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内容探析

2022-05-30季丹丹

求知导刊 2022年20期

摘 要: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也有了很大提升。近些年来,聋校的教育教学也在不断发展,教科书内容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本文以《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面积”单元例题为例,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为学习起点,引导学生进一步将图形进行转变以学习面积的相关概念,旨在借助直观的几何模型深化对学生思维的创新,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关键词:聋校教育;实验教科书;面积解析

作者简介:季丹丹(1986—),女,江苏省启东市特殊教育学校。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聋校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聋生为中心和主体,发挥学生对视力感知的优势能力,凭借各种教学工具培养聋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努力培养当代聋生的数学核心素养[1]。在新课标的要求中,聋校四年级第二学期的数学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基本的测量方法,初步形成相关的数学空间概念,进一步体会几何的直观作用[2];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相关的数学知识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解决[3]。《聋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面积”单元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面积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发展学科素养

《聋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十个核心词”进一步解释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以及应用意识。在四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面积”这一单元的知识主要依靠相关的核心内容进行编排,从素材上选取适合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学习接受能力的内容,对知识的设计以及呈现方式进行了进一步的科学设计[4]。

(一)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依据抽象的物体特征演化出几何图形,再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品。聋生由于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主要受到视觉的引导[5],表现出空间想象能力较弱的情况,因此教材在编排时有意识地对相关要求进行了弱化。

1.由“面”到“积”,开启学生的二维空间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教室场景作为教学的主题,图中包含了课桌、课本、黑板、门窗、国旗等相关元素,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在适应生活的过程中建立起相关的面积概念,以此讓生活中的实际物体抽象出面积的相关概念原型,这样学生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率先认识“面”的概念,认知也从一维逐渐转向二维,发展了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空间观念。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黑板和国旗,将两个事物的面进行大小的比较,使学生对面积的不同形成直观的感受,从而再引出“积”的概念,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学生将面和积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形成了面积的概念[6]。在教材的编排中,并没有直接给出面积的定义,而是借助实际的物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感受,让学生学会用面积对周围的具体事物进行描述和感受,不断形成科学合理的空间观念。

2.从“形”到“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最为常用的面积单位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这些都是日后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单位,因此学生必须要对这三个面积单位拥有生动直观的认识,从而养成良好的空间观念。教材所采用的方法是通过数学规定与直观认识相结合,帮助学生尽快认识面积单位,同时通过具体事物直观地展示1平方厘米的范围,结合文字再介绍1平方分米的范围,最后用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来表述1平方米。这样的编排形式和内容布局由简到繁逐步进行,能够让聋校学生更易于接受,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经验,形成对面积单位表象的认知,从具体事物到具体模型,从学生生活中的主观感受到实际的空间想象,逐步提升学生的能力。

3.由“异”到“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聋校学生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对面积的相关知识和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教材便适时进行了知识提升,安排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能够应用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知识和概念,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在解决客厅铺地砖的问题时,地砖的面积与客厅的面积就产生了一定的关联和对比,能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一面积单位的重要性。学生需要根据例题给出的信息,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进行空间的想象,也可以借助图画等简单的构造,通过示意图加强自身的直观感受,判断出不同的面积单位。

(二)几何直观

“几何直观”是指在数学学习以及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利用问题分析和图形描述的方法解决问题。几何直观可以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明了,比较适合聋校学生的学习和知识应用。

1.直观感受,展现图形形象

在聋校学生进一步了解面积的相关知识后,教材编排了不同面积大小的物体,进行统一比较,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面积概念。教材通过数方格、简拼、重叠等三种方法的应用,简单明了地比较出面积的大小,三种不同的方法结果相同,蕴含了“面积守恒”的概念,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2.直观感受,量比异同

为了进一步帮助聋校学生学习面积的相关知识,教材巧妙运用了几何直观的特点,在认识面积单位之前,将同样面积的教科书用不同大小的格子进行测量,得出了不同的结果,这样能够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面积单位存在的意义,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得出测量需要统一单位的结论,以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更加科学准确地应用知识。

3.直观感受,经历探索过程

经过之前的学习,聋校学生已经对面积有了一定的理解,也认识到分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要想实现从一维到二维的正常跨越,必须要借助几何直观,让学生明白面积之间的进率,进一步巩固知识。

