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历史故事式教学
2022-05-30甘会元
摘 要: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应用故事式教学的方式,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掌握课文内容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文章对故事式导入课文、故事式讲解课文、故事式结尾三种方式进行论述,系统地介绍历史故事式教学的路径、过程与效果。
关键词:初中历史;故事式教学;故事式讲解
作者简介:甘会元(1976—),男,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南区东津镇第一初级中学 。
部分乡镇初中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薄弱,并存在一定的厌学心理,对抽象的、年代久远的历史知识更是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师想要把历史课上得生动有趣,就要迎合学生的心理,满足学生的需求,选择学生喜欢的授课方式。初中阶段,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听故事。歌德说:“历史给我们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热情。”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中把抽象的历史内容转化成生动的故事,让历史课堂变得灵动有趣。初中历史故事式教学分为故事式导入课文、故事式讲解课文、故事式结尾三个部分。
一、故事式导入课文
好的新课导入环节能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导入新课,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就意味着历史课堂有了一个成功的开始[1]。故事式导入课文包括经典导入、影视导入、史料导入等。
(一)经典导入
经典导入的具体做法是教师围绕历史课文内容,给学生讲述一个经典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入新课。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战国七雄争霸的历史,笔者向学生讲述了一个经典的成语故事——“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国派军攻打赵国并围困赵都邯郸,赵国向强大的齐国求救。齐国国君齐威王命令田忌、孙膑率兵救赵。田忌本想直接攻打邯郸救赵国脱困,但军师孙膑却说:“假如我们直接引兵去围攻魏都大梁,魏国必撤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困境,我们还能在魏军回撤时于桂陵处伏击他们,魏军疲劳不堪,我军必然大胜。”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魏军果然中计,星夜回救大梁。齐军伏击魏军得胜,赵国得救了。
讲完故事后,笔者继续说道:“同学们,通过‘围魏救赵这个经典故事,我们了解了战国时赵、魏、齐三个强国之间的争霸史实,也明白了‘围魏救赵这个故事的内涵。战国时期还有哪些强国在争霸呢?其中有哪些奇妙的经典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这样一来,学生兴趣盎然,教师也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二)影视导入
影视导入的具体做法是: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个与课程相关的精彩影视片段,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关注历史情节,快速投入历史学习。影视导入的方式声情并茂,易于操作,效果明显,是常用的故事式导入方法。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中国共产党诞生”一课时,笔者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才能逐步实现民族复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大家知道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其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当年见证党建立的代表有谁,有多少人?”学生一下被老师的问题带入课堂。之后笔者借助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电影《建党伟业》的片段,学生很快在影视故事中找到了答案,并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通过影视片段和相應问题,教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三)史料导入
史料导入即教师将课文中的史料素材编成历史故事,导入课文。史料导入包括承上启下式导入、开门见山式导入、问题式故事导入等。
1.承上启下式导入
承上启下式导入即教师在课堂前段以故事的形式承接上一课的内容,引入即将讲解的新课内容。这种导入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复习旧知识,还能激发学生追求新知识的欲望,实现新旧历史知识的有效衔接。比如,在讲授七年级下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内容:是谁建立了隋朝?是谁葬送了隋朝?因为什么把隋朝葬送了?在回顾知识的过程中,笔者抓住学生回答“农民起义”这个细节,引入新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故事: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一位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也因不满隋炀帝的残暴统治而起兵反隋。李渊在其儿子李世民的帮助下,取得胜利,平定全国,建立了新的政权。笔者通过讲述这一故事引入新课第一节的内容——“唐朝的建立”。初中历史教材的中国古代史基本上是按照朝代的更迭编排的,因此在讲解中国古代史的知识时,教师在很多时候都可以采用此方法导入新课。
2.开门见山式导入
开门见山式导入的方法主要针对单独的一个历史事件内容,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直接通过一个涉及课文的故事导入新课。比如,八年级下册“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一课的第一节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因此,笔者借用毛泽东“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故事开门见山地导入新课:1956年毛主席畅游完长江后,一时兴起,写下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该词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桥”便是指当时正在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要成就。“第一个五年计划”什么时候实施,其内容是什么,还取得了哪些成就?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的第一节“第一个五年计划”。 这样开门见山,水到渠成,教师自然导入新课。
3.问题式故事导入
