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扶贫类题材纪录片人物和事例的选取

2022-05-30杨永坤

新闻潮 2022年2期
关键词:扶贫攻坚共同富裕纪录片

杨永坤

【摘要】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扶贫工作事关民生福祉,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大型纪录片《同饮一江水》真实记录了广西与广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大战略部署,联手向贫困宣战,“先富”帮“后富”的历史进程。文章从多个角度论述了在扶贫类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怎样选取人物和事件来讲好故事。

【关键词】扶贫攻坚;纪录片;共同富裕;两广

大型纪录片《同饮一江水》纪录片通过“小故事大情怀”的创作方式,讲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东两省(区)在扶贫道路上的真实故事,深切表达了两广人民携手相助的真挚情感,展示了广西的秀美山川、风土人情和民族风情,节目制作完成后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中华民族》栏目播出,取得了良好的播出效果。

一、善于发现有历史传承和现实意义的事件

广东和广西山水相连,扶贫协作源远流长,早在1996年,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两省(区)就拉开了“东西扶贫协作”的序幕。20多年过去,双方扶贫协作不断发展,《同饮一江水》作为一部全景式反映两广协作扶贫的大型纪录片,在创作之初就要求节目既要反映两广协作扶贫的现实需求,又要反映两广协作扶贫的历史渊源,同时还要考虑广西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特殊的历史、文化、地理方面的原因。广西地处祖国边陲,历史上曾是红七军、红八军起义的红色发源地,有着普遍的红色革命传统,这种自革命先辈传承下来的革命传统,也是当代广西人民摆脱贫困的原生动力,怎样把这种原生动力在两广协作扶贫的大背景下展示出来,这是节目创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纪录片的第一集——《山高水长》选取了两广携手重建“共耕渠”,帮助当地群众摆脱贫困这样一个事例来作为节目讲述的主要内容。广西东兰县地处大石山区,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20世纪30年代,邓小平、韦拔群等革命先辈在东兰县武篆镇开展土地革命试点,制定《共耕条例》并成立了“共耕社”。当时东兰大旱,为了解决当地农田灌溉的问题,红军带领群众修建一条“共耕渠”,把渠水引入农户的稻田里,从而战胜了旱灾。90多年来,这条水渠一直灌溉着这片红色土地。但是,随着岁月流逝,水渠年久失修,发挥的效能越来越小。2019年,东兰县和深圳市罗湖区结成帮扶对子,通过深圳市罗湖区对武篆镇的定点资金投入,当地修建起了500亩的阳光玫瑰葡萄园,“共耕渠”也被重新修葺一新,渠水源源不断地灌溉着葡萄园,而葡萄园也为附近200多位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水平。如今,这里不仅成为风景优美的旅游景区,大批来自广东的游客来到武篆镇旅游参观,葡萄园的葡萄还远销到深圳等地,为当地水果打开了广东的市场。广西、广东两地携手共建“共耕渠”带动产业发展,让当地群众摆脱了贫困,这种携手互助、共同进步的精神,是新时代对“共耕”精神的重新诠释,也是“共耕”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

在扶贫类题材的纪录片创作过程中,怎样选好故事是首要考虑的问题,选取的事例既要符合主旋律题材的主题表达,还要避免八股文式、打官腔般生硬宣讲,纪录片《同饮一江水》通过一汪渠水,让历史与现实、广东和广西产生了联系,巧妙地把扶贫工作和革命传统联系在一起,在曾经的历史事件中找到了新的现实意义,为观众讲述了一个生动而又有意义的扶贫故事,提升了纪录片的创作品质。

二、善于利用典型人物来传达主旋律

典型人物对于主旋律纪录片而言,有着旗帜性的指引作用和时代所赋予的独特魅力,典型人物塑造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纪录片的成败。对于扶贫类题材的纪录片而言,亦是如此。扶贫类纪录片的人物塑造不是简单地影像记录,而是要通过电视语言发掘出人物本身所具有的时代意义,传达出国家发展的主旋律、主脉络。因此,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主创人员用影像化的具象表达,让观众产生对纪录片中人物和事件的情感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让观众感受到纪录片所要传达的主旋律信息。

在广西众多的扶贫先进人物中,纪录片《同饮一江水》选取了扶贫先进楷模黄文秀作为典型人物来进行叙述。然而对于受众来说,黄文秀的宣传报道已经铺天盖地,《同饮一江水》如何做到有别于其他宣传报道,客观真实而又细致生动地刻画这样一位扶贫战线上的旗帜性人物,是创作组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在节目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令人印象深刻:百坭村是自治区级贫困村,全村共有60多户贫困户,分散在不同山头的11个自然屯。为了记住这些贫困户的详细地址,黄文秀画了一幅百坭村贫困户详细的分布图,上面用小楷字体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贫困户的具体信息,当手绘的地图用特写镜头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观众仿佛看到了黃文秀在灯光下认真工作的场景,一下子就拉近了观众和主人公的距离。在这个连手机信号都没有的贫困村,黄文秀只有通过手绘地图这种方式来开展工作,通过这个细节刻画,深刻地反映出黄文秀在一线扶贫工作的艰难与细致。

