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BL复盘式学习地图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2022-05-30
【摘 要】随着项目化学习方式的深入推进,项目化学习逐渐进入学科领域,但如何开展同时具备学科和项目化学习双重特质的学习设计与管理是项目化学习在融入学科进程中不可逾越的研究重难点。将学科项目化学习任务分解为一项项学习活动,从而构建螺旋进阶式的学习地图。基于学习地图,师生得以以最初目标和实际结果的差距为切入点,发现学习全貌和因果关系,找到成果和差距的根本原因,并澄清需要坚持的优势和必须改进的劣势,这样的复盘式学习管理不仅能有效促进语文素养的落实与高阶思维的生成,还能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管理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复盘式学习地图 学科项目化 小学语文 学习地图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即通过项目化学习等教学方式的应用和优化,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至此,项目化学习从理论探索转向政策要求。如何开展同时具备学科和项目化学习双重特质的学习设计与管理,是项目化学习在融入学科进程中不可逾越的研究重难点。
本文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项目化学习实践为例,基于教材和学情的双向分析,师生共同组织、参与学习,通过学前评测点,明确作业基点,以阶梯式的作业活动来落实学科素养,学生以打卡学习地图的形式完成单元作业,教师依据学习地图反馈出的学生学习状态地图来进行中期反馈与调整。师生通过收集、整理、总结全过程的评价资料,在项目化学习后端可以借助单元学习地图实现作业盘点,师生共同回溯、盘点、反思学习的全过程,以促进个人和群体的未来学习发展。
一、学科PBL复盘式学习地图的应用思维
(一)学科项目化学习进程设计与评价的诉求
项目化学习作为以项目为驱动的综合性学习方式,具有目标多元化、情境真实性、内容综合性、学生主体性和评价全面性等特点。复盘是通过聚焦绩效标准对一个事件展开专业性研讨,让事件参与人自己发现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情、哪些优势需要保持、哪些缺点必须改进的过程。PBL复盘式评价指的是依托作业地图,师生共同组织、参与学习,通过学前评测点,明确作业基点,以阶梯式的作业活动来落实学科素养,达成学习目标。教师依据作业地图中反馈出的学生学习状态来进行中期反馈与调整。在学习活动后端,师生可以借助单元作业地图实现作业盘点,进行复盘式多元化的评价,以促进个人和群体的未来发展。PBL复盘式评价以最初目标和实际结果的差距为切入点,发现学习全貌和因果关系,找到成果和差距的根本原因,并澄清需要坚持的优势和必须改进的劣势,以增强自我意识和学习针对性。
“复盘式学习地图”采用“展示型”和“过程型”相结合的方式,学生以打卡学习地图的形式完成单元作业,教师通过收集、整理、总结全过程的评价资料,引导学生回溯、盘点、反思学习的全过程。
(二)教师视角下项目化学习地图的设计进程
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师设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及评价标准,学生如果不能实现目标,则需要教师搭设支架,进行个性化的辅导。通过变式应用、素养评定、目标调度等个性化的路径进行作业设计。
(三)学生视角下项目化学习地图的设计进程
学生通过起始作业完成学习前测,明确个性化学习的起点,检测是否能够在实践运用和素养评定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如果遇到困难无法达成,就需要及时调整反馈,将大目标重新调整为小任务,逐步化解,分步完成,最终达成学习成果的实现与增值。
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点不同,学习的路径也各异,但他们学习的总目标和总方向是一致的,最终都能实现学习成果的自我增值。
二、语文学科PBL学习地图的设计与实践
(一)教材与学情的双向分析,明确素养提升总目标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教材选编了两篇精读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和《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两篇略读课文,分别是《梅兰芳蓄须》和《延安,我把你追寻》。另外,将《难忘的一课》作为“阅读链接”来呈现。
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纵向看,从三年级“概括一段话的大意”“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到四年级上册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从模糊的感知到借助一定的方法比较准确地把握,再到能够通过缩写把故事表达出来,从学习到运用之间有梯度;横向看,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与第七单元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从一件事到多件事呈现梯级上升序列。本单元的表达训练要素是“学习写书信”。书信较我们平时练习的习作,区别在于:一是有固定的格式;二是信的内容有特定的阅读对象。相应的教学难点也有两个:第一,书信及信封的格式,需要反复练习,让学生在应用中掌握;第二,面对特定的阅读对象,信中所写内容应具有针对性、选择性和丰富性。
立足项目化单元整体教学,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本单元项目化学习的教学目标基于多元、分层、个性等原则,设定如下:
(1)通过“为什么读书”等驱动型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学习关于家国情怀的诗歌和文章的过程中培养爱国之情,树立远大理想。
(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故事和人物背景,围绕主要人物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梳理关键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3)掌握写信的格式,产生通过书信交流表达的愿望,通过实践体验书信在与他人、与自身、与时空之间沟通交流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目标分析,笔者将本单元作业目标设计如表1。
(二)学前测评确立个性起点,创设全景式学习情境
基于教材解读及作业目标设定,结合单元导语的语文要素,可进行本单元的学习前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点进一步设计个性化作业。(见表2)
基于“学前测评单”,师生共同确立学习基点,为后续的项目化学习做好了铺垫。
根据本次项目化学习中设定的驱动型问题和学习目标,将在本单元的项目活动中创设全景沉浸式的学习情境。本单元项目化学习的主情境为学生十岁生日成人礼,时间跨度可以长达一年。其中,落实在本单元项目化学习的情境是请学生确定成长目标,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为了创设此情境,教师需要在教学前设计全景式单元学习单(见图1),分为学前、学中、学后三个维度,涵盖本项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成果展示等各个环节。
