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书籍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及反思
2022-05-30杨玉叶张辉
杨玉叶 张辉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文化生活。当下数字化技术在信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章以纸质书籍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特征与现状问题,为纸质书籍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的挑战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为现代纸质书籍设计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交互性;趣味性;书籍设计;纸质书籍;数字化时代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6-00-0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时代到来,纸质书籍设计和传播的方式愈加丰富,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以及掌上阅读器等途径传播信息,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分享、互动。与此同时,纸质书籍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2022年4月,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2021年,数字阅读方式(如互联网在线阅读、手机端阅读、电子阅读器等)较2020年增长了0.2%;而纸质图书人均阅读量较2020年只增长了0.04本[1]。如何在数字化时代增强纸质书籍的交互性和趣味性,是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1 纸质书籍存在的必要性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们思想交流、知识传承、文化积淀的载体[2]。书籍设计是通过装饰、色彩、图像、文字等元素来概括书的基本内容的艺术形式。要从书籍的内容出发,通过华丽的封面、精致的插图、精妙的排版、动人的文字赋予书籍整体视觉美感。
1.1 大众对纸质阅读存在依赖性
自造纸术和印刷术问世以来,阅读发挥了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长见识,健全人格的作用。纸质书籍、报刊等在数字化阅读模式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3],尤其是新闻行业需要以最快的速度给受众提供最新颖的信息,在数字化时代报纸几乎已被电子设备中的新闻APP所取代。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2021年纸质报纸出版总印数较2017年减少了86.5亿份。但图书总印数较2017年增长了17.6亿册,并且近五年呈递增趋势。虽然数字化时代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阅读选择,但是人们对纸质书籍的依赖性也不容小觑。
1.2 纸质书籍具有收藏价值
虽然数字化阅读蓬勃发展,书籍更新速度非常快,但数字化阅读是无实物阅读,电子书籍基本上没有收藏价值。而现在的纸质书籍正在向精装、典藏的方向发展,能够让人们体验文字之外的美感,具有收藏价值。书籍的装帧艺术通过书籍实物得以体现,离不开必要的材料和工艺。具有收藏价值的书籍在纸张的选用、印刷、装订等方面都非常讲究,其价格也高于普通书籍。
2 數字化时代纸质书籍面临的挑战
2.1 数字化时代出现了新的感观体验
视觉传播是最普遍、最直观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对封面、纸张、颜色、排版进行设计,能使纸质书籍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数字化阅读可以通过视频、GIF动图、三维动画等多种方式进一步解析文字信息,众多阅读APP、掌上阅读器可以调整文字大小和纸张颜色,但忽略了书籍原有的艺术性和装饰性。数字化时代,阅读不再停留在二维空间,而是慢慢转向三维空间,结合文字信息对时间、空间、对象进行搭建,将书籍中的文字信息集中、简化、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
听觉是人耳朵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的对声音特性的感觉。传统纸质阅读的听觉来源主要是纸张摩擦所发出的声音,不同的材质可以在人们阅读中与其他感官产生共鸣,给大众带来特殊的感官体验。数字化阅读的听觉交互也非常受大众欢迎,近年来随着有声阅读APP的发展,人们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听书,无论是在通勤路上听书还是沉浸式听书,都非常便捷。听觉交互摆脱了传统的用视觉获取文字信息的局限性,朗读者的人声变化、语气、语调可以调动大众情绪。目前市面上出现了许多有声阅读APP,如喜马拉雅FM、番茄畅听等,声音交互的阅读方式比视觉方式更具感染力。
