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优化路径
2022-05-30施林莉
【摘要】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良好的行为习惯十分重要,与个体后期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需要长时间培养的。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培养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园教师必须要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教育予以重视,加大对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力度,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幼儿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培养;优化路径
作者简介:施林莉(1983—),女,江苏省启东市向阳幼儿园。
现阶段很多独生子女家庭,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家长过度溺爱的现象。这可能会造成幼儿的性格出现任性、自私、不合群等问题。幼儿园的教育对幼儿性格的发展、行为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必须予以重视,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后续的发展和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循循善诱,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教师发挥引导作用
帮助幼儿发展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园教育中最为关键的内容。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初级阶段,其认知能力较弱,很多时候都是通过模仿周围的人进行学习的。因此,教师作为每天与幼儿接触最多的人之一,必须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正确引导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也要求教师以身作则,发挥好榜样的作用[1]。
例如,在节日到来之际,教师带领幼儿制作节日贺卡。大部分的幼儿都会将制作好的贺卡送给教师,但是除了教师,幼儿园中还有其他负责照顾幼儿的工作人员。教师找准时机对幼儿进行教育,通过谈话的方式让幼儿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教师说:“同学们,老师非常喜欢你们制作的贺卡,但是除了老师,我们幼儿园还有保育员阿姨每天为大家打扫卫生,照顾大家吃饭,非常辛苦,我们要学会分享,将这些好看的贺卡也送给保育员阿姨好吗?”教师此时与幼儿共同制作贺卡,并一起将贺卡送给保育员等工作人员,让幼儿学会感恩。通过这样的教育,能够加深幼儿对该行为的印象,进而培养其懂感恩、会谦让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师转变评价方式
幼儿因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其心理承受能力也相对较弱,比较容易受到伤害。而部分幼儿十分敏感,能够极为敏锐地察觉到他人对自己的情绪和态度。因此,一些较为严厉的话语容易对幼儿造成伤害,甚至可能会让幼儿变得内向或者出现抑郁。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要求教师要应用正面教育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多多鼓励幼儿,予以其表扬和肯定,并以此来引导幼儿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2]。因此,教师在生活中应当找准合适的角度多对幼儿进行鼓励。当幼儿做得不对的时候,教师也应当掌握正确的批评方法,让其认识到错误。在以往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时候,大部分教师是通过统一的标准对幼儿进行管理,并且还会制订相应的规则来对幼儿进行约束。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学评价的主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在进行相应规则制订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够再采取“一言堂”的管理方法,而是应当邀请幼儿一同参与到规则制订的过程中来。这样可以有效发挥幼儿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觉得自己被重视,并且幼儿自己参与规则的制订,他们也会更加愿意遵守。
例如,在游戏过程中有的幼儿与同伴发生了争执,于是便拿着杯子打人,而碎掉的杯子扎破了被打幼儿的手,此时打人的幼儿主动地找到被打的幼儿道歉,并立即请求教师给被打的幼儿包扎伤口。此时,教师仍然需要对打人的幼儿进行批评教育,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自己打人的不良行为。同时,教师也需要肯定幼儿道歉以及第一时间找到教师为被打幼儿进行包扎的行为,让幼儿能够认识到做错事情需要勇于担当,建立起幼儿正确的是非观。
二、游戏教学,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通过游戏活动,帮助幼儿认识不同角色的行为习惯
幼儿具有好奇心强、好动、好玩的特征,对于各种各样的游戏有着很强的兴趣,而其中最受幼儿喜爱的就是角色扮演游戏。所谓角色扮演游戏,就是幼儿通过对各种不同角色进行模仿,以不同的视角、行为、态度开展游戏,从而体会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情况。这样的游戏模式具备一定的教育意义,因此在实际的幼儿行为习惯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帮助幼儿认知世界,了解社会中一些不同角色的行为习惯和态度,并以此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开展角色扮演游戏的过程中,扮演爸爸和扮演妈妈的幼儿在抢着抱娃娃的时候出现了争执,此时教师就需要及时地介入,并予以合理引导,告诉幼儿:“爸爸妈妈是不应该吵架的,可以轮流抱娃娃,要学会互相关心和互相谦让。”通过这样的引导方法,能够帮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不当的行为,学会正确地与人相处,并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通过游戏活动,纠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
幼儿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做出排队推搡、抢玩具、打闹等一系列不良行为。很多教师都会选择对幼儿开展口头教育,但是这种说教的方法效果往往不佳,幼儿仍然会出现反复犯错的情况。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趣味性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很多时候幼儿在玩完玩具以后,不愿意进行整理,导致玩具区域非常杂乱。此时教师开展“玩具回家”的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爱整理的良好习惯。教师先让幼儿看一看玩具胡乱摆放的场面,再跟幼儿说:“玩具也有自己的家,我们把玩具拿出来以后,怎么能不帮助它们回家呢?”此时幼儿就主动地开始对玩具进行整理,將其放回“家”。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幼儿会认识到整理事物的重要性,进而逐渐养成整洁、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自主思考的行为习惯
游戏活动也是开展幼儿知识教育的良好渠道,可以培养幼儿自主探索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师在进行幼儿游戏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抓住幼儿的身心发育特征,充分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规律,以幼儿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实践能力为基础开展游戏活动,并且在游戏的过程中,对幼儿普及相关的科学知识。
