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挫折教育,增强心理韧性

2022-05-30陈孜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13期
关键词:抗挫能力心理韧性挫折教育

陈孜

[摘要] 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蛋壳心理”,即面对挫折不堪一击,亟待深入推进挫折教育,提升学生应对挫败的能力与信心,从而增强心理韧性。本文从挫折情境、挫折认知、挫折反应的角度切入,旨在推动当代中学生的生命教育,帮助青少年勇敢坚韧地应对人生路上的坎坷与挫折。

[关键词] 挫折教育;抗挫能力;蛋壳心理;心理韧性

一、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蛋壳心理”是心理脆弱不健全、抗挫能力薄弱、心理韧性差的体现,面对不顺心、不如意的挫败情境时一触即破,诱发负面的极端反应。心理韧性是个体面对逆境、挫折或压力时仍然可以获得良好的适应能力或品质。高心理韧性者可以缓减不良因素对自身的负性影响,而低心理韧性者更容易遭遇心理危机。抗挫能力高的个体更善于将自己从负面体验中脱离出来。这种心理脱离能够帮助学生在经历应激情境后有效地补充心理资源,在压力情境中维持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保持对学习与生活的投入,进而维持幸福感。

當代中学生往往个性鲜明而独特,自尊心与好胜心强,但又难以正视挫败,习惯性逃避,身心不堪一击。因此,一旦遇到挫败境遇,如人际关系不顺、学业成绩不理想、外貌焦虑过重、爱好与价值被压抑否定等,往往容易产生自闭怀疑、自暴自弃,甚至轻生自残等伤害行为。我国中学生自杀意念报告率为17.7%,自杀计划报告率为7.3%,自杀未遂报告率为2.7%。身处特殊的生长发育时期,当代中学生需应对生活和学习的双重压力,若不能合理化解负面情绪,则容易诱发焦虑、抑郁等。因此,作为学生身心健全发展的守护者,挫折教育亟待改善,但又往往容易被忽视。

2021年,教育部印发《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指出应坚持“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健康为核心,覆盖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领域,帮助学生树立关爱生命、热爱生活的观念。

二、影响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常见因素

本文所探讨的挫折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挫折情境,当代中学生的挫败感主要来自学业、人际关系、价值期待等方面。二是挫折认知,指对挫折情境的主观知觉、认识和评价。三是挫折反应,指个体在挫折情境中所产生的烦恼、困惑、焦虑、愤怒等负面的心理感受,即挫折感。主要影响因素大体可分为个人、家庭和社会。

1.自身因素

首先是感知和评价。可能来源于自身失败的经验,如考试或比赛全力以赴却屡战屡败,自信心与积极性严重受挫。中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比较敏感,易受外界评价与他人看法的影响,从而影响对挫败的正确感知和对自身的正确评价。其次是自身能力与期待。在不断强化“赢在起跑线”的内卷时代,如果期待与能力不匹配,容易妄自菲薄或妄自尊大,加剧挫败感。

2.家庭因素

一是一帆风顺的成长环境容易剥夺孩子从失败中汲取经验的机会。二是事事包办的家庭氛围,容易导致孩子走出温室时难以适应外界变化多端的复杂环境和激烈竞争。三是不切实际的期待,容易忽略孩子的年龄、性别和能力水平,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四是家长的态度和语言,习惯性否定、过于严苛、攀比成风的教育方式容易让孩子畏惧挫败,缺乏心理韧性。

3.社会因素

首先,当今社会对“成功学”的宣扬与“心灵鸡汤”的灌输,使置身其中的学生容易形成“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成败观。此外,同龄人压力与攀比环境也容易增加孩子的挫败感,造成自我否定与自我怀疑。同时,与日俱增的抑郁症等现实案例也增添了焦虑情绪。