(三)设定螺旋梯级学习活动,中期反馈支架破难点
1.推进全体开放型项目作业任务
在开展单元整体学习前,教师要对整个单元学习任务进行设计。在学习任务的设定上要体现学习任务间的逻辑链、关注任务对象的层次性,创设面向全体的自由开放型的单元学习任务群。
结合以上分析,本单元的学习素材可以按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古诗三首》的顺序组织。通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习,学生可以尝试借助表格自主梳理《梅兰芳续须》一文的事件,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样,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学生还是要通过收集梅兰芳的资料,对人物有基本的了解。课堂学习单,能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搭建支架,有助于思维可视化,促进学生理解。
2.利用思维导图将思维可视化
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为例,学生从社会背景、文章内容、群文阅读(《难忘的泼水节》《一夜的工作》《十里长街送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三方面绘制思维导图,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课文,感知人物的精神品质。
3.鸿雁寄情激趣畅意表达
写信是实用文体的写作学习,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处于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真实的书信交流。学生进入四年级,自我认知更加成熟,鸿雁寄情可能是一种更特别的表達情感的方式。教师可设计“给祖国或_____的一封信”情境,让学生产生主动表达的愿望,以书信的形式进行沟通与交流。
4.关联生活沉浸体验中发现爱国榜样
整个单元从不同角度选文,从古代戍边的将士到伟大的英雄人物再到爱国的表演艺术家等,有古诗,有现代诗,有现代文,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含义。爱国的精神,不仅体现在课本中的人物身上,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国之情。学生可以查阅资料,或教师补充资料,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人和事,从榜样的身上汲取力量。
可以以诗词朗诵会的形式开展爱国主题诗词分享,结合朗诵和中华武术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少年志、爱国情。学生课后制作小报,并在操场的画架上展示。小报的创作者主动向同学们介绍,阐述感想。教师还可以带领全班学生穿越时空,切身感受少年周恩来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为了激发斗志,请同学们一起振臂高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通过活动来沉浸式感受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三、基于学习地图实现学科PBL复盘式评价
(一)基于过程表现的阶梯式追踪
表现性评价是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和结果做出判断。在学科PBL的学习地图中,师生基于能力等级来设定由低到高的螺旋梯级上升的活动链。当学生遇到学习难题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性行为及时干预,将学习任务分解,并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帮助其拾级而上。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习为例,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寻找课文中表层信息的能力,但还不能独立探寻信息背后的关联。在此项学习活动中,教师可以设计一张能集合表层信息的表格,即“周恩来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涉及的人与事,并推测周恩来的想法”。这张表格中的信息将辅助学生形成关联思维的问题,帮助学生明确周恩来立下志愿的原因。思维导图、信息概念图、流程图等都是表现性评价的工具,让学生在问答反应中实现自主探究,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支架。而教师基于学生的问答反应所给予的评价便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基于过程表现的阶梯式追踪评价。
(二)基于学习自主的管理式反思
人机协同下构建的综合实践能力表现制标体系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等文件制定。由此,我们确定了这个单元的学生作业多维评价表(见图2)。
评价主体:学生、同学(以团队成员为主参与互评)、教师(任课教师及跨学科顾问教师)、家长(陪同参与项目化学习的家长)、社区(项目化学习中涉及的社会资源工作人员)。
评价维度:
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绳。
学习力:以学生在学习全过程行为中展现的探究创新能力为考量。关注学生是否能联系生活,深入理解爱国情感,通过跨学科所学来分析问题、形成想法,从而坚定理想,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进而解决现实问题。
自主性:以学生在学习全过程行为中展现的主观能动性为考量。关注学生是否能主动联系现实和历史,自主制订适切的项目活动计划,并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计划,从而顺利完成并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果。
合作性:以学生在学习全过程行为中是否参与团队合作为考量。关注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关注其在团队合作中所担任的角色、与其他成员的沟通交流情况、是否愿意交流和共享学习成果等。
参与度:以学生在学习全过程行为中是否全程深入参与学习为考量。关注学生是否深度参与各项活动,以多种学习方式深入体验并感受爱国精神;关注课堂上的参与度,是否高情感投入。
(三)基于全员参与的复盘式审视
1.对教师的评价
评价应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以教师自我评价及反思为主,重视学生、家长、教师同行、审议组对教师的评价。
2.对作业的评价
可以通过学生访谈,请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作业学习中的哪些环节?从这次的作业学习中受益最大的是什么?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对这次作业学习的评价和建议,从学生角度、家校合作角度及社会角度考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