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悟道之品,做“大先生”
2022-05-30昌晶
昌晶
[摘要] “教书匠”与“大先生”的区别在于,前者“求术”,后者“悟道”。班主任要探寻育人规律,悟追本溯源之道;尊重学生特点,悟因材施教之道;规划班级发展,悟系统筹谋之道,从而提升育人境界,实现高品质发展。
[关键词] 悟道之品;大先生;教育境界
习近平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习近平提出的“三个传播”和“三个塑造”阐释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职业使命和时代价值。如何真正做到“三个传播”和“三个塑造”?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对广大教师提出要求与期许,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既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既要做“教书匠”,更要做“大先生”,这就是新时代教师的根本遵循与实践路径。
“教书匠”与“大先生”有何区别?全因境界不同。教育不同于其他事情,既要做得好,还要看得高,更要走得远。于漪老师说:“‘真正的教育是引导人的灵魂达到高处的真实之境,是人生境界的提升。”可见,人生的境界存在高下,教师的使命是引导灵魂、提升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经过的三种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人一直在,为何要寻觅,又如何寻觅?三重境界环环相扣,蕴含哲理。“为伊消得人憔悴”时眼中只有“伊人”,境界狭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时已是“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的大彻大悟之境,“那人”可以是任何人,人生已进入了化境。“教书匠”与“大先生”的区别就在于此,前者“求术”,后者“悟道”。教师要能领悟教育之道,牢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育人训诫,才能成为“大先生”,培养“大学生”,实现高品质发展。
一、探寻育人规律,悟追本溯源之道
“大先生”的教育之道在于追本溯源、由表及里。班主任工作是琐碎的,但它的内容是丰富的,可以存在于一次谈话、一个眼神、一段评语中;它的场景是复杂的,可以发生在走廊上、课堂上、操场上;它面对的主体是多元的,可以是一个人、一家人、一群人……教育虽无处不在,无所不包,但不能源于琐碎,终于琐碎。教师需要具备跳出琐碎的追求、抓住本质的智慧、探寻规律的本领和纲举目张的能力,从而达到悟道育人的
境界。
1.从本源性入手,探寻教育本质
教师要善于追本溯源,求真悟道,拥有高屋建瓴的视野和高瞻远瞩的目标,才能培养出有格局、有境界、有情怀、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正在经历从成熟到不成熟的发展过程,势必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需要即时解决,有些问题可以延后梳理;有些问题表现在行为上,有些根源在观念里;有些问题看似各自独立,实则息息相关……对问题的甄別与教师智慧有关,涉及每一位教师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尽管“教育是什么”这样的本质问题对每一个教育者来说很重要,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真正明白并切实彰显它的价值。一个认为教育就是分数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心怀天下的学生,一个将教育等同于智育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高品质育人首先需要有能领悟科学教育之道的教师队伍。
由于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与历史、文化和科学发展都有关,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在不断探索其本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我国教育家顾明远认为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提升生命的价值”。这些理念都将育人提升到了灵魂塑造和生命价值的高度,都是高品质的育人观。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也是对教育使命的理解,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在谈及新时代的教育使命时,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在育人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需牢记这一根本任务,将之视为道之所在,在工作中不断追求悟道育人的境界,通过提高自身的悟道修炼,践行科学的教育观。
2.从恒常性入手,探寻教育规律
万事万物皆有其规律,教育亦是如此。从表面上看,教师面对的学生届届不同、班班不同、人人不同。然而,从本质上说,因为学生身心发育的相仿和生活环境的相似,成长发展有规律可循,教师需要通过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总结教育的规律,领悟教育之道,达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境界。
底气源于专业。齐学红和黄正平两位教授一直倡导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化,指出:“现代班主任不仅仅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同时还是学生主要的‘精神关怀者,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他人。为此,现代班主任应当成为具有专门的职业道德、职业理论、职业技能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班主任工作需要高度的专业性,当面色忧虑的学生来到你的面前寻求帮助时,班主任需要能够在短时间内从纷繁中理出头绪,能够一针见血地给予指导和帮助,这样的敏捷和智慧从何而来?答案是从阅读和学习中来。班主任是需要不断学习并更新知识储备的群体,既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方面的知识,又要掌握一定的表达和沟通等技巧,也需要明了新时代的法律法规常识等,用专业来启发思维,这样才能从变化中领悟恒常之道。
规律源于发现。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必须将经验当作财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建立教育档案,在积累和反思中生成自己独特的教育个性。班主任可以通过“每日教育叙事”“学生德育档案”“班级成长日志”“三年活动规划”等方式记录日常教育中的点滴,书写教育教案和教育反思,在不同的案例中发现学生成长的规律,在不同的活动中发现自身教育的个性,从教育一个人走向教育一群人,从处理一件事走向规划一类事。教师只有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充实个人档案,时常翻阅,寻找共性,探索规律,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再运用于教育实践中,才能从积累中生发恒常之道。
二、尊重学生特点,悟因材施教之道
“大先生”的教育之道还在于潜移默化、因势利导。教育是人类知识和经验传递和发展的过程,但学生不是被动灌输的容器,而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体,只有因材施教的教育才能深入人心。教育的结果也不是1+1=2的简单累积,而是主动建构,水到渠成,只有精准滴灌,才会产生1+1>2的教育效果。
