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抢救效果观察
2022-05-30倪花
倪花
【摘要】目的:观察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抢救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急诊科自2019年4月至2020年2月接诊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至对照组与实验组中,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急诊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急诊护理基础上增加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效果。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神经营养因子水平、致残率、致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分诊评估、静脉血采集、急救和预警时间短于对照组,同时患者就诊至溶栓时间也短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神经生长因子水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缩短分诊评估、静脉采血、急救和预警时间。因此,应将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推广至急性脑梗死临床抢救护理中,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关键词】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急性脑梗死;抢救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2)13-0090-04
急性脑梗死是指患者大脑动脉系统发生急性栓塞,促使大脑动脉系统严重缺血,从而形成脑血栓[1]。据相关研究表明,导致急性脑梗死出现的主要原因有糖尿病、过度饮酒、饮食不合理、高血压、腰臀比例过大、精神压力较大、心脏疾病、高脂血、抑郁、日常缺乏锻炼、吸烟及动脉粥样硬化。由于急性脑梗死具有50%的致残率,同时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强的突发性[2]。因此,在抢救急性脑梗死患者时,必须采用优质护理。
本次主要探讨急性脑梗死全程优化急救护理的抢救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本院急诊科自2019年4月至2020年2月接诊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至对照组与实验组中,每组各50例。实验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54~78(65.17±3.42)岁。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52~77(64.83±3.5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没有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属签署了同意书。
纳入标准:经本院诊断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年龄小于85岁患者。
排除标准:无其他脏器性、血液性、传染性疾病患者;无认知障碍、交流障碍、精神障碍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急诊护理。当患者被送入急诊室,护理人员立刻为患者连接心电图、呼吸机等抢救设备,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及时将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告知医生,并做好急诊护理与手术护理等。
实验组在常规急诊护理基础上增加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具体护理方法如下。(1)组建急诊护理小组。选择专业知识水平、综合实践能力、责任心等均较高、较强护理人员参与急诊护理中,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急诊护理操作等多方面培训。护理人员对既往护理流程、护理措施、护理效果等进行全面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全程化急诊护理方案。(2)院前护理。当急救人员在接到调度电话后,急救人员需在5min 内出诊,15 min 内到达抢救现场。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需通过电话、视频沟通的方式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并告知现场人员相关注意事项,如及时引导患者保持平卧位,将其鼻腔、口腔等异物及时清除掉等,避免患者在等待抢救的过程中出现二次伤害。当抢救人员到达现场后,护理人员需立刻检测患者生命体征、吸氧状况等,及时为患者注射适量甘露醇,降低患者颅内压,还应测量患者血压水平,若血压较高时,可进行降血压处理,同时联系院内急诊科,并告知患者基本情况,方便急诊科提前做好相应的抢救准备工作。(3)院前急救护理。①当患者被搬至救护车上时,护理人员需严密监测患者症状反应。与此同时,患者需保持平卧位,若患者可能有脑出血症状时可及时将其头部适当抬高30°,还需将患者头偏向一侧。②护理人员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静脉通道数量不低于两条。③当救护车到达医院急诊室门口时,护理人员需保证绿色急诊通道的畅通性,并秉持“先救命再治病”的治疗原则,对患者先采取急救措施,其后再进行相应的挂号流程。另外,急救护理人员还需与院内护理人员做好相关交接工作。④护理人员需及时将当前急救状况告知患者家属,还需告知患者针对此病症所采取的急救方式、预后效果及家属负面情绪对患者后期造成的不利影响等,进而减缓其焦虑、急躁等情绪,提高护理配合度。(4)院内急救护理。当患者入院后及时对患者进行各项身体检查,进一步了解患者临床症状,并通知相关医生及时进行会诊,根据患者具体症状为其制定急救方案。同时,护理人员根据急救方案制定对应护理方案。护理人员依照医生指示为患者注射溶栓药物,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病情发展变化等,根据患者临床反应调整输液速度,尽可能保证患者静脉的通畅性,当患者有异常状况产生时,需及时反馈至医生处。(5)心理护理。通常患者在发病后其生活状态、社会功能等会受到不同程度限制。而由于患者患病前、后的生活状态存在巨大落差,促使患者一时间难以接受患病事实,产生焦躁、抑郁等情绪,护理人员应对此进行心理辅导,告知患者此病的发病率及发病原因,促使患者从心里接受患病事实。同时,告知患者优质护理对促进患者身体康复产生的影响,及优质护理产生的预后效果,从而增强患者护理依从性。(6)转运护理。患者在进行转院过程中,护理人员需提前准备相应急救设备和生命体征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状况,同时防止患者在转院过程中出现意外。另外,护理人员还需通知住院部相关人员参与患者转运,并与对接员交接患者基本病症、临床症状等,促使后续护理人员对患者临床症状有基本了解。最后,护理人员还需告知患者家属住院过程中相关注意事项,提高家属护理水平,促使患者病症可高效改善。
1.3 观察指标
并發症主要包括褥疮、吞咽困难、肺部感染及激发癫痫[3]。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主要根据患者行走能力、大脑神经意识、水平凝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面瘫状况及上下肢肌力等评估其神经功能受损状况,最高分为42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状况越严重[4]。患者就诊至溶栓时长主要包括就诊至身体检查时长、身体检查至溶栓时长及DNT 时长。护理人员详细记录所有患者不同时间段神经营养因子(NTF)与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由护理人员利用Barthel 指数评分量表并结合患者表现评定,其分数与护理质量呈正相关[5]。
1.4 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运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 x(—)± s )表示,用 t 检验;计数资料用[n (%)]表示,用χ检验。以 P2<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护理后实验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相关护理时长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静脉血采集时间、急救时间和预警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就诊至溶栓时长对比
