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住“诗味”:小学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实施策略

2022-05-30顾晓倩

教育界·A 2022年17期
关键词:诗味小学语文

【摘要】古诗词诵读教学不能只让学生对诗歌进行朗读与理解,还应该注重让学生对“诗味”进行品读与感受,在诵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把诗的意韵通过自己的声音生动地传达出来。然而现阶段有的小学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课堂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生无法很好地读出“诗味”。文章对于当下小学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教学案例,就如何更好地实施小学古诗词诵读教学提出几点策略,以期能够提高古诗词诵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诗味;

作者简介:顾晓倩(1995—),女,江苏省昆山市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反映了不同朝代的民风民俗以及意识形态,传承着灿烂的华夏文明。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旨在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学好古诗词,诵读是佳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诵读古诗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1]。”学生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要能把握节奏、加深感悟、丰富想象、提高审美情趣。然而现阶段有的小学语文课堂存在一些“跑偏”现象:老师不花心思引导学生诵读诗词凝练的语言,品味诗词的意境,培养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而是一味地剖析字词、肢解意象,使得古诗词美感全无,“诗味”全消,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因此,笔者认为如今的小学古诗词教学应以古诗词诵读为核心,重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维、新样态,切实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一、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将诵读作为教学重点是大势所趋,诵读古诗词既能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又能提高小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2]。但现阶段有的小学古诗词诵读教学课堂中,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只是单纯地读诗、背诗,而没有真正地体味诗意、诗情,达不到学习古诗词的真正目的。笔者对现阶段古诗词诵读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以下几点不足。

(一)教学没有深入

语文教学重视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部编版语文教材中选录了很多文质兼美的古诗词,旨在引导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体味诗词意蕴之美,拓宽民族文化视野,培养独特的民族文化审美情趣。然而在一些语文课堂上,教师将古诗词的教学过程机械化、教条化,每次教授都从作者介绍入手,进而到背景了解、字词理解、诗意把握,最后到主题思想概括。让学生诵读古诗词,仅仅是帮助学生正确发音和背诵,没有进一步帮助学生感悟意境,体会诗句的韵味,品味诗人的情感,忽视了学生的审美能动性。如果古诗词教学中审美“缺位”,那么再美的诗句也会失去灵魂,教师又怎能触发学生对诗句的深刻感受呢?

(二)学生认知有偏差

由于部分教师对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定位错误,导致学生对古诗词诵读的认知出现了偏差[3]。有的学生认为古诗词诵读就是背诵古诗词及其注释,不需要花费时间想象诗句中描绘的画面,更不需要去体味诗情。如此的错误认知,必然会弱化诵读的教学功能。

(三)诵读氛围缺失

古诗词意境深远,需要反复品味。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诵读古诗词时,需要营造适宜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沉浸在情境中,不自觉地进行吟诵,如此,诗的味道就会在不疾不徐的诵读节奏中慢慢地弥散出来,让人回味无穷。而如今的古诗词教学课堂上,有的教师不注重氛围的营造,直接发布诵读的指令让学生生硬地诵读,表面课堂很热闹,实则学生的身心无法沉浸于诗词中,这样就达不到古诗词教学的效果了。

(四)诵读方式单一

新的小学语文教材选录的古诗词以五言、七言诗居多,大多浅显易懂,好读易诵,方便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反复诵读。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为节省教学时间,加快课程进度,多采用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的诵读方式,仅仅要求学生把古诗词读正确、读流畅,而不要求学生感悟古诗词意韵。这种单一的诵读方式让古诗词学习的过程索然无味[4],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对古诗词的兴趣,不利于古诗词教学的深入开展。

(五)评价机制较为功利

笔者翻阅了大量的小学语文测评卷,发现古诗词的考查内容以品味诗句的思想情感、理解字词的意思、默写名句为主,主要考查学生记忆力、理解力。检测的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片面。因此部分教师仅围绕试卷上的考查内容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把古诗词读通、读顺,理解诗意,背诵默写名句,却忽视了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韵味,进行审美体验。这样片面追求工具性,缺失人文内涵以及美感的语文课不是真正的语文课。留住“诗味”,古诗词课堂教学才能走得更远。

二、古诗词诵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丰富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为改变古诗词诵读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使用多样化的诵读形式。初读阶段以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为主。教师范读为学生做出诵读的正确示范,定下诵读的情感基调;学生齐读则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练习的机会,使课堂形成热烈的诵读氛围,感染学生的情绪。精读阶段则可以利用多样化的诵读形式,如分角色朗读、小组合作读、师生合作读等,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将作者的文字消化吸收成自己的语言,读出诗歌的意韵,做到“熟读成诵”。

二是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热爱绘画,喜欢把头脑中想象的世界用画筆呈现出来,因此教师可以在诵读教学中把读与画相结合,让学生用想象的方式把诗中所描述的画面展现出来。比如在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由诵读诗句,边读边想象春天的美景—白鹭在广阔的天空中自在飞翔,肥美的鳜鱼在江水中欢畅地遨游,鲜艳的桃花洒落在江面上,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老翁坐在江边独钓,安然而惬意。接着让学生为诗配画,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刻地感悟到此诗描绘的意境之美。另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开展古诗词诵读比赛。让每个学习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让学生在古诗词的诵读过程中再次重温诗人的情感表达。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吟唱或者表演诗词内容。

