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家校协同的青少年拒学成因分析及干预

2022-05-30郭霞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13期
关键词:家校协同成因分析干预

郭霞

[摘要] 拒学是指正值学龄期或正规成人教育期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拒绝上学,或者无法坚持在学校完成学业的现象及行为。本文通过936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实际心理咨询工作经验,阐述拒学现象的成因及预防、应对方式。

[关键词] 家校协同;青少年拒学;成因分析;干预

“厌学”是指一种消极对待学习的心理状态,指厌倦、厌烦学习,而“拒学”是正值学龄期或正规成人教育期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拒绝上学,或者无法坚持在学校完成学业的现象及行为。拒学有程度之分:起初,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缺乏学习动力,被动学习,逐渐出现抵抗学习的现象。之后,提起上学,孩子会有较大的情绪反应(紧张、焦虑、恐惧等),甚至出现身体症状(恶心、腹痛、头痛等)。最后,干脆不上学,发展下去会越来越严重,甚至长期躲在家里,不愿走出家门。

本次《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家庭因素研究》调查,抽取本校学生936名,其中男生496名、女生440名;初一学生485名,初二学生451名。我将根据问卷的统计分析,结合学生团辅及实际心理咨询工作经验,阐述拒学现象的成因及预防、应对方式。

一、患有抑郁、焦虑精神心理疾病

在拒学孩子罹患的精神障碍中,最常见的有抑郁症、焦虑症、神经症等。这些疾病的发生多少有一些生物学遗传因素的原因,伴随着社会、家庭及个体心理因素。抑郁情绪人人都会出现,从抑郁情绪发展到抑郁症,却是一个比较挣扎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很多时候家长、青少年自己有意将症状掩饰,直到爆发出来去医院后才被诊断出来。

此次问卷中的一个问题:“当父母对你说类似‘看看别人多么多么好,再看看你多么多么差的话语时,你会?”选择“分析一下这些话,说得不对就不改,说得对就改”选项的493名学生,在以下两题“过去的两周,你觉得自己精力充沛吗”和“你对你目前的生活状态满意吗”中,选择过半时间精力充沛的占84.18%,选择感觉生活满意的占96.95%(如图1、图2)。可见,有着较为坚定和客观自我评价的孩子,更能理性地看待对方的评价,有更明确的自我认知,不易受外界的影响,把握当下,拥有较好的抗挫折能力。

一些孩子患上抑郁症后,一天中大部分时间情绪低落,注意力和精力大不如前,同时还有习惯性地自责,不满意当下,对未来感到悲观绝望,甚至出现自伤自残等情况,而这些往往和过于糟糕的自我认知有很大的关系。国民心理健康调查(2021)中显示,24.6%的青少年患抑郁症;国家卫健委(2021)指出:17.5%的青少年有心理障碍的时点患病率;南京脑科医院(2021)发表在《柳叶刀·公共卫生》的文章中指出,中国中学生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率有27.4%,其中13-17岁发生率最高。

案例:欣欣(化名),已确诊为抑郁症,自残自杀欲望强烈,服药中,副作用明显。一次,因吃下一板药被送去洗胃;又一次,感觉太难受,拿起美工刀划手腕,血痕共13道,后休学一年。

日积月累的抑郁情绪让她很难受,直到她用刀划破了自己的手。在咨询中,她说了一句话:“那时全身都好难受,但又不知道具体哪里难受,那些伤口的痛才能让我感到有确切难受的点。”这句话也道出了很多抑郁症患者之所以伤害自己的原因。当心理痛苦数倍于身体痛苦而无法释放、缓解时,身体的痛苦会替代心理的痛苦,就感觉不到那么痛了。

正视拒学孩子所面临的精神医学议题,是我们必须重视且亟须解决的一件事。像欣欣这种情况,当时处于发作期,不适合心理咨询,复学已不是最主要的议题,一定要去正规的精神医疗机构就诊,按医嘱服药,不能随便停药或减剂量,并定期复诊,否则病情可能会反复,甚至加重。同时,耐心陪伴也很重要,倾听和理解他们究竟有多痛苦,让孩子感到自己被无条件地接纳和关注,不要着急去讲道理,要与孩子一起面对病症,想对策。千万不能出现“想开点就好了”“打起精神来”“谁不辛苦、谁不压力大”等心灵鸡汤式的安慰或训诫,这些不但无效,还可能有害。

所幸,欣欣及家人充分意识到抑郁症治疗的重要性,休学一年中,服药、复诊,配合心理治疗,调整自我认知,家人无条件地包容和支持,欣欣状态慢慢好转了。复学初期,欣欣在校依旧清醒时间很少,时常遗漏很多班级活动和学习任务,新的班主任和同学热情地接纳了她。每次醒来,欣欣都会看到桌上贴着一张小纸条,上面贴心地告知接下来的活动内容。在一次监护性访谈中,欣欣对我说:“真好,他们没有让我局促不安,我的难受、痛苦发作频率降到差不多一周一次了!”当我问起现在的感受时,欣欣如此形容:“以前我就像被压在海底,很难受,浮浮沉沉,无所依附,现在似乎回到了海面,虽然还是无所依附,但看得到天空,看得到远方!”现在,药物和心理咨询依旧进行,学校及老师和家长的联盟越发巩固,孩子越来越好,最近一个月,欣欣连昏昏欲睡的状况都改善了,也开朗了很多,甚至最近的几次考试,都能一跃达到班级的前十名。