广西百色是黄文秀的故乡,黄文秀在这里出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在长期的乡村工作经历中,黄文秀和当地老百姓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节目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曾经受过黄文秀帮扶的贫困户,在过年过节的时候都不忘在饭桌前多放一双碗筷。贫困户说这双碗筷是留给黄文秀的,家里只要过年过节就会想起她,这样做仿佛黄文秀从来不曾离开过一样……纪录片通过当地老百姓的讲述来回忆黄文秀曾经的工作情景,黄文秀虽然已经牺牲,但是她生前的情景却历历在目,令人难以忘怀。

在扶贫类题材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应该旗帜鲜明地把先进人物作为纪录片的创作重点,这是由主旋律纪录片的创作特性所决定的。黄文秀同志是新时代的“时代楷模”,怎样在纪录片中反映出黄文秀身上这种时代的先进性,决定了纪录片的思想高度。纪录片《同饮一江水》通过人物细节的刻画以及倒叙的叙事手法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把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展示在观众面前,进而深刻地阐释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新时代特质,展现了黄文秀勇于奋斗、甘于奉献的新时代精神。

三、善于选取具有地域特色的事例

中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的国家,幅员辽阔,拥有全球最为多样性的生态环境,西部的一些地区因为比较贫瘠的地理环境造成当地群众的贫困生活,解决恶劣生态环境造成的贫困问题是扶贫工作的重点方向,这也是纪录片《同饮一江水》记录的重点内容。

在广西大石山区有这样一首民谣:“半夜出门山过山,拐了一弯又一弯,鸡叫掌灯找到路,进门太阳快落山。”这首古老的民谣诉说着当地群众世代出行难的苦涩与艰辛。广西大石山区覆盖6个市30个县(市、区),这里群峰叠嶂,岩石裸露,独特的岩溶地貌使部分地区修路难、出行难。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当地群众在党委和政府的带领下,与恶劣的地理生存环境做抗争,从“没有路”到“不愁路”再到“放心路”,千年出行难一去不复返。

纪录片《同饮一江水》选取了广西河池都安瑶族自治县大石山区的一个贫困山村——造业村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造业村在2002年以前,没有一条通往外界的公路,村民外出都是走翻山越岭的羊肠小道,把路修通成为这里的群众摆脱贫困的首要条件。从2000年开始,村民唐毓帅带领着村民开始修建第一条通往外面的公路,由于资金有限、地质条件差,公路一直没有修通,村里的经济也没有起色。这一切随着粤桂扶贫政策的到来,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广东帮扶干部进驻到项目组,解决工程推进遇到的实际问题,随后广东的帮扶资金也一步到位。在各方努力下,造业村的第一条公路终于修通,村里的生产发展也开始走上正轨。纪录片选取了最具广西地理特征的大石山区来作为故事背景,巧妙地利用镜头语言来传达地理特征。在纪录片中有这样一段画面:层峦叠嶂的大石山区中,一条九曲十八弯的柏油马路自远处延绵而来,从山顶到山脚,再从山脚到山顶……这样的画面带来了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反映了当地生活环境的艰难与困苦,进而展现出当地群众摆脱贫困的决心与意志。纪录片《同饮一江水》把典型人物放到典型的环境中去,利用视觉语言来展示环境、刻画人物,从而让纪录片的立意表达更为深刻、准确。

四、善于抓取普通人物的故事

扶贫类题材纪录片记录的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工作政绩,还要让观众看到这些扶贫政策和措施给群众生活带来的切实改变。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扶贫事业中,普通人生活的变化是评价扶贫工作效果的最直接体现,讲述普通人物的故事一直也是纪录片所擅长的。

黄承志是广西贫困山区的一名普通学生,家里世代都是木匠,从爷爷辈开始家里人就帮着村里做些木工活来维持生计。他的木工手艺也是跟家里人学的,他的生活轨迹原本也会和自己的父辈一样。但是,在粤桂扶贫政策的帮助下,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深圳的大学,2019年,他参加国际木工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20年,他开始制作自己新的参赛作品,向冠军发起冲击,通过参加国际比赛,他也为自己打开一片新天地。虽然他还只是在读的大三学生,已经有广东的家具公司协议和他合作,毕业后他将直接成为公司的合作伙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纪录片《同饮一江水》通过记录一个普通农村学生的生活变迁,让观众看到了扶贫政策切实给贫困家庭带来的改变。

