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工业文化元素在产品系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2-05-30曾力谢凯

艺术科技 2022年19期
关键词:文创产品设计服务设计武汉

曾力 谢凯

摘要:近年来,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内城市经济新的助推器,许多城市都会将地标性元素应用到城市文创产品设计或融入城市服务之中,从而助力传播城市文化形象。武汉是联合国“设计之都”,因此文章立足城市的工业文化底蕴,在汲取其他城市工业文化应用与工业遗产活化的成功经验之上,拟将武汉的城市桥梁工业元素通过产品语义学融入有形的文创产品设计中,并通过服务设计将无形的沉浸式体验融入现有的工业类主题博物馆参观过程中,在一定层面上能够达到激活城市工业文化资源、提升城市文化竞争软实力的目的,也能为传统工业化城市的转型提供可参照的经验。

关键词:武汉;工业文化;文创产品设计;服务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19-000-04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各个区域与城市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不断加深,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发挥自身优势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区域竞争力成为各个城市不断探索的命题,而文化产业正在慢慢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支柱。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是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之一,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也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的全球创意城市组委会命名的“设计之都”。然而相较于一些发达国家或者地区的文化产业占比10%甚至20%以上,武汉的文化产业显得较为单薄,能够真正代表武汉城市形象的文创产品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在如此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历史底蕴的加持下,武汉需要更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传播载体来进一步赋能武汉的城市形象,从而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1 武汉工业文化的基本概述

1.1 武汉工业文化的历史脉络

武汉的工业文化底蕴深厚,在洋务运动后期至武汉近代工业文明开始,经历了“产生—发展—衰落”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和“三线建设”的推动下,武汉工业发展迎来高潮,短时期内从一个百废待兴的城市跃升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武汉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经济上取得了较大的飞跃[2]。随着历史的发展,汉阳铁厂、平和打包厂、武汉第一棉纺厂、武汉钢铁厂等工业厂区相继在武汉建成,并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虽然大部分工业厂房已经被弃用,但这些工业遗产成为构筑武汉工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经过改造的工业厂房更是成为武汉的地标性创意园区。

除此之外,作为长江水道上的工业重镇,武汉在新中国成立后已经建立起十余座跨江大桥,其中最早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已经成为人们与城市的记忆连接点。围绕着武汉长江大桥元素的城市形象片、流行歌曲、灯光秀、旅游体验以及城市马拉松等城市实践,使其从功能性交通媒介转变为独具特色的城市地标元素[3]。

1.2 聚焦城市工业文化的研究意义

在如今信息传播速度飞快的互联网时代,被称为“设计之都”的武汉几乎没有产出具有出圈效应的文创产品,如何从武汉的城市发展脉络中挖掘出精神内核,工业文化一隅是独树一帜的思考视角。

一方面,虽然不少工业厂区被改造为各种文化创意园区,但在园区的运营、管理、品牌传播模式上,并没有充分挖掘城市的文化精髓,所以很难起到提升武汉城市形象的作用。另一方面,诸如依托城市工业类地标的武汉桥梁博物馆的自有文创品牌“乔公子”,孵化了很多优秀的文创产品,但在品牌的宣传与营销策略上有所欠缺,导致其没能成功出圈。因此,在工业形象传播的视角下,武汉是拥有丰富的工业文化资源的城市,能够进一步挖掘其独具特色的城市地标元素进行创意转化,由此也具备通过挖掘城市精神内涵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有利条件。

1.3 设计赋能工业文化的基本思考

城市地标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凯文林奇于1960年出版的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中。在书中,城市地标作为城市的设计要素之一,可以理解为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认定的,具有重要历史与美学价值的,承载着城市生活和集体记忆的多种类型的空间城市场所[4]。城市地标往往是能够直观代表城市形象、讲述城市故事、体现城市内涵的元素。