二、对学习压力、考试焦虑、人际冲突的回避

这部分孩子多数情况下体会到的是学校、社会、父母的焦虑和期待,对考试有过高的目标,有的在情绪表达和管理及人际沟通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在日常学习中如果没有受到挫折,也许还能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表面的顺利和平静。一旦遇到比较大的挫折,就可能出现崩溃情绪,无法上学。

问卷中的一道题:“上中学后,你的最大挫折是?”存在成绩不理想及人际关系困扰的情况占57.06%(如图3),在青少年时期,承受的挫折超一半来自此。青春期的孩子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已经从父母的肯定慢慢轉变为同龄人的认同,即父母说我好还不够,同学和朋友说我好,在同龄人中表现好,才是真的好。

孩子情绪的承载能力就像一艘小船,各方面的压力、焦虑、竞争,就像一颗颗装进小船的石头。如果水面没什么风浪,那么这艘装满情绪石头的小船即便摇摇晃晃,还不至于翻船。但如果来一个风浪,原本就岌岌可危的船身可能就会崩塌。拒学情绪最容易出现的时间,如开学、周一,或者大型考试期间,而寒暑假要少很多。

案例:琳琳(化名),9月开学后,会经常出现肚子痛,心烦的情况。两周后,只要一听到同学说话、老师讲课的声音就头痛,烦躁,断断续续请假。没多久,泛化到在家听见较大声音也会感到头痛。一次,在父母强制要求来校时,琳琳出现呕吐的情况。

在心理咨询室,琳琳一改在教室里的萎靡不振,话语清晰,条理分明,数次很肯定地表示自己无法上学。期间还问我可否通过药物治疗或电击疗法去解决头痛等身体问题。直到谈到学业及同学关系,琳琳低下头开始玩面前桌上的沙漏,语速才慢了下来。

琳琳曾经是学霸,小学成绩很优秀,也是班长。妈妈从小对她非常严厉,如果考到第2名就会问:为什么不是第1名?孩子完全内化了妈妈的高要求,立下考入清华、北大的志向,最低也得是“985”大学。没想到进入初中后,遇到了大批和自己一样优秀的同学,她不再是老师眼中的天之骄子,心理的落差可想而知。同学关系也不容乐观,上一学期还和唯一的伙伴正式绝交了。失落、郁闷、自责、愤怒、无奈、羞愧,所有的情绪如海啸般袭来,加上父母缺乏理解和支持,对琳琳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她无法继续上学,也出现了情感隔离等防御机制。

在不断推进的咨询中,琳琳的父母不再像之前急于问怎样才能让孩子回去上学,而愿意先去关注她的苦闷,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孩子的问题由来已久,几年来不断累积,直到现在才爆发出来,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不现实,一提到返校,孩子就出现躯体症状。琳琳父母和老师定期沟通孩子的情况,与学校协商休学与请假事宜。他们也很快学到了回应孩子情绪的恰当方式:倾听、陪伴和理解,而非一味地讲道理。不久,我们发现,孩子“厌学校”却不“厌学习”,孩子父母则尽力创建出安静适宜的环境,让孩子在家上网课,保持正常的作息、良好的家庭互动。我也建议孩子在一些具体的人际交往技巧上多向父母请教,毕竟他们才是她最亲近

的人。

在整个咨询过程中,我并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怎样才能让她返校”的问题上,而是循序渐进地接近和探寻她拒学行为背后的原因,给予安抚,建立“情绪温度计”,帮助他们建立彼此理解和安慰的支持性家庭环境。目前,孩子在家休息,泛化的躯体症状明显改善,也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等到孩子稳定后,若继续咨询,我想可以更多关注孩子的优势资源,帮助她看到未来的更多可能性,以及思考如何应对返校后可能遇到的挑战。

三、缺乏支持的家庭环境及不良互动模式

缺乏支持的家庭亲子关系往往充满了冲突,相互之间缺乏信任,父母的情绪不稳定,对孩子的期待也比较高。有时,夫妻关系常常也是荆棘密布,争吵和冷战频发,还会连累到孩子,家庭平时应对问题和表达情绪的方式可能也比较极端化。

近些年,手机问题在家庭系统中影响程度日趋增多,通过对调查问卷中自变量X(关于手机管理,你父母会)和因变量Y(当你与父母发生冲突时,你可能会)两题做交叉分析(如图4),可以看出,在父母管控不了手机的情况下,孩子与父母的冲突中,显性及隐性对抗比例大得多。