从触觉来说,数字化阅读是科技发展的产物,现有的数字化阅读大多通过手部接触屏幕进行翻页等操作,然而电子屏幕非常光滑,不同于纸质书籍的粗糙感和具有摩擦力的触感。而水墨屏仿传统水墨效果,可以在大众阅读时增强交互感,带来传统纸质阅读一样的体验。其不仅改变了传统电子屏幕反光的性质,缓解了眼部疲劳,而且其略带粗糙的触感也填补了数字化阅读时触觉交互的空缺。
2.2 大众阅读方式转变
纸质书籍的出版须经过三审三校,这是决定书稿能否最终出版的关键环节。这一过程会对书籍的整体质量、社会效益、语言风格、整体结构、文献数据、是否侵权等方面进行审核。纸质书籍的出版过程复杂,会严格把控阅读内容的深度和质量,所获取的信息也更加全面和系统。
传统纸质阅读不仅是一种习惯,而且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文化体验[4]。雨果曾说:“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纸质书籍的互动是滞后的,没有那么及时,这是由纸质媒体的传播特质所决定的[5]。作者要将自己的理念传播出去,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金钱进行宣传,虽然如今传统的纸质书籍不会被摒弃,但相比电子书籍,纸质书籍的信息传播存在缺陷。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大众的阅读方式发生改变,“标题党”泛滥,大众往往会被新颖的标题所吸引,但其内容与标题通常没有联系。数字化书籍内容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查,与纸质书籍相比,缺乏深度和内涵。大众逐渐倾向于碎片化阅读,阅读的目的转变为娱乐休闲,而不会关注所获得的信息的系统性和权威性。
3 数字化时代传统纸质书籍设计策略
3.1 平面视觉设计
文字是书籍设计的“筋骨”,是准确有效传递信息的根本[6]。数字化时代,在传统纸质书籍设计中,字符要打破版式设计的束缚,配合阅读的流畅性,建立一个新的结构秩序,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书名、大标题的设计,另一方面是正文字体,无须考虑书籍开本、幅面大小、排版内容、篇幅长短,使用设计师自己设计的字体,更加贴合设计主题。每种字体的产生背景、结构特点决定了其艺术风格,字体也可以不拘泥于二维平面,可将其叠加重合,使其在空间和层次上有所变化,以增强字体排版的艺术性、观赏性。设计师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结合书籍主题等,挖掘文字的潜在力量。
色彩在视觉上往往领先于文字和图形,影响读者对书籍的第一视觉印象,色彩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书籍设计中色彩能够强化主题、表达情感、创造意境,还可以增强书籍的美感,让读者产生联想和共鸣。色彩的三大要素,即色相、明度、纯度给人带来的感觉是不同的。例如,冷色调又被称为后退色,会给人一种收缩、遥远、强硬的视觉感受,蕴含大众对色彩的共同理解。
版式设计是指对书籍的中线、边距、天头、地脚等元素进行不同的处理,构成不同的版式风格。然而,这些所谓的设计基本语言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时打破束缚的设计往往更具个性和独特性,或者说是无边界性,无边界性的排版形式丰富多变,可以为读者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
3.2 材质体验设计
数字化时代书籍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数字化阅读缺乏纸质阅读能够给人带来的触觉、味觉、嗅觉体验。数字化阅读属于无实物阅读,也不具备纸质书籍的收藏价值。在这种阅读环境下,人们更希望接触到精致的、特别的实体书籍,如今纸质书籍正在往精装的方向发展,能够让人们体验文字之外的美感,让书籍具有收藏价值。
书籍的装帧艺术通过书籍实物得以体现,书籍构成需要必要的材料和工艺。具有收藏价值的书籍在纸张的选用、印刷、装订材料和工艺等方面都十分考究,其价格也高于普通书籍。精装书籍与平装书籍的装订方法不同,其封面和函套会更加考究[7]。除了使用纸张以外,还有各种纺织物、动植物的表皮等材料。相较于平装书籍,精装书籍通过手指来感知材料的纹理和质感等,能更直观地与读者产生心灵互动。例如,《导演的控诉》非常大胆地使用了铝箔纸为最外一层包装材料,书的内部仍然采用一般纸质印刷,意为“纸包不住火”,暗示这部影片和图书均有广阔的市场。
3.3 交互和趣味设计
数字化阅读应运而生,带动了纸质书籍的变革,书籍设计本来是一种二维空间艺术,但如果巧妙地发挥科学技术优势,将纸张和结构相结合,就可以深度拓展纸质书籍的设计艺术性。图书对空间的探索,主要表现为图书的形态设计创新,其关键就是要打破传统二维空间思想,如立体书,通过二维平面书籍结构变化来实现三维立体效果。立体书往往可以更大程度地还原文本故事中的场景与内容,通过读者与书籍的互动,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丰富多样的感官体验[8]。例如,日本建筑师Yusuke Oono(大野友资)使用激光切割的方法制作了360度立体书《富士山》,书展开后的三维页面展示了富士山巍然屹立、云烟缥缈、仙鹤展翅的场景,将人们从二维空间带入三维世界。
