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课堂中音乐表演教学的实践研究

2022-05-30焦佳航

艺术科技 2022年16期
关键词:音乐表演情感体验音乐课堂

摘要:音乐表演作为音乐课堂主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是提高其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学习音乐表演的过程中,结合乐理相关知识和表演技巧,发挥审美感知、审美记忆、审美想象、审美情感,从而表现出音乐美,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文章对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开展音乐表演教学进行研究,希望为音乐课堂教学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音乐表演;音乐课堂;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J6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6-0-03

音乐艺术的展现需要表演,相较于绘画、建筑等非表演类艺术,它在展现艺术时不仅需要创作者以乐谱的形式记录创作的音乐,还需要演奏者展现出音响效果。因此,学生在学习音乐、表现音乐情感时离不开表演练习,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指出,音乐表演是重要的学习内容,音乐表演对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不论是器乐教学还是声乐教学,都离不开音乐表演,学生通过音乐表演可以培养审美注意力,通过积累舞台表演经验,提高审美注意力,自觉排除掉无关审美的事物,完全沉浸在审美情境之中。音乐表演可以提升学生的表现能力与审美记忆力。相较于其他记忆力,审美记忆力侧重于记忆情感、形象的内容。学生在舞台表演过程中,需要审美记忆力将自身的审美经验富有感情地再现出来,没有审美记忆力,音乐表演便无从谈起。

一些音乐课堂中,学生参加音乐表演实践的机会较少,而教师在音乐表演教学过程中也普遍缺乏对学生音乐表演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舞台演出经验,在人前就会显得过于紧张,难以在人群中有感情地进行音乐表演,不能很好地达到音乐表演教学的要求。本文根据这一情况,为音乐表演教学提出策略及建议。

1 优化表演技巧学习

技巧的学习相对枯燥,机械的模仿与长期单一重复的练习,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情感,表现一定的情景,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要把技巧学习和音乐情感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基础技能的同时,体验不同的音乐情感,增强其音乐想象力。

学习表演技巧的同时结合相关的乐理知识应用,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了解和体验。学习音乐的力度、速度以及节奏旋律时,都可以将相关的音响效果表现出来。表演技巧和乐理的结合可以让乐理指导表演技巧的学习,同时也能让枯燥的乐理变得更加具体形象。这时,音乐知识不再是理论上的概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更好地感受音乐。基本表演技巧和乐理知识突出了音乐的特点,强调了音乐课应当关注音乐学科本身,同时这也是音乐表演的前提。

2 重视音乐欣赏体验

欣赏是表演的前提,只有感受到音乐的情感,才能更好地通过表演将情感表现出来,因此,音乐课堂应当重视音乐欣赏。人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专业基础知识,更需要将心投入音乐旋律当中感受音乐的情感。学生应该从实践中感受音乐美,如果缺乏一定的审美实践,学生就不能沉浸在音乐当中,从音乐中发现美,进而也不能培养自身发现美的眼睛,更别说提高审美水平了。

从以立普斯为代表的“审美的移情说”理论来看,音乐是通过移情的方式来表达情感的。所谓移情,“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共情和共鸣”[1]。音乐美学同样认为人们对本没有生命的音响,通过联想、联觉等心理活动,赋予其音乐情感的力量,进而感受到音乐情感的魅力,因音乐的美而产生无功利的快感[2]。音乐以其特有的非语义性和听觉感受性,降低了人们在欣赏音乐过程中的功利性,提升了审美的纯粹性。

学习音乐表演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音乐表演教学既能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审美趣味,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表演不同情境的音乐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幻想音乐所描绘的意境,进而增强自身的审美想象力。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需要全神贯注,以此培养审美注意力,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培养审美趣味。