总之,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古诗词的情感,提高古诗词的学习效果。

(二)理解和诵读结合,入情入境读好古诗词

诵读古诗词的目的不仅仅是理解古诗词的意思,更是要品味诗词的意境、韵味。理解和诵读相辅相成,诵读越多,理解越深刻,而随着对诗句理解的深入,诵读会更加动情。因此,在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趣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理解与诵读结合起来,入情入境地读好古诗词。

比如在朗讀《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时,因为这首诗前两句描写的是农忙景象,所以诵读的语速应该是快的,这样能突出农民耕种的忙碌;而后两句刻画了可爱的儿童学着大人种瓜的模样,所以诵读时要轻松欢快,读“学种瓜”时语调可以稍稍往上扬,表现出儿童的可爱率真。朗读《稚子弄冰》时,因为这首诗描写幼小的孩子经历了从取冰、穿冰、敲冰再到碎冰的过程,心情从焦急、期待、得意再到失望的起起落落,所以朗读时试着通过语气、语速的变化表现出稚子心情的起起落落。朗读《村晚》时,前两句可以把语速放缓,重读两个“满”字,并把“水满陂”“浸寒漪”的尾音稍微拉长,表达出恬静悠远的感觉;后两句刻画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牧童形象,在朗读“横”“信口”时可略微拖长,表现出牧童的自得其乐。

(三)营造古诗词诵读氛围,诵读中“见”意境

古诗词最大的魅力是其意境之美。在诵读时教师营造适宜的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看见”诗的意境美。

比如笔者在执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就对这一点深有体会。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居秋暝图,意境悠远恬淡:初秋山中凉爽,松林间洒下清冷的月光,一股清泉在山间流动,一叶小船在荷叶间穿梭,洗衣女子喧闹归来……诗人要写静,却偏偏落笔于流水、莲动、竹喧等动态之处,使全诗表现出静谧而不失生机的恬淡意境,这正是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为了让学生通过诵读“见”诗中意境,笔者营造出了恰当的诵读氛围,具体如下。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

生(自由朗读、想象、交流):写了空山、明月、松林、清泉、山石、竹、浣女、莲叶、渔舟。

师:果然是一幅生动的画卷。不过刚才我们看到的景物是独立的,大家闭上眼睛,继续展开想象,也许就能看到一幅完整美丽的山居秋暝图。看—

(教师范读,学生聆听、想象)

师:在一个初秋的黄昏,外面的小雨刚停,诗人漫步来到山中,请大家用连贯的句子描绘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皎洁的月光洒在松林间,显得有些寒意。一股清凉的泉水在山间流动。竹林里传来一阵喧闹声,原来是几位洗衣服的女子回来了,她们一边走一边说说笑笑。渔夫满载而归,划着一叶小舟在荷叶间穿梭,荷塘里留下一道道波纹。

师:大家描述的画面可真美,老师都想去领略一番了。可是如此静谧的山林,却传来浣衣女子的欢声笑语,不嘈杂吗?

生:不会的,在偌大的山林间,听到浣衣女子的欢声笑语,反而显得山林十分寂静。

师:这就是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多么寂静的山林,多么静谧的黄昏!我们一起去到山林中看看,让这幅美丽画卷融进我们的朗读中吧!

(让学生边想象边朗读)

要想让学生在诵读中“见”意境,需要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沉入诗句进行想象、感悟,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诗境。

(四)将诵读与音乐艺术结合

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音律美,在诵读时配上适合的音乐,能够强化这种音律美,让诗词更加朗朗上口。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较低、认知能力有限,许多古诗词对小学生而言是生涩难懂的。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机械地背诵,那么学生可能会觉得学习古诗词的过程十分枯燥乏味,学习的兴趣就会降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会缺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让学生借助动听的音乐旋律吟唱古诗词,如此会使得古诗词诵读变得更加简单、有趣,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诗词的内涵。

例如,在指导学生诵读李煜的《相见欢》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著名歌唱家邓丽君的经典曲目《独上西楼》以及《明月几时有》,同时展示符合意境的图片,让学生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去理解诗句,提升诵读能力、感悟能力以及想象能力[5]。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使用乐器给学生伴奏。例如,在教学《山居秋暝》时,教师可以用古筝或鼓琴配乐,让学生朗读、感受。如此,诗句的空灵之感就会随着舒缓的音乐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很多时候,学生背诵长诗存在一定的困难,但若加上旋律将长诗谱成歌曲,学生就能很快哼唱出来,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扬光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利用好诵读这一佳径,通过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之美。学生只有真正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美感,才能更好地传承古诗词中蕴含的灿烂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秦娜.小学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现状和对策[J].课外语文,2018(21):55.

[3]赵卫华.小学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现状和对策研究[J].赢未来,2017(05):140.

[4]贾化花.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考试周刊,2014(34):124.

[5]李霞.融合古诗文诵读实施小学语文德育教育[J].智力,2020(08):102-104.

猜你喜欢

诗味小学语文
流淌“诗味”,创新现代诗歌教学
诗歌翻译时对诗味的理解与表达
美哉侗都 诗味乡愁
诗歌教学要教出“诗味”来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