1.潜移默化,无招胜有招
德育不同于智育,只有走近学生心底的教育,才能更好地转化为行为。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自然无做作,道与术的不同就在于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深远。金庸的小说《笑傲江湖》里有一古往今来至高无上的剑法——独孤九剑,便暗藏悟道之品。令狐冲生为华山大弟子,剑法却并不高超,直到遇到风清扬,剑术才突飞猛进。令狐冲向风清扬请教剑术,风清扬答道:“活学活使,只是第一步。要做到出手无招,那才真是踏入了高手的境界。”令狐冲问的是剑术,风清扬答的是剑道。道看似藏在一招一式之中,但又突破了一招一式,只有悟出了用劍之道,才能见招拆招,由此及彼,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
习近平提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这一论述提出了德育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要求。专门的德育课程或讲座有其显而易见的直接效果,但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由于生理的成熟,自我意识也逐步增强,并不喜欢简单直接的灌输,更倾向于潜移默化的影响。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渗透在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更适合行“不言之教”。
班主任可以利用班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打造教育的无声环境,通过精心安排却又不着痕迹的设计,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班主任可以利用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比如共同制定班级公约,在班委选举和班级评优中建立民主选举的制度。班主任也可以利用环境文化,创设沉浸式的体验,激发学生情感认同,比如在班级板报布置时,可以带着学生画一画家乡,做一做阅读推荐,贴一贴座右铭。班主任也可以转换教育形式,让学生自我教育,比如班级学生以影视明星为偶像,在追星上倾注了太多精力,班主任直接批评容易引发抵触情绪,这时可以采用评选“班级偶像”的方式,引导同学在历史中寻找偶像、在国家荣誉勋章获得者中寻找偶像,通过学生自己讲述的偶像故事形成团体动力,促进精神力量的传递。
2.因势利导,有心胜有理
道虽无形,却可无所不为,德育之道也是如此,顺势而为的基础在于对教育对象全面深入的了解。虽说学生的身心发展有规律可循,但也需要辩证思考,注重经验的梳理总结,避免一成不变的教育方式或是落入经验主义的窠臼,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利导。
以生为本,俯身了解学生,是悟道的前提。乌申斯基曾说:“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它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班主任要善于转换观察视角,转变思考角度,理性对待教育中的“我认为”。每一位老师都是带着预判走近学生的,拥有悟道之品的老师会在与学生的对话中不断核对和修改自己的预判,将“我认为”转变为“我们认为”。在从“我”到“我们”的过程中,放下高高在上的权威身份,感悟学生的情绪,领悟学生的心理,觉悟育人的策略,开悟育人的境界。
厚积薄发,构建深入交流,是悟道的基础。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教育的基础是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如同河道,只有通畅,方可一日千里。有的教育花费数天苦口婆心,仍然效果甚微;有的教育一个眼神便胜过千言万语。前者并非听不懂,可能只是不愿听。后者的教育也不仅因一个眼神,之前师生一定有过高品质的交流和扎实的情感基础,才有今日的默契。悟道是厚积薄发的过程,教育者要善于构建深层次的交流,利用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共写班级日志、共论热点新闻等形式,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师生之间所悟之道是相通的,所育之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三、规划班级发展,悟系统筹谋之道
“大先生”的教育之道更在于系统筹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班主任悟道之品修炼的过程是一个由外部向内部演变的过程。做班主任初期,班级教育在身外,班主任像班级消防员,被动地解决一个个外部突发问题。进入悟道之境的班主任能够预判学生面临的问题,整体规划班级发展策略,眼中处处皆是教育素材,时时都有教育契机,最终进入“冲而用之有弗盈”的境界。
1.处处可取材,时时有契机
悟道之品的核心在道获得的过程——悟,既不是熟记育人准则,也不是背诵教育原理,而是通过教育实践,实实在在地亲身体悟和领悟。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背诵下来的知识不仅容易遗忘,而且不一定能运用到实践中,而悟到的观念无需记忆便会根植于心,悟到的道理无需刻意便能信手拈来,道在心中,眼中皆是光。
拥有悟道之品的班主任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大厨,目光所及皆是烹饪必备的素材,网络新闻、QQ签名皆是教育资源;校园保安、家中父母全是教育伙伴;课堂学习、实地考察都是教育手段。拥有悟道之品的班主任也不需要专门等待班会课,在他心中时时都有教育契机。传统节日正是文化熏陶的好时机,平常日子便是审美教育的好时间;学生想要换座位,这是反思人际交往的最好契机;学生不愿换座位,这是培养适应能力的最好机会。可以说,教育无处不在,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事事有预判,步步成自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悟道者不是事后诸葛亮,而是能够依道预判,将工作做在问题的前面。我们常会见到经验丰富的班主任,每天气定神闲,班级管理井井有条,成效斐然。这样的班集体并非从来没有问题产生,而是班主任充分了解学情,对学生可能发生的问题有准确的预判。班主任工作如同下棋,不仅要走好这一步,还要有预测下一步的能力,谋定而后动。比如,在选科之前,班主任就需要开展生涯规划指导,不仅针对学生,也要针对家长,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选科时家长和孩子意见不统一造成的问题,为孩子安心走向下一阶段的学习铺平道路。
“道”也不是一个又一个零散灵感的集合,而是彼此相连的有机整体。悟道的智慧在于用研究的精神带班,将育人当作一个系统工程去进行,形成有效的教育执行力。具有悟道之品的班主任会不断总结,形成一整套包括育人理念、育人思路、具体做法等在内的育人体系和育人方略,将个人智慧变成集体认同,将个人悟道变为班级提升,将顿悟灵感变为育人理念。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道出了师者传统的职业支撑和努力方向。然而更高的教育境界不仅在传道,更在悟道,只有自己先悟道,才能更好地传道和行道。班主任要善于将班级悟道育人视为一种积极思考、一种深刻体验、一种发展姿态,用探究的态度,追本溯源,悟教育之道;用尊重的态度,启智润心,传教育之道;用主动的态度,顺势而为,行教育之道。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全集1基础教育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2]高宝立.迈向新时代的中国教育科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3]齐学红,黄正平.班主任专业基本功第3版[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5]滕大春.外国近代教育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