二、渗透思想方法

在聋校四年级第二学期的数学教学中,必须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基本思维模式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面积”这一单元的编排具有一定的科学逻辑,能够通过具体的习题进行知识的理解和渗透,体现了数学的学科本质。

(一)形成专业的知识概念

面积概念是贯穿这一单元的整体线索,也是为学生打下学习如何解决面积计算问題等方面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建立概念模型至关重要。学校的教育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对操场、黑板、课桌等具体的事物进行描述,将生活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

(二)转化学生思想

转化思想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思维模式由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数学知识。在“面积”这一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一个长方形的长宽与另一个长方形的长宽进行比较,通过直观的比较确定两个长方形面积大小的不同,并找出相互比较的依据,从而发现面积守恒定律,转化学生的数学思想。

三、单元例题

(一)例题1——填空题

1.教室的面积有56(   )。

2.一支钢笔长14(   )。

3.课本的封面有320(  )。

4.学校占地面积有1(   )。

5.三(1)班女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22(  )。

这样的例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解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中多观察,用已经学过的单位填写,以此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素养。这类题型难度不高,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避免出现单位填错的情况。

可能有的学生做此类题目错误率较高,他们会以数字的大小、字数的多少或者其他标准来确定题目答案,因此 可能会填学校占地面积有“1(平方厘米)”、一支钢笔长“14(公顷)”等错误答案。正确答案应该是:①教室的面积有56(平方米);②一支钢笔长14(厘米);③课本的封面有320(平方厘米);④学校占地面积有1(公顷);⑤三(1)班女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22(厘米)。

让学生通晓米、平方米、厘米、平方厘米、公顷的概念,首先应该从厘米、分米和米的关系着手,其递进是10倍的关系,也就是说1米等于10分米,1分米等于10厘米;再从厘米和平方厘米的关系进行解释,平方厘米是厘米和厘米的乘积,比如长和宽的乘积;最后对公顷进行解释,公顷主要用于土地面积的测量。一个成年人的手掌长度(手掌自然张开,从手掌和腕关节的交接处到中指指尖的距离)是20厘米左右,一个小学生的手掌长度是15厘米左右,让学生在单位概念上做到心中有数,心里有杆数学的“秤”。

(二)例题2——判断题

题目:边长为4米的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本题为判断题,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际的计算中,周长与面积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式为边长×边长;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式为边长×4。二者的计算方式不同,单位也不相同,因此无法将二者放在一起比大小。这一题仅仅是二者计算出来的数值相同,也造成了好多学生选择“正确”的答案,但概念上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并无关系,因此这一题应当判定为错。

这道题考查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细心程度,好多同学看到相等两个字便开始计算数值,忽视了单位不相同的本质所在。所以,教师要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多对学生进行“脑筋急转弯”的锻炼以及要求学生对问题准确阅读,让学生答题做到又快又准。

(三)例题3——简答题

题目:农民给水稻施化肥,每公顷施225千克。在一块长200米、宽150米的长方形水稻田里,应该施多少化肥?

这类题目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容易让学生走进面积单位不统一的误区。了解题意之后,根据学生已经学习过的面积求解公式,可以得出:这一块地的面积为200×150=30000(平方米),而30000平方米=3公顷,每公顷需要施肥225千克,因此3公顷的水稻田需要施肥3×225=675(千克)。

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聋校的数学教材编排有着一定的科学性和多元性,能够结合学生的特点,注重对学生空间观念、几何观念、应用意识等方面的培养,通过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相互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促进数学思想的渗透。教师在开展数学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要严格遵循学生的实际发展规律,挖掘教材的编排意图,以此来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周志英,田寅生.基于生活经验,培养聋生数学核心素养:“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J].现代特殊教育,2020(17):27-31.

王琦.聋校数学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教化”策略探析[J].现代特殊教育,2021(11):55-57.

田兆丰,田寅生.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一致性分析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21(18):40-45.

梁璟.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7—9年级听障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J].青年与社会,2020(5):88-89.

易兴红.浅谈聋校数学课堂有效与适合:“能被3整除的数”教学实践和反思[J].新校园(中旬刊),2014(5):246.

田寅生,王国瑞.新课程视野下聋校数学教师知识结构现状及对策研究[J].林区教学,2021(11):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