仿生类书籍在设计中主要以自然界万物的“形”“色”“结构”“功能”等为原型,实现与理念相近的设计效果。生物的构造是自然進化的一种选择,它有着明显的生命特征和象征意义。仿生在儿童书籍设计中多被采用,对孩子而言,读取文字信息很费力,而自然界变化多端的图形与形状却可以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书籍的空间交互还能在书的外形上进行讨论,人们对阅读体验提出了新要求,而异形书籍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载体,能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它以独特的形式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得到了广大受众的欢迎。异形书籍设计是对传统书籍形态的突破,也给纸质图书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数字化时代,纸质媒介受到最严重的影响就是视觉效果的降维打击,数字化读取视频与音频的动态交互效果,极大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今天,设计师们应该接受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并存的局面,坚持“科学+艺术”的发展理念,将数字化阅读的优势融入纸质图书,使其既蕴含传统文化美学思想,又能带给读者奇妙的体验。
要结合数字化的方式减弱纯文本给读者带来的枯燥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阅读的趣味性,使其阅读文字信息的同时,在电子终端获取同步的拓展信息,对静态图片所不能展示的虚拟场景进行模拟。例如,孙华巍编著的互动图文小说《神目志》有86张AR插图,暗含多重结局,实现了历史、谜题、游戏的融合。读者可以在手机上下载相关APP,通过扫描文中图片看到三维立体图片,结合书籍文字内容设置游戏互动及截然不同的故事结局,有效增强了交互性和趣味性。这一方面改进了纸质书籍感官上的弊端,另一方面相对电子书籍多了纸质书籍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纸质书籍与数字化科技的完美结合。其打破了传统工艺的束缚,拓宽了书籍设计的思路,同时也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方面的要求。
4 结语
书籍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向读者传递着设计的美感。在当今阅读方式变革的过程中,要提倡书籍的多维度阅读体验,注重阅读的趣味性和交互性。数字化时代的发展不可逆转且永不止步,纸质书籍不会完全被电子书籍所取代。数字化时代多样化的交互方式为纸质书籍设计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发展方向,纸质书籍要在保留自身传统魅力的前提下,汲取数字化交互的优势,从读者的五感和多维度空间方面建立更好的互动关系,使其在阅读过程中实现身心的合一。
参考文献:
[1] 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22-04/25/content_5686980.htm,2022-04-25.
[2] 裴思思.书籍装帧艺术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关系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6.
[3] 唐晓霞.“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数字化阅读服务途径创新的思考[J].才智,2020(3):59.
[4] 唐一文.书籍设计在移动新媒体中的传播与发展[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6.
[5] 程平年.阅读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甘肃教育,2020(5):53.
[6] 卢上尉,曾珊.书籍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00.
[7] 李慧媛,杨哓康,王颖惠,等.书籍装帧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8:68.
[8] 孙雨婷.立体书的互动阅读建构:叙事·游戏·空间[J].中国出版,2020(20):38-41.
作者简介:杨玉叶(1995—),女,陕西汉中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影像艺术与信息设计。
张辉(1971—),男,陕西西安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影像艺术与信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