此外,在学习过程中也应该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应对学生开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情感,表现出一定的情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同的音乐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这些声音可弹而有力,又可绵延悠长;可热情高涨,又能表现得抑郁低沉。另外,音乐干净流畅、声音清晰,能表现得特别轻巧,并带有抒情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样的音响特点,想象可以表现的情景。例如,林场热火朝天、积极澎湃的工作态度和分工有序的工作场景,在想象这样的情景演奏时,要注意结合动作姿势。音乐还可以表现出坚定激昂的音响效果,体现朝气蓬勃和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犹如驰骋奔跑的马蹄声。学生通过欣赏音乐、想象音乐情景,深入体验音乐情感,进而为音乐表演提前做好准备。

3 加强音乐情感表现

音乐教育不应只注重音乐知识和演奏技能的灌输,还要关注以审美为核心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利用激发表现力和传授表演方法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启发式教学,诱导和激发学生的审美冲动。音乐本身非具象性、非语义性的特点使其以抽象的形式存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模拟出音乐表现场景,设想自己身临其境的感受。

音乐情感能够感染每个学生,其中通过教师示范表演激发学生情感是很好的教学方式。教師可以结合多媒体进行音乐表演,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学生则结合自己的音乐想象,与音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示范的方式可以营造音乐欣赏的气氛,学生在主动聆听的过程中,能够增强自身的参与感。教师与学生共同融入音乐情感中的气氛,这种气氛有利于学生主动联想,自然而然地产生音乐表现冲动。这样一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会有更多的信任,也能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示范表演对教师业务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给学生做好示范。

学生在感受乐曲时,需要想象音乐要表现的场景及相关情感,从而沉浸在乐曲描绘的情景当中。然而,大部分学生在进行音乐表演时,常会出现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识谱、表现演奏技巧上的情况,导致音乐表演缺乏美感。如果想在音乐表演当中展现音乐情感,就需要运用音乐美学中的联觉有关原理,用音乐表现出不同的视觉场景和情感状态,分别对应不同的音响效果。例如,愉悦欢快的情感对应明亮较快的音响效果,悲伤压抑的情感对应低沉缓慢的音响效果。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须向学生讲解这些音乐情景、情感对应的音响效果,让学生学会通过不同的表演方式表现自身要表达的音乐内涵。具体步骤可分为:第一,通过欣赏音乐,引导学生产生音乐情感;第二,讲解音乐音响与其表现的情感之间的关系;第三,将产生的情感转化为音乐表演。讲解的前提是学生已经感受到音乐表现的情感。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教师可简单介绍音乐表现的场景,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音乐描绘的形象产生共情,再讲解情感与音响之间的关系,然后使之以音乐表演的形式展现。

结合音乐姊妹艺术形式进行教学。在学习音乐表演时,通过多媒体欣赏表达相同情感的艺术,如绘画、歌剧等。不同艺术虽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表达的情感可以相通。另外,在表现音乐情感的同时可以感受到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相同的情感,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情感的理解,又可以了解不同的艺术形式,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例如,在演唱歌曲时,可以欣赏歌曲舞蹈,通过欣赏舞蹈动作产生的联觉,感受艺术情感,增加诱导学生产生音乐情感的途径。教师在结合音乐姊妹艺术形式进行教学时,应该注意选择表达情感与表演情感相似的艺术作品,让学生做到触类旁通,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4 增加音乐表演机会

学生表演次数增加,审美记忆力也能得到相应的锻炼。不论是突出音乐的特性还是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加学生的音乐表演机会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演出过程当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学生可能产生怯场的心理障碍。诚然,即便是音乐大师,在演出前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但是部分学生压力过大,会影响到正常的演出。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缓解其演出压力。一方面,要让学生摆正态度,降低演出预期,以完整如实地展现自己的音乐表演实力为目标,不要给自己过分的期望,那样不仅不能获得预想的演出效果,还会因压力过大而适得其反。另一方面,学生应当提高音乐表演的熟练程度,“艺高人胆大”,学生如果纯熟地掌握演出的作品,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压力,避免上台出现表演失误。即使出现问题,也有能力及时作出调整,确保作品得以完整展现。这些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的怯场情况,从而保障演出顺利进行。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在舞台上出现错误。

