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江油市方水镇“农文旅融合”路径研究
2022-05-30罗小娇姜星雨蔡杉杉
罗小娇 姜星雨 蔡杉杉
摘要:文章首先对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农业、乡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实地踏勘、走访调查等对江油市方水镇农业发展、文化建设、旅游环境等农文旅融合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前期研究,重点对江油市方水镇农文旅融合发展现状问题进行评价,并从方水镇在农文系统的发展、农旅系统的优化、文旅系统的进阶等方面提出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从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下江油市方水镇农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方水镇;农文旅融合;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文促旅,以旅兴农,使农业和旅游相得益彰;以农造景,以景带旅,以旅促农,农旅融合”,激起了人们对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高度关注。在乡村振兴战略宏观背景下,江油市方水镇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民宿及旅游等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尤其农文旅融合产业发展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本文在研究方水镇现有农业产业功能、旅游资源、文化元素等基础上,将农业发展、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的建立与推广相结合,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也是实现方水镇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
一、研究对象
方水镇位于绵阳江油市,地处江油最南边,位于成德绵“1小时经济圈”内,处于绵阳、江油、安州的交汇地带(见图1)。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润,雨量丰沛,日照充足。东南与绵阳市龙门镇交界,东北与九岭镇接壤,西北与八一镇相连。全镇辖区面积48.06平方公里,距离绵阳主城区约21km,江油城区22km,安州区6km。道路交通方面,一级路塔九路横贯全乡,使方水镇成为连接绵江安的一个重要交通节点(见图2)。
二、方水镇农文旅建设现状
(一)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方水镇用地主要由林地、园地、耕地、河流水体、农村居民点用地、城镇建设用地、生产设施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及道路用地组成(见图3)。镇域总面积72090亩,其中林地12446亩,园地11726亩,耕地35984亩。
方水镇产业主要以水果产业为主,其中主要品种为桃子,镇域水果种植面积共计14200余亩。其中,桃子种植面积最大,占比72.88%,其种植历史较为悠久且较为集中。主要集中于白玉村,但现状种植田间设施标准低,灌溉保证率不高,经营体系不完善;草莓和枇杷种植面积次之,分别集中于南部的白玉村和东北部的西林村,各占比7.04%,5.63%。其他水果(梨子、柑橘、葡萄、猕猴桃等)散布于方水镇北部区域(见图4)。现状主要以“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方式经营。另有数个蔬菜基地和养殖基地分散在镇域。
近年來,方水镇初步形成了以白玉村为核心,包括广义、宝塔、高包四个村的水果产业集中发展区(枇杷、桃子、柚子、葡萄等);以西林村为核心,包括官田、宝珠、元门四个村的蔬菜产业集中区(蔬菜、草莓等),“白玉果香”“西林红”草莓两大品牌远近闻名,一年一度的“方水白玉枇杷节”已成为方水镇村旅游的金字招牌。气候、区位、交通、产业等优势互补,使方水镇成为绵江安城市居民短程休闲旅游的理想选择。特别是新塔九路的建成,进一步拉近了方水镇与绵、江、安三大城市的距离,为方水镇发展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创造了重大机遇。
(二)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方水镇文化资源较为单薄,主要依靠周边乡镇文化资源的辐射,主流文化为农耕文化、乡贤文化和宗教文化。方水镇农家中零星保存的老物件、老技艺、老照片以及乡村区域的农耕方式,都是人们留住乡愁、传承发展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方水镇白玉村在村委会广场廊道内建设“乡贤廊”,通过开展“选乡贤、学乡贤、用乡贤”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贤文化培育发展过程中落细落小落实,春风化雨、根植人心。方水镇镇域范围内坐落有多家寺庙,其中觉圆寺始建于清朝咸丰三年,严重损毁后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重建,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现今庙内有天王殿、观音殿、大佛殿、大悲殿和讲经堂。
(三)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方水镇拥有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范围内绿树成荫,绿化覆盖率高,植被种类丰富,鸟类成群,拥有悠然静谧的自然环境。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小镇,现状主要以水果产业为主,其中主要品种为桃子,桃种植历史较为悠久且较为集中。方水镇各村域内分布着丰富的旅游景观资源,果香四季的水果园区、日益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逐渐吸引八方游客前来休闲、采摘、观光(见图5)。
三、方水农文旅融合发展问题分析
(一)农业产业资源深度开发不够,产业链条不完善
方水镇现状产业主要以水果种植为主,主要品种为桃子、枇杷、草莓、猕猴桃、柑橘、梨,但除桃子产业集中连片外,其他水果种植较为分散且规模普遍偏小,彼此之间缺乏联系。水果产业链不完善,仍然停留在赏花采果的旅游观光阶段,水果的销售途径主要以鲜果的方式出售,无水果加工和仓储基地,同时缺乏对水果的监测和品牌研究基地。且以农业观光、水果采摘为主,农家乐等休闲农业服务设施亟待整合,现状水果种植销售模式仍然为传统的种销模式,关联性消费类和具有高价值的旅游产品匮乏。
(二)资源种类单一而分散,风俗乡贤文化挖掘不够
方水镇的旅游资源种类较为单一,且在空间分布上相对分散,主要集中在白玉村,其他村落资源优势不够突出,资源的产品化程度不高,吸引力有待提高。现有农耕文化、乡贤文化,但缺乏合理利用。对农耕文化的内涵拓展不够,旅游体验主要以耕种体验、农产品体验等活动为主,内容比较单一,缺乏独特性,不仅没有体现农耕文化的底蕴,也无法给游客带来深切的田园归属感。
(三)乡村建筑风貌杂乱,景观环境品质低
方水镇建筑多为农民自建房,建筑层数多为一至三层,结构为砖混或穿斗,建筑风格各异,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方水镇的整体风貌。且乡村整体环境情况条件较差,垃圾随意堆放,电线电缆布置杂乱,严重影响乡村原生态的景观环境,缺乏浓厚的乡村氛围。