所谓问题式故事导入,即通过讲述一个历史故事引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学习课文。这种方式也是历史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式。比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笔者结合课文开头红色小字体部分素材,借助多媒体给学生讲解天安门广场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故事,之后笔者抛出历史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首都、国歌、国旗是怎样确定的?成立时的盛况怎样?这些问题都是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提出这些问题后,学生都饶有兴趣地去看书或跟随教师的思路去学习[2]。
总之,故事式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多变地选择相应的导入方式,使课堂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故事式讲解课文
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述历史,称为故事式讲解。此方法不仅契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而且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故事式讲解课文分两种形式。第一,针对内容情节比较明显的课文,教师可以把内容情节串连并改编为历史故事进行讲解,谓之“故事串解法”;第二,针对内容不连贯,但章节片段出现重要的人和事的课文,教师可引用相关典故进行补充讲解,即“故事楔入法”。
(一)故事串解法
故事串解法即依据教材内容,将历史知识融入故事情节,把史实故事化。“串解”的主角可以是学生,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以故事形式讲述课程知识,或以故事会的形式分组讲故事。这种形式的好处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契合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且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预习和理解历史知识,从而加深其对相应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同时学生通过讲述故事,还锻炼了表达能力,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不足的是,部分学生因认知有限,对古代历史语言、历史典故理解不深,讲述故事时不够清晰和流畅,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和上课进度。“串解”的主角也可以是教师,教师能更形象生动地把历史知识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且效率较高,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能快速、全面地了解历史内容。这一形式不足的地方是,学生听故事时兴趣较高,但记忆不深刻,容易遗忘。总体来说,两种形式各有千秋,可穿插使用。
例如,笔者在讲解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一课的内容时,首先在备课过程中便充分阅读课文内容,把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口号、斗争、结果理清楚,再把八国联军侵华时间、国家、起因、经过、结局等也梳理好,然后结合义和团运动的材料、八国联军侵华的相关史实、《辛丑条约》相关史实和课后知识拓展等,把三个重要历史事件整理成从义和团运动到抗击八国联军侵华再到最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的故事。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历史背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签订《辛丑条约》”等相关视频,以声音、画面等营造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师通过故事式讲解,能把一些枯燥的历史知识形象生动地阐述出来,使学生在乐听的过程中乐学,在乐学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乐记,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故事楔入法
故事楔入法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片段,巧妙楔入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有趣小故事或历史典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拓展历史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内容。例如,在教学“沟通中外的丝绸之路”一課第四节时,课文从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开通意义跳跃到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内容不连贯,人物不好区分,于是笔者给学生讲述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学生听得很入迷,对班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接着,笔者又相机引导学生学习班超精忠报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故事楔入能让课堂气氛再次活跃,使学生的注意力再次集中,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故事式结尾
章回小说通常在每章结尾概括本章要点,有时还会有“且听下回分解”等句子,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同样,教师也可以在每一节历史课的结尾中,利用一个很有悬念的故事来结束教学。
例如,笔者在教学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一课结尾时,利用多媒体设备小结本课三个重要历史事件:义和团的抗争、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之后追问学生: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而我们中国人民是不是也甘当洋人的奴隶呢?有没有人敢起来反抗呢?清朝末年,有一位革命先行者,他早年行医,医术非常精湛,远近闻名。但是,他总认为,用医术救死扶伤,所救治的人有限,国人的病在于思想愚昧,没有觉醒。因此,他决心弃医从政,改“医人”为“医国 ”,要从思想上改变国人的觉悟,要从制度上“改革中国之恶政治”“锄去此恶劣政府”。后来他目睹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均是以中国的惨败收场,更促使他决心要奋起反抗。下一课“革命先行者”,将为我们揭开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的面纱。学生在课堂最后还能听到一个充满悬念的故事,会意犹未尽,兴趣大增。
历史故事式教学是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只要不断研究、实践和总结,结合乡镇初中学生的特点和历史学科的要求,历史故事式教学定能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
[参考文献]
[1]周建华.听故事,学历史:浅析故事化教学在初中历史课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4):136.
[2]熊丰.丰碑永恒:纪念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60周年[J].中国人大,2018(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