实验组患者就诊至检查、检查至溶栓及 DNT 时长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致残率、致死率对比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致残率与致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2.6 两组患者NTF、NGF水平、BI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患者 NTF、NGF 水平、BI 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 NGF 水平、 BI 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NTF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见表6。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近年来中老年患者常发疾病,其患病数量呈上升趋势,由于急性脑梗死具有发病急、危害大、致残率高的特点,甚至急性脑梗死还具有一定的致死率[6]。因此,急诊护理的速度与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生命状况及预后狀况[7]。优化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急救护理势在必行。另外,急性脑梗死病症产生与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症及患者日常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针对此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还需不断加强对急性脑梗死病症重视度与预防力度,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等,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尽可能降低此病症发生率。
患者病症危急性较强,在进行护理时需充分发挥“争分夺秒”的特点,而通过对急救护理人员综合实力水平充分保障,及通过对多方面因素深入考量进而制定全程化急诊护理方案,有助于促使急诊护理效率、护理质量不断提升,患者生命安全也可因此进一步得到有效保障,降低病症对患者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当急诊护理人员接到抢救调度命令后,立即出诊,可达到尽快抢救的目的,降低患者生命危险指数。在奔赴抢救现场的途中,护理人员通过电话联系的方式告知抢救现场的人员相关注意事项,引导周围人员协助患者保持适宜体位并及时清理口腔异物等,可有效防止患者病情加重或因误吸、窒息等其他不正确行为使患者遭受二次伤害,降低患者病痛伤害。当护理人员到达抢救现场后,通过对患者生命体征及吸氧状况的检测,可大致了解患者生命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譬如注射甘露醇、对患者进行降血压处理等,不仅达到“救命”的目的,还可有效避免患者病症加剧,进而降低致死率、致残率等,促使护理满意度及患者后期躯体功能、生活质量等均可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将患者情况及时告知急诊科,促使其及时做好相应准备,提高抢救效率,减少病情延误,最大程度的保证患者生命健康。
在进行院前急救护理时,通过体位护理可促进患者颅内静脉回流,促使颅内压可有效降低,在“先救命在治疗”的急救原则下,可最大化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促进抢救效果。通过及时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有助于促使患者后续及时接受相应药物治疗,缩短患者急救时间,充分保障急救质量性,通过及时告知家属抢救状况可稳定患者及家属焦虑情绪。
在进行院内急救护理时,通过对患者生命体征严密监测,可及时了解到患者基本状况,并根据患者身体反应及时调整护理方案,保障患者身体有序恢复。同时,护理人员及时为患者给予溶栓药物,可有效缩短患者 DNT 时长,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生命危险系数,促使临床护理效果显著提升。另外,通过输液速度的有效调整,对临床护理效果改善也具有一定增强作用。
由于患者语言表达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及身体功能等都会受到一定限制,促使患者容易产生烦躁、抑郁等负面情绪,有效的心理护理不仅可消除患者负面情绪,同时还能引导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心态,并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提高临床护理效果,促进患者身体健康[8]。
在进行转运护理过程中,通过生命体征监测、配备急救设备、对家属注意事项讲解,可有利于保证患者安全转运,避免患者产生并发症,促使患者身体可有序恢复。同时,通过对患者临床症状交接,可达到无缝护理的效果,促使临床护理质量可得到有效提高,加速患者身体康复进程,进而全程优化急诊护理的质量性、效率性、价值性等[9-11] 。
综上所述,全程优化急诊护理有利于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分诊评估时间、静脉采血时间、急救时间、预警时间及DNT时长,促使护理满意度、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等均显著提升,降低致死率与致残率,从而提高抢救效率、抢救质量以及护理质量等。因此,优化急救护理的全过程应延伸到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抢救护理。
参考文献
[1] 王洁,周佩洋,赛金萍 . 护理流程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成功率及抢救时间的影响 [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9,26(6):713-715.
[2] 李美佳,席文 .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妇科腹腔内出血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4):103-106.
[3] 李苏静 . 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抢救效果评价 [J]. 饮食保健,2017,4(22):205.
[4] 孟玉芝,周俊山,张颖冬 . 专职化层级护理模式应用于急诊脑梗死病人对抢救效果及护理质量的影响 [J]. 护理研究,2018,32(22):3570-3574.
[5] 杨琼,王普清 . 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3):1834-1836.
[6] 楼秋英,张伟,李舒霞,等 . 急性中毒患者院内急救流程再造的实践与效果评价 [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23):2811-2815.
[7] 刘萍 . 基于人文理念的全程优化急诊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抢救效果分析 [J]. 饮食保健,2019,6(13):139.
[8] 中国脑梗死急性期康复专家共识组 . 中国中国脑梗死急性期康复专家共识 [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质,2016,38(1):1-6.
[9]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4[J]. 中华神经科杂质,2015,48(4):246-257.
[10] 周明丽 . 溶栓流程优化护理在改善急诊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果及护理满意度中的应用 [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10):1826-1828.
[11] 刘霞蓉 . 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影响 [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2):156-158.
(收稿日期:202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