例如,教师组织开展科学实验游戏活动“不倒翁不倒的秘密”。在教师展示不倒翁以后,幼儿对不倒翁产生极大的兴趣,并自主思考和提问:“为什么不倒翁不会倒下呢?”“它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呢?”这时,教师与幼儿一同开始进行不倒翁的制作,并且在制作的过程中,还可以对幼儿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讲解一些关于重力、重心的内容。这样,幼儿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收获知识,并养成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日常渗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美化幼儿园环境
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对幼儿开展行为习惯教育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和谐、整洁的环境之下,幼儿的身心才能够得到放松,从而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幼儿园的环境,将手工课上幼儿的手工作品悬挂或摆放在走廊、楼梯间等区域,让整个幼儿园的环境充满童真、童趣。教师还可以有效利用幼儿园的空间以及墙面,设计各种不同主题的墙面装饰风格,对教室的墙面进行装饰,以此来进一步优化幼儿园的环境,让幼儿在环境的熏陶下,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教师在幼儿园的卫生间中,张贴“节约用水”的海报,以此来帮助幼儿树立节约的意识;在楼梯间张贴“小脚印”的图案,让幼儿学会按次序上下楼,避免出现拥挤和打闹的情况。这样的装饰方法,不仅美化了幼儿园的环境,还可以把行为习惯教育渗透到幼儿的生活中,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
(二)细化常规工作
教师细化常规工作,能够提高管理幼儿的效率,减少工作压力,还能够帮助幼儿认识规则,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应当对幼儿的一日生活进行细化,在各个环节中给予幼儿正确的指导,告诉幼儿应当要干什么,需要注意哪些细节问题等,进而让幼儿自觉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的自制力相对不足,无法单纯依靠自觉性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应当细化常规工作,帮助幼儿正确地认知规则,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纠正幼儿错误的认识和想法,让幼儿可以健康地发展。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在生活中找准开展教育的机会,持续地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
例如,教师在幼儿课间的环节,细化课间的常规工作,告诉幼儿课间活动需要注意安全,不能够在楼道中嬉戏打闹。并且,教师播放轻柔的音乐,以此来帮助幼儿放松,培养幼儿课间放松的习惯。
(三)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行为习惯的培养
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渗透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方法和内容应当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性格特征进行设计,通过合理引导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阅读课中,教师与幼儿一同阅读绘本《肚子里有个火车站》,在绘本阅读完毕以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朱莉娅会闹肚子吗?”幼儿通过回忆绘本内容,理解吃东西不能吃得太多,还要注意不能吃得太快。这样,教师通过绘本阅读教学培养了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四、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家长引导,发挥家庭教育作用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因此,想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就离不开家庭教育作用的发挥。在进行家园合作的过程中,家园双方需要秉承相互尊重的基本原则,促使家长更主动地参与到幼儿的培养过程中,以此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例如,教师在放学以后,组织家长开展小型的家长会,并且在会议上,与家长一同交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方法与途径,并详细介绍幼儿园对幼儿行为习惯教育的目标和意义,让家长对幼儿的行为习惯教育真正重视起来。
还有一部分的幼儿在幼儿园的时候会遵守相关的规则,并且表现出较好的行为习惯,但是一旦离开幼儿园回到家里,他们就不再遵守规则。这主要是家长过于放任幼儿,没有严格要求幼儿,导致了幼儿行为不一致的情况,难以真正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除此之外,因为幼儿的年龄较小,喜欢模仿他人,家长的言行举止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家长一定要发挥好自身的表率作用,通过树立榜样,加上适当地引导,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幼儿在家里犯错误,很多家长会选择对其进行斥责。这样容易造成幼儿自卑、叛逆等心理的产生。因此,家长应当多鼓励、夸奖幼儿,实施赏识教育,多找一找幼儿的闪光点,予以肯定和表扬。针对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家长要及时地帮助其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并帮助其加以改进。
(二)通过故事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喜欢听故事,对各种各样的童话故事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和兴趣。因此,教师与家长应当抓住这一特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教师在教室的阅读角中,多投放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有趣绘本,包括《白雪公主》《狼来了》等。在幼儿阅读绘本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又如,家长给幼儿讲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包括《孔融让梨》等,让幼儿通过听故事,明白互相关爱、互相礼让的意义,从而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再如,幼儿在生活中存在挑食的问题,家长通过讲述《大公鸡和漏嘴巴》等故事,帮助幼儿认识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并帮助其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十分重要,关乎其未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但是,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这需要教师和家长的耐心引导与教育。希望家園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优化路径,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万梅.论幼儿教育工作中如何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J].科普童话·原创,2022(03):102-103.
[2]辛佩霞.幼儿良好行为和学习习惯培养探究[J].青海教育,2022(Z1):96.
[3]白雪峰.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34):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