(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
方水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在白玉村,其他村落整体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缺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部分区域电力线路架设较为混乱,道路过窄难以通车,局部区域尽端路较多,大部分院落缺少入户路,道路两侧风貌有待提高。
(五)旅游品牌知名度不够,旅游宣传待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待提高
方水镇总体上还没有树立旅游品牌形象,旅游宣传方式渠道单一,主要依靠“江油论坛”进行传播,范围和规模都非常有限,宣传效果不佳,市场认知度小,旅游营销活动组织程度不高,缺乏统一指挥。目前方水镇大部分乡村旅游、农家乐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均为当地农民,文化素养一般,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四、方水镇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一)农文系统的发展
方水镇农文发展要注意保护田园本色,农业本色,符合绿色发展主题。根据方水镇当地情况,发展特色蜜桃、枇杷等水果种植业及林下养殖业等,注重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方水镇在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强调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民等多方主体互动,在保护和开发农村生态资源以及民俗文化时,需要重视对本土水果农业资源的利用、开发、传承与使用,延伸和升级本土特色农业产业链,提升方水镇农村经济活力增强和转型升级。尤其需要突显出农业旅游产品的经济效益,协调利用“农耕文化”及当地政府的宏观政策理念,提升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共谋经济发展。
同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注重农耕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注重激发城镇游客的“乡土情结”,精准挖掘与提炼农耕文化,显现乡村田园风光观赏性。例如,结合田埂打造可以进入体验的农业景观游步道;修整农田、果园四周边界,在重要节点处增设砖瓦墙、辘轳井、农具、农器等农耕小品;注重周边农林景观的色彩搭配,以农作物、果园主色为基调,添以本土彩色乔木、灌木等植物点缀,重要节点处可增植红叶、黄叶树种,增加树木季相美感,丰富乡村田园风貌等。巧妙构建农业景观展览区域,利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唤醒人们对乡土生活、田园风光、劳动耕作的向往。
(二)农旅系统的优化
方水镇独特的气候条件孕育出优质的水果,作为当地重点发展的产业,应当建立起自身特有的水果品牌。方水镇需充分利用现有水果产业,大力发展水果经济,扩大特色水果种植范围,通过水果采摘、水果二次加工等方式激发旅游市场活力。利用现有山水田园资源,打造引人入胜的田园景观,建设方水美丽乡村,塑造方水镇特有的山水田园文化。
方水镇可根据原生态的农事生产、农业节庆、农家生活、农耕文化设计相关项目,让游客亲自体验耕种田地、水果采摘、水果加工、农家餐饮、亲子农场的趣味性,同时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让美丽乡村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 。例如,方水镇可在桃花和梨花盛开的节日,可通过举办桃花节、梨花节,在枇杷成熟之期,可举办吃枇杷比赛活动等,增加一些文化表演的活动,推出水果主题饰品、玩偶等旅游产品等。还可在方水镇中根据村庄特色打造各式特色水果村落,推广方水镇的水果,不再仅限于“白玉枇杷”“西林草莓”,将每一种水果的经济价值发挥出来。不光要促进农业发展,还要激发方水镇的文化内涵,将现存的未被利用的农耕文化和乡贤文化发扬传播。通过田园景观、山水资源、建筑风貌打造一个有文化、有内涵的现代田园综合体,让游客体会古人的智慧和现代农业科技水平。
(三)文旅系统的进阶
结合方水镇现有的旅游资源及文化,提出以水果产业为基础,农耕文化为内涵,山水环境为支撑,打造方水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总体定位,明确“秀美方水,农耕田园”对外推广旅游品牌形象。
方水镇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必须要重视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尊重实际,对农文旅融合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摸底,根据“家底”情况,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例如可通过建设“桃缘秘境-方水白玉田园综合体”辐射带动周边村域,并逐步规划完善住宿、餐饮、交通等配套设施,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方水镇要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旅游高地。各区域类型的旅游项目应该合理布局,避免相邻农业旅游项目开发类型和方向雷同。以当地乡土文化为内核着力打造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项目,充分利用乡村文化的独特性,突出产品差异化,打造有示范效应的样板。在乡村旅游设施建设中可加强注入文化IP形象,例如通过蜜桃形象演变设计“桃喜娃”,并进一步丰富创意,设置在镇域主要道路的标识牌上,在为游客引导游览路线的同时,通过有创意的标识牌的设计,做到对道路与游步道的风貌、风格的统一打造,并促进文旅系统环境进阶建设。
参考文献:
[1]朱焕焕.“农文旅融合”多轮驱动 促进美丽乡村建设[J].蔬菜,2020(12):1-9.
[2]孙美琪,孙从榕,肖志雄.安徽歙县“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0(35):123-126.
[3]以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J].蔬菜,2020(12):9.
[4]陆勇.乡村振兴战略下“文旅农”融合发展研究[J].北方经贸,2020(03):153-155.
[5]曹莉丽.金华市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乡村科技,2019(05):36-37.
[6]丛琳.乡村振兴中农旅融合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2020(11):124-125.
[7]汝亦冰,刘重春.吴江区七都镇农文旅融合发展探讨[J].绿色科技,2020(21):177-178+184.
[8]于超,毛小萍.三阳集乡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J].老区建设,2020(13):79-83.
*基金项目:绵阳市市级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编号:MY2021ZC045);城乡规划示范专业建设项目(编号:CC-JY1812)。
(作者单位:绵阳城市学院)