结合学界的文化层次性理论(见图1),可以将代表武汉工业文化形象的城市地标融入相应层次体系进行设计视觉内容的转化思考。基于外在有形层的思考是着重提炼城市工业文化元素中的顯性特征,将其融合进产品载体、视觉形式的表达之中;基于中间行为层的思考是挖掘差异化文化背景下的人群行为习惯、社会组织要素等内容,将其融合进产品操作方式、用户与设计互动模式的设计构思之中;基于内在心理层的思考是挖掘意识形态、文化内涵和审美心理要素,融合进产品或视觉的语义诠释,达到与用户产生精神或情感共鸣的目的[5]。

2 工业文化在产品系统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梳理设计赋能典型的城市工业文化地标或激活城市工业遗产的案例,对标武汉的城市工业文化载体,从而带来进一步的设计创新思考。

2.1 美国金门大桥与武汉桥梁工业元素的衍生设计比较

金门大桥始建于1933年,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是公认的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工程和设计杰作。而与之相比,武汉毗邻水系的城市地理特征,也以遍布城市的众多卓越桥梁工程而闻名,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桥梁连起的城市”。

2.1.1 美国金门大桥的衍生设计

作为史上最上镜的跨海大桥,金门大桥官方也非常注重对其品牌形象的塑造,在金门大桥旁设有专门的游客接待中心,里面售卖众多纪念品与文创产品。对金门大桥形象的设计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树立品牌形象,提升产品价值。金门大桥拥有自己独立的品牌标识和专属Logo,在接待中心内售卖的文创产品大多具有高品牌辨识度的相应字样。同时,金门大桥最醒目的特征——橘红色的桥身色彩也被应用在其周边产品的配色上,极大地增强了文创产品的独特性,也形成了一种专属于金门大桥的品牌形象。

(2)线上线下结合,吸引消费人群。金门大桥拥有线上线下两条商品销售、品牌推广渠道,线上平台除了售卖相关文创产品外,还会提供游玩金门国家公园保护区、金门大桥公路交通区的相关信息,能为游客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游览咨询和服务。

2.1.2 武汉“乔公子”品牌的衍生设计

(1)立足工业元素,打造文化内核。中国中铁集团旗下武汉桥梁博物馆的文创品牌“乔公子”,以“打造桥品牌,传播桥文化”为初心,其中“乔”谐音“桥”,是品牌的文化内核,且依托武汉桥梁的工业文化元素,打造桥梁生活美学的品牌,涵盖生活家居、纺织穿搭、创意文具、桥梁书籍等多个品类的产品。

(2)品牌效应有限,尚存发展空间。借鉴金门大桥的品牌策略,“乔公子”品牌首先可以考虑进一步凝练品牌IP形象,夯实其工业文化的内核,从而创造较好的品牌传播效应。作为博物馆的旗下品牌,可以通过“走出博物馆”的方式,将品牌的宣传、产品的销售、文化的普及深入融合进武汉的地标性桥梁所在场景,“触景生情”式的体验营造,会进一步提高受众对文创品牌和城市工业文化的记忆度。在“乔公子”品牌拥有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基础上,可进一步依托数字化的平台媒介,形成品牌传播的矩阵效应。

2.2 德国鲁尔工业区与宝武钢铁集团工业资源的活化利用比较

德国鲁尔工业区,是20世纪德国工业发展最鼎盛的地区。几十年来,高炉、煤气表和顶架塑造了鲁尔区的工业面貌,为褪去工业化的外衣、寻找工业遗产功能转型道路提供了有效经验。宝武钢铁集团依托其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成立的武钢博物馆,按照“修旧如旧、传承历史”的原则,对已经停产的一号高炉进行的工业遗址改造等,都是可充分开发利用的城市工业文化资源。

2.2.1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

德国鲁尔区的改造为世界上所有工业化城市与资源枯竭型城市提供了一个“工业遗产旅游之路”的借鉴范本,这条工业遗产道路成为该地区150年工业历史与工业文化的重要见证者,同时代表着鲁尔区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变化,在近20年吸引了超过700万的游客,创造了接近3亿欧元的销售额。

(1)立足工业底色,开展研学服务。鲁尔区拥有众多工业园区、工业博物馆、理工院校以及最具特色的工业遗产旅游路线,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鲁尔区的工业文化底色,能够有效帮助学校开展工业研学活动。这些工业园区与工业博物馆内拥有较多的科普展览与场景体验装置,能够帮助学生将工业文化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们经常有机会参加鲁尔博物馆基金会举办的度假休闲、研讨会、工作坊等活动,从而通过研学活动进一步延展工业文化的传播效应。