5 丰富音乐表演形式

音乐表演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不同种类的乐器表演、声乐表演、舞蹈表演以及这些演奏形式的有机结合与综合呈现。在课堂上,不同种类的形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演选择。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丰富的音乐形式可以为美育能力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部分学生天生音准、嗓音条件较好,更加适合演唱的表演形式;部分学生节奏感、乐感更加突出,可以选择打击乐等乐器表演;还有一部分学生动作更加协调,可以用美妙的舞姿展示音乐的魅力。通过丰富音乐表演形式,让学生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表演方式,这也突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与此同时,不同的音乐表演形式同样可以综合演出,艺术界一直有歌、舞、乐同源的理论,认为歌唱、舞蹈和配乐是共同产生的。“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起源理论在国内外都是被普遍认可的。”[3]因此,在音乐表演中,可以将多种形式结合起来表演,学生可以体验不同种类的音乐形式,发现这些不同音乐表演形式的共通之处,从而深入感受、体验音乐。这种综合的表演形式也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格。

6 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

在音乐教学中,学习评价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在进行音乐表演时,应全面展示自身的学习情况,而教师则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郑莉教授在《中小学音乐有效学习评价》一书中指出,“音乐课堂学习评价具有坚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多维度调节功能、检测功能以及促进发展功能”[4]。在学生进行音乐表演后,教师积极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学习进步。技巧方面,主要是音乐表演的熟练程度、相关技巧的运用灵活度等进行反馈;情感方面,对演奏音乐的感染力、反映作品的情感及特征情况等进行反馈。同时,针对这两方面的评价可以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技巧方面的内容需要通过反复的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学习具有渐进性,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经过刻苦的练习,在技巧方面可以取得明显进步。这时,教师运用定量评价的方式,制定量化标准,设计好音乐表演的目标,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及学习进度,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如此一来,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音乐表演的兴趣和动力,还能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并对原定的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

情感方面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进行的。在音乐表演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联想、想象、创造音乐表现的意境,并在演奏中将其表现出来,而“顿悟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5]。不同天赋的学生顿悟所需的时间也大不相同。天赋较好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教导下,很快完成对音乐情感的理解,进而将丰富的情感表现出来。而天赋一般的学生,则需要后天反复的思考以及经验的积累,才能深刻理解音乐情感。这部分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很难像学习表演技巧一样取得明显的进步,而更多的是在某个未知的时间点完成对乐曲的顿悟,从而在音乐情感表现方面发生质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情感方面评价时采用定性评价的方式,不能因为学生在短时间之内没有获得明显的进步,就对学生给予批评和否定的评价,要遵守职业道德,以积极的态度为学生反复指出情感方面学习的目标和方向,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当中逐渐完成对情感方面的学习。

7 结语

音乐表演的形式多种多样,学生掌握一种或多种表现形式,则可以充分、全面地把内心深处的审美冲动转化为显性的音乐表演形式,避免混乱无序的情绪宣泄,进而提高自身的审美水平,升华情感。音乐表演教学能让学生在审美实践当中合理运用音乐知识和演奏技巧,也能突出音乐课程的审美性质,表现“以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因此,必须重视音乐课堂中的音乐表演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西方美學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84-607.

[2] 张前.音乐美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04-105.

[3] 张又兮.“载歌载舞”的文化探源:兼论音乐在舞蹈艺术中的作用[J].民族音乐,2010(1):48-49.

[4] 郑莉.中小学音乐有效学习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1-18.

[5] 张庆林,邱江,曹贵康.顿悟认知机制的研究述评与理论构想[J].心理科学,2004(6):1435-1437.

作者简介:焦佳航(1995—),男,河南焦作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式: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音乐表演情感体验音乐课堂
音乐表演心理素质的培养
小学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措施的分析
论血型对音乐表演的影响
论音乐表演创造的美学原则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