对于扶贫类题材纪录片而言,励志类的故事或许最适合用电视语言进行创作,在纪录片《同饮一江水》中,编导熟练地运用各类镜头语言来刻画人物的生存环境、性格和情绪,用平等的视角来跟拍人物的生活轨迹,通过这样的创作手法让纪录片在叙事结构上产生了时间和空间上强烈的对比感。例如,在黄承志的故事当中,大山环抱的孤立村落和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面朝黄土务农的黄承志和现代化车间里操作数控机床的黄承志,这些故事情节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这种对比也深刻地展示出了一个贫困学生命运发生的改变,这样的创作手法大大地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参与度,提高了节目信息的传播效果。在纪录片《同饮一江水》中观众从人物的个体命运看到一个时代的变迁,纪录片在对现实境遇追寻的同时,透露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探索和对个体生存的深切关怀,将这些渺小而又深刻的个体置于时代的背景下,使之成为时代进程中的伟大缩影。

五、善于利用人文地理联系强化节目的情感纽带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扶贫事业当中,异地帮扶是中国特有的帮扶方式,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具体体现,广东和广西同属珠江流域,同饮一江水,亲似一家人,只有在节目中体现出这种人文上和地理上的亲近感,才能使纪录片本身具有更多的人文情怀,為主旋律题材增加更多的温情色彩。

纪录片的第二集——《咬定青山》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广西河池大化瑶族自治县以往由于交通不便,农产品运不出去,现在路修好了销售却成了最大的问题。黄细玲是深圳的一家私营企业主,在粤桂扶贫政策的吸引下来到了大化瑶族自治县,她希望在大化能找到最好的农产品货源,销售到广东去。七百弄鸡是大化瑶族自治县的特色农产品,但是一直是自产自销,没有能够打开外面的市场。为了帮助七百弄鸡在珠三角打开市场,只要接到订单黄细玲都会从深圳来到大化跟进屠宰、运输等各个环节,确保七百弄鸡以最好的品质销售到珠三角。当地政府为了解决物流运输问题,2005年,利用粤桂扶贫资金建起了冷链中心,能够保证在12小时内把七百弄鸡运送到广东,缩短了时间成本和运输成本。经过这种以市场培育为目的的产业扶持,2020年5月,七百弄鸡获得“圳品”认证,开始大规模进入深圳市场,现在深圳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800多公里之外的大化七百弄鸡。从生产基地到宰杀、冷链运输,广东对七百弄鸡的标准化建设进行了全产业链的扶持,珠江上游红水河畔的优势农产品资源与下游珠江三角洲的巨大市场实现对接,消费扶贫让每个市民都有机会成为扶贫攻坚的参与者。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同处珠江流域的广东和广西语言相近,人文相通,一条红水河把两省(区)人民连接在一起,广西拥有独特优越的生态环境,广东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上游和下游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纪录片《同饮一江水》巧妙地利用这一人文和地理上的联系,讲述了一个产业扶贫共同富裕的故事,拉近了两地的时空距离,突出了“同饮一江水,亲似一家人”的情感纽带。

扶贫类题材纪录片在当下的纪录片创作中是一个热点领域,从社会价值来看,扶贫题材纪录片是社会全面发展的生动实践,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重大性,从纪录片创作角度而言,扶贫题材纪录片在人物和事件的选取上和其他纪录片既有相同性又有差异性,相同性是指都应该选取有利于电视语言表达,有细节有冲突,能够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人物和事件来进行创作。差异性在于扶贫类题材纪录片由于题材的特殊性,在人物和事件的选择上有自己独特的规律,首先,要选取符合主旋律表达的人和事,这是大的前提;其次,由于扶贫概念往往与农村、农民、农业挂钩,人物和事件的选取也应该在三农上下功夫,主创的编导应该下到农村,熟悉当地的具体情况,了解扶贫工作的具体进展,才能发掘到好的人物和事件;再次,纪录片的主创人员应该有强烈的使命感,扶贫工作是我国全面迈向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首次真正意义上摆脱贫困,这样的重大历史事件,作为纪录片人能够参与其中,实为有幸。节目编导应该用记录时代的眼光去发现最具吸引力的故事细节,让节目中的人和事在大时代背景下进行叙述。

六、结语

总之,扶贫纪录片的主创人员在主题的把控上应该沉得下去,还要浮得上来。沉得下去指的是能够抓住过程和细节,浮得上来指的是能够挖掘故事背后的现实意义,这样创作出来的扶贫纪录片,才是有生命力、有感染力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纪录片。

(责任编辑:黄康温)

猜你喜欢

扶贫攻坚共同富裕纪录片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扶贫攻坚视域下发展广西乡村旅游的新思考
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推动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创新发展
浅淡如何发挥交通基础作用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