三、增强学生抗挫能力与心理韧性的班本策略

1.悦纳自我,正视现实

断臂的维纳斯自有其美感,残荷缺月也是自然的规律,班主任应引导学生正视生命中的不完美,才能更好地悦纳自己,适应外界不尽如人意的情境。笔者观察发现,班上抗挫能力较弱的学生,往往对自身情况的满意度和接纳度较低。例如,青春期的中学生容易存在容貌焦虑,先天肥胖的孩子容易自卑敏感,挫败感更强。班主任应及时关注并向其表示鼓励与欣赏。此外,部分孩子无法弥合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深感挫败。班主任首先应安抚并帮助孩子意识到,原生家庭的创伤并非自己的过错,应努力尝试在不如意的环境中成长为积极向上的人。同时,建立家校联系,鼓励家长努力为孩子创设温馨、友爱、融洽的家庭氛围。

此外,正确引导学生感受挫折的两重性,看到其教益与磨炼的积极意义,减少对挫折情境的抵触,将其当成磨炼心理韧性的良好机会。正视而非逃避,悦纳而非畏惧,实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正确归因,合理期待

正确的归因是提升抗挫能力和心理韧性的有效方式,有助于学生理性客观地认识挫败原因,从而积极调适自身的应对能力。归因时要避免把挫败感过分归结于内在的、永久的、普遍的原因。这种错误的归因容易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一事无成,且会一直如此。例如,努力准备的考试失败时,不应因成绩不理想而全盘否定付出的努力,而应在坦然接受后尝试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具体原因:是错题没有及时归纳、举一反三,还是课堂上没有专心听讲而导致基础薄弱,或者是考前过分焦虑,睡眠和饮食没有保障?正确找到症结才能对症下药,从挫败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而非自怨自艾,或是怨天尤人。

此外,保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有助于学生增强心理韧性,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首先,学会清楚地评估目标和困难,客观评估自身实际能力如何,预判自己的预设目标是否合理、应采取何种有效应对策略,当遇到挫败时有效地调整情绪,主动调整策略并根据目标和实际难度调节策略,制定属于自己的合理目标。例如,在曾经“985”“211”名校光环驱动下,“分数论”压得许多孩子力不从心,挫败感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落差中不断重现,期待过高,一旦遇到挫败便容易自暴自弃。此时,应及时调整期待并重建积极情绪,选择与能力相匹配的目标院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3.发现亮点,扬长避短

台湾教育家、心理学博士詹志禹在《发现孩子的亮点》中提出,每个孩子都有特定领域的优点和长处,家长和老师要做的就是将多元领域细分,找到孩子的那个亮点使其成为支点,撬动孩子的信心,并将其成功扩散到其他领域。抗挫能力弱、心理韧性差的学生更需要外界发掘他的闪光点,扬长避短。

班上有位容易因挫败而情绪崩溃的女孩,一次她满脸沮丧地向笔者倾诉,将自己贬得一文不值:人缘差,成绩差,外貌差,家庭差……笔者和班上每位同学便给她精心折了一颗纸星星,里面写下了对她的称赞,在她生日那天将装满星星的心愿瓶送给她。她看到了大家对她的赞扬后欣喜万分:“太羡慕你能画一手好画啦”“你永远那么热心肠帮我们”“你的性格直爽,很喜欢和你做朋友”。后来,班级的活动组织,尤其是她擅长的绘画和宣传,她都主动承担并且出色完成,不再畏惧外界的评价和挑战。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创建的心理学理论,它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因过分绝对的要求、以偏概全的评价、糟糕至极的结果等不合理信念而产生的情绪困扰,改变其认知取向,重建积极的情绪。班主任巧用智慧帮助学生发现闪光点并扬长避短,聚焦长处和优势,有助于提升其信心,进而增强其心理韧性。