案例:童童(化名)父母前来咨询,说到孩子平时爱用手机聊天,作业拖拉,最近成绩下降,完全不服管教。没收手机后,只要妈妈一靠近童童,他就把笔一扔,蒙头大睡。最近又开始赖床,不肯上学。“怎么会这么叛逆啊!我管孩子还管错了吗?”童童妈妈忧心忡忡。

在孩子父母口中,童童是一个幼稚、固执己见、任性无比的孩子,从五六年级开始,手机不离手,每次交流总以争吵、厮打收尾。咨询中我了解到,童童从小是外公带大的,父母工作繁忙,在孩子10岁以前,父母的陪伴少之又少。童童进入初中后,妈妈特意调整工作,回来照顾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但一切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最近一次发生冲突时,妈妈再一次控制不住打了孩子,孩子还用手抓伤自己。妈妈越想越气,越气越委屈。

可是,童童在我面前表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状态:谦逊、同理心很强,作为副班长,也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只有在谈起与妈妈的互动时,童童不假思索地说:“真希望她别回来!我早就习惯和外公一起的生活了。”六年级到初一,对童童而言,新的学校氛围、新的家庭模式,都是需要好好适应的一道坎。“妈妈的脾气特别暴躁,以前没管过我,现在每次都骂我、打我,道理我都懂,学习已经很累了,身体又不好(肥胖,有糖尿病),为什么还要被她烦啊?”

生活中有四种很糟糕的亲子沟通方式:轻蔑、忽视、攻击和指责、生硬地讲道理。轻蔑最具杀伤力,指父母在孩子困扰时,采取鄙视、贬低能力的方式去刺激,包括语言、语气、表情和肢体动作等;忽视指对孩子的情绪视而不见,根本不当回事;攻击和指责是指父母常看不到孩子的优点,动不动就进行人格攻击,类似“你怎么那么笨”“猪都比你聪明”等;生硬地讲道理则是隔离了情绪,喜欢讲一些用处不大的空道理。

在这个案例中,正值青春期的童童,学业、身体都遭遇了不小的挫折,却遇上了情绪不稳定的妈妈,从小缺乏必要的亲子依恋,童童妈妈非但不能安慰和缓解孩子的情绪,反而通过指责、贬低、生硬地讲道理等方式,成为孩子焦虑情绪的“增幅器”。有时,童童好不容易鼓起勇气面对,结果妈妈又因为某事而情绪崩溃,这些情绪反过来又影响童童,使他再次崩溃。

因此,面对童童妈妈时,我郑重地表示:“要帮助孩子,你得先关爱自己,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童童妈妈需要提高自己对自身情绪和想法的觉察能力,学会过滤外在或内发的焦虑,通过合理的方式去宣泄、消化。由于童童媽妈和童童聚少离多,当下最重要的不是学业的管控,而是亲子关系的重构,成为孩子的“情绪缓冲垫”。几天后,童童妈妈告知我,她参加了“不打孩子俱乐部”,为了和孩子建立更多的情感链接,在学业上先少管控,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学习,生活上则去发掘孩子更多的优点。我也衷心希望童童妈妈能通过调整、学习,重新找到和童童良好沟通的桥梁,拒学也就不会成为双方情绪爆发的渠道了。

四、在复杂多变的拒学成因中选择有效的干预方法

在孩子拒学现象中,各种原因往往交错出现,成因复杂,涉及社会、家庭、学校、孩子个体多个层面,这些因素既相对独立又彼此相关。现今,还有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孩子面对挫折和不确定时,第一反应要么逃避,要么找一种途径去发泄自己的情绪,或者获得麻痹性的平静,而电子游戏往往是第一选择。曾经有家长把有“网瘾”的儿子带到我面前,控诉游戏害了孩子,但实际上,游戏只是在孩子的拒学行为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实际情况是,那些不知学习意义、面临各方面的压力和焦虑、缺乏兴趣爱好的孩子更容易中招,因为对他们来说,游戏世界是一个可以让他们忘掉现实烦恼的避难所,他们还可以从中获得现实世界中得不到的价值认可。我们不能只想着去压制孩子对游戏的喜爱,而要去了解到底是现实世界中哪些东西的缺失使得他们沉浸于游戏世界。因此,要摆脱拒学的困扰,我们也需要在多个层面同时做工作,而非只想着“修好”孩子。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应对逆境的能力。父母是孩子人生道路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生榜样,他们在面对逆境时的处理方式,也自然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所以,父母自己需要做好示范。同时,在孩子所处的周边系统中,我们要不断鼓励孩子,并与之一起去寻找更多应对拒学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1992.

[2]刘丽秋.当前初中生拒学行为的特点与对策建议[J].现代教学,2021(08).

猜你喜欢

家校协同成因分析干预
利用博客平台 强化班级管理
家校协同PK“蒙式教育”
信息化环境下家校协同发展教学策略的探究
杀人案件的动机与成因分析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