(2)关注技术发展,提升数字体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用户带来了数字化的体验,鲁尔区在改造的过程中也会随着技术的发展改良部分工业展区的展示方式或者交互方式。在官方网站中,游客可以通过VR技术参观工业遗产旅游线路上的所有景点。鲁尔区极负盛名的工作世界展会为游客展示包括人工智能、3D打印、互联网、航空航天等不同产业的工作场景以及技术背景,并且用户均可沉浸式感受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

2.2.2 宝武钢铁集团工业文化资源的活化路径

(1)立足钢铁资源,传播企业形象。宝武钢铁集团面向社会开放,让公众可以近距离了解其前身武钢和武汉钢铁工业发展的现有场所——中国武钢博物馆和逐步向大众开放的武钢一号高炉国家工业遗址公园。武钢博物馆作为中国首家钢铁博物馆,也是集展示历史、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而逐步向大众开放的武钢一号高炉,则通过相关史料陈列与修缮一新的高炉遗址参观,来引导游客回顾武钢发展的历史。这些面向社会开放的场所,既是武汉工业文化的载体,又是让人们了解城市工业文化的窗口。

(2)活化钢铁资源,传承钢铁精神。从宝武钢铁集团现有的工业文化资源来看,武钢博物馆虽有丰富的馆藏,能较为清晰地展示钢铁工业和武钢发展的历史脉络,但是从今天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来看,展陈方式过于陈旧,仅限于图形、图示与实物陈列相结合的展陈形式,如何让参观者有更强的参与感,进而充分调动用户的全新感官体验,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内容。此外,围绕武钢一号高炉的遗址公园建设,整体设施较新,在其附带的展览馆和炉体遗址展陈方式上也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3 武汉工业文化元素的设计应用实践

3.1 文化元素设计转译的方法概述

3.1.1 產品语义学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产品设计、销售、使用的整个行为过程可以看作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产品信息传播是通过产品设计语言进行的,这种设计语言凝结在产品的形态、结构上就形成了一个个设计符号。一系列设计符号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产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产品是一个符号系统。

产品的语义符号包含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符号的表现和形式表达称为“能指”,符号表现所传达的意思称为“所指”。因此,从此意义上来说,产品的设计要通过创意整合语义的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要素,进一步延伸设计意义。

3.1.2 服务设计

近些年,产品系统的内涵已经从有形的产品延伸到被融合进有形产品的无形体验与服务中,服务设计赋予了产品新的价值与意义。服务设计的实质是设计一种有效的模式,用于组织、规划服务系统的人、基础设施、沟通交流以及有形物质的各组成部分[6],从而打造愉悦的用户体验。

从情感层次的递进关系而言,服务设计可分为三个层次模型:本体层、行为层、价值层。本体层的设计关注服务设计本身,可以理解为服务流程为用户带来的物理感受或者是用户在接受服务时所包含的触点。行为层的设计则更多关注服务中的人机交互与功能操作性,通常需要观察用户的行为和行为背后的目的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交互体验。价值层的设计是启发人们透过服务去感受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从而为用户留下更加深刻的体验,实现更加广泛的传播效应与深层次的文化输出[7]。在完整的服务设计体系中,往往以本体层为基础、行为层为来源、价值层为追求。

3.2 武汉桥梁工业元素的文创产品转化

武汉长江大桥落成于1957年,处在“一五”计划时期,不仅是武汉市的地标性建筑,同时也是武汉在新中国工业建设的见证者。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兼具美学功能与实用功能,其桥身、铸铁镂空雕花形式、桥头堡和大桥上的各种纹样都可以作为设计创作的素材来源。基于对产品语义学的应用与分析,本研究完成了以下系列文创产品的设计(见图2)。

作为具有武汉桥梁文化特色的文具产品,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武汉长江大桥的剪影形态。通过对武汉大桥的文化背景、历史脉络等内容的全方位梳理,进一步提取桥梁中特有的钢结构和桥头堡形态特征,将建筑的剪影转化为产品的造型特征,通过动态语义的表达传递出城市工业文化的内涵。

