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2022-05-30梁景辉
梁景辉
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初中数学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发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开展初中数学。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构建生动形象的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将数学知识与理论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中懂得学习数学的真实意义。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兴趣喜好,根据学生的兴趣喜好创设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构建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过于单一,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教师通常采取简单机械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但是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抽象概念,使得数学学习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感。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理性分析当今的教学情况,结合实际情况制订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计划,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一、生活式问题情境
情境教学法主要是结合教材内容,运用教学器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活化、具体化,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刻板,没有将生活情境引入教学课堂中,教师一味讲解理论知识,不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而将生活式问题情境引入初中数学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逻辑框架,使学生通过深入的体验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最终爱上数学这门科目。
例如,教师在讲解“矩形的判断”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对矩形的性质展开讲解。比如,教师可以引入黑板这一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器材,假如黑板的角坏了一块,需要请工人去修补,该如何判断坏的这一块是矩形以及面积是多少。通过将知识内容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会利用卷尺或者是量角器来进行测量,这时教师可以引入第二个问题,是同时使用量角器和卷尺才能判断该图形是矩形,还是使用量角器或者是卷尺就可以判断为矩形。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可以形成清晰的学习思路,跟着教师的问题去开展对矩形判断的学习。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去思考菱形和正方形的性质和概念,从而奠定学生日后的学习基础,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知识逻辑框架体系,使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二、动画式问题情境
初中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阶段,其注意力很容易涣散,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能集中注意力聆听教师的讲解,并且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方式进行理论知识传授,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没有站在学生的主体地位去思考问题、制订教学计划。而动画式问题教学模式的引入,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堂内容,运用生动形象的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初中数学课堂。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入有关视频动画,从而构建趣味化数学课堂。教师在选取视频动画时,一定要考虑到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发展规律,将教材内容与视频、动画有机地结合起来,且不可以偏离教学主题。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动画进行课前导入,有效的课前导入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快速融入初中数学课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教师在讲解“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知识内容时,可以结合有关日环食的视频动画来演示圆和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因为很多学生对天文学有强烈的好奇心,而日环食的视频动画与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着一定的联系,教师通过引入这样的视频动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动画的同时去思考两圆位置关系以及两圆半径与圆心距的数量关系等问题,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开对圆与圆之间位置关系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感性认知,让学生通过切身感受懂得日环食与圆与圆之间位置关系的联系,明白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师也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去绘画日环食的过程,使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到两个圆之间的位置变换。多样的教学模式便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便于学生理解和吸收。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教师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引入视频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展开几何图形的教学,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加深学生的记忆。
三、探究式问题情境
探究式问题教学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初中数学教师要理性分析探究式问题情境的创设,结合探究式问题教学,将新旧知识点进行串联,帮助学生构建知识逻辑框架,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好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旧的知识进行感悟,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要注意联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使得新旧知识可以串联起来;要运用探究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因为数学这门科目相对抽象,学生在学习时有一定的困难,而运用探究式问题情境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真正爱上数学这门科目,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的定义”这一节课时,可以先带学生去理解三角形的定义,然后让学生结合三角形的定义去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定义,让学生去思考:判定三角形全等是利用上述定义吗?事实上,学生思考的过程也是自主探索的过程,会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养成自主探究问题的习惯。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对三角形定义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讲解。通过新旧知识点之间的串联,学生可以明白数学知识是一个网络体系,每一个知识点之间都有其联系的内容,要注意总结和归纳。新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遇到问题时要学会自主思考,而不是寻求教师的帮助。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导致学生过于依赖教师,而运用探究式问题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初中数学教师在创设探索式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知識点之间的系统性,让学生运用类比的方式将新旧知识点进行串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最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高效的初中课堂,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总结和归纳。
四、趣味式问题情境
趣味式问题情境教学法抓住了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动态,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一般都处于被动聆听状态,而运用趣味式问题情境教学法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考虑到学生的自身喜好,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展开个性教学。教师可以引入相关故事,让学生带着故事去学习数学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以多角度的方式展开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使抽象的理论知识贴近生活,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教师在讲解“求解几何体积”的有关知识点时,可以结合故事展开应用题讲解,如教师可以说阿波罗有一个祭坛,为了便于人们的生活,现要扩大祭坛的体积,在不改变原有祭坛形状的前提下,要将原有的体积扩大为两倍,人们很快就做了一个边长是原来两倍的新祭坛。但有很多人质疑这个祭坛不是原来体积的两倍,教师要让学生结合这个故事去思考边长扩大两倍是否会使新祭坛的体积增加两倍。如果教师直接向学生讲解几何体积求解方式,虽然能完成基本的教学内容,但是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该公式的产生,在遇到不同问题时,学生不能灵活运用该公式。而将有趣的故事引入初中数学课堂,并设置有关悬念,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懂得数学公式的演算过程,便于理解和吸收。由此可见,适当引入故事情节可以增強初中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初中数学课堂变得生动形象起来,符合初中生的发展规律,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
五、操作式问题情境
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展开操作式问题情境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运用四根木棒去搭建三角形,首先测量出四根木棒的长度,分别是2cm、5cm、7cm和8cm,然后让学生随机挑选出三根构建三角形。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有的学生会挑选5cm、7cm、8cm的木棒,也有的学生会做出其他选择。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去主动探索这几根不同长度木棒搭出三角形之间的关联,从而展开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讲解。这种探究式问题教学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结合教材内容,引入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以不同角度展开对数学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主动去学习数学这门科目。
参考文献:
姚杰,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创设问题情境[J].中国校外教育,2013(3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