4.树立榜样,汲取力量

让德育春风化雨。班主任可在教学中实现德育渗透,如分享自身的阅历和体悟,或是鼓励孩子回顾自身抗挫成功的心路历程,或是宣传身边人及典型先进人物事迹,都能在潜移默化中为孩子树立榜样,汲取对抗挫折的力量。首先,班主任肩负立德树人的使命,自身便是有力的榜样。笔者和学生分享过自己减肥成功的酸甜苦辣,讲述过学渣艰难的逆袭之路,学生感同身受,也有所行动。其次,德育应渗透在教学中。当学生在课堂上接触到无手无脚的不屈者力克·胡哲历经挫败却永不言弃的故事后,笔者趁热打铁推荐孩子们阅读其自传《人生不设限》和《永不止步》,并开展了读书交流会,同学们从中收获了“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的信念。此外,身边人、身边事是力量源泉。笔者曾组织了一场名为“面对生活中的挫败,我们应当感激吗”的班级辩论赛,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同学们回顾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身边人的抗挫经历,感受到了父亲创业的不易、母亲独自育儿的艰辛、爷爷对抗癌症的坚韧,从中汲取力量并坚定了战胜挫折的决心。最后,紧跟时事有助于发挥热点人物的榜样作用。例如,以冬奥会为契机,笔者分享了那些冠军们的夺冠历程和演讲视频,“逆境和失败的可能性,使生活变得有趣”的人生信条启发同学们从容坚韧地面对挫败。

神经心理学教授艾伦·舒尔提出:养育者的重大职责,就是充当孩子的“外部调节器”,在孩子遭遇挫折、产生情绪的时候,及时辅助孩子从挫折中汲取力量,尽快恢复。班主任应该给予因挫败而一蹶不振的学生全力支持和帮助,充分挖掘孩子周边的榜样力量,并指引其用积极行动化解挫败感,磨炼心理韧性。

四、矫治挫折教育中的误区与危害行为

挫折教育的误区主要有:把对孩子的打击等同于挫折。把逆商教育当作是侮辱教育和打骂教育,甚至刻意制造打击,这些都偏离了教育的轨道。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孩子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比如,好成绩、好品格、好情感、好习惯等。挫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在阻碍和困难面前,懂得正确面对和妥善解决,在挫折体验中逐渐形成自信、乐观、坚毅的品质。首先是感受挫折,接受挫折的存在,再积极去应对和化解,最后形成过硬的心理品质。

“屡战屡败,屢败屡战”的精神曾一度被推崇,因此“虎爸虎妈”的新闻屡见报端,纷纷效仿。但盲目迎难而上并不能愈挫愈勇,反而容易让孩子的挫败感不断加剧,患上“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在历经反复且长期的失败感和失控感,且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帮助支援后,终会选择放弃抗争,不再尝试。这种无助感会严重削弱学生的自信心,产生自我否定和怀疑,不仅没能教会孩子坚强、刚毅、勇敢,反而事与愿违,让孩子习得了悲观、自卑、无助、逃避、放弃。塞利格曼同时也提出过另一个概念:习得性乐观,面对挫折和困难,人们需要的专注、积极、掌控感、自尊、自信其实是可以通过练习培育的。挫折教育的核心是生命教育,班主任应帮助学生摆脱“习得性无助”的泥淖,走向“习得性乐观”。

清代郑燮曾赞誉岩竹“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便是当代高中生应当努力学习并提升的抗挫能力与心理韧性。本文所提及的举措是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观察归纳出的对策,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克服畏惧挫败的“蛋壳心理”,不忧不惧,直面挫败。学生的个体主观努力或许难以完全战胜挫败,学校与家长应共同关注孩子的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从影响学生抗挫能力的常见因素入手,一同鼓励学生悦纳自我,正视现实;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合理期待;帮助学生发现闪光,扬长避短;为学生树立榜样,汲取力量。多方面合作,多维度努力,夯实挫折教育,提升学生的抗挫能力和心理韧性。

[参考文献]

[1]马军,马迎华.为生命安全与健康筑牢防线——《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1(12).

[2]万金,时勘,朱厚强等.抗逆力对工作投入和工作幸福感的作用机制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02).

[3]孙静.例谈ABC理论在重建学生积极情绪中的应用[J].中小学德育,2018(05).

[4]袁芳,岑焕新,元国平等.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预防医学,2019(03).

猜你喜欢

抗挫能力心理韧性挫折教育
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趋势述评
中学生挫折教育方法研究
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耐挫力的策略研究
幼儿教育中如何实施挫折教育刍议
高危学生心理韧性研究
失败是坚忍的最后考验
学校艺术活动与挫折教育的融合研究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抗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