3.3 武钢博物馆参观体验的服务设计优化

武钢集团从1958年建成到2016年并入宝武钢铁集团再到现在,已经有64年的历史,它是无数武钢人奋斗一生的地方,也承载着新中国的钢铁强国之梦,是武汉钢铁文化的传承者与讲述者。其下设的中国武钢博物馆和武钢一号高炉国家工业遗址公园也是传播城市工业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

工业类博物馆是继承与传播工业文明的重要载体,本研究通过分析用户游览武钢博物馆的行为动线,寻找介入服务设计、提升用户观展体验的设计机会点。从服务设计的本体层来看,武钢博物馆需要建立统一的视觉标识系统,在宣传时,需要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手段,完善其官方网站的架构和线下宣传的媒介。从服务设计的行为层来看,武钢博物馆的展陈方式需要进一步整合技术性、趣味性、知识性的数字化表达方式,为用户带来沉浸式体验。从服务设计的价值层来看,博物馆可以进一步完善工业研学的线路,丰富研学的内涵,在介绍武钢的发展历史和一些现有工业生产流程的基础之上,需要以深入研究的视角和深度参与的体验让参观者认识到工业发展进程中的文化内涵、时代精神以及现代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起反思。

本研究聚焦武钢博物馆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展示场景,通过对服务设计中层次模型的深入思考,提出了进一步改善用户参观体验的构想。将之前的展厅场景改造为“矿石迷阵”“钢水滚滚”“椅子的诞生”三个互动式展示场景,整体的动线根据钢铁的开采、冶炼、应用三个环节进行抽象提炼,通过游戏化的设计方式,很好地模拟了钢铁的冶炼过程,让博物馆的展陈方式从冰冷的展示变为富有趣味性与知识性的互动场景营造。

通过改造博物馆空间的体验方式,能让传统且较为枯燥的工业流程重新获得旅游吸引力与文化传播力(见图3),从而更好地提升武汉的工业形象。因此,在未来,将无形的服务融入武汉工业文化的体验中是提升武汉城市形象的有效路徑。

4 结语

提炼城市工业形象,挖掘城市工业(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文化内涵,是树立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竞争软实力的有效路径之一,提炼武汉的工业文化元素并融入文创产品的设计中是具备先决条件与发展前景的,能够进一步提升武汉城市文化形象的传播效应。同时,将无形的服务设计融入城市工业文化的体验中,从本体层、行为层、价值层三个维度改良现有的服务体系,也能进一步推动武汉的经济发展,促进武汉工业文化的可持续传播,提升武汉城市形象,亦能为国内传统工业型城市的新生提供一定的“武汉经验”。

参考文献:

[1] 杨柳.以地域文化为特征的武汉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艺术大观,2020(18):49-50.

[2] 赵亚梨,杨爱杰.工业文化传承视域下武汉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路径[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2,39(6):28-32.

[3] 黄骏.作为媒介的交通设施:武汉长江大桥的国家符号与城市记忆(1954-2018)[J].新闻界,2019(11):71-79.

[4] 刘云.城市地标保护与城市文脉延续[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5.

[5] 黄韫宏.文化层次结构模型比较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2):7-10.

[6] 斯蒂芬·瓦尔戈,保罗·马格利奥,梅丽莎·阿奇普鲁·阿卡卡.价值与价值共创:基于服务体系与服务逻辑视角[J].欧洲管理杂志,2008,26(3):145-152.

[7] 罗仕鉴,邹文茵.服务设计研究现状与进展[J].包装工程,2018,39(24):43-53.

作者简介:曾力(1981—),男,湖北武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设计思维、服务设计、设计趋势。

谢凯(1998—),男,湖北鄂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猜你喜欢

文创产品设计服务设计武汉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哈尼族图形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手绘插画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及营销探究
景德镇创意陶瓷产业发展与“一带一路”旅游业文创产品开发
基于老龄人群需求的区域性公共自助医疗一体机研究分析
基于汽车用户行为研究的矫正司机开车姿势穿戴设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