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时候改掉“共餐”的习惯了

2022-05-30杨秉辉

健康之家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共餐公勺公筷

杨秉辉

据说20世纪30年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到访中国,有关方面设宴款待。爱氏对菜肴之精美赞不绝口,但一桌人共吃一个碗里的菜、共喝一个碗里的汤却让他难以接受,以为以中国之文明是不当如此的。

不过“共餐”这事却似乎从未引起国人的重视,革新的、守旧的,讲究营养的、崇尚卫生的,皆未将这事当成“一件事”来考虑。

事情有了转机

到了20世纪的90年代,澳大利亚的两位科学家发现有一种叫做幽门螺杆菌的细菌,它们能抵抗胃酸与消化酶、在人的胃黏膜中植根,损害人的胃黏膜。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甚至胃癌都肯定与它有关。胃病在我国是个面广量大的病,据估计我国至少20%的人口一生中曾患有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若论慢性胃炎就更多了。这些胃病常常迁延难愈,或是治后容易复发,而且还有一定的癌变风险。

研究证实: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人,胃里有幽门螺杆菌,牙垢里也会有, 唾液里也会有,在呕吐物和粪便中也查到了幽门螺杆菌。所以相信接触呕吐物或粪便后,用污染的手进食,或者呕吐物、粪便污染了水或食物都可能造成幽门螺杆菌的传染,即幽门螺杆菌可以经口传染!

流行病学家发现贫穷、居住拥挤、环境卫生不良是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的相关因素。在发达国家一般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约10%~20%,而在不发达国家则高达60%~70%。我国估计也在60%左右。我国如今经济发展,民众生活与环境卫生都有很大改善,何以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不低?

卫生专家注意到:一群人用筷子在公共的菜碗或汤碗中取食的共餐制,是造成幽门螺杆菌相互感染的重要途径。此说在对居住在墨尔本的华裔人士的调查中已经获得了证实,他们的经济状况、居住及环境条件应该说都不错,但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远高于当地的其他族裔人士。

人的口腔其实是一个细菌大本营,除了这幽门螺杆菌外,近年又发现口腔中的卟啉单孢菌,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的最常见类型)、食管癌等有关。此外,还有许多不致病的细菌,除了细菌还有阿米巴,甚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都能在唾液中查到。本来人们口腔中的细菌不尽相同,但是共餐的结果却是“人有我亦有”了。对于一些致病菌而言,共餐便是传播的途径。

2003年在我国曾暴发俗称为“非典”的传染病,一时倒也很是促进了我国民众对健康行为的关注,这其中便包括了对共餐的习惯不利于健康的认识,于是一些大型餐馆的餐桌上有了“公筷”的设置。可惜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此又逐渐淡忘了,“公筷”也大多不用了。

公勺、派菜、自助餐

“公筷”的办法难于坚持除少数就餐者缺少卫生意识外,主要的还是在于容易“公私不分”,吃着、吃着公筷放到自己的嘴里去了,别人发现似乎也不便提醒,自己发现莞尔一笑也就罢了。所以“公筷”实应改为“公勺”或者某种便于夹菜但不便入口的工具,而且每人面前应有空盘,桌面上的菜用公勺取了放在盘中而后享用。虽略烦琐,但更显文雅。其实,在社交场合用餐时的风度亦是现代文明标志之一。

有些星级宾馆、高级餐厅,由服务生逐一“派菜”,中餐西吃,完全同于西餐的用餐办法了,当然是好,只是服务费要加了上去了。不过增加服务人员,多造就社会就业机会也是好事。

若非十分正式的交际场合,其实倒不如还是自助餐好,想吃什么拿什么,喜欢吃的可以多吃一点。国人喜欢一桌共餐是为了热闹,或是为了讨论一件什么事情。其实自助餐也可以相识的人围坐一桌,自行取食、同台共饮,一样可以热闹,一样可以议事。当然,自助餐也有自助餐的礼仪准则:一次不宜取得太多,即使是你喜欢的食物也只能少量取用,吃完可以再取,这是照顾其他就餐者应有的礼貌。

家中分餐,宜老益少

一家人共餐、传染疾病的可能性虽不如在外聚餐之大,但仍有可能。浪费菜肴也许不是主要问题,但剩下来的烧烧再吃,当然已不新鲜。家中共餐、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直被忽视了,便是对家人营养摄入的控制问题。

如今许多家庭对于孩子的营养都很重视,但常很放任,饮食过量又缺少活动,于是养成了一个个的小胖墩。不但体育成绩不佳,还为日后的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打下了“基础”。舆论常常指责“洋快餐”,其实在家中的饮食过量乃是胖墩的基础。一碗肉上桌,孩子多吃一些家长也不便指责,孩子不吃蔬菜家长也难发现,便是因为是共餐之故。

在一般家庭里,对孩子吃的情况还比较注意,对老人的饮食的关心就比较少了。老年人食欲多不旺盛,加上牙齿残缺,咀嚼不便,饮食问题甚多,在共餐的情况若不特别留心老人的饮食问题,很容易被忽略,即使留心了,也较少量化的概念。其实老人的健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营养的摄入,在共餐的条件下一般就难准确掌握了。不仅老人,即使一般成人,食欲好坏也是一个重要的健康指标。当然,食欲好坏自己知道,但在共餐的条件下,缺少了一家人在饮食上的相互关心的条件。

这些老老少少的问题,其实一旦实行分餐制就都解决了。谁的一份不够吃,合理的就加些,不合理的也要引起警惕,是不是患了糖尿病还是甲状腺机能亢进;谁的一份吃不完,是什么道理,也该研究研究;若是只剩下蔬菜或是只剩下肉类,说明他挑食,应予劝告;大家都剩下这个菜,下回可就别做这个菜了。

分餐制也会增加些麻烦,比如洗碗的工作量就增加了,用快餐盘省事些,但是似乎又缺少点雅致的氛围,能不能生产一些精致的其中有分隔的瓷盘,一盘装几種菜,既不串味,洗涤起来也方便呢?应该是可能的吧。

“非典”流行时期引起关注的“共餐”问题,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地又被人们淡忘了。不料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又遭遇到新冠病毒的侵袭,尽管这新冠病毒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但学术界并未排除经消化道传播的可能性。其实,即使不谈新冠病毒的传播问题,我们也应该反思我们的生活行为,如今我国经济发展,民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物质丰富了,文化也提高了,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包括改掉不利健康的共餐习惯应该是时候了。

良好的习惯是要不断培养的,关键在于树立健康的意识。

猜你喜欢

共餐公勺公筷
使用公筷
使用公筷
长公筷 传递爱
大学生群体使用公筷公勺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用公筷
安吉:百名基层代表力推“公筷公勺”
推广公筷公勺 告别饮食陋习
与家人共餐孩子更苗条
西方人类学共餐研究脉络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