价值观念”指坚持把事做正确。简单地说,用语文“做成事”的过程,就是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下面笔者就以《梅兰芳蓄须》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通过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做事成人。

一、搭建学习任务支架,让梳理与概括能力进阶

“做事”是“长经验”的过程,也是语文素养的“内生”过程。教人做事与发展素养具有内在统一性。素养需要积淀,任务设计贵在将一项项任务连成任务群,让学生在连续的探究与实践中拾级而上。这一项项任务既是台阶,也是支架。

《梅兰芳蓄须》是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三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責”,是革命文化教学单元。本篇课文主要讲述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为拒绝给日本人演戏,想尽各种办法,甚至差点丢了性命的故事,充分体现了梅兰芳宁可舍弃挚爱的艺术、体面的生活、宝贵的生命,也要捍卫祖国尊严的民族气节。

本单元语文阅读学习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属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是四年级语文重要的能力训练点,也是难点。在本册第四单元,学生学过概括一件事情的主要内容,是用了解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而本篇课文是学习概括多件事,体现了编排体系上不同年级学习要求的螺旋上升。在学习《梅兰芳蓄须》一课之前,学生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只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和训练,学生要熟练掌握准确概括多件事的能力,还是比较困难的。教师需要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的概括能力不断进阶。

教学时笔者借助课前导语“默读课文,说说梅兰芳用了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设计导学单,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填写预先设计好的导学单表格,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用凝练的语言分别概括不同时间段日本人使用的手段、梅兰芳拒绝的办法以及由此带来的困难和产生的危险,训练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提取有效信息并加以归纳的能力。接着引导学生回顾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习得的概括多件事主要内容的方法:找出事件、弄清关系、串联事件、简练语言。然后引导学生纵向观察表格,发现几件事情之间的联系:三件事情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敌人的手段越来越强硬,梅兰芳拒绝的策略越来越坚决,遇到的危险越来越大。这样的观察发现,既为概括多件事、理清内容安排了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又为学生今后升入高年级学习谋篇布局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感悟人物的爱国精神做了铺垫。再引导学生横看表格,帮助学生理清一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一件事的主要内容。最后引导学生按照几个事件之间层层递进的关系,借用一些连接词,把几件事串联起来进行概括。这样从概括一件事到概括几件事,从把事件说清楚到说简洁,学生概括能力训练有了支架,也有了层层递进的训练过程。同时体现了略读课文侧重于学生自主运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语文问题的特点,教会学生用语文的方法解决语文的事情,体现了在任务群学习中引导学生做事成人的原则。

二、创设学习任务情境,让思维与表达能力进阶

当下,语文教学改革有许多热词,大单元、大概念、大情境、大任务,无论用怎样的术语表述,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解决真实问题,进行人际交往,即做事成人,始终都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核心要义。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中指出:“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而教学《梅兰芳蓄须》这种革命文化主题的内容时,更需要让学生感受人物鲜明形象,体会人物精神品质,使学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根据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让学生在真实任务情境中讲述故事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基于“泰州梅兰芳纪念馆内有一组记录梅兰芳先生爱国故事连环画”这样一个事实,教师可以创设纪念馆招募小小宣讲员的情境,设置让学生尝试宣讲梅兰芳先生爱国故事的挑战性任务,用任务来驱动,用活动来吸引学生深入与文本对话。留足时间让学生直击文中最惊险的语段,聚焦第7自然段,从敌人的凶险和梅兰芳打伤寒预防针后生命面临危险两方面感受梅兰芳令人敬佩的地方,在充分品读文章的过程中丰满对人物形象的感悟。随后,教师再提供讲述范例,分析范例讲述特点,让学生明白讲述故事的方法与要求:先讲清故事的主要内容,再讲出自己的内心感受,特别要讲好最令自己敬佩的地方,让听众与人物更加贴近。接着放手让学生练习讲述并展示,在讲述过程中,追问最令人敬佩的细节,用上“宁可……也不……”的句式,来表达自己对梅兰芳“爱艺术更爱祖国”这一崇高品质的敬佩之情。这样的一项项任务连成了一个学习任务群,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群的过程中,思维和表达能力都得到进阶。

三、丰富学习资源,讓鉴赏与探究能力进阶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跨学科学习”的宗旨是“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连接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梅兰芳蓄须》这篇革命文化主题文章中故事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学生对“革命”的认知比较陌生。拉近这种认知距离的策略是适时补充教学资源,利用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加深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对革命人物形象的感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升华文章主旨,让人物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镌刻在学生内心深处,让学生在跨学科的系列活动中进行鉴赏与探究,形成语文核心素养,将用语文做事从课内引向课外,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特征。

课堂上,笔者首先播放了梅兰芳表演的京剧《贵妃醉酒》视频片段,拉近学生和国粹京剧传统优秀文化的距离,同时相机理解“旦角”等概念,对梅兰芳是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进行初步了解,对人物初步产生敬意。接着用“为什么唱旦角的梅兰芳有这么几年要蓄须”这个主要问题开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与探究。学习探究梅兰芳与日寇斗智斗勇的危险时刻时,播放梅兰芳儿子和好友等人物的采访视频,了解当时是梅兰芳自己想出用打针装病的方式拒绝为日本人表演,以至于处于危险之中,令人震撼。这样的视频资源非常有说服力,让学生感悟到梅兰芳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尊严,可以牺牲自己性命的这种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的可贵。课堂学习结束时,布置学生课后继续作为宣讲员讲述梅兰芳的故事,观看电影《梅兰芳》,继续追寻先生的爱国印记。通过拓展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源,开展系列主题探究活动,梅兰芳的故事、形象、气节和精神让学生入脑入心,学生的鉴赏和探究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语文任务群学习是一种富有挑战性、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新的语文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任务群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种学习方式综合运用,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指向了核心素养的发展,也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总体方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做事成人的有效路径,更是引导师生走向语文教学理想境界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薛法根.用语文“做事”:素养导向的任务设计要义[J].语文建设,2021(24).

[2]陆志平.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J].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9(9).

[3]聂荣才.革命文化教学要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1(9).

猜你喜欢

学习支架学习资源
生本理念下初中物理“支架式”教学的实践思考
学习支架在学习支持中的作用探究
“学习支架”的继承与融合
强化支架意识提升学习效能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O2O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
基于新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中等职业教育中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
基于大学生成才的移动学习软件应用调